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为什么能够大慈大悲有求必应?

宗舜法师:观音菩萨为什么能够大慈大悲有求必应?

为什么观音菩萨能够大慈大悲有求必应?

  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堪称“普门大士”,这位菩萨能够得大自在的一个原因就是善入普门。《妙法莲华经》的《普门品》告诉我们,观世音菩萨开“周遍法界”之门而济度众生。由于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了达一切法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在空性中又能够现出无量的妙用,所以他能开普门。所谓普门就是普及一切之门,也就是无量的方便。菩萨通达了中道、实相之理,所以他可以示现种种身份、运用种种方法拔济众生的苦难,成就菩提。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即现何身说法。观音菩萨的示现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通往究竟解脱的法门都是好法门。

  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堪称“普门大士”,这位菩萨能够得大自在的一个原因就是善入普门。《妙法莲华经》的《普门品》告诉我们,观世音菩萨开“周遍法界”之门而济度众生。由于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了达一切法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在空性中又能够现出无量的妙用,所以他能开普门。所谓普门就是普及一切之门,也就是无量的方便。菩萨通达了中道、实相之理,所以他可以示现种种身份、运用种种方法拔济众生的苦难,成就菩提。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即现何身说法。观音菩萨的示现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通往究竟解脱的法门都是好法门。

  有些人喜欢比较,经常说自己修行的法门是最高的、最好的、最快的,由此否定其他的法门——这种做法与普门精神相违背。世间有没有一个法是最好的?以《心经》的观点来看,涅槃尚不可得,哪有什么最高的法?但是从普门救度的角度来说,众生有无量的烦恼,就需要有无量的方便。这个众生现在肚子饿,度他的方法是先给他吃一碗饭;那个众生因为家里钱财太多导致挥霍浪费,度他的方法是劝他修行布施。法门并没有一定,菩萨应机设教。

  概括起来,修行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增加的法门,一种是减少的法门。

  让大家生活简单、少欲知足,从红尘的贪欲中解脱出来,这就是减的方法,这样的法门对于拥有很多财富的人来说往往效果明显,现在有个最典型的例子,比尔盖茨就愿意把财富都捐赠出去。拥有很多的人,最终会发现钱财并不能带来幸福,而且执著过多是非常疲惫的事情,放下是解脱之道。

  但是有些人的情况不同,他们深深感到自己拥有的的财富还不足,比如那些房奴、车奴、卡奴,整天捉襟见肘,如果你告诉他们:“世间钱财犹如梦幻泡影,生死迫在眼前,你今天追求这些财富,明天终归一场空。不要再忙于挣钱了,应该放下万缘,好好修行,了生脱死。”他们很可能回答:“我可以去放下一切去修行……但是有一个条件:我家里的房贷,还有我欠银行的信用卡债务,你帮我还上吧。”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怎么办呢?

宗舜法师:观音菩萨为什么能够大慈大悲有求必应?

  针对这样的人,观音菩萨有“加法”:有求必应。你求当官,好,满足你。你求发财,也行。你求生儿女,保佑你生福德智慧之男或者端正有相之女。“端正”指相貌端庄,“有相”指具有德行。菩萨不但可以保佑你生男生女,而且让你的孩子受到大家的爱敬。这个法门的特点不是让你“空”,而是让你“有”。

  如此说来,有人贪求无厌,那怎么办呢?没关系。菩萨的有求必应也是有原则的。菩萨肯定不会帮你干坏事,否则他就成了帮凶。至于贪得多一点,那并不是很要紧。为什么?在这个世间,快乐的感觉都是无常的。讲了这么久关于空性的话题,大家应该有所领悟了吧?你以为快乐是永恒的吗?不是的。一个人特别饥饿的时候,恨不得把一锅饭都吃掉,但如果真让他吃一锅,他吃不吃得下去呀?吃不下去。你口渴了,喝一杯水,解渴了,快乐了。再喝第二杯,喝饱了。接着再让你喝三杯五杯,你就撑得受不了啦,哪里还有一点快乐可言?所以,菩萨可以在一定阶段先满足你的贪欲,最后让你以欲止欲。这是大乘菩萨的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鸠摩罗什三藏译的《维摩诘经》中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菩萨也绝不会单纯满足你的物欲,菩萨要帮助你修行善法、增长智慧。你求菩萨加持,至少要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你想要得到真正的感应,则必须与观音菩萨的大悲心、大智慧相应。你不证得空性,你执著于有,你的贫穷永远只是固定的贫穷。你证得空性,就会了知一切都是假有,穷与富只是假名安立的概念,当然可以互相转变。因缘既然是空的,空中可以有色而生。今天没有财富,明天可能变得有财富;今天有财富,明天也可能败坏散失。色即使空,空即是色,财富当下就是空的,就是符合因缘法的,观音菩萨的妙用即在于此。我们不要害怕欲望,而是要对欲望善于引导。

  在当今社会,如果只是片面强调“空”和“放下”,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他们没有医疗的保障、养老的保障,我们劝这些人放下,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修学佛法的人,拥有一定的财富和智慧,如果只是很小资地享受着学佛的情调,淡漠了社会的责任、家庭的责任以及其它应尽的义务,那是不对的。观音菩萨有求必应,他也在提醒我们,同样要给予别人方便救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帮助大家。我们学习了《心经》之后,就要照着观音菩萨的行为去做,学习观音菩萨的普门示现、大慈大悲。

  观音菩萨的手眼并用是最值得我们体会的。他有一种法相是千手观音,千手千眼,每一只手上都有一只眼睛,这表示什么呢?手代表慈悲,眼代表智慧,只有用智慧指导慈悲才能够真正利益众生。否则,不修智慧,只修慈悲,就会给予众生宠爱甚至溺爱;不修慈悲,只修智慧,就会成为一个独善其身的孤家寡人。我们学习了大乘经典,应该发大乘心,悲智双运,如同观音菩萨一样修成千手千眼,在人世间实践菩萨道

  大乘的般若系经典讲述的是空性,但我们不可堕于顽空!《心经》的学习就要结束了。我写了一首打油诗,表达学习《心经》的体验,概括我所理解的《心经》的内容:“色空不二断妄想,担起放下两承当。善入普门真自在,浩浩红尘一觉场。”诗意我不解释了,希望大家自己体会。感恩大家。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无尽传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