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录
16 窦禹钧五子登科/行善积德 五子显贵
凡是读过旧书三字经的人,都知道三字经中有这样的四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虽然这仅是寥寥四语,但窦燕山的事迹,证明因果报应确实不虚,足以劝世励俗。现在就把窦燕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时幽州地方人,因为幽州属燕,故名燕山。他是一个自幼丧父的孤儿,赖母亲抚养长大,事母很孝顺,对于母亲的话,从来不敢违逆。在那个时代的人,多数在二十岁左右就结婚,所以如果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儿子,就会感觉到‘无后为大’的忧虑。可是禹钧到了三十余岁,膝下犹虚,正在愁眉不展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夜间,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已故的祖父对他说:‘禹钧!你前生的恶业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运,不仅没有儿子,并且寿命也很短促,我亲爱的孙儿,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或许可以转变业力,挽回命运。’他一觉醒来,把梦中祖父的话,一一铭记于心,从此立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窦家有一仆人,盗用了禹钧二万银钱,恐怕给主人发觉,就写了一张债券,系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写明:‘永卖此女,偿所负钱。’仆人从此远逃他乡。禹钧发觉了这件事,把仆人所写的债券焚毁,并且对仆人的女儿抚养得很好,那女儿长大后,禹钧还替她备了嫁妆,嫁了一位美满的贤婿。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窦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亲友中有丧事无钱买棺者,他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使外无旷夫,内无怨女。对于贫困得无法生活的人,他借钱给他们,使他们有做生意的资本,因此各地的穷人,由他帮助而得以维持生活的,不可胜数。他为了要救苦济人,所以自己的私生活很俭朴,丝毫不肯浪费,每年量一岁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外,都作救苦济急之用。他还建立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教育青年,对于无钱的贫苦子弟,代为缴纳学费,先后造就了很多学问高深的优秀人才。
有一天,窦先生又做了一个梦,梦见祖父对他说:‘你多年以来,做了不少的善事,上天因为你阴德很大,给你延寿三纪,并且赐给你五个贵子,来日都很显达,你将来寿终之后,可上升天堂。’祖父说完以后,又继续谆谆的对他叮嘱:‘因果的道理,确实而无虚妄。善恶的报应,或见于现世,或报于来世,或影响子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对没有疑问的。’
