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四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四)

  湛山倓虚大师述

  诚祥法师录

  历举疑端

  宣说胜义

  三种相续

  一世界相续

  二众生相续

  三业果相续

  相续通结

  除疑解惑

  性相参观

  倾夺藏心

  妙合藏心

  藏心俱非

  藏心俱即

  即非圆融

  开释妄因

  开释迷闷

  求最上乘

  二决定义

  一修因同果

  五重浑浊

  一劫浊

  二见浊

  三烦恼

  四众生浊

  五命浊

  澄浊复湛

  二解结从根

  六贼劫宝

  众生世界

  六根功德

  一眼根缺劣

  二耳根具优

  三鼻根缺劣

  四舌根具优

  五身根缺劣

  六意根具优

  悟圆通根

  修断虚习

  六受用根

  一因色成见

  二因声成闻

  三因香成齅

  四因味成尝

  五因触成觉

  六因法成知

  脱粘尘妄

  六根互用

  根尘并销

  误疑断灭

  击钟验常

  引梦验常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唐清河房融笔受

  历举疑端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今天这是第四卷开始,「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这是比丘的名字,中国话叫满慈子,印度人起名多数代着父母的名字,富楼那翻满,是他父亲的名字,弥多罗尼翻为慈,这个子字就是他儿子的名字,连他父亲母亲的名字都在一块,印度有这个乡风,尔时满慈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他从座位上起来了,「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他为当机众,这个机会他先领教,他恭敬佛的时候,在大众中从座位上起来,袒露着右肩,右膝着地叫胡跪,合起掌来对佛启请,就是这个仪式,称佛为「大威德世尊」,威德慈悲,威是为给众生破除迷惑、德是为众生增长智慧,所以称「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善为众生开演如来的第一义说,第一义谛是成佛的法门,才称第一义谛,这个第一义谛是把这个理研究实了,有三谛之理-真、俗、中三谛,空、假、中三观,用三观观三谛之理,这是一定的规矩,「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世尊常推举我为说法的第一个人,「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今天闻听到如来的微妙法音,就如同聋子逾百步外听小虫叫唤,小虫距离这么远尚且见不到。何况能听到呢?这是表示佛说的法太微妙太高尚了,不容易懂,「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佛虽然慈悲宣说明白了,使令我们扫除迷惑,佛的心是慈悲的意思,哪知道我们等于还没听到,「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佛说的道理太深了,未得详究这个义理,究竟还不知道什么意思,当然还有疑惑了,又请佛说-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阿难听完第三卷就开悟了,这是因人的根性不同,有法性的、有慧性的根性;法性的根性是一步一步的修行,慧性的根性他一听就明白!要实行,来的慢,这是各人的恨性不同,今天就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了,「如阿难辈,虽则开悟」,说阿难辈在三卷后,不是开悟了吗?说阿难这一类的人,虽然是开悟,闻着佛说法明白这个道理了,可是「习漏未除」,阿难尊者所知障轻,在世间上生生世世染的所知障轻,所以一听佛法!容易听进去,他是一种慧性,天然的一种智慧,他是说阿难虽然开悟,还是意犹未尽,「习漏未除」,习气毛病还没断,这是说他的短处,有长处、有短处,说完了,阿难开悟了,「我等会中登无漏者」,满慈子是大众的代表,他这一班人是法性的人多,自然的修这个法,一点一点的证果,差不多跟着佛的弟子,到这时候都证四果阿罗汉了,这是说阿难有长处还有短处,说我等也有短处,在法会中登无漏位,虽然已经破尽烦恼,然而究竟的佛法还没接受,「虽尽诸漏」,说我等虽然断尽欲漏,世间上一切习气毛病都没有了,「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现今闻着佛说的微妙法音,尚且(纡当勉强讲)勉勉强强,听不明白,心里疑惑,疑惑就是悔恼,心里不痛快。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请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这是满慈子有疑惑就问佛,「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说一切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名词都说全了,这里按富楼那这一班人都证道了,然而第一义谛,佛的智慧还没开,就是说世间一切根尘、阴入处界等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清净本然」,这都是佛世界,底下又问,果然是佛世界清净本然就得要现出佛的世界来,这世界怎么还是这个样子?「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请佛说一说,这世界都在这摆着,怎么就成了佛世界了?这是执难问疑,是心里的疑惑,这山河大地,这是「诸有为相」,都是有作有为的,都是世人做的,在世界上享受的,「次第迁流」,这世界的变化,生了灭、灭了生,怎么成了如来藏?怎么成了佛法呢?这是个大问题,又说「终而复始」,这一段完了,那一段又起来,这边宇宙山河都荒废了,那边宇宙山河又起来了,这叫「终而复始」,说完了这个,底下还有问题请问佛。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处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这是佛说过的,本性圆融无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说的顶好,这有说不过去的地方,「世尊,若地性遍」,这地是泥上成的,佛说这地性普遍世界,这个理怎么说得通?「云何容水?」满世界都是地,哪个地方能容水?大家想想这个话,问的很对,若地普遍哪里还能容水?「水性周遍」,若都是水,「火则不生」,水性周遍,怎么能容火?「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佛说水和火普遍了虚空,我们也没看见,「不相陵灭」,水也不灭火、火也不灭水,「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地性是障碍的物、空性是虚通的,若有虚通的就没有窒碍的、有窒碍的就没有虚通的,若把窒碍的和虚通的都放在一块,「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虚实是对待法,若

