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最早著录于隋代法经的《众经目录》,列在“失译经”类下,也就是不知译者为何人。直到唐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首次记载本经译主为后汉.安世高,并指出此说法系根据《宝唱录》.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详情]

依《八大人觉经》谈如何安顿身心?

慧心法师:如何安顿身心?《八大人觉经》

  该断除什么呢?在第二常修少欲觉当中说,要断除的就是欲望我们众生就是因为欲望带动罪业,导致我们无数次的在三界里投生,而每一次投生都会面对生老病死的痛苦。就象有的人因为欲望使然去偷盗,我们去观察一下哪儿有一个人因为偷盗而发家致富的?相反偷来的东西往往都留不住,最后的下场也是贫困潦倒,所以对于不属于我们的东西不能过分地去强求,相反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应该怎么样呢?就是少欲知足。一个人贪得无厌,就会向外去追求,造作恶业使令身心不安住。

  就象现在很多人把人生过成了人生竞技场,看到别人家住别墅他也想住别墅,别人家开豪车他也想开豪车,别人家孩子读名校他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读名校,就这样一辈子都活在别人家的生活当中,总是认为有钱就能够快乐。那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会幸福?穷人就不快乐呢?不尽然。其实过去家家都并不富裕,但是日子过的舒坦又安宁,哪有这么多的社会问题。不像现在有一些人虽然住在大房子里,但是家里一点烟火气都没有,厨房里的厨具甚至连胶条都没有撕掉,这种生活看似很贵,但是真的好吗?都是一些摆设而已。

  其实一个人快不快乐、幸不幸福不是在于他拥有的多少,而是他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去创造属于自己最美好的生活。所以一个人想要幸福就要远离欲望。这个是我们生命当中应该断除的。断除就会有增加,生命又应该增加什么呢?就是智慧和福报

  我们为什么要增长智慧?在第五多闻智慧觉当中说愚痴生死,为什么会有生死?是因为有愚痴。如何破除这个愚痴?唯一的方法就是广学多闻。佛陀一生说法49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法宝,唯有广学才能找到适合你自己根基的法宝。当内心成就了智慧了以后,这时候才能积累资粮、广修善业。在第六布施平等觉中说,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不能太困苦,太困苦会产生两种过失,第一常常招人埋怨;第二做什么事情不会顺利,会出现很多的障缘,所以佛陀说一定要广行布施。

  同样是布施一百块钱,为什么有的人招感的福报就大?有的人招感的福报就小?原因在于是否是等念怨亲。我们知道心平等才能和清净的法相应,心不平招感的果报自然就不一样了。所以布施的时候一定要等念怨亲。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应该了解生命是有所拣择的,应该减少痛苦的根源欲望,增加成就人天安乐的福慧资粮,这是我们安顿身心的第二个步骤,就是要断恶修善,改变过去错误的行为。

  第三发菩提心,利益众生。

  菩提心一定是要建立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的。在第七出家梵行觉当中就说了:“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佛陀出世之后,让我们断恶修善成就人天的安乐。但是进一步佛陀又说了,“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在这个世界上无论痛苦还是快乐,他们都有共同的相状,那就是逼迫性。这个逼迫性就是无常,这个人世间的所有安乐、果报都是无常变化的。

  比如说在过去世的时候你布施,但你不是一直都在布施,那也就代表这个善业是有一定势力的,这个善业消失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所以佛陀说:你虽然是一个俗人,但是一定要善知抉择,放弃五欲带有过患的快乐,去追求出世清净的法乐。要怎么做?就是要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常常忆念三世诸佛清净的出家相。但是不一定要出家,重点要保持一颗出离心,有了出离心我们才能对自我的生命有所把握。但是再观察一下身边受苦众生,因为不忍众生苦,而发起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的菩提心。

  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佛陀在经典当中把菩提心比作是大地,世界上所有房子、水果都是依大地而起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发菩提心,他的心就会象虚空一样。你把一粒种子扔到这个虚空里,这粒种子很快会枯萎;但是相反的把这粒种子埋在土壤里,它很快就会长出丰硕的果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修行人不上路的原因,原因在于他的心中没有大地,全都是钢筋水泥。因此我们想要成就圆满的佛果,必须要发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

  发起菩提心对于我们凡夫而言是很难做到的。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有一个我爱执,有我爱执就会和众生产生对对立。但是在大乘佛教的善巧方便当中,告诉我们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发起菩提心。那就是观察一切众生都曾经作过你的母亲,知母才能忆念、感恩母亲的恩德,才能产生一种报恩的心。也就是说我们要观察过去生我们有很多次很多次的受生,每一次受生就一定有一位母亲来生育我们、养育我们,虽然现今已形同末路,但是过去母亲给予我们恩惠是不能忘记的。依于这样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发起菩提心。

  当自利利他的功德圆满成就以后,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从一个愚痴小儿变成一个内心充满智慧、光明的大人。所以在经文的最后就总结了过去的三世诸佛就是依于《八大人觉经》成就的内心觉悟,现在的三世诸佛也会依于《八大人觉经》到乘法身船达涅槃彼岸,未来的三世诸佛还会依于《八大人觉经》而得觉悟来利益众生,所以这部经典已经得到了前人印证,我们不需要再过多的尝试,只要延续前人的足迹依教奉行,就可以在念念当中,灭除无量的罪业,永断生死,常住快乐。感谢大家!

慧心法师:如何安顿身心?《八大人觉经》

  互动环节

  信众提问:顶礼法师,法师刚刚提到安住身心很重要一点是要去除贪欲,请教法师在我们现今社会,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面对各种各样的对境其实都是在挑起我们的贪欲。在这边剁手,那边说是双十一,各种各样的对境,现在的修行人非常的不容易,想请法师开示在这样的对境之下,应该如何断除贪欲。

  慧心法师:非常感谢老师的提问。在说断除贪欲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个定义,什么是少欲知足?少欲知足并不说是无欲无求,而是我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合理的消费。比如说,你有一百万要买一辆车子,你买10到20万能够代步的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买了一辆一百万或是超出一百万的,这个就是不合理消费,这就属于贪欲的表现。

  我们为什么会有贪欲?原因在于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我们认为买完这辆车就能让我们快乐,而且会认为这个快乐心情是真实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当你这个快乐的心情得到的时候,它是有变化的,它会慢慢地变得淡泊甚至是消失掉,因为你还会追求下一辆车,所以断除贪欲的方法就是要树立正见,思惟无常。不知道这样的回答您是否满意?

  信众提问:您好法师。您刚才讲经里面讲我们要经常断除欲望,但是我在听佛经的时候说我们要发大愿。我想这个愿望和欲望的区别,我们身上念头会很多,我们怎么区分愿望和欲望之别?我要断除是哪些?这个愿和欲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慧心法师:其实很多人会对佛教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佛教就是无欲无求的,是一种很消极的。不是的,是我们有所断除也要有所增加。增加的就是善法欲。比如说我知道这个娑婆世界是犹如火宅一样,我今生只是暂住娑婆的一个客人,但是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的未来是西方极乐世界清净的庄严国土,用这种七宝池和八功德水这种殊胜庄严的相状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来引导你。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灵隐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