从此以后,窦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积德,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因为他家教很严,所以儿子们都很循规蹈矩,和睦雍熙,满门孝顺。五个儿子都先后中了进士,大儿子窦仪,官至尚书,次儿窦俨,位至翰林学士,三儿窦偁,官参知政事,四儿窦侃,任起居郎,五儿窦僖,位左补阙,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当时侍郎冯道赠诗一首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桩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窦禹钧本人,也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预知时至,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谈笑而卒。
善恶的报应,有的现世获报,有的子孙获报,有的来世获报,虽有迟速的不同,但报应不爽,是毫无疑问的,像窦禹钧公,不仅现世获享高寿厚禄,后代子孙昌盛显达,且观其临终瑞相,亦可证明来世必能获生善地。这是因为窦公生平做的功德,广而且大,所以能‘现世’‘子孙’‘来世’三者,都能获得善果。宋朝范文正公仲淹,曾将窦禹钧的事迹,训示其子孙,广修善事,因而范公的后代,亦很昌盛发达。可是世人知悉窦禹钧事迹的很多,不止范文正公一人,但大多闻而不行,如入宝山空手回,岂不可惜!(取材自历史感应统记)
17 蔡小霞赦救部属
蔡小霞先生在陕西担任布政司的官职时,他的部属某知县,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某知县在任内挪用亏欠公款,达三千金之巨,为后任揭发。当时的法律很严厉,挪用公款百金以上,不仅要受到没收家产的处分,并且还要下狱追缴,倘若在限期内不能将侵占的公款缴出,就可能被判死刑。可是某知县平日做官很清廉,他在任内亏欠三千多金,都是因公应酬太多而超支,并非贪污肥己者可比,因此退休以后,身无分文,何况他的性情很耿介,也无法请同事们大家帮忙,只有静候法律严办,束手待毙而已。蔡小霞公对于某知县这样不幸的遭遇,极为同情,在案发后第二天,就在布政司官署召见某知县,屏退了左右,对某知县说:‘你亏欠的三千金公款,我知道你无法缴出,你可呈一解缴款项的公文来,我可以替你批收完案。’某知县听了蔡公的话,很惊恐的回答说:‘我怎么敢这样做呢?’蔡公笑道:‘我不是对你开玩笑的,因为看你平日做官廉介,为了公事而被累,因此,我愿意把平日养廉的积蓄,替你弥亏补欠,但这事要有一定的手续,所以要办一件解款的公文,这样可以使你免除牢狱的刑祸。’某知县看到他的上司蔡公,竟肯这样大力的慷慨帮忙,喜出望外,感激得一时说不出话来,顿首谢别。过了一天,某知县把解款的公文送上,蔡公亲手填注收讫的年月,盖上自己的印章,销除这件侵占公款的巨案。后来某知县穿了官服晋见蔡公言谢,叩首大声的说:‘小子承蒙公的再造之恩,永远不忘,可是我今生年已衰老,恐无法报答,我死后一定要投生公的家中,做你的儿子,以报答大德。’从此某知县就退休归乡。
时光像流水一般的过去,十余年以后,蔡公自己也年老罢官归里。有一天中午,蔡公在家中厅堂打瞌睡,睡眼朦胧中,忽然看到某知县穿了官服入室拜谢,与十余年前无异,他想这地不是陕西官署,并且某知县早已退休,说不定已经去世,怎么能来呢?正在惶惑的时候,忽然看到某知县直奔妻子的卧房,蔡公惊呼而醒。不一会,婢女来报告太太诞生儿子的喜讯。蔡公说:‘这是某知县的再来人,将来一定能振兴我的家庭。’就为这新生的儿子取名振武,名麟洲。这儿子很聪明,在不到二十岁时,就经童子试而考取第一名,丙申年考中进士而入词馆,后来官至广东道台,颇有良好的政声。(取材自坐花志果)
湘清按:因感激他人的恩德而投生为其子的事实,佛教书籍及近代报纸,常有记载,兹为证明轮回的不虚,附录二则类似的事实如下:
