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

《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为中文。和《地藏经》一样,《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从一日乃至七日能够一心不乱,此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药师经 >

药师经白话解释

  甲、经题注释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本经的经题。此题是以人、法、喻立名的,药师如来是「人」、本愿功德是「法」、琉璃光是「喻」。一般佛经常用人、法、喻三种来作题:用佛菩萨的名号来作经题的归在「人」的一类;以佛法的名称来作经题的归在「法」的一类;用净妙宝贵的东西来譬喻经的好处,作为经题的可归在「喻」的一类。

  1.药师:用戒、定、慧法药医治九界众生的报病、业病、烦恼,拔除众苦,故彼如来名为药师。《法华经》中称「药王」《涅(nie聂)盘(pan盘)经》中称为「新医」,意义相同。

  2.琉璃光:药师如来具有身光,正如华严有足光、法华有眉光一样。《华严经》说:「见如来体胜妙殊绝,形体映澈,犹如琉璃,此相非是欲爱所生,故名琉璃光」。内以智光照真法界,外以身光照映大机。

  3.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第一,「佛」是梵文「佛陀」(Buddha)音译的简称。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4.本愿功德:所修妙行是为本愿;所证胜果是为功德。本愿有本来所有愿行的意思;功德可解释为念念常见自己本性的真实妙用。

  5.经:梵文修多罗(Sutro),直译为「线」,贯穿法义之意。意译为「经」,是佛所说的教法,《华严疏》说:「古译为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即契理合机之经」。意思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贯穿常法应知的义理,摄化应度的众生。也有「径」的意思,就是修行成佛的途径。

  经有五义:1)涌泉义(有义味无穷);2)出生义(能生妙善);3)绳墨义(楷定邪正);4)显示义(能示正理);5)结鬘(man蛮)义(贯穿诸法)。

  6.药师琉璃光如来:《阿修罗经》说:「琉璃光菩萨遇智胜佛初发总愿,宝顶佛所始发别愿」。《十方诸佛现前经》说:「青龙光佛所发十二誓愿」。由此两经所述药师琉璃光如来原为琉璃光菩萨。

  7.《药师经》在我国有五种译本:

  (1)《佛说灌顶拔除罪过生死经》又《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是东晋?帛尸梨密翻译,为最早的译本。

  (2)《琉璃光经》一卷,是刘宋˙慧简所译。

  (3)《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是隋˙达磨多翻译。

  (4)《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玄奘(zang葬)三藏(zang葬)翻译,通俗所谓《药师经》就是指这一卷。

  (5)《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唐?义净翻译,上卷述其他六佛之事,下卷述药师如来之事。

  现在翻译成为语体文(白话文)是根据唐˙玄奘三藏译本的流通本(印光老法师重刻本),其中在玄奘原译本基础上增加东晋译本上八大菩萨名称,如义净译本上的神咒及其前后文二十多行。

  8.译人唐˙三藏法师玄奘:当时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是印度人,所说的是巴利语,后来编集佛经,也用梵文和巴利文写的;传到中国,用汉文和藏文翻译成中国文,本经就是唐代玄奘三藏法师奉唐皇帝的诏命而翻译成汉文,现在来说是古汉语。

  三藏法师是全面精通「经藏」、「律藏」、「论藏」这三藏的法师(藏是包藏的意思);此经、律、论三藏是佛教的经典,一般称为「大藏经」、又名「佛藏」(如道教的经书叫「道藏」。)

  法师:是佛教的称谓(道教也有称法师),指通晓佛法,善于讲经,又致力于修行弘法,而学识道德都高尚,能为人师表的僧尼之尊称。较高的学位如精通经藏(佛的教言)的僧尼称「经师」,又指善于诵读经文的僧尼亦可称「经师」。《高僧传》列「经师一科十一人,如东晋?帛法桥『诵经数十万言,昼夜讽诵,哀婉通神』;支昙(tan潭)龠(yue月)『特禀妙声,善于转读』。」

  律师:指善于背诵、讲解「律藏」(佛所制僧团戒律)的僧尼称为律师,如北魏?慧光、唐˙法砺(li例)、道宣、怀素等皆称律师,以明《四分律》见称。现代如重兴南山律宗的弘一律师,持戒精严,著作甚多,主要的如《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等。

