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的异译很多。西晋·聂道真译的《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就大体概括了它的内容,似乎是它的异译;不过因为翻译的不甚善巧,译文只有简略的长行,与本经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经的文字有长行、偈颂两部份。长行的文势,承《华严经》第三十九卷普贤菩萨赞佛功德偈而来。善财童子...[详情]

依《普贤菩萨行愿品》谈如何利益众生

贰、如何利益众生?

  今天我所依的主要经典是《普贤行愿品》,古德说,普贤行愿品短短一卷经文,就可以包含整部华严,我们通过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智慧有限的语言,想把无穷无尽无量无边的普贤行都讲出来,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在此简要归纳四点,谈谈如何利益众生。

  具足净戒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这是告诉我们,要利益众生,首先应该出家修学净戒。为什么赞叹出家呢?因为在家学道障难很多,有种种的五欲执着、有种种的琐事缠身,有种种的烦恼牵挂,这就不能让自己专心的投入修行和全身心的利益众生。出家人就不同了。

  出家人舍俗割爱放下万缘,相对没有太多的世间牵挂。就可以更好的安心修行利益众生。

  《心地观经》云:出家菩萨胜过在家菩萨百千万倍。听到这里,有居士可能会疑惑,这不是看不起在家人学佛人吗?想当年的维摩诘居士,很多大阿罗汉还不是人家的对手呢。其实所谓出家,是出烦恼之家出三界之家,菩萨通过观察三界有漏过患,深刻认知到世间没有任何可贪着之处,从而发起决定的出离心,毫不贪着世间的五欲六尘,这才是真出家。

  出家后就要严净菩萨的三聚净戒,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以及饶益一切有情戒。菩萨戒是菩萨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菩萨利益众生的根本前提,若无净戒一切功德都将不能承载,又如何利益众生呢?只有具足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净戒才能真实圆满利益众生的普贤行愿。

  通达方便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这是告诉我们,利益众生要通达善巧方便。这里的“悉以诸音而说法”,大家要广义的去理解,不要认为只是用语言文字来说法。语言文字只是诸佛利益众生的一种方便,我们要利益众生,就要根据不同的种类不同的根性不同的因缘,善巧应用无量的方便。如《维摩诘经》的一钵香饭,如禅宗祖师的棒喝机锋,如一幅山水,如一杯香茗,皆是利益众生的方便。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作佛事。在菩萨的世界里,何处不是菩提,哪里不是道场。正如普贤行愿品说:“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我们作为当代僧青年,更应广学多闻通达方便,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更好的弘扬佛法

  护持菩提心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这是告诉我们利益众生,要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具足一切佛功德法。一切菩萨最终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皆因最初发菩提心故。而忘失菩提心,是菩萨修行的魔业。所以菩萨恒时勤修种种的清净波罗蜜,灭除障碍菩提心的垢染,才能成就一切利益众生的妙行。

  恒顺众生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这是告诉我们利益众生就要恒顺众生。什么叫恒顺?恒,是恒常不舍,历久不变之义;

  顺,是随顺度化,悲悯柔和之义。如长行文中说:“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菩萨对于种种不同的众生要恒时不舍弃,并且进行种种承事供养,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于彼众生随顺而转。

  “随顺而转”,这四个字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尤其是转字,我们往往会忽略会误解。很多人常讲恒顺众生,可说句实话,太多的恒顺众生,变成了随波逐流;太多的肆意妄为,却用恒顺众生做了借口。这就导致了不能转众生,反被众生转的结果。在此,我们应该知道,普贤的恒顺众生,不是一味地随顺众生的烦恼习气,而是通过方便将他们转向正道。“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这才是真正的恒顺众生。

  通过以上四点我们知道了普贤菩萨教我们如何利益众生。可是,说句实话,道理易懂做到真难。何况普贤行愿是多么的无限深广,这是为马上就要成佛的善财童子宣说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我们初发心菩萨不具足广大的神通智慧,要想随学这样的微妙之行,恐怕真是难以做到。那我们这些凡夫菩萨就不能利益众生了吗?当然不是!普贤菩萨已经为我们开示了一条殊胜方便。那就是今天我要分享的最后一点:十大愿望导归极乐,普劝众生同生净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