(1)龙舒净土文卷七‘青草堂后身曾鲁公’一文云:‘宋朝有二青草堂,在前者年九十余,有曾家妇人,尝为斋供及布施衣物,和尚感其恩,乃言老僧与夫人作儿子。一日,此妇人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鲁公也。以前世为僧,尝修福修慧,故年少登高科,其后作宰相,以世俗观之,无以加矣。虽然,此亦误也,何则?此世界富贵不长久,受尽则空,又且随业缘去,轮回无有了时,不如且生西方,见佛了生死大事,却来作宰相,故虽入胞胎中受生,此一性已不昧,所以虽在轮回世界中,已不受轮回,而生死去住自如矣。今未能了生死,乃念区区恩惠,为人作子,则不脱贪爱,永在轮回,其失计甚矣。
(2)一九五九年六月四日台北市大华晚报忆梅庵杂记‘程德全为高僧转生’一文云:‘辛亥革命任江苏都督之程德全,四川云阳人,其母素信佛,某岁有黑龙江某寺僧,道行甚高,因朝峨眉路过云阳,病甚,程母留与医之饭之,僧始得至峨眉圆寂,为感程母恩,遂转生为程。程生而颖慧,弱冠入泮,因事忤县令,令谋以盗案诬陷之,程惧而走京师,由戚推荐于黑龙江某提督,某提督甚优礼之。但程至齐齐哈尔后,忽有异感,觉是处景物,皆所素悉,顾此生实未一履此土,胡为稔熟如是?甚以为怪。会俄人于此时入寇,围齐齐哈尔急,某提督御之而败,因语程曰:“吾不能守土,罪当死,愿以职权授君,为善其后。”言已自杀。程遂往见俄酋,谓提督已因逼自杀,彼代领其众,如俄军能绕道而行,固幸,否则当身先士卒,同为玉碎也。俄酋服其勇,壮其行,竟绕道而去,黑龙江省会因获保全。事平,俄使觐西太后,力赞程为中国首屈人才,西太后闻而悦之,亟召程入京,不久擢拔,荐升至江苏巡抚。程至江苏,又觉景物甚熟,不解其故。及辛亥革命,程被推为提督,卸职后,迳至常州天宁寺为僧,似已还其本来面目矣。’
18 王夫妇义救孤儿
周安士居士在阴骘文广义一书中说:‘痛哉!天下有茕茕无告,如孤儿弱息者乎?往昔父母无恙时,亦曾恩勤顾复,爱若掌珠,亦曾捧负提携,恐其不寿,谁料中道丧殂,骨肉捐弃,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于无如何者也。嗟呼!人惟推己及人之念,最为平恕尔,假令吾之子女,零丁孤苦,忽有仁人君子,扶持而卵翼之,吾之感恩为何如者!’以上一段话,说明天下最可怜的人,无过于幼失父母的孤儿,而世间最大的救人功德,也无过于拯救养育无父无母的孤儿了。现在我们要讲一则救养孤儿的因果报应故事,这故事发生于九年以前的台北市,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兹为证明因果报应的不虚,志之于后:是谁家走失的小孩,怎么没有父母来认领呢?
事实的开端是这样的,有一王姓的夫妇,在一九五○年从金门到台湾,当他们在金门的时候,一天在路上,遇到一个年仅三岁左右的小孩,迷失了路,独自在路旁啼哭著,那地方很荒凉,来往的人极少,他们站了好久,看到这小孩没有父母来认领,觉得十分可怜,慈悲之心,油然而生,他们便把孩子抱回家去暂时留养,同时贴了许多招纸,希望走失孩子的父母来认领,可是招纸贴出了几天,竟没有一个人来,他们便把这孤儿收养,当作自己的儿子。当他们来台时,也把这孩子带来,一家三口过著很愉快的生活,可是在一九五一年某一天的夜中,怪事发生了,王先生突然从床上睡梦中跳起来,对著屋内黯淡的电灯光,呆呆的出神,这一下他太太也很快的被惊醒了,询问丈夫何故呆著不睡,于是王先生便告诉她说:‘我刚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军官到我们家中来,他说他是在厦门作战阵亡的,他的孩子流落在金门,幸经我俩收留,才保全了他的骨肉,他特地前来向我们道谢,并说没有别的可以酬答我们,只是在中山北路二段双城街十巷二十五号李之北家中,存著一口皮箱,内有新西装四套,美钞一百元,银元三十枚,请你们用杨某的名义前往取来,他一定会如数交给你的,这是我对你们衷心感谢的微薄礼物,千万请你们去拿了来……’王先生的这段话还没有说完,王太太连忙紧张的大喊:‘奇怪!奇怪!’王先生问她:‘奇怪什么?’她说:‘我也与你做著同样的梦,梦中所见的,跟你完全一样。’夫妇二人你看我,我看你的,大家都觉奇怪,还不信真有其事。第二天早晨,王先生碰到一个姓彭的朋友,便把梦中所见告诉他,问他要不要到中山北路去一试?