  说周遍法界都是大地、都是虚空,这话怎么让人相信?「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我们不知道佛说的这种义理,哪个地方是个归宿?「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我们不懂,惟愿如来宣扬流动大慈大悲,开启我们的迷云,我们都迷惑得像云遮住了,不见光明,「及诸大众,作是语已」,满慈子代表大众把话说完了,向佛顶礼,听佛开示,「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两个膝盖两个膀臂一个头顶都顶在地下!这是最尊重的礼叫五体投地,钦仰希望佛把这个道理说明白了,就像渴的难过似的,没有再比这个更高上的如来的教诲。

  宣说胜义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同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就在这时,佛应许他的请求,就告诉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什么叫漏尽?把习气毛病漏尽了,不在三界之中受生死了。佛法要学到无学位,证四果阿罗汉为果头佛,在小乘里是第一了,富楼那特意问世尊,回答法会大众说「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你们问得很好,我正想着要说,普遍的让法会听众都知道胜义中的道理,胜过一切,没有比他再高的真实的胜义性,这是说精中之精、微中之微的道理,不是单提另还有个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怎么叫定性声闻?他就知道证到四果阿罗汉,也不修了、也不学了,就在此为止,不知道了一分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未了,所以「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这是佛给他们说胜义中的真胜义性,让法会之中定性的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什么叫二空?阿罗汉只是证到人空,没得到法空,两样都空了才可以,「回向上乘」,有的未证圣果、有的已证圣果都在内,及诸一切未得二空的,这是佛许可让他们都回向上乘,上乘就是大乘法,「阿罗汉等」,让阿罗汉等都回向上乘,「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皆让你们得着一乘大法,阿罗汉有四个阶级,要说成佛是直接立地成佛,没有阶级,寂灭场就是成佛的地场,「真阿练若」,清净修行的处所,「正修行处」,修行成佛之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好好的听着,应当给你们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这一段文是说觉性不属迷悟,为迷悟所依,「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佛说,如你富楼那说过,既然是清净本然,怎么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你素常没闻见我说法?如来我给你们宣说的就是「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这个护照的功夫,本来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他觉是人本有的知觉,妙明也不是能明、也不是所明,本来就明白,不起分别心,没有不明白的,这叫「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这性觉与本觉就是一样,一样怎么说两句呢?恐怕说一句漏下去,还怕人误会了做旁的讲,这两句搁在一块讲,性觉-天然的自性的觉,是不可思议的明白,修行人的本觉就是以性觉为本(这是「性觉妙明」),本觉就是明妙,这两句话本是一句话,恐怕漏一句,也恐怕旁人误作旁的讲,「本觉明妙」也是不可思议的,这两句话虽然是颠倒着说,是一句话!「性觉妙明」也可、「本觉明妙」也可,佛举出这两句话来,富楼那也听见说过,「富楼那言,唯然世尊」,唯是答应,然就是是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我常听佛宣说这个义理,就是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这是佛常讲的。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这是两个问题,破这个觉也非是明、也不是不明,佛说我问你的话,你领会了,你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你这个自性明白了,「称名为觉」,要不是这样「为觉不明,称为明觉?」这是两样,为是明「称名为觉」?