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金刚经》译文及注解评析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①。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②而有差别。

  【译文】

  佛问:“须菩提,你的观点是怎样的?如来拥有了‘佛果’吗?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据我掌握佛所以说的义理,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称为‘大乘佛法’,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如来可说。什么原因呢?如来所说的方法,都不可以一成不变,也不可以说一定是不合法或合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世间与因缘在变化,佛法要随着世间与因缘的变化而变化。一切圣贤,都是以‘无为法’为根本指导,只不过圣贤们所处的劫世,国土、时代、从事的领域、对人类和平正义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不同而已!”

  【注解与评析】

  ①:非法非非法,合法与不合法在本质方面是辩证的统一(法与非法性相无二)。如同医生为患热感与寒感的人开药,药方的性能截然相反,但疗效一样。

  ②:“无”为法,指无漏之法,包括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无作)三昧。

  本章强调的是“空三昧”,指“一切法法性空!”“法性”指大乘佛法的根本方针和基本原则,“空”指如同虚空般广大无边且畅通无碍。

  其含义分别如下:

  ⑴为了一切众生,一切为了众生,并且等视众生如一子(众生性就是法性)。

  ⑵永远保持“不知不觉”,不满足于自身成绩的状态(法者就是法性)。必须明白,在自身成佛的路上,做功德,修神通,提高智商,提高智慧,修四无量心,探索宇宙与人类的奥秘,需要经历无数的“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才能达到如来圆满的境界。而这些“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及其过程,不可能用具体的数字与具体时间来衡量,犹如“虚空”,也称为“不可得”,谁能拥抱“虚空”,得到“虚空”呢?(抽象式比喻),当然,这一过程并非永远没有完成时。

  ⑶修“十个”不执着。(详见《大方广佛华严经》五十三卷离世间品)

  如来永远走在“化度”十方众生的路上。圆满的境界有完成时,但“化度”十方众生的任务永远没有完成时!即使成佛后也如此!因为宇宙中的众生只会有增无减!(如来性就是法性)

  所谓“不增不减”,是指众生同一法性,并非不多一个不少一个。

  不执着也称为“无所见”,随顺世间与因缘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佛说:六波罗蜜空,色空,眼识空乃至如来空。

  ⑷修“断常二见”的辩证统一。(一性就是法性)

  ⑸思想不僵化封滞、精神不懈怠放逸。(无住住就是法性)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①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②。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③。

  【译文】

  佛问须菩提:“须菩提,你的观点如何?如果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于布施,这人所得到的福报,难道不多吗?”

  须菩提回答:“很多!世尊。”

  佛接着问:“为什么?”

  须菩提回答:“这样的福报并非福报的本质,所以如来说这人所得福报很多。”

  佛说:“如果还有人,于此经文中领会,掌握义理和四句偈,向他人演说,这人所得福报超过前面那个人!为什么这么讲?须菩提,十方一切佛及他们的‘大乘佛道’之法,都以本经为根本指导。须菩提,所谓的出世间法,既来自于世间,又要指导世间修一切善法!”

  【注解与评析】

  ①:三千大千世界:

  ⑴以“须弥山王”为中心,太阳与月亮围绕其旋转,山底下周围有四大星球与须弥山通过大金轮牢固地连接着。此为一个“小世界”,四大星球都住着人类,地球处于南部。

  ⑵一千个小世界组成“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以此为一个集合单位,遍满十方,得十个“中千世界”,以十个“中千世界为一个集合单位,遍满十方,得一百个中千世界,以一百个中千世界为单位,遍满十方,得一千个中千世界,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单位,遍满十方,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共计一百亿个小世界。(详见《起世经》与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四)

  ⑶每一个小世界共有三十三层天,分别为欲界七层: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色界:二十二层,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广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恼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天色天四层:空无边天,识无边天,无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详见《起世经》卷八)

  所言“天”,都是“星球!”

  ②:是福德即非福德性。并不是否认物质财富的重要性,旨在强调掌握大乘佛法义理的极端重要性!

  ③:佛法非佛法:佛要求各位菩萨在成佛以前的无量世里,要随顺世间,随顺因缘,以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摄一切善法,世间善法,共分为五大类:⑴名世:天文、地理(男、女);经济(瓶、衣);军事国防(车乘);医学(舍宅);⑵句世:语言学,这很重要,必须掌握古代造字的“反切法”,才可以逐渐读懂如来密语。⑶法世:社会制度、政党制度,国家制度,一切法律法规。⑷缚世:伦理学与各种文明礼仪。⑸执著世:艺术。

  修以上善法时,必须符合下列标准:⑴不能给世界与人类带来灾难(无烧无割无死无坏)。⑵让人们离“八苦”。⑶让人们明白并感到人生“有常有乐有我有净”。(详见南本《大涅槃经》十二卷)

第九品 相无相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①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②。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④。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佛问:“须菩提,你的观点是怎样的?须陀洹可以作‘我得须陀洹果’这样的念头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

  佛问:“为什么?”

