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动心忍性,谨慎方能成事

动心忍性,谨慎方能成事

  唐朝大将郭子仪一生传奇,屡建奇功,因平定安史之乱而名扬天下,八十多岁还依然活跃在沙场上,而且享受着极高的威望和声誉。但他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一直谨慎行事,从不居高自傲。

  郭子仪的宅邸里,从来没有家丁守门,任何人都可以到内院去找他,而不需通报。有一天,郭子仪在院中正在给夫人梳头,突然有人来拜访他,看到堂堂一个护国大将军竟然给女人梳头,这在封建社会里可不是一件小事,所以很快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到处流言飞语,议论纷纷。郭子仪的儿子们对满朝上下的议论都忍受不了了,于是找到父亲问他为什么家中不设家丁,还给女人梳头。郭子仪只是哈哈一笑道:“府院中不设家丁看门,说明我没有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到内院来找我,说明我心怀坦荡。朝中像我们家族如此显赫尊贵的没有几个,如果我不这样行事,那距离无妄灾祸就不远了。”

  李光弼是和郭子仪同朝为官的著名将领,二人曾经一同在朔方镇当过将军。但因为性情、脾气不太合,两这个人的关系并不是太好,而且互不服气。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皇帝提升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其位居李光弼之上。这一下就让素与郭子仪不合的李光弼犯了难,他一直怕郭子仪刁难他,曾经好几次想调到别的方镇去,但未可得。后来有一次,玄宗让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

  郭子仪认为满朝文武大将之中最能担当此任的应属李光弼,于是就向玄宗推荐了李光弼。但是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想借刀杀人,目的就是要他死。可圣旨已下,朝廷的命令又不能不从,于是他无奈之下在临行前找到了郭子仪,说道:“今日皇恩浩荡,我赴死甘愿,但求你不要伤害我的妻子、儿女,可以吗?”李光弼的一席话让郭子仪顿感委屈,自己本是出于公心,怎奈让李光弼误会,于是流着眼泪说:“李将军,如今国难当头,我原是器重将军,才向圣上推荐的你,我愿与你共赴疆场杀敌,哪里还记得什么私愤啊!”李光弼听后很感动,于是两人手扶手相互跪拜,尽释前嫌。

  郭子仪就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体现了他为国为民,绝不恃才傲物的个性。他每前进一步都很小心,唯恐一个不留意,给那些想要非议他的人留下把柄。世人能真正做到像郭子仪这样不傲物、谨慎行事的人很少,大多数人,尤其是文人都有些恃才傲物的情结,而且还总是把自己划归到“圣人”的高度。唐代就出了这样一位文章、学识一流但却恃才傲物的人物,他就是萧颖士。

  萧颖士诗歌、文章一流,而且在当时颇有些名望,据说曾经有人劝萧颖士的家仆另找一户人家,但这位家仆却对别人说:“我已经服侍我家主人10年了,并不是说我没有地方可去,而是因为我太佩服他的才华了。”萧颖士的才华还一度闻名海外,当时,大唐广开门户,吸引海外各国来唐交流,其中日本就经常差遣大使来唐,曾有一位使者说:“我国的民众,希望请萧先生到日本去当国师。”

  但如此才华横溢、闻名诸国的萧颖士却一生仕途不顺,一直得不到重用,自从19岁中了进士之后,他的生活就充满了坎坷。而令人惊异的是,像这样一位才学俱佳的人才,竟几次被“问责”丢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政绩较差”,没有“执行力”。

  天宝年间,萧颖士补秘书正字,奉使至赵卫间搜求遗书,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去复命,于是被劾免官。其实搜求遗书并不是一件难办的事情,但是萧颖士就是做不来,清高的他也不去做,便落得个丢官的命运。后来,萧颖士又被召为集贤校理,但办事仍然不力,又被贬官。世人给他的解释是:“不肯谄事宰相李林甫,受其排斥。”后来,他自己作了一首《伐樱桃树赋》讥刺权贵,终于被免除了官职。

  其实,萧颖士之所以连续被贬官,并不是他能力不够,而是自身傲慢所致。有这样一个故事:萧颖士考中进士后,自恃学富五车,为人非常傲慢,而且经常提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自己一边喝酒一边吟诗,极为散漫。有一天,突遇狂风暴雨,萧颖士看到一个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在避雨。当时,萧颖士也在一旁避雨,他看那个老头好像很尊贵的样子,便讥讽起来。不一会儿,大雨停了,道路上突然出现了很多华贵的马车,仆人们迎了那位老人上车。此时,萧颖士才慌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萧颖士听后大惊,回到家中沐浴更衣,去王尚书的府上求见了好几次,但尚书大人都对其不理不睬。他又用心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这才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然后责备他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但萧颖士并没有就此改掉自己恃才傲物的坏毛病,依然我行我素,傲慢无比,最后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的任上。

  古语说:“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萧颖士正是不懂得“行谨”和“言谨”,才落得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下场。如果他能有郭子仪的胸怀和言行谨慎的作风,那么凭借他的才学,必定能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番大作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