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是养心的第一法
恬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恬静淡泊。古人认为:“恬静养神,弗役于物。”意思就是说,恬静可以养神,使人不拘于外物。恬静讲的就是一种“退”的处世态度,万事不萦于怀,保持这种心境的人,在养心方面必然可以做得很好。
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养生”,养生包括养心、养性和养身。但很多人只热衷于养身之法,认为只要身体养好了、健康了,就能更长久地享受生活。所以,很多人能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吃健康的食物,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每天养心。
有一个朋友的妈妈非常注重养生,每次见到她,她都会不厌其烦地向别人宣讲养生的道理,告诉别人每天要吃什么东西,吃多少、怎样吃,每天要运动多长时间,等等。她一次又一次地申明:只有这样,才能不生病!可是,我每次听到这些却很奇怪,一个人每天从早到晚都为如何给自己准备健康的食物而忙个不停,害怕自己一顿饭吃得不好就会生病。一边养生却一边为身体而焦虑,唯恐自己生病,唯恐自己不够长寿。每天都这样担心,怎么能开心?
如果我们不从养心和养性开始养生,心中有诸多烦恼,有万般欲念,就算身体再健康,不过是一具躯壳罢了。我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也无非是吃穿玩乐这些享受,人生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升华。
弘一法师认为恬淡是“养心第一法”。他所讲的“恬淡”,归根到底就是要人静心。世间的事纷纷扰扰,容易扰乱人的心境。所以,很多人认为自己心不静,是因为有太多事情在干扰。其实,扰乱我们的不是纷扰的世事,而是不静的心。当我们能把一切外在事物剥离的时候,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真正享受闲适的生活。
有一次,法师到宁波,住在七塔寺,夏丏尊居士前去探望他。
七塔寺云水堂里住了不少的云游僧人,住的地方很简陋,床铺分上下两层,他住在下层。
他对夏居士说:“到宁波已经三天了,前两天住在一个小旅馆里。”
夏居士问:“那家旅馆好不好?”
“很好!臭虫也不多,只有两三只。主人待我很客气呢!”
夏居士邀他前往上虞白马湖小住几日。法师的行李太简陋了,铺盖是用破旧的草席包的。到了白马湖,法师打开铺盖,把破草席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子,用衣服当枕头,然后拿出一条又黑又破的毛巾走到湖边洗脸。
夏居士说:“这毛巾太破了,帮你换一条新的好吗?”
“哪里!还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说着,他把那条毛巾打开给夏居士看。
“臭虫不多,主人待我很客气”,法师就觉得很开心,这就是恬淡的表现。
如果换作我们,哪怕只有一只臭虫,也会大叫起来,立即找老板投诉臭虫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店主人若有一语为自己辩护,马上便会认为,店主真是太黑心了!第二天,还要打电话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说自己旅途中的经历,说这地方的人如何如何不好!真是越说越郁闷,越说越愤怒。其实,说到底也不过就是一只臭虫罢了,却能令你生气好几天。想一想,是不是有些吃亏的感觉?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何止一只臭虫,有很多事情会使得我们“动”。当我们看到社会的种种弊端时,往往会义愤填膺。
当一个人每天赚10元钱,仅仅能吃饱饭的时候他很轻松,但是幻想着每天赚100元的生活;当他终于过上了每天赚100元的生活,比原来累了一些,却不太满足了,因为有人过着每天赚1000元的生活;他工作更加努力,终于过上了每天能赚1000元的生活,他开始买车子、房子,过上了曾经向往的好生活,但他又开始向往一天赚1万元的生活……我们往往进入这样一个怪圈。我们总以为得到了某些向往已久的东西,心就会安定了、满足了,从此就可以幸福了。可是,得到之后,却觉得不过如此,更大的欲望立刻接踵而来,目标不断提高,我们也越来越累了。因此往往一个人有了别墅、汽车之后,他更不幸福了,因为他害怕有一天会失去这样的生活,于是只能更加拼命地工作。逼迫自己每天要赚100万,赚80万就唉声叹气,每天生活在害怕失去名利的恐惧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生活,怎么能不生病?当然,不是说人不能过这样的日子,因为名利于凡人来说本来就是人生最大的追求,而是说,如果这样的日子令我们感到压力倍增、烦恼不断,毫无幸福感可言时,完全可以考虑换一种思路。不一定非得抛弃别墅、汽车这些东西,只要放下固守这些东西的执着心,就算每天赚100万也不觉得得意,每天赚10元也不觉得失意,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不要逼迫自己,就能立刻感觉到幸福感的提升。
内心恬淡的人,即使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也仍能悠然自得,没有一丝不适和不快的感觉。即使面对烦恼和生死,也能安然对待,心中不生一丝痛苦的波澜,这样的人生,并不需要吃穿玩乐这样的感观享受进行配合,一样会感到宁静和幸福。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心经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佛教名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给去世的人上香的规矩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观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刚经入门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简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明末四大高僧是谁?明末四大高僧简介
- 鹿野苑是佛的什么地方?
- 为什么要修习八正道?八正道的重要性
- 怎么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大福报?
- 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普通人不能?
- 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弘法利生道场的人才应当顺于法去成就保护
- 假如有人问自己幸福吗?怎么回答才好?
- 怎么转烦恼?
- 佛法里怎么看待人与人交往?
- 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生病后感觉没精进、学习落后了,对不起师父怎么看?
- 慧远大师的《庐山东林杂诗》解释
- 什么叫做“三藏法师”?
- 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有方法抹去过去的记忆吗?
- 佛教的横三世佛指的是哪三个佛?
- 感觉劝别人念佛很难,怎么办?
- 父母与孩子是什么关系,佛弟子如何与家人相处?
- 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乐众生
- 圆满供养一切成就供养的因缘
- 傲慢的个性与不服输的敌对
- 能无欲无求地度过此生挺好,可做起来不容易怎么办?
- 举心动念成善恶,善观其心,止恶念向善念
-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 佛教忍辱法门的五个层次
- 一切的烦恼皆源于心,心态决定你所看到的世界
- 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一生简介
- 什么是和尚,和尚的称谓是如何来的?
- 应该怎样做慈善,平衡与工作生活的关系?
- 如何劝说爱说脏话的亲友?
- 弥勒菩萨为什么是未来佛?
- 普皆回向是什么意思?净业行人如何回向?
- 居士每日应该做哪些功课、定课?如何实修?
- 何谓慈悲?
- 什么叫随喜功德?
- 人生迷茫怎么办?
- [净界法师]念佛是心力带动佛力,还是佛力带动心力?
- [黄茶]黄茶是怎么做出来的?
- [禅宗公案]亲者不问,问者不亲
- [生活故事]一串佛珠 无限祝福
- [哲理故事]事从容则有余味,人宽容则有余年
- [心经]《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四)
- [佛与人生]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佛学常识]《宋高僧传》是怎样一部书?
- [净界法师]烦恼罪业生起的病根是什么?
- [白茶]白毫银针是白茶吗?白毫银针名字的由来与冲泡方法
- [禅宗公案]不曾梦见佛法
- [生活故事]跪下来,叫声娘
- [人物故事]曹溪一觉 了知生死不相干
- [入门须知]明末四大高僧是谁?明末四大高僧简介
- [佛与人生]忍耐是一种人生的修行
- [梦参法师]坚牢地神是土地公公吗?为什么护地藏菩萨?
- [乌龙茶]大红袍属于什么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