是不明「称为明觉」 呢?「富楼那言」,富楼那回答佛说:「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这是富楼那回答佛的一个问词,他的意思着在一面上了,得有所明才对,他说佛问的这个话「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可是「若此不明名为觉者」,佛说的两样:明与不明都不对,不明,名字还叫觉,觉什么呢?「则无所明」,就没有所明之处了,这个地方佛就把富楼那的口供问出来了,就知道他的心里领会到什么程度,富楼那回答佛这个,自己还觉着还不错,若是不明还算什么觉呢?没有所明白的还有什么用呢?底下佛就回答他,他就没有地方找大门去,「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若没有所明的地万,就没有明明白白的觉唔了,这一句还好明白,底下又说「有所非觉」,若是有所明,有所明就是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就是无觉,「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明还不归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这是两样都不对,佛说到这里就怕富楼那误会了,那么有所明也不对、无所明也不对,都不对,就是无明,佛把这话也给推倒,你说无明也不对,「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要没有明更不行,也不是本觉妙明的湛然清净的那个明性。佛对富楼那说,有所就非,无所明就非明,有所明就把觉染了,不是究竟的觉了,无所明就非明了,佛恐怕富楼那再误会了,要整个的有所明、无所明都没有就对了,要再这么会是更错了,底下加上一句「无明又非觉湛明性」,你要说是没有明,那更不是觉湛,又非是觉湛的明性,这怎么算对,底下佛又说-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性觉必明」这句话,这就是起虚妄的因,把自己的本性一迷,就虚妄不真了,是一种事情,不是提另还有个迷,提另还有个明白,明白也是你这个性、不明白也是你这个性,说「性觉必明」,这就是发明所起的虚妄之因,这个性本来就有觉,本觉本来就有明,加个必字,「性觉必明」,还有个有明、还有个不明,为什么说全都不对?说「性觉必明」,怎么不明白呢?「妄为明觉」怎么就不好呢?妄是虚妄,虚妄做为明白了,就觉了,这个性觉根本是明白的,哪个人都带着明白,因那个明白,你学一些不明白(所明白),就随着不明白(所明白)转了,这就是人吃亏的地方,俗语讲话就是上当了,「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个人你自己不识,虚妄做为所明之觉,「妄为明觉」,怎么算明?怎么算觉?怎么算虚妄呢?底下解释说「觉非所明」,觉是觉悟,从心里头明白认识自己的本心叫觉,明是个用、觉是个体,有体就有用,有用可有不知道体的,有明还有不知道觉的,这个地方让人明白在这个所字上,这个性觉必定他是个明的,怎么会虚妄而不明白呢?「妄为明觉」,虚妄做为所明之觉,连这个觉都糊涂了,底下点清楚了说,「觉非所明」,研究这个性理有三层,照着明说,有能明、所明、本明,这里凡能说的都在所明上,前边说的都不对,都在所明上了,我们人在世间上不明白佛法,都不明白在这所字上,这个所是所有—所有的对相,你看人,你想什么必定有个对相,是对不对、是好不好,这都是相对的事情,大家要知道,外面的事情与你心里头知不知、觉不觉有什么相干?道理就在这里,你要一有所觉所明,就把这个本觉染了,「因明立所」,你因为有明就立出个处所来,处所这都是相,「所既妄立」,这个所就是虚妄的成立,就「生汝妄能」,既然妄所成立,就生出你的妄能来了,有所就有能,这个佛法到了究竟,能所双亡,能所从根本上都给他销灭,这本有的觉性就现出来了,就因能所遮盖本性,说这个世界成立就从所上来的,「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一妄一切妄,「无同异中」,本来无同无异,就是一个佛世界,这么一闹「炽然成异」,就好似一大堆火炽然间崩出来了,原来都是一样,这一异,越异越坏!「异彼所异」,你把异上又生出一个异相,「因异立同」,在异相上又立出个同相来,有同有异都在外相上,「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有同有异,还有个无同无异,就是越连络越多了,「如是扰乱」这个人就是自己扰乱自己,「相待生劳」,互相对待,你劳动我、我劳动你,互相不安,「劳久发尘,自相浑浊」,你劳久了发尘的时候,就污染了,自己就不得自如了,「自相浑浊」,像浑水似的,心里头不清净了,「由是引起尘劳烦恼」,尘世上的劳苦越发变成烦恼了,由这里-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起为世界」,从这里成立世界,指什么说呢?「静成虚空」,这个静而不动的虚空是一边,「虚空为同」,虚空这是个同相,「世界为异」,世界上有形有相、各式各样的没有同样的,再加上一句「彼无同异,真有为法」,无为而为,无所不为。