那个姓彭的朋友对于他们夫妇俩做同样的梦,固然也觉奇怪,但认为要照梦中的情形去试一试,却大可不必。他说:‘世界上总没有这样离奇的事吧!’因此王先生就把梦中那个姓杨的军官托他之事打销。可是王太太在这一天早晨,却始终坐立不安,若有所失,终于下意识的雇了一辆三轮车到中山北路二段双城街十巷廿五号去看看,究竟有没有李之北那个人。事情真奇怪,当她坐车进双城街十巷时,廿五号的那一幢房屋门前,真的挂著「李之北’的名牌,她惊奇得连自己都不相信起来,于是她很快的命车夫掉头,去找她的丈夫同来。就在这天下午,王夫妇走进了李之北的家,他们还没有把来意说完,李之北就叫著说:‘哟!你们来得真好,我每天在梦中见到我的朋友,说本市有一对姓王的夫妇要来把他的箱子拿去,我的朋友杨君在一九四九年于厦门某部队当军官,我来台时他把他的衣箱托我保管,以后我们曾通过二三次信,后来彼此音信中断,现在他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可是这半月来,我在梦中一直见到他。’王夫妇听到李之北这一段话,更觉奇怪,于是他们一致啧啧称奇!接著李之北便把杨姓军官寄存的箱子拿出来,为了取信大家,当场把箱子的锁打开,翻到箱子里果然有新西装四套,美钞一百元,银元三十枚,跟王夫妇梦中所悉的完全相同,当他们把箱子搬上三轮车回家时,一路上不断的说:‘奇!奇!奇!’以后他们逢到任何朋友,便讲出这一段离奇的故事。
19 妈祖舍己救人(妈祖-观音菩萨的化身)
妈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一千年以来,她受到我国沿海各省同胞普遍热烈虔诚的崇敬。(在台湾北港的妈祖庙,一年四季常有来自各地的善男信女,如潮涌般的前往进香朝拜。尤以今年(一九五九年)是妈祖诞生一千周年,我们来写这位观音菩萨化身的妈祖,更觉倍有意义。)
谛闲法师著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注转引天后志云:‘天妃,莆田林氏女,父惟悫,行善乐施,礼大士求子,母梦大士与一药丸令吞,曰:汝家世敦善行,服此,当得慈济之贶,遂妊。诞时霞光射室,异香氤氲,十龄后,诵经礼佛不辍,后遂灵通变化。’所云天妃就是妈祖。从以上谛闲法师的讲义所述,可以证明妈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并非虚传。我们为接引信仰妈祖的广大民众,导入正信的佛教,对于妈祖生平济物救人的伟大事迹,岂可不予宣扬,特根据妈祖传的资料,叙述妈祖生平的重要事迹如下:
宋太祖建隆元年的三月廿三日,妈祖降生于福建省莆田县林惟悫家中,林惟悫妻王氏,梦见观音菩萨与一药丸令吞而受孕,当妈祖诞生时,福建莆田县城廓西南壶公山峰上空,忽然射出一道霞光,好像千万瓦的电光似的,在壶公山的峰顶上闪烁,直向林惟悫的屋院中射来,这时林惟悫正靠在院中的窗棂坐著,忽见一道奇异的彩光,照亮了整个客厅,空气中充满了芬芳的异香,观音菩萨从彩光中出现了,林惟悫急忙跪在地上,连连对著那道彩光的方向膜拜,观音菩萨慈祥的对林惟悫说:‘你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这女儿比男孩还尊贵,这是菩萨的好意,你要好好的把她教养长大,行菩萨道。’直到观音菩萨随著彩光的消失而隐去,林惟悫才站起来,忽然产婆跑来,行了个礼,笑著说:‘老爷!恭喜您,太太生了个千金,又白又胖,可是她就是不哭!’产婆走近林惟悫的跟前继续说:‘这女孩一定是个贵命,刚生下来,她就睁开了眼睛,她不像其他的孩子,她不哭,我打了几下,她还是不哭,她长大后一定是个有福之人!’林惟悫说:‘她生下来就不哭吗?那么就题她的名字叫做默娘吧!’从此妈祖自幼的名字就叫默娘,因为她是林惟悫第六个女儿,所以人家也都称她六姑娘。
光阴像流水般的过去,转瞬默娘已经八岁了。八岁的默娘很懂事,她每天晨晚,不让母亲动手,就把供奉佛菩萨的香烛及供品都摆好,点燃了香,去叫母亲一同来礼佛诵经,她母亲很快乐的赞美她说:‘阿默真是好孩子,八岁的小孩,比十几岁的姐姐还懂事的多哩!’
