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无量寿经 >

关于《无量寿经》的翻译史与会集现象

二、经典会集

  《无量寿经》从东汉传到宋朝之后,开始发生变化了,前面一千年,大家都依循康僧铠的原译本。宋朝以后,开始流行、学习《无量寿经》会集本了。

  (一)宋·王龙舒

  第一次会集,是宋朝的王龙舒。王龙舒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进士,古代的进士,一般都是要做官的,但是王龙舒没做官,专门做学问。他学佛,也学净土。《龙舒净土文》是他的一部代表著作,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从宋朝以后一直到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学习。

  王龙舒是第一次会集《无量寿经》的,因为他觉得《无量寿经》的版本太多,让人无所适从,到底哪一本好呢?要从哪里学起呢?他就发心把四个译本综合在一起(五种译本他只见到四种,有一种他没有见到),重新整理了一个版本。这是《无量寿经》第一次会集。

  王龙舒在文字上有他的优势,莲池大师在注解《阿弥陀经》的时候,引用过他会集的版本。但是莲池大师并不提倡他的版本,觉得理论上有问题。虽然不提倡,但还是偶尔引用他的文字内容,因为流通量大,大家对他的会集本太熟悉了。

  (二)清·彭际清

  第二次会集,是清朝的彭际清(严格讲不算会集,应该称为删减本或节校本)。彭际清也称为彭二林,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位进士,佛门里面大家都比较熟悉他。他除了对《无量寿经》有编辑之外,还有很多著作。第一部是对《无量寿经》的解释,叫《无量寿经起信论》。对《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也有注解,叫《阿弥陀经略论》《观无量寿佛经略论》,还有《华严念佛三昧论》。彭际清有大量的著作,其净土信仰也是非常深厚的。

  彭际清觉得王龙舒的会集本不完整,或者说有缺陷,或者个人认为还需要有改进的地方,所以他发心开始重新删减、节校,另行流通。

  (三)清·魏承贯

  第三次会集是清朝的魏承贯。魏承贯的本名叫魏源,是清朝很有名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可能世间做学问的人比较熟悉他。魏源的著作比较多,现在还有些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全集,也有些研究他的学者。

  (四)民·夏莲居

  第四次会集是清朝末期、民国时期的夏莲居。对于夏莲居大家都比较熟悉,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读诵他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个标题很长,把五种译本的标题全部综合在一起,是标题最长的一部。

  这四位会集的作者,他们有一些共同点:

  第一,都是学者型的人物——就是世间的学者,也都是居士,在家人。

  第二,大多都做过官,只有王龙舒是考上进士之后,不愿意做官,专门从事学问研究。而彭际清、魏承贯、夏莲居都是做过官的。

  第三,他们都学佛。

  第四,他们都学净土。

  第五,他们都参与了会集或删节,各自推崇自己的版本。

  为什么会屡次出现这种会集佛经的现象?因为后人都觉得前人会集得不满意,有缺陷,所以才不断地再去会集。在佛教史上,这也是净土宗独有的一个现象,其他经典好像会集得很少,只有《无量寿经》在不断地会集。这也说明大家对净土的关注,以及不断地在深入研究、学习。

  但是在佛教界,会集本的现象都是在家人在做,也都是文人在做,这恐怕暴露出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文人的习气——文人的自信,对文字研究的一些执著,才使得他们把佛法作为一种理论推究,好像流传下来的这些经典文字不圆满,需要再补充一点,或者把几部经典再拿来综合一下,显得更全面。

  至于值不值得会集?会集的利弊在哪里?其实自古以来都有探讨。从莲池大师到民国的印光大师,大家都多多少少有些说法,都是不赞成的。

  我们现在对会集本应该如何认识呢?如果是对净土有正信的人,应该都会回归到原译本。也有一些初期信仰者,因为是通过会集本走进佛门,走进净土教法,所以一走进来之后,就先入为主,很难放弃了。但是也有一些人,理智地回转,再回归到了原译本。

  我们要学习净土宗的根本教理,要探寻净土之源,必然还是要回到原译本,因为原译本是佛说的,有梵本为依据,并经过中印大德集体翻译流传下来。佛的分量自不用说,远远超过我们任何人,连菩萨都不能究竟圆知,何况一般大众。对佛经义理不能单纯从文字上去判断,然后以个人之力自行会集处理。尤其深入了解《无量寿经》的整体结构及究竟意义之后,就会认识到根本不需要会集。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智随18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