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佛性、心性

  《坛经》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的心像一尘不染的镜子,映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学佛是学智慧,什么是智慧,如实知,如实见。像是一尘不染的镜子,不会有任何模糊空间。我们的心一开始像是一尘不染的镜子,在红尘里被污染了,再也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神秀大师说的是不错的,修行就是清理灰尘,然后才能如实知,如实见。

  再回到“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心,是讲清净的心。佛家认为,人性本来是清净的,后天被污染了。我执是污染的源头,法执也带来很多很多麻烦。修行就是通过把污染重新净化,明心见性。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我们都是通过第八阿赖耶识,把过去的业力带到今生,人性是不是善恶参半的?前五识收集信息,第六识分析信息,产生感受产生好恶,第七识是判断标准,然后形成一种概念,是蛋糕好,还是辣椒好,这种概念就像种子一样,慢慢储存在第八阿赖耶识。而这些种子有好的有坏的,什么样的都有。

  所以很多人认为,佛教讲人一出生就带来很多坏的业力,他们会认为性本恶或者善恶都有。如果用阿赖耶缘起的观点,这个还对不对?我认为阿赖耶识也不是第一性的,是第二性的,不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接触外界世界后才产生了被污染的东西。阿赖耶识并不影响人性本净,因为它是第二性的。

  另外,有人认为前世今生是两个概念,其实人就像一条河,一直在流,今生不代表重新开始。我们讲修行,就是恢复原本清净的心,重新明心见性。执着地找第一念的无明是没有必要的,佛教讲轮回,佛家从来不讲第一因。

  西方讲,世界是来自于万能的上帝,上帝是第一因。佛教讲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缘生缘灭的,没有一因生多果,而是多缘生一果,千万不能认为什么都只有单因。受苦是果,造业是行为。为什么造业呢?它是个自成的循环。佛教所有都是自我的循环,成住坏空,十二缘起,都是这样的。不要去追求第一因,我们有更重要的东西去追寻。

  我们总结一下人性论,人是能认识的主体,人天生的本性不是恶,也未必是善,善只是教化的需要,人的本性是清净的,后天才有了污染。人最初的人性并不复杂,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并不复杂,后天才变得越来越麻烦。好多的人,别墅好几套,真正要住的只是个小房间,有的人钱多得不得了,但是就是不能吃,因为有糖尿病。

  人还是要回归人最原始的本质。我小时候红薯叶是给猪吃的,现在人吃叫健康。我小时候经常吃胡萝卜,吃得一见胡萝卜都头皮发麻,现在人为了健康偏偏要吃。佛家真正讲人性的时候,没有那么复杂。西方极乐世界也好,是为了让你的心清净下来,你的心一清净,当下就是极乐。

  人是能认识的,所认识的法,法的本体是什么?法是万事万物的现象,现象背后的本性是什么?所谓的性,有时候叫自性。性就是性质,就是本性,有固定性、恒常性,恒常的属性,固定不改的特色。

  心分迷悟,人在迷的时候说人性,悟了就叫佛性,被觉悟的法叫法性。最后的本质是什么,是空性。自性、本性、人性、佛性,既不是完全不一样,也不是完全一样。人性、心性、佛性共通的特色是自性本空。心也是缘生缘灭的,也不是固定的,本体是空性。

  如果有了固定不变的性,心就没法修了,正因为没有固定不变的性,所以才可以修。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最后的结果是佛性。

  佛性到底是什么?其实佛家讲佛性如种子,六祖说:“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霑洽,悉得发生。”佛性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悟性,最后悟到空性,就成佛了。佛是能觉悟的,觉悟万事万物的本性,也觉悟人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性其实是觉悟的结果。

  修行其实是让我们了解心是活动的一种特征,佛家唯识宗对心的了解有独特的地方,其结论是世界上所有的十法界众生,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相状。你的心在境界上不同,就体现出不同的众生,比较差的是畜生,比较高的是人,更高的是天人等等。

  心有领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悟性,领悟的高点,境界就高点;领悟的低点,境界就低点。最高的领悟是佛,悟到空性。觉悟真理的这种潜能人人都有,最重要的用好心的功用。心、佛、众生,靠心来转换,他们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什么是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什么是众生?是迷了的佛。众生跟佛,迷也好,觉悟也好,是心起作用。

  修行的时候,不能偏于理论的学习,真正的修行是从心上下手。世界上一切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心的问题,心改变了一切改变。心一真一切真,心清净了一切皆清净。真正用功的切入点是了解你的心,观照你的心,而不是在形式上用功,这是修行非常重要的地方。

  法性是什么?是真如为万法之体,是空性,是事物的本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共同的本体,就是空性。空性、佛性在概念上有不同,事实上没有不同。

  总结几句,第一句是我们生在这个世界,跟两件事有关系,主体的人,客体的物,主体的人能觉悟客体的物的本来面目。第二句,觉悟要从心入手。

  很多人把人想象得特别恶,其实人的本性有向上、向善的能力,要善加利用,直到究竟圆满。人之初,性本善。我认为是对的,本来是清净的,只是后天被污染了。后天染污是烦恼生起的根源。修行要从心性开始。我们本来没有这么多烦恼,只是后来贪了,人生要做减法,人生就会好一点。你的觉悟多一分,佛性就彰显一分。

  人性跟佛性是非一非异的,人性是能觉悟的,是修行的主体,修行成功了就是佛了。能觉悟真理的能力就叫佛性,也叫悟性。从这方面来讲,心始终是中间的,心的展现不同,则有了人性、佛性之分。其实人心、佛性不是决然不同的东西,通过心把它们关联起来。一念悟就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总之,我们都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是善的,是清净的,这种人性要善加利用。现在很多人经常讲“理论自信”,这是一种“人性自信”,可以以此来走向成佛的道路。

  原文标题:人性、佛性和心性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宝莲禅寺HK

精彩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