林惟悫家中养了一只鹦鹉。有一天,默娘走进鸟笼,笼中的鹦鹉正在啄食,她看到那只有美丽羽毛的小鸟,能歌善舞,她想到了一个被囚禁的人,心中很难受的自语道:‘要是把一个能跑能跳的人关起来,那是多么的难受呢!小鸟也是有智慧的,它也能通人性,人不愿意被关起来,小鸟又怎么愿意被囚起来呢?’她望望姊姊,又望望笼中的小鹦鹉,抖一抖肩膀说:‘姊姊!我要把它放了。’姊姊急忙阻止说:‘六妹!你决不能放了它,爸爸是不允许的。’可是姊姊的话还没有说完,默娘就把鸟笼打开,让小鹦鹉自由自在的飞走了。
当林惟悫发觉小鸟不见而愤怒时,默娘很有礼貌的对她爸爸说:‘爸爸!请你老人家宽恕我,鹦鹉是我放走的。’林惟悫很生气的说:‘是你,你这个八岁的孩子,竟这样顽皮!’默娘理直气壮的说:‘我想鸟与人类一样,喜欢自由的,任何一只鸟都不应当关起来呀!’林惟悫不禁怒声斥责道:‘鸟是鸟,人是人,鸟与人怎能相比,我把鸟关在笼中,给它喝,给它吃,不是很好吗?’默娘还是不服气的说:‘爸爸!我把你关在小房子里,给你喝,给你吃,你愿意吗?’林惟悫再也无言以对,只得说:‘丫头!这件事情我不打你,给我把早上教你的礼运大同篇背诵起来,如果背错一个字,打你十下手心。’默娘很从容的琅琅背诵,一字不错,林惟悫顿时收敛了怒气,面上露出愉快的笑容。
年龄随著光阴的消逝而增长,默娘已经十四岁了。菩萨化身的默娘,与凡人是不同的,她十四岁的智慧,远超过几十岁的凡人,她由爱护小动物而转移到爱护人类,她看到一个讨饭的乞丐,她看到一个站在路旁哭喊父母的孩子,甚至看到一只拖著载重车子的牛马时,都会使她心上发生同情而难过。有一天,她与五姊一同外出散步,经过一条十字的巷口,看见一群人围在一起,忽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又脏又皱的老乞丐,瞧了瞧默娘说:‘你是行善的小姑娘,给我点银子吧,我老母亲快病死了。’默娘问:‘你要多少银子呢?’老乞丐说:‘愈多愈好,我需要很多。’默娘把左手腕上的银镯拿下来,递给乞丐,问:‘这些够不够?’乞丐接了银镯,摇摇头说:‘不够,不够,还差得很多。’默娘又把右手腕上银镯也拿下来,递给乞丐,再问:‘加上这个够了吗?’乞丐还是摇摇头说:‘不够,不够,我的老母亲病很重,需要的银子很多。’在旁的张大嫂看到乞丐老是不够,觉得很生气,愤愤不平的阻止默娘说:‘这老东西一定是个骗子,六姑娘,你不要受老东西的骗,太太知道你把银镯都给这乞丐,一定会痛打你的,快把银镯要回来吧!’可是默娘反责张大嫂说:‘眼见穷人害病不救,太忍心了。’默娘见老乞丐还是不够,急得摸摸耳朵,耳环没有带。于是她伏著五姊的耳边说:‘五姊!你的手镯借给我好吗?’五姊怒责默娘:‘胡说!’默娘再向五姊恳求说:‘好姊姊!你把两个手镯借给我,回家后我一定想法加倍还给你四个手镯。’五姊听了心动,就把两支手镯取下给默娘,默娘把姊姊的银镯转递给乞丐,问道:‘再给你二支银镯,可以医好你老母亲的病了吧?’老乞丐接了默娘的银镯,笑著说:‘小姑娘,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给的银子差不多了。’老乞丐从地上站起来,拿了木杖慢慢走著说:‘这真是个佛根没有退的孩子。’哪知老乞丐走了不远,忽然隐没不见了,大家才知道那个老乞丐是佛陀化身下凡来试验妈祖道心的。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世俗凡夫的想法。