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途法门与净土菩提心的异同

\

  “菩提”是觉、佛果的意思,即“无上正等正觉”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谓。“心”是能发之愿心。“菩提心”即是众生生死轮转当中发起的一念要成佛的心。通俗来说,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把这一念菩提心真诚恳切的发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无量劫以来,我们都是发求名、求利、求五欲、争强好胜等等五欲六尘之心。所以,要在我们凡夫染污的心里面发一念求佛果的心,很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它才非常珍贵、功德甚深。

  通途法门的菩提心,具体体现在菩萨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是从“苦集灭道”四圣谛升华出的菩萨精神。首先,依苦谛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我们观照到众生在八苦交煎里挣扎,在苦海中沉沦,而自己也是苦难众生的一员,所以就誓度无边众生。其次,观察众生在苦海里受八苦交煎的原因是在于他的烦恼。贪瞋痴慢疑乃至无量的烦恼,是导致我们苦难的原因,所以依集谛发出“烦恼无尽誓愿断”的大愿。第三,观照在我们的烦恼生灭相中有常住真心,具常乐我净之妙德,乃吾人自性本具的涅槃。是故依灭谛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誓愿。最后,要成就这灭谛的佛道,要有方法。这个方法不仅是为了度自己,也为度一切众生入涅槃城。所以要依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愿。证知菩萨四弘誓愿,是从世间因果——“苦集”,和出世间的因果——“灭道”升华出来的。

  对净土宗而言,“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蕅益大师语)。“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是菩提愿。由于观照到众生八苦交煎以及烦恼是苦难的原因,由此生起“厌离娑婆”之心。为了学无量法门,成就无上佛道而“欣求极乐”。可见净土宗“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完整地包含着通途教法的四弘誓愿。体现了净土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都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横又与一切法门迥异,净土宗的菩提心更为单刀直入,具足信愿就是菩提心。诚如善导大师所开示:“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

  大乘菩提心,无论是顺事发心(四弘誓愿),还是顺理发心(缘生性空),动经多劫,殊非易事,故为难行道。而净土宗在发菩提心上,显示出方便易行的特质。净宗祖师大德对此多有阐发。其中以蕅益大师的判言最为直截了当——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弥陀要解》)意为,具深信(六信),发大愿(厌离娑婆欣幕极乐),即是发无上菩提心。合此信愿(菩提心),即是往生的指南针;由此信愿,方能执持名号,自可感生净土。

  信愿即菩提心,这个判言在净业行人发心过程中,亦有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意识到法界意识的次第。昙鸾大师开示净宗菩提心云:“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国,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生也。”可见,净宗菩提心,着重在“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同得成佛。”此愿一发,即能具无量功德,能消无量业垢,能破无量魔网,永为成佛真种。这个心愿,对一般善根的众生来说,也能创发。释尊立教,阿弥陀佛摄化,十方诸佛共赞,祖师大德判教,说净宗为易行道,亦体现在发菩提心的善巧方便上。

  净宗菩提心初看似较比大乘菩提心易于发起,而究其实却不尽然。因为净土往生法实为难信之法(净宗诸经反复申言,难中之难)。信心未生,何能发心?少善根福德的众生,不能往生净土。菩提心即是善根。但发凡夫心,是无善根,发声闻心是少善根,信愿持名乃多善根。所以,净信念佛法门稀有难得。于此难信之法能生实信,乃多生多解的善根成熟,是般若智慧的显现。故而,净宗经典极口赞誉念佛人稀有难得。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华”。又云:“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佛中,得名第一弟子。”莲池大师依据圣言量判言,净宗所被根机是上根器人,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有人谬指净宗是小乘,念佛人是自了汉等,是不明净宗圆教义理所致。

  净宗菩提心(深信发愿)与大乘通途菩提心在表现形态上虽有所不同,然净宗信愿亦含摄着大乘菩提心的全部内容。兹表现在如下二方面。

其一,四弘誓愿是大乘菩提心的本质内涵,净宗信愿亦包摄四弘誓愿。

  以净宗愿门的厌离行与欣慕行为例:

  1.依苦谛,观照娑婆众苦逼迫,一切众生皆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生起悲心,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

  2.依集谛,观照自身诸惑炽盛,一切众生心中聚集无量烦恼,起业感报,无有中止,生起决断心,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上述二愿属厌离行摄。

  3.依道谛,观照极乐世界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常能听闻佛法,分身无量供养十方诸佛,闻法受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助道缘足,生起度生求法之心,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

  4.依灭谛,观照极乐世界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一生圆成佛道,生希有心,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上述二愿属欣慕行。证知净宗信愿含摄大乘菩提愿。

其二,《大智度论》所述五菩提心,包括了大乘行人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的全过程,净宗信愿持名,往生成佛的历程亦含摄五菩提心而无遗。

  1.发心菩提:意指于无量生死中,发大菩提心。持名念佛,正于凡夫生死心中,发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国,自度度人故。

  2.伏心菩提:意为断诸烦恼,降伏其心。而持名念佛,则正念才彰,烦恼自灭故。

  3.明心菩提:意为明了诸法,不外一心。而持名念佛,则了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故。

  4.出到菩提,意为得无生法忍,出离三界,到佛果位。而持名念佛,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故。

  5.无上菩提:意指坐大道场,成最正觉,而持名念佛,则圆证三不退,自至成佛故。证知信愿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并具足大乘五菩提心。

  综上所述,净宗菩提心(信愿)与大乘菩提心虽在表现形态,下手方便处有诸多差异,然其实质内涵并无二致。站在净宗角度判言,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既有圣言量的依据(依义不依语),又有修证实践上的验证。有人以通途教理来否定信愿即菩提心,既未契净宗超情离见之义理,亦隔膜于阿弥陀佛具足悲智的弘愿。净宗行人应仰信佛言,仰信昙鸾大师、蕅益大师等祖师的言教,不受他人师心自用之说的惑乱。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持名念佛即是行持深般若波罗蜜!净宗法门提供我们究竟的安身立命。吾人宜尽形寿精进念佛,成办往生大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