  论师:指精通「论藏」(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或论释佛教经义的僧尼,称为论师。小乘上座部系统说一切有部,有世友、法救、妙音、觉天四大论师;大乘以马鸣、龙树、提婆、童寿四大论师;称唯识学派护法等人为唯识十大论师。在印度,「论」主要是发挥或解释经义的,有「宗论」(宗经之论--发挥)和「释论」(释经之论--解释)两种。

  所以全面通晓经、律、论三藏的僧尼,可称为「三藏法师」,学位最高,如唐?玄奘可称为三藏法师,唐?义净亦称为三藏法师(这两位大师均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载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

  9.玄奘三藏法师的简史:玄奘大师洛阳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廿年(600),卒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终年65岁(根据杨廷福教授考证,见《玄奘论集》第18页)。幼年聪悟不群,十三岁出家,廿岁受具足戒。因感众师讲经,各擅宗途,圣典亦显隐有异,莫知适从,发誓远游西方(印度),以释众疑。乃于唐贞观二年(628)始发长安,经凉州、出玉门、涉流沙辗转西行,经高昌、阿耆尼等国,度葱岭、越大雪山、遍历西域、印度诸国,前后十七年。他「遍谒众师,备飧异说」,学识渊博精诣,所以在五印度被誉为「大乘天」。将梵文佛经650多部,经中亚、东亚细亚东归,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抵长安,其时僧俗出迎者数十万众,唐太宗迎慰甚厚,诏于长安弘福寺从事翻译,大师网罗贤者,大开译场。当时长安的大慈恩寺,在玄奘法师译经的时候寺中常住七千余僧,极一时之盛。前后十九年间共译出重要经论75部,1335卷,计1300多万言,并特制《三藏圣教序》。故唐?三藏玄奘大师对我国佛教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玄奘大师的译法,以直译为主,杂以意译,译文经过润色,通顺之后才定稿;故经典的译文既切合原意,又易于理解,读之通畅,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文集。

  大师主持的译场里,「译主」与「笔受」均由中国人自己担任,然译文时亦有外来僧人参加。

  又大师《大唐西域记》为世界名著,这部书把他亲历的110个和传闻的28个域邦、地区、国家的山川形势、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习俗、气候物产、宗教信仰、文化语言、政治情况等作了实事求是的介绍;它涉及整个中、南亚广大地区的历史、地理,作了许多的记述,已有日、英、法文译本,是一部很有价值和影响的名著。

  玄奘三藏法师是我国历史上的卓绝人物,也是世界性的历史人物,是国际上杰出的翻译家、旅行家、佛学家,亦是对中亚、南亚次大陆各国历史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日本龙谷大学在六十年代成立了「《大唐西域记》研究会」和「玄奘学会」,在我国研究玄奘三藏法师的书,如杨廷福教授着的《玄奘论集》和田光烈教授着的《玄奘哲学研究》,先后于1986年7月和同年10月出版。

  乙、经文

  (原经文、语体文及注释)

  乙1序文分

  原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语体文

  (一)叙事证信

  阿难亲闻佛说此经(1):当时释迦世尊(薄迦梵(2))周游教化各国,到了广严城(3),安坐在发出微妙音乐的树下;和大比丘(大苾刍(4))八千人在一起,还有大菩萨(5)三万六千和国王、大臣、婆罗门(6)、居士(7)、天(8)龙八部(9)众生、人、鬼神(非人(10))等无量大众,恭敬地围绕在四周,释迦佛为他们说法。

  注释

  1.阿难亲闻佛说此经:即原经文「如是我闻」。释迦牟尼佛原是2500多年前印度迦(ji?家)毗(pi皮)罗国(即今尼泊尔王国)的悉达多太子,天资聪颖,文武兼全,智勇双备。因见世间众生(人和动物)诸般受苦,欲求解脱,故十九岁出家学道。经过寻师访道和六年苦行,三十岁时的十二月初八日黎明,坐在菩提树下吉祥草上,启明星出现时豁然大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以后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圆寂(逝世)。

  释迦佛一生言教,弘法度生,根据天台宗的说法,把佛说法分成五个时期:

  1)华严时:成道后二十一天内说完大乘无上法门的《华严经》。

  2)阿含时:以后十二年在鹿野苑说《阿含经》等小乘经。

  3)方等时:接着八年间又说《维摩经》、《金光明经》、《楞伽经》、《胜鬘经》等大乘经,此时大讲「藏、通、别、圆」四教的道理,是大、小乘利根、钝根等通行的轨道,故称方等时,为大乘初期。