默娘已由小姑娘而慢慢的变成大姑娘了,她有一个鹅蛋型的面庞,头上披著一片乌黑的秀发,两弯柳叶似的眉毛,未经人工的修饰,却非常的清秀,明亮的双眸,闪闪发出仁慈而富有智慧的光辉,真是人间的活观音呀!这时莆田县城中王员外的公子,年少英俊,博学多才,还有张相公的少爷,年青好学,能诗能文,在莆田县的一般人心目中,这两家任何一家的公子,如与默娘婚配,那真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所以王张二家都托人到林惟悫家说亲,林惟悫夫妇也觉得女儿年龄大起来,应该替她解决婚事了。于是把默娘喊到内房,林太太挽住默娘说:‘孩子,我的乖孩子,你的年龄大起来了,不能老是守在爸妈身边,我们要替你完成终身大事,才算尽了父母的责任,我们城中王员外张相公二家,都是有地位的做官人家,他们的公子都是有为的好青年,现在他们都很诚心的托人来求婚,孩子,你究竟中意哪一家的公子呢?’默娘低著头说:‘我……都不愿……意,我不要……嫁人。’林惟悫也向女儿劝说:‘孩子,你不要为难爸妈了,一个女孩子,一生不嫁人,那算什么道理?’默娘不答,只是伏著身子呜呜咽咽的痛哭,林惟悫夫妇没法,只得让默娘守身不嫁了。
有一年,莆田县发生了瘟疫,染上疫病的人,不到数小时就死亡,每天都要死去数十人,默娘的妈妈,也就在这年染了瘟疫去世。在医药不发达的当时,民间流行了瘟疫,以赶鬼欺骗愚民的巫婆,就乘机而起。有一个巫婆,站在城隍庙的木台上,疯狂似的乱跳乱叫,高声大喊:‘谁要喝了我的神水,就可不染瘟疫呀!’默娘上前一看,哪是什么神水,原来是一桶污水,默娘走上木台,指著巫婆说:‘你这骗人的东西,你说这污水能治病,你先喝一口,你这欺人的巫婆,快给我滚下去!’巫婆就这样被吓跑了。默娘在台上对著一群民众说:‘我们县城里的人,都吃这井中的水,井水这样污秽,怎得不生瘟疫呢?我提议大家把井底的污泥掏出来,井水变清,就不会有瘟疫了。’可是台下无人应和,默娘说:‘你们不愿下井底去,我就下去。’并喊女仆苏珊说:‘你来绞辘辘,我下井底去。默娘的姊姊五娘跑过来,拉住默娘说:‘六妹,六妹,你不能下去,下面的水太臭。’女仆苏珊也劝阻说:‘六姑娘,你不能下去的,万一出了差错怎么办?’默娘对她们说:‘你们不要管,我不下去,怎能拯救许多受著瘟疫威胁的人群呢?’默娘握住辘辘的绳子,蹲到一支空木桶里去,苏珊见默娘已经蹲在木桶里,只得把辘辘的绳子慢慢的往井中放。一会儿,默娘在井底,叫苏珊:‘好了,提吧!’苏珊绞了十几桶污水后,井底黑色的污泥就露了出来。默娘在井底,寻找发毒的物品,果然有十多只死老鼠在井底腐烂了。默娘把十多只死烂的老鼠统统掘在桶中,带著淤泥,她回升到井口。‘你们看!’默娘满身污泥,她严肃的对著围观的人说:‘这么多的死老鼠在井底腐烂,井水怎会没有毒呢?’从此以后,井水变清,地方上再也没有瘟疫,默娘不仅破除了巫婆的迷信,并且解除了人们受瘟疫的威胁,她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活菩萨。
