慈善行为中,经济救济和心理安抚是一种什么关系?

济群法师:慈善行为中,经济救济和心理安抚是一种什么关系?

  在您所提及的慈善行为中,经济救济和心理安抚是一种什么关系?目前,获得心理帮助的是什么样的人群?

  济群法师:经济救济和心理安抚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幸福人生。因为经济基础和良好心态正是构成幸福指数的两个重点,其中又以心态更为重要。没有好的心态,即使身家亿万,锦衣玉食,也只能带来一些暂时满足,无法从中获得长久稳定的幸福。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同样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些人能知足常乐,有些人却怨声载道,烦恼重重,原因何在?正是不同心态使然。

  所以说,经济救济固然重要,但它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暂时、局部的。如果不从根本上着手,人们就会不停地寻求外在帮助,甚至因受助而滋生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因此,在解决物质问题的同时,还要帮助大众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解除产生痛苦的心理基础。佛教所说的普度众生,就是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使之获得安乐。

  在通常的观念中,需要心理帮助的只是那些心理疾病患者。而从佛教的角度来说,除了佛菩萨这些究竟解除烦恼的圣者以外,凡夫都是需要心理帮助或引导的。人类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对生命自身的无知而产生,即佛教所说的无明。因为看不清生命真相,就会产生错误的人生观念,由此形成各种恶性需求。许多人一生都在这些错误观念及混乱情绪中奔忙,实在辛苦!佛教所说的解脱,便是要引导人们走出心灵的误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