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修行做功德而让别人生烦恼,还能积福报吗?

法量大和尚:为了修行做功德而让别人生烦恼,还能积福报吗?

弟子请法:

  顶礼师父!

  师父,我在平日看见有的人很热衷到寺院做事,到贫困地区送爱心,在朋友圈宣传正能量,耐心地劝人日行一善。但他对家人和身边的人却漠不关心,不照顾家庭,自己的本职工作常推给同事做,推不掉就得过且过地应付着做。他不太理会大家的感受,我行我素,认为自己是把行善积福的功德回向给大家,是帮大家积福报……

  都说在佛门做事最容易积福报,护持三宝、助贫是种福田。但若为了“修行、做功德”而令周围的人生烦恼,还能积福报吗?

法量大和尚:

  作出合理安排

  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施。财布施有内财施和外财施。护持道场、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都属于内财施。

  佛教财富观认为,对于我们如法所得的财富,我们使用时要奢俭适中,就是乐意施舍,供养三宝,也要量入为出。并且,我们也应蓄用兼顾。佛教导我们使用财富的方法,把正业所得的财物作四份支配:资用;积蓄;经营(增加投资、充实学力等);作福(赡养父母或长辈,对社会公益、三宝法益)。

  我们的内财施也应该作出合理安排,家庭生活、工作学习、孝顺父母长辈、锻炼休息和修行作福,时间和精力上都要兼顾、合理分配。

  远离不净施

  我们行持布施前的发心、行持布施时、行持布施后,都要如法,要避免以下七种不纯洁、不高尚的布施:

  随至施,指不能主动发心布施,由于乞化而来才勉强布施;怖施,指怖畏失去生命财产,希望藉着布施消灾延寿、逢凶化吉;报恩施,指受人恩惠,以酬谢心布施;求报施,指希望别人回报的布施;习先施,指自己没有布施的意愿,只因世代沿袭下来而例行布施;希天施,指希望得到天神护佑,求生天国而布施;要名施,指沽名钓誉的布施。

  要树立正见

  我们若能正确发心,如法行持,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岗位,都是修行的道场,我们都可以在这里修福生慧的。把家庭照顾好、把工作做好,是在家三宝弟子修行的一部分。

  有的人知道行持布施法能积聚福报资粮,但由于没有正确的见解,就在工作和作福的问题上做出比较、选择,以为作福比工作重要,于是才有不认真工作的态度。

  我们行持善法需要有正确的见解,见解不正确,所作的行为就不正确。所以我们要学习佛法、要逐步断除见惑。

  如果我们有了因果正见,在此基础上,修持善法就很方便。就像农民有了良田,就可以在田里种各种庄稼。如果连最基本的因果概念都没有,那贪求再多的其它功德,最后也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因而,我们不要为了作福而去做出不如法的行为。

  由远及近,散播慈爱

  我们在学习慈心禅的时候知道,散播慈爱的对象是由近及远、由个体到繁多乃至普遍的变化。

  “百年修得同船渡”,我们学佛人,要懂得爱护、珍惜自己身边的人,这是我们多生多世结下的善缘。如果我们嘴上说感恩、慈爱、利益众生,与身边人的关系却很紧张,那就很难让人相信我们真正具有慈悲心。

  我们学佛修行,应该从利益身边人开始,家人、朋友、同事、工作的对象等,是离我们最近的人,我们对身边人散播慈爱,对他们耐心、包容、理解,那我们就是在修习定力、培养慈悲、增长智慧

  如果我们通过学佛修行,让自己的习气调伏了,性格改变了,处事圆融了,说话智慧了,自然而然就能感召大家都来学佛,这种示范效应才真正符合佛法精神。

  佛弟子的责任担当

  世间人对佛教徒都有一种衡量、评价的标准。比如,同样一种行为,如果是一般人做出来的,别人可能不会有其他想法;如果是标榜了佛教徒身份的人做出来的,大家就会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评判我们。

  如果我们只注重自己的修行,只对远处的人散播慈爱,对家庭、工作、身边人却漠不关心,甚至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就会使身边人都不敢亲近我们。由于我们自身的不如法,导致身边的人不仅不愿意效法,反而非常抵触,引发种种矛盾,彼此都心生烦恼。

  我们若有不如法的行为,容易使原本敬畏佛教、对佛教有好感的人,对佛教产生误解、反感,不敢学佛、不想学佛,甚至起毁谤的心。这样,我们不是在弘扬佛法,而是给佛法抹黑,还断身边人的善根。

  所以,佛弟子有责任维护好佛教形象,要有这样的自觉和担当。在佛教僧团,有严格的戒律出家人的威仪,对大众是一种身教,是非常好的示范和影响。在家弟子也应严格要求自己。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六榕书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