莆田县的民众,大多是捕鱼为业的渔民,默娘的父亲林惟悫,当时担任维持海上治安的巡官,负责防止海盗,保护渔民的安全,所以当渔民们出海捕鱼时,林惟悫一定要率领巡船在海上巡逻的。秋天的九月,正是捕鱼的季节,渔民们都要出海捕鱼,请求林巡官率领巡船保护,默娘听说渔民们要出海捕鱼,向外面正南方的山尖上看了看,向林惟悫说:‘爸!今天有台风,不能出海捕鱼。’林惟悫走下台阶,向渔民们恳切的说:‘今天确实要刮台风,南山头上不是起了卷云吗!万一大家有了不幸,我怎么对得起你们呢?’可是渔民们为生活所迫,无论如何不听劝告,一定要下海捕鱼,林惟悫受了渔民们的包围,只好点头答应。默娘再向林惟悫劝告说:‘爸!今天一定有台风,去不得的。’林惟悫说:‘他们都乐意下海,我吃国家的饭,受国家禄,职责所在,我怎能不以性命保护他们呢?’默娘知道父亲的脾气,再也不便劝解了。当林惟悫率领渔民们出发时,默娘嘱咐渔民们说:‘倘若今天的天气有了变化,你们为海浪迷失了方向时,请你们观看火光,哪里有火光,你们就往哪里去!’
他们都下海去了,莆田县城走了三百多渔民,空虚了很多。真的,当渔民们出海捕鱼不到五小时,台风来了,狂暴的风雨,袭击著莆田县城,雨注像一块整体,像天一样大的掉下来,灰蒙蒙的颜色,看不到边,看不到岸,浪涛中的渔船,像失去了生命的死雀子,被浪涛激荡著,被风雨打击著,一下高,一下低,好像跌入深渊似的失去了驾驶力,渔民们狂喊起来,他们呼救的声音,和著狂风的声音,暴雨的声音浪涛的声音,是多么的凄惨啊!这时默娘从房中奔到院中,喊著女仆:‘苏珊呀!快把后房燃起大火来呀!他们一定迷失了方向。’苏珊说:‘六姑娘,我们怎能烧自己的房子呢!’默娘说:‘我们不烧自己的房子,谁烧自己的房子呢?我们要拯救数百迷失了方向的渔民,只有牺牲自己的房屋,若不点燃房屋起火,他们不知道往何处去呀!’苏珊还是不肯照著做,默娘只得自己动手,她跑到后院,用一堆干柴,把火头升起来了,在雨水中冒著浓烈的黑烟,在狂风中火头摇摆著伸向了天际,火势狂烈,火声呼呼响叫起来。默娘命苏珊把邻居的妇孺们叫出屋外,自己直向海岸奔跑。默娘奔到海边,跌倒了六次,她全身污泥,身上的衣服全湿,她喘吁著。这时狂风暴雨黑暗中的渔船,幸而看到了火光,获得了一线的光明,大家喊著说:‘那边有火光,是六姑娘给我们点燃的,火光处就是岸,我们向火光处驶,向火光处游。’大家在苦难中,获得了光明,生命有了希望。突然间,有一支断了缆的渔船,被海浪冲到岸上,冲到默娘站立的近处,默娘跃入那条破船中,给海浪卷走。数百渔民循著火光都到了岸,获得了生命,可是他们再也看不到拯救他们生命的默娘。忽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红光,观音菩萨在红光中,携著默娘向西方的天空中冉冉上升。
20 吴凤取义成仁
吴凤,字元辉,福建省平和县人,生于清朝康熙卅八年正月十八日,自幼聪敏过人,读书明大义。童年就跟著他的父亲吴珠,母亲蔡氏,从福建老家迁到台湾来,居住在嘉义县阿里山下。二十岁以后,与阿里山的生番做买卖,因此对于生番的风俗习惯,语言性情,都很熟悉,相处十分融洽,因为吴凤的做人诚谨笃实,所以极为番人所敬仰。后来政府为了安抚生番,招募通晓番语的人担任通事,这时吴凤年已廿四岁,应征为阿里山的通事,管理高山族的同胞。吴凤本著爱民便民的精神,像父母一样的爱护山胞,像师长一样的教育山胞,像朋友一样的帮助山胞,把一个原来很混乱的落后地区,治理得很有秩序。山地有一种牢不可破的坏风俗,每年秋季祭神的时候,一定要杀一个人,把人头作为供神的祭品,虽经吴凤谆谆开导,但山胞们积习已深,还是不能革除,因此想出了一个变通办法,问山胞们说:‘朱一贵变乱的时候,你们跟从叛逆,一共杀了多少汉人,得到多少首级?现在髑髅还存在吗?’