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什么是“禅”?

  公元前563年,佛教创始人乔达摩佛陀诞生。按佛教的传说,佛陀生为王子,因有感于人生的老、病、死,出家修行并最终成为“觉者”。这一宗教在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图为14世纪泰国雕塑的苦修时的佛陀像。他正以禅定的姿态冥想、关照着世间的苦痛。

  “禅”就是“禅定”的简称。“禅”这个字实际上是从梵文的“禅那”这个词音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属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的方法。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禅”一般是指“禅宗”中所传的禅,与六度中的“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禅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就已经在印度盛行。佛祖在传教过程中,把“戒、定、慧”作为基本的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须修持的根本法门。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都是以“禅定”或“禅观”来作为他们修行和立宗的根本。

  禅宗的六祖慧能曾经说过:“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禅”应该是一种“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的境界。而实际上,“禅”的内容是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的,必须亲身去体证。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