  三种相续

  一、世界相续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以上佛略略地说这个世界的成立,就是一同一异,虚空为同、世界等等的万物为异,底下就说世界的相续,略略的说世界成立的意思,你心思还有什么东西成立的?一切唯心造!就是人心成的,把人心除去还有什么材料?地、水、大、风都是从心里变化出来的,人要不明白佛法,就是自暴自弃,人心的能力大,他都用偏了,大材小用,底下说世界相续不断的意思,「觉明空昧」,这是说人的知觉是明亮的,外边的环境顶大的就是个虚空,是暗昧的,这一明一暗一成立,这两个就不合了,「相待成摇」,对待一起就不稳了,你对我、我对你,互相对待摇动起来了,一动就生风,「故有风轮执持世界」,这世界一起的时候,先有风,「因空生摇」,你这个觉明要没有空,向哪里摇动?他得借着空,摇的时候久了,「坚明立碍」,摇来摇去的就僵住不动了,坚明就立了障碍,成为「彼金宝者」,这个世界成立,五行先成立金子,「彼金宝者」是「明觉立坚」,他「因空生摇,坚明立碍」,摇久了就坚固了,坚固了就发了明,就立了障碍,成为金宝者是「明觉立坚」,明觉就是觉明,就成了坚固相了,「故有金轮保持国上」,所以才有这个金轮能保持国土,这世界大地山河这么坚固、这么结实都是从这上头来的。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这一段文乃是发明世界相椟,「坚觉宝成」,这个觉明就成了坚固的觉了,这是指着人心说,坚觉宝一成「摇明风出」,他就不安静了,这一摇动当然生风,这是说世界有的时候,「风金相摩」,风和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故有火光相摩发热,就生出火光来,这个世界成立就是这么个样子,这个火做为变化性,火性无我,火的性没有本体,他遇着什么烧什么,「宝明生润」,这指着「风金相摩」就成了宝,「故有火光为变化性」,这个宝明就生润了,这个明还指着觉明,这个人心就这个觉明一发动,就成立这个世界,这不是一个人的心,这是众人的心,「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所以这个宝明生起润,润就是水,这个火光就上升,上升就蒸这个水,愈蒸水愈大,「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含受这十方的世界,由这里「火腾水降」,这是水火既济、水火相交,「交发立坚」,水火一交生出坚固相,怎么出了坚固相呢?就是「湿为巨海」,水就成为巨海,干的地方就是「干为洲潬」,洲潬-大的陆地叫洲、小的陆地叫潬,「以是义故」,以着这个义理,说世界相绩的话,「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世界相续这就有了眉眼了,这说大海中还常起火光,船在大海洋里走着,阴天没有月亮,波浪统统都是火,我都见过,「彼洲潬中,江河常注」,陆地还有水,还有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这是说变化相,说水的势力小、大的势力大,就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这给人说出一个显验来,让人好信,怕人不信,解释说「是故山石击则成焰」,两块石头撞在一块就出火星子,这是一定的理,「融则成水」,你把山石化了,就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土的势力小、水的势力大,就抽为草木,草木是土里生出来的,还得用水抽出来,「是故林薮」,林是树林、薮是草地,「遇烧成土,因绞成水」,这就显出来了,有水还有土,遇着火烧,他就变成土,这都是草木,这草木才长出来,一拧就出水,他又能出水,又能出土,世界相续就是这么来的!「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互相交换,他这种子对种子,各样的万物都生出来了,「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三种相续,这是说世界相续,就是这么成立的。