  须菩提回答:“须陀洹称为入大乘佛道之流,而实质上尚未入大乘佛道之流,不‘积聚’感性认识与唯心认识,称为须陀洹。”

  佛问:“须菩提,你的观点是怎样的?斯陀含可以作‘我得斯陀含果’这样的念头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

  佛问:“为什么?”

  须菩提回答:“斯陀含称为人天一返而达圆满,而实质上并未达圆满境界,称为斯陀含。”

  佛问:“须菩提,阿那含可以作‘我得阿那含果’这样的念头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

  佛问:“为什么?”

  须菩提回答:“阿那含称为‘不受身’,而实质上并非不受身,称为阿那含。”

  佛问:“须菩提,你的观点怎样的?阿罗汉可以作‘我得阿罗汉道’这样的念头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

  佛问:“为什么?”

  须菩提回答:“实质上没有固定不变的概念称为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作这样的念头‘我得阿罗汉道,’就不能开发出佛性!世尊,佛说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无畏大丈夫。世尊,我不作这样的念头‘我是无畏大丈夫’。世尊,我如果作这样的念头: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就不会称赞须菩提是大乘第一空行者,因为须菩提本质上不存在‘有’为行,而称须菩提是大乘第一空行者。”

  【注解与评析】

  ①:须陀洹。须,无漏之意;陀洹,修炼之意。须陀洹,也叫“逆流而上”,即逆生死“大河”而不再听命于生死命运的安排,须陀洹已有了出世的三观,但功德不够,所以属于初位菩萨,已得如来“受记”。(详见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六)

  从须陀洹到阿罗汉,是依次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这四种果位的菩萨之人,其“佛性”已得到了相对应的开发,但远未得到“佛性”的全部开发!佛说:我亦有分,然非我所须。

  ②:无诤三昧。诤,指“对立,割裂”之意,并非:“争辩,争论”之意,无诤三昧包含于“空、无相、无愿”三昧之中,佛把“无诤三昧”从“空、无相、无愿”三昧中单独列出来,是让人们懂得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普遍联系的影响力永恒存在。(十二因缘是“我”)

  无诤三昧的含义有:

  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都不是对立的。

  ⑵个人世界与外在世界、三观与方法论、主观意志与现实条件、客观规律、人们的理念与言行、所作所为与果报,……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⑶常与断的辩证统一。

  (无诤三昧、十二因缘法可详见《分别缘起胜初法门经》)

  ③:离欲阿罗汉,可称为“无畏大丈夫”,“无畏”属于无愿(之作)三昧的范畴。无愿(无作)三昧的含义有:

  ⑴不承认世界是造物主所作。

  ⑵不承认世界是人类“心”的显现,不承认自然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变化,仅仅依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承认万事万物可以独立于普遍联系着的世界之外而存在。

  ⑶不承认人有天命、定命。

  ⑷所做的一切,不为自身的利益,不求来世做天人。

  ⑸敢于善于同邪恶斗争。不观持戒,不观果报!佛说:若说杀一阐提会得恶报,无有是处。

  ④:行,指“有”为行,以“有”为法为指导的所思、所言、所为。分为“住色法”和“住心心数法”。(详见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六)

  ⑴住色法:“色法”指通过以“眼、耳、鼻、舌、身”感知的事物,以及这些事物引发人的生理感受与精神感受,住色法属于感性的认识,其分别表现为:其一,贪婪着“五欲”之乐,缺乏灵魂的主宰。一切的自然物,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不能持续不断地存在,并且不牢固。(诸行无我,无常,不住),如果人类贪婪着“五欲”之乐,并因此造作种种恶行,等同于自然物,必堕三恶道。其二,以“事物”是否能被眼耳鼻舌身感知来判断“事物”是否存在。这就违背了客观事实,比如,宏观调控和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力,并不能被人以眼耳鼻舌身而感知,可影响力却客观真实地存在着。其三,否认宇宙,众生,时光永恒存在,否认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否认因果报应,不见来世,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并且是不断变化的。其四,否认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⑵住心心数法:⒈认为一切世间都是心的显现,甚至是我造的, 我能造我能作;⒉唯意志论,不以事实为依据,不尊重客观规律;⒊仅有主观愿望,没有实际行动;⒋认为修苦行就是最大的功德与福报;⒌崇拜鬼神,搞封建迷信。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