山胞们回答现在还存四十余个首级髑髅,吴凤就晓谕他们说:‘杀人是最大的恶事,国家法律所严禁,以后绝对不许再有杀人祭神的事,你们既然无法革除习俗,姑准把旧存的四十余髑髅,每年用一个祭神,不准再杀人,如有故违,政府将派兵聚歼你们。’山胞们听从吴凤的意旨,从此四十余年没有杀人的暴行。可是四十余年过去,到了乾隆卅一年,旧存的人头已用完,山胞又请求恢复杀人祭神的旧例,经吴凤苦苦劝谕而止其妄杀。过了三年,适值饥荒,山胞们认为是没有杀人祭神而遭的天谴,大家声势汹汹的再向吴凤请求猎取祭神的人头,吴凤知道这次没有办法禁止,心上万分难过,哭著对山胞们说:‘杀人是极坏的事,现在你们一定要杀人,明天中午到我办公处所的附近,见到一个穿红衣戴红帽的人,把他杀掉就是了。’第二日的中午,山胞们拿著刀枪和弓箭,到了吴凤办公地方的附近,真的看到了一个红衣红帽的人,一时弓箭齐发,把那个人射死,大家走近,正想把那人头颅割下的时候,仔细一看,原来就是他们平日最敬爱的吴通事,山胞们悔恨交加,悲恸万分,痛哭之声,震动林谷,他们为了悼念吴凤,从此就把杀人祭神的多年恶俗,自动的永远革除了。吴凤革除杀人恶俗,甘愿牺牲自己,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完全与佛教的菩萨道相合,其身后的善报,流芳百世,固然显而易见,上升善道,也是毫无疑问的事。
- 因果报应
- 嫖娼有报应吗?真实的嫖娼报应
- 佛典故事
- 禅宗公案
- 邪淫现世报:二男女车上纵欲酿车祸被烧死
- 我忏悔,我的报应来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学佛与富贵
- 与卖淫女风流一次 70岁花心老汉染恶疾
- 被烧死的蛇
- 佛学故事
- 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
- 阿弥陀佛的故事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
- 邪淫的隐形果报 谁都逃不掉
- 念地藏经招鬼?不敢念地藏经的请进来
- 民间故事
- 地藏经感应
- 金刚经感应事迹
- 大难不死 意外获得足以致富的特异功能
-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
- 鸟为食亡,人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刚经故事
- 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 损友导淫 精尽丧命
- 佛教因果报应的真实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触犯,不断淫欲心难清静
- 人和动物的感人故事
- 念诵《心经》,心想事成
- 念诵地藏经的真实感应六则
- 佛咒感应
- 善护口业,免遭大难
- 智慧故事
- 心经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这两个因果故事,让你了解什么是业障
- 两性关系
- 地藏经故事
- 心经故事
- 十大弟子传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