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汉语拼音Daboniepanjing 佛教经典。亦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涅槃经 >

大般涅槃经中的涅槃思想

附记:

  1.本文原系拙著“涅槃思想之研究」(上)印度篇第五章。但尚未出版,书中第一二章曾在狮子吼刋发表,本章之第五节曾以日文原稿刋在日本大谷大学佛教学第四号。

  2.本章纯就涅槃经本身的问题讨论,亦即是爬梳清环绕涅槃观念的一些复杂,矛盾说法。以经解经,这是直接内剖的解释法之一,在同一本经中有不同的说法,则只有将同一本经的前后文字详细解剖,找出其何以不同的原因。在本章后面另有一篇专从各经论的比较观点,看大般涅槃经的涅槃思想,这将在全书出版后可以看到,到时再就正于斯学高明!

  [1] 纯陀的怀疑是﹕“夫如来者,天上人中最尊最胜,如是如来,岂是行耶。”又云﹕“若是行者,为生灭法,譬如水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一切诸行亦复如是。我闻诸天寿命极长,云何世尊是天中天,寿命更促,不满百年。”“夫短寿者,不为沙门婆罗门等男女大小所敬念,若使如来同诸行者,亦复不为一切世间人天众生之所奉敬。”(纯陀品八--九页)

  [2] 横超先生撰“涅槃经”,第四章“涅槃经の成立过程”,四三、四四页。昭和十七年版。

  [3] 卷十九德王品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法众僧,无有差别,三宝性相常乐我净。”此三宝是指的体言,非一般所谓之住持三宝,凡现比邱身,即可入于僧宝群。又同卷云﹕“于佛法僧应生等想。”此等想亦自体性言。在体性面则无所谓比邱与诸佛菩萨之别,故应生等想。又卷二十三有云“如来不说佛法众生无差别相唯说常住清洋无二法无差别耳。”依此种种经义看来,则所谓三宝并不是以形式的比邱作为代表之一,故其讲法可圆可通。关于僧的问题,以大乘的立场说有二,一为菩萨僧,一为声闻僧。声闻僧即是比邱,菩萨僧则据云不限于比邱。准此义,则本经所讲之三宝,当难以决定仅指比邱言。在德王品前,其所谓三宝,可说纯是以比邱为僧之代表,自德王品起,则已不限于比邱矣。

  [4] 同(注1)第三章“涅槃部の经典”二五--二六页。

  [5] 大乘佛教批判部派佛教,尝谓诸派不落空见者则落有见,如第二章第三节所述经量部及说一切有部。落空见者成为虚无,落有见者近常见外道。龙树之思想,乃是超越此二者,故中观之空,名为绝对,名为毕竟,此一绝对空之产生,即在破此对立的空有二边之见。

  [6] 菩萨品卷九云﹕“何因缘故,舍利佛等,以小涅槃而般涅槃,缘觉之人,于中涅槃而般涅槃。菩萨之人,于大涅槃而般涅槃。”此将涅槃分为大、中、小三等级者。

  [7] 四依品第八‧卷六云﹕“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又云﹕“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复云﹕“若言如来入于涅槃,如薪尽火灭者,名不了义。”此均为否定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之小乘思想者。

  [8] 梵行品第二十三之三云﹕“菩萨明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诸佛明者,即是佛眼,无明明者,即是毕竟空。”此无明明,便是涅槃。

  [9] 师子吼品‧卷三十解佛性义云﹕“大慈大悲名为佛性……佛性者名为如来。大喜大舍名为佛性。”又云﹕“佛性者名四无碍智。”

  [10] 圣行品第十九‧(卷十二‧十八页起)对外道的常乐我净义辨之甚详,请参照。

  [11] 现法涅槃(Parama-dittha-dhamma-nibbāna)为阿耆多(Ajita)一派之主张,以五欲自恣为快乐之境,中译称“顺世外道”。参照本书第一章第四节“各学派的涅槃观”。

  [12] 见四相品第七(卷四))云﹕“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槃,亦不毕竟取于涅。”师子吼品(卷二十八)﹕ “令诸众生乐修解脱,以是义故,于十五日,入大涅槃,而我真实不入涅槃。”他如月喻品,菩萨品等均载及。

  [13] 现病品第十八(卷十)末页云﹕须陀洹果未来过八万劫,便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斯陀含果过六万劫,阿那含果过四万劫,阿罗汉果过二万劫,辟支佛道过十千劫便得菩提。

  [14] 逻辑(Logic)的因果律,是就事件(events)的变化上讲一种原因(Cause)和结果(effect)的关系,换言之,只是“因故关系”,“因故”即“理由” (Reason),此在逻辑上,乃是根据(ground)和归结( Consequence )的涵蕴本身的因果关系(causal-relation),此种关系虽在动态和静态上讲因果,但其根据皆只能讲具体的事件,而不能判认超概念的或形而上的。物理的因果律,亦据逻辑的因果律而来,但其运用则在更具体的事件,因属物理范围之故,往往即概念的亦不能充足择取。参照民三十五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科学概论”,及台湾正中书局的“理则学”。

  [15] 印度精神二九四页。

  [16] 梵行品卷十五说:“我为化度众生故,而作是说,亦为声闻辟支佛故而作是说,亦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故而作是说,不但正为纯陀一人说是偈也。」此可证此偈乃大众共有之疑问,故世尊而为大众说。

  [17] 卷十五。P二十八(梵行品第二十之二)

  [18] 四相品,四倒品梵行品等均言及二乘人常计无常,无常计常,我计无我,无我计我等,故谓其是顚倒法。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