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唐书·卢承庆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

  在唐太宗时期,卢承庆任“考功员外郎”一职。这里所说的“考功”属于礼部,主要负责掌管官吏考绩评功。相传,卢承庆对考功工作既公正又负责。一次,有一位负责运粮的官员因为一时疏忽导致运送粮草的船只沉没,这个人本应受到处罚。到年终考核时,卢承庆给这位官员评了一个“中下”等级,通知他本人之后,那位官员的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不悦。之后,卢承庆转念一想并结合各种综合因素考虑,将这位官员的评定改为“中级”,并通知他本人,那位官员既没有讲任何客套的话,也没有流露出激动的神情。卢承庆见他有如此雅量,遂对他大加赞赏道:“好,宠辱不惊,难得难得!”随即又将他的政绩改为“中上”等级。

  “宠辱不惊”便由此得来。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八个字,但做起来却困难重重,身在世间的凡夫俗子怎能不为红尘所动,受名利所累,又如何能不喜不悲、不忧不畏呢?不然世间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一生都在争名逐利,更不会有失意落魄、自怨自艾的人,中国古代的贬官文人就是很好的明证。现代社会中,多数人面对宠辱仍然难以自拔,有人往往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时便早已狂妄地无限拔高,并到处添油加醋地吹嘘自己的能力;也有的人在刚刚面对苦难、委屈时就怨无尤人,甚至一蹶不振。

  寺院的老住持想从众弟子中选出一位接班人。经过层层选拔,最后剩下两位很有慧根的弟子,一个叫神秀,一个叫慧能,这可难坏了住持。于是,住持便命他们每人作一偈。其中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另一个叫慧能的弟子对此却不以为然,他作偈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住持听完慧能的偈非常高兴,由此判断他可以达到心无外物的境界,于是就将住持一位传给了他。

  人生一切皆境由心生。心态决定人生的态度,人生不过是个过程,有的人走得长有的人走得短,有的人走得精彩有的人走得黯然,有的人走得辉煌壮丽有的人走得哑然无色……怎样对待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心态问题,一个良好的心态就可以让这个过程过得美好一点,就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让这个过程没有缺憾。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懒瓒的禅师,他年轻的时候崇尚推理佛法,却得不到重视,后隐居在湖南南岳的一个山洞中。在此期间他曾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境:“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后来这首诗被传到皇帝的耳中,皇帝很想见见这位禅师,看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大臣拿了圣旨找到了岩洞,正好看见禅师在洞里烧饭,大臣便在洞口大声呼叫道:“圣旨到,赶快下跪接旨!”洞口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的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升火,炉上烧的是地瓜,火越烧越大,烟雾弥漫了整个山洞。烟熏得禅师涕泪纵横,侍卫看得忍不住喊道:“喂!禅师,你的鼻涕流下来了,为何不擦一擦呢?”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有闲空为俗人擦拭鼻涕呢?”懒瓒禅师说后,随即夹起炙热的地瓜就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大臣看到他这个样子,惊奇得说不出话来,不知道要说什么,只好赶回朝廷,据实报告皇帝,皇帝听了十分感叹地说:“国有如此禅师,真是大家之福!能够在隐居的山洞里过着快乐的生活,在接到圣旨后没有过喜的高兴,依旧过着如我的生活,不得不说禅师是一位圣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大智大慧的境界,宠辱不惊是一种较深的素养。面对荣誉能够坦然处之不得不说是一种风度。许多时候,自己浮躁的心情总是如喧嚣的世界一样,纷乱中难以静心歇息。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把一切看得淡然些,把得到和失去看得平淡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域里过着平凡的生活,不因优势而张扬,不因劣势而失意,淡然地看待一切才是修行的根本。

  寺院里接纳了一个15岁的流浪儿,这个孩子不但头脑灵活而且手勤脚快。在街上是灰头土脸的流浪儿,来到寺里剃发沐浴之后就变成了干净利落的小沙弥。法师不但关照他的生活起居,而且会借着机会教他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看他接受和领会问题的觉悟比较高,法师开始引导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在传经受业的过程中,法师发现了小沙弥的弱点:他总是心浮气躁而且喜欢张扬,容易骄傲自满。

  很多时候,法师看见他刚学会几个字,就拿着毛笔满院子写、满院子画;也有些时候,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师和其他僧侣炫耀;更有甚者,当法师为了鼓励他而夸奖他几句时,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炫耀,甚至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大有唯我独尊、不可一世之势。

  一天,法师送了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给这位小沙弥,交代他在值更的时候注意观察一下花卉的生长状况。等到第二天一早,没等法师找他,他就欣喜若狂地抱着那盆花一路跑来了,当着众僧的面大声对法师说:“师父,您送给我的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简直太美了。可是,一到早晨,它又收敛了它的芳香,不再开放。”

  法师用温和的语气问小沙弥:“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到你了吗?”

  “没有。”小沙弥高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能吵我呢?”

  “哦,原来是这样啊。”法师以一种特殊的口吻说:“我还以为它开花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

  小沙弥愣了一阵后,脸刷地一下就红了,轻轻地对法师说:“弟子知道错了,弟子一定虚心学习!”自此以后,小沙弥再也没有到处炫耀他的得意之处了,而是潜心学习佛法,最终成为一代名师。

  人生总有一些让人得意的时候,不管是一点进步还是一种优势,在受到表扬或者赞美的时候能够淡然处之就是一种境界,在失意的时候坦然也是一种修养。

  唐朝的郭子仪,一生仕途得意和失意参半。在朝廷里数次被奸臣谗言陷害,丢官回乡时,他没有表现出一副潦倒落魄之相,而是与平常一样开朗逸旷,坦荡又平易近人,看不出一丁点儿的委屈、怨愤等失意之态。一代学者陶渊明,在人生经历低谷时没有颓废、消沉,而是悠然地过着雅士生活。他选择失意的坦然,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寂寞里突出喧嚣,把心融于山水,把情融于自然。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可能是孔明所说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悠然心境,也许是朱熹所说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品节详明德性坚定”的随和,也许是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的豁达,也有可能是王阳明“随遇而安,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洒脱。这些都是一种境界、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心态。能拥有这样的心境,就能达到人生高层次的修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