  4)般若时:其后二十二年说《般若经》(梵文般若即智慧),是讲智慧和了义、弘扬「诸法皆空」的道理。

  5)法华涅盘时: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兼以一昼夜时间说《大涅盘经》,阐发佛陀出世的本意,汇三乘统归一佛乘。

  释迦佛圆寂(逝世)的那一年,他的弟子们,以摩诃迦叶(she色)、阿(?欧)难陀为首的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释迦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才有文字以传后世。当时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由摩诃迦叶当时诵出、后来又补充结集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才有经、律、论三藏。前后共有六次结集,才有现在规模的《佛藏》。近数年我国正编印《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预计将收入4200余种,约23000余卷,估计十年出齐,1989年4月16日止已出版《中华大藏经》计四十册。

  经首,都有「如是我闻」四字,表示信证。根据《智度论》二说:「佛入灭时,阿难问一切经首置何字?佛言:『如是我闻』等言」。所以「如是我闻」解作阿难陀亲闻释迦佛如此说。

  2.薄迦梵:是梵文Bhagavat的音译,意译为世尊,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大乘义章》卷十二说:「佛备众德,为世钦重,故号世尊」。佛的十种称号参后。48面至49面注释。

  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623年诞生在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园(Lumbini)

  3.广严城:是印度的一个城市,梵文音译毗耶离城,意译为广严城。在恒河边,王舍城对面。

  4.大苾刍:出家的僧侣叫苾刍,一般叫比丘,是音译;意译为乞士、乞士男,(上乞佛法养慧命,下乞衣食滋身命)是指出家后受具足戒的比丘,女的出家人叫比丘尼、乞士女。这里的「大苾刍」指阿罗汉。

  5.大菩萨:即原经文「菩萨摩诃萨」。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d?o朵)Bodhisattva的简称,是音译;意译为觉有情,是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意即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大觉)、利益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在《佛教常识答问》中说:「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解救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梵文摩诃萨意译为「大」,这里指菩萨中果位高的大菩萨。如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弥勒菩萨等都是大菩萨,是居于菩萨极地的等觉菩萨。菩萨和佛陀不同,即使等觉菩萨也要低一级,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好比大学里的教授,菩萨是自觉觉他,觉行未圆满,好比副教授。还要注意的,菩萨和「神」或「神仙」不同,神仙还是属于天道,不能摆脱六道轮回

  6.婆罗门:是印度四种姓之一,意译清净、或净志,是奉大梵天而修净行的非佛教的祭师,所以又叫梵志。

  印度四种姓:

  一、婆罗门:是印度的种姓制度传统的四种阶级之一,为世袭而职司祭祀的专业僧侣,意译清净或净志,是奉大梵天而修净行的非佛教的祭师,故又名梵志,是宗教文化教育的中心,位在上层,受人尊敬,为精神和思想领域的高阶层,这个阶级掌握文化教育,形成婆罗门教。

  二、刹帝力:是王侯武士集军政大权于一族,为世袭的统治者。

  三、吠舍:为从事农工商的平民阶级。

  四、首陀罗:是地位低卑,生活艰苦的奴隶贱民。

  7.居士:是以清净身心虔诚信仰佛法,已归依佛、法、僧三宝,并持一定戒律(如五戒,或受持一戒至四戒)的在家佛教信徒。男居士梵名优婆塞,女居士梵名优婆夷。与出家僧、尼合称为四众,僧尼负有住持和继承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是护持和弘扬佛法的;大乘经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修行者。

  8.天:为六道之一的天道,是指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或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天、龙指天众、龙众等。

  9.八部:即八部众,据《舍利弗问经》说有:1)天众,2)龙众,3)夜叉(又名药叉),4)干闼(ta榻)婆(乐神),5)阿修罗(Asara),6)迦楼罗,又名揭路茶(Garuda金翅鸟),7)紧那罗,又名紧捺洛(Kinnara歌神),8)摩?(hou侯)罗迦,又名莫呼落伽(Mahoraga大蟒神)。以上统称为八部,这里指法会上的八种众生。

  10.非人:指鬼神而言。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