  二、众生相续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这又发明众生相续,「复次富楼那」,复次就是接着上边说,佛对富楼那说,「明妄非他」,明白这一切的虚妄,不是旁的,就是「觉明为咎」,上文说「觉明空昧」,觉是明的、空是昧的,「相待成摇」,这还是接着那个说的,这还是「性觉妙明」不守本分,还是他的过咎,「所妄既立」,由此就立上所知所见,所妄已成立,这就是有一定的理了,「明理不逾」,世界发明这个理,是各不超越,各有一定的作用,不能乱用,「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六根不能互用,被世间法执住了,一个顶一个,你超不过去,眼只是见色,不能听声。这世界没成的时候,或修行人成道的时候,这六根能互用,见也能听声,色、声、香、味、触、法,六种都能互用,凡夫就不可以,见只是见不能听声,「色香味触,六妄成就」,六根对六尘,是一样管一样,一样不能管六样,这就是世界上的凡夫境界,「由是分开见觉闻知」,见是见、觉是觉、闻是闻、知是知,不能六根互用,「同业相缠,合离成化」,「同业相缠」就是世间上男女之情,这是个人有个人的业,有同的有不同的,同业就是相缠,这就是胎生卵生的,这是众生相续,有胎生的,我们人类、驴、骡、牛、马都属胎生,鸡、鸭、雀、鸟都是卵生,是「同业相缠」,胎卵都是造一样的业相缠的,「合离成化」,合是二缘生、化是一缘生、胎生是三缘生、卵生是四缘生,卵生的四缘是中阴、公、母、伏蛋,胎生的三缘:中阴、父、母,「同业相缠」是离不开的,就是人间夫妻几百世的因缘,今世是夫妻、来世还是夫妻,你要是一个做善的、一个做恶的,性情不同就离开了,「同业相缠」指的就是胎生卵生,「合离成化」,湿生是二缘生,湿气到了时候他就生,都是虫子这些小物,化生是一缘生,也不用父母、也不用阴阳,它自个就生出来,好比米里的虫子,它自己缩成了,养成了泡,泡破了就飞了,这地方说的是四生,「同业相缠,合离成化」,底下说人投胎。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媾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见明色发」,他与哪个父母有缘,他的中阴身就看见父母那里明亮,去到那里就投胎,「明见想成」,他看见有亮到那里去投胎,那个思想也成就了,「异见成憎」,异见,与他的知见不相合,他是个男的,他见了他父亲就憎恶他,「同想成爱」,男的中阴身见他母亲是相合的,「同想成爱」,由这里是「流爱为种,纳想为胎」,这不要细说了,由彼此的爱心,这是种子,一纳想就坐胎了,「交媾发生,吸引同业」,一样的业力,这是胎生的,「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羯罗蓝是凝滑,一坐胎的时候名叫羯罗蓝,是一七的名,遏蒲昙是成泡形,是二七的名字,到三七日成软肉,到四七日成硬肉,到五七日成纹流,分开胳臂腿了,由此「胎卵湿化」四种众生「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这个卵得离开了,是想生的,你看孔雀,到了飞禽里头,一个雌一个雄,雄在上方叫、雌在下方合,一叫一合这就坐胎,「胎因情有」,坐胎因男女之情,「湿以合感」,湿气和热度合在一块,就生出来了,「化以离应」,它自己变化会飞,生来就是这么一种物,「情想合离,更相变易」,由这里情想有个合有个离,其中的变化,这就说不尽了,「所有受业,逐其飞沉」,所以有什么思想就受什么业报,有在空中飞的、有在水里沉的,「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三、业果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世界相续与众生相续已经讲完,当文是业果相续,怎么叫业杲相续?有世界就有众生,有众生就有业果,业有三种:有善业、恶业、不动业,业字是造作之义,善、恶业都懂啊,什么叫不动业呢?不动业都是修行人造作的,这里发明业果相续不断,佛对富楼那说「想爱同结,爱不能离」,这个人在世间上统统都如此,只要是动物就有这个思想,就有这个亲爱,业果相续这是照着众生来说,造善恶业,不要说那个不动业,那是修行人才有,现在说「想爱同结」,思想和亲爱合在一块凝结住了,结成了一个了,这个爱,世间上谁能离开父母之爱、子女之爱?这都是亲爱的,这业果相续就是从爱上来的,才能相续不断,「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一代一代的向下传,「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这都是爱欲所贪,「贪爱同滋」,这贪心和亲爱的心互相滋生,由这个贪爱滋生「贪不能止」,人在世界上哪个人没有贪心?贪爱止不住,佛说要在世间法说,这还者是正理,人人都如此,若按佛法说,这就不对了,造业就要受果报,「则诸世间」,因为贪心就有四生,「卵化湿胎」,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凡是有生命的都叫众生,「随力强弱,递相吞食」,四类众生当然有力量大的、力量小的,这就是弱肉强食,你看这卵生的鸡鸭,当然人要吃它就吃,它下了蛋人也吃,化生的虫子,我们人类就不理会了,「递相吞食」就是力大降力弱,大鱼吃小鱼、人吃猪羊牛,就是这么个意思,「是等则以杀贪为本」,这就是杀业越多越好,以这个为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瞰。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人的力量大,把羊宰着吃了,羊死了还有托生人的时候,人死了还有托生羊的时候,「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照这个如是乃至十生之类,这众生有十二类,这怎么说十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生、有想生、非有色生、非无色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去掉无色生、无想生,没有形色的一类众生、没有思想的一类众生,不能参在里头受生死,这个众生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死了又再死、生了又再生,「互来相啖」,就像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是互相轮着班的吃,「恶业俱生,穷未来际」,这就是杀业、恶业俱都生出来了,未来际是时间久的意思,「是等则以盗贪为本」,就是一个强盗,力大降力弱,「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你宰它、吃它,来世你得还它,所以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百千的劫,一劫就是多少万年,如是你死我亡的变化相,「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生了死、死了生,这是说杀业,爱业呢?「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你缠着我、我绑着你,谁也跑不了,这就是离不开的意思,「唯杀盗淫,三为根本」,说这三段文就是一个杀业、一个盗业、一个淫业,这三样算根本,这上边说的这些都离不开这三个字,「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依着这种因由缘起,造业就受果报,相续总不断的,人在世间上,生生死死,报仇的、报恩的,都是这么个样子。

