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不在名利场中迷失自己

不在名利场中迷失自己

  人生在世,常常被名利所累,其实名利对任何人来讲都是心理上的慰藉,只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评定,因此,名利只不过是一个人为自己挣得的身价筹码而已,但是没有名利的人常常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在世界上的价值失去信心。为此,很多人不惜终身求索名利,最终使名利的绳索变成自己人生的绞索,因此断送了所有的快乐与欢笑。

  金钱、名利促使人追求进步,但也阻碍人向前迈进,使人掉入万丈深渊。人生在世,只有将名利看得很轻,方能超然物外,活得轻松快乐。

  寒山与园清寺的僧人拾得是好友,二人经常在一起吟诗作偈。因为两人常用桦树皮做成帽子,穿得破破烂烂地站在长廊的一端大声地吟诗,还时而在村中引吭高歌,所以世人都视他们为疯子。

  闾丘胤要前往丹丘做官,临行前,巧遇刚从天台回来的丰干禅师。于是闾丘胤便问丰干禅师:“天台那个地方有什么贤人可以为人师表?”

  丰干禅师回答道:“园清寺里的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二菩萨。”于是,阎丘胤在到任三天之后便亲自前往园清寺,一看见寒山和拾得两位诗僧就立即施礼下拜。寒山大笑着说道:“丰干真是多嘴!您连弥勒佛(丰干)都不认识,何必对我们施以礼拜呢?”说完之后,就拉着拾得走出寺院,回到了岩窟之中,洞穴的门自动合上了。

  寒山经常会在竹子、树木以及石壁上记下诗句,其中一首诗为: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

  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

  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佛家言:“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又言:“若欲学道,先须贫苦炼行。”所以,真正的高僧不会被名利和财富打动,因为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属于自己的乐土中精进修行,净化着自己的心灵。

  可能你会说,这一境界只属于贫瘠的远古时代,而不适合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但它至少能让我们找回本性,以免被物欲所吞噬。

  正是因为寒山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所以他才淡薄功名富贵,心甘情愿地过着清贫而自在生活,深山虽然有路,他却不曾让其通往尘俗的世界,所以无心无欲的寒山就会认为官府中人没有什么值得攀援的。

  道林禅师喜欢一个人住在树上,与鸟巢为邻,于是人送外号曰“鸟巢禅师”。

  有一次,白居易去拜访道林禅师,见道林禅师在树上坐禅,于是提醒道林禅师说:“你在这样高的树上打坐,实在是太危险了,赶快下来吧!”

  道林禅师说:“大树虽高,但却并不危险,只要我小心一点,就不会掉下去;相反,你的处境才是最危险的!即使你有心躲避,但并不是每次都能躲过的,所以真正需要小心的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白居易说:“我的生活平稳,而且我是朝廷重臣,哪里会有什么危险?”

  道林禅师说:“官场如战场,众人从无一心,薪火相交,难道还不够危险吗?”

  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道:“佛法是如何解释的呢?”

  道林禅师回答道:“做坏事使我们心智迷乱,做好事使我们心灵明净!”

  白居易听了深感失望,说:“这些道理连三岁的孩童都明白,又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何必说呢?”

  道林禅师叹道:“三岁孩童都明白的道理,八十岁老翁却不一定会明白。”

  白居易稍一沉吟,便解其意,连连点头称是。

  世人皆为功名利禄所累,常常身处险境却仍执迷不悟。尽管也有人明白身处危险之境,但因受内心欲望的驱使,心智迷乱,结果连自己都控制不了。而欲望的不满足往往是悲剧的根源,正所谓“欲壑难填”,人生的灾祸皆源于此。有时就连3岁小孩也明白的道理,许多人却沉溺其中而不能自省!

  怀着一颗清静之心的人恰如“圆月上寒山”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于尘世中潇酒自如。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