  相续通结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佛又对富楼那说,「如是三种,颠倒相续」,这三种颠倒是杀业、盗业、淫业,不应该做的去做,这都是颠倒,「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都是从根本上来的,人的天性「性觉妙明」就是一个本有的知觉,把觉性都抛了,只是用这个明了知性,他明了世间上一切的事情,不用这个觉性,「因了发相」,光用这个了,不用知觉,正知、正见不用了,光用这个了别心发出事相来,这是「从妄见生」,不是从正知正见生出来,「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所以这个世间上山河、大地、诸有为相,都是由人心生的,「次第迁流」,次第的改变,不能常常的存在,「因此虚妄」,这宇宙、山河、大地、人生都是虚妄的,人的心性才是真实的,由这心性变化出来的,变成「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不住,这种虚妄无有了期,「终而复始。」

  除疑解惑

  富楼那言。若此吵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这是富楼那听佛说的义理,又生起了疑惑,对佛说设若这个不可思议的知觉,「本妙觉明」的妙觉也不是修成的、也不是炼的,本来就妙,根本就是,「与如来心不增不减」,若此妙觉本来就是妙,本来的不可思议的妙觉明与如来的心不增不减,我门凡夫众生的心,要能对这个不可思议的知觉,也没有增、也没有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怎么无中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这不都是从心里头生的吗?「如来今得妙空明觉」,说佛现今得了「妙空明觉」,不思议的真空、明明了了的正觉,若这么个样子,你这是佛心现前了,「山河大地有为习漏」,这是世间上的漏落的、堕落的,「何当复生?」怎么又生出来呢?佛在这里也看见了,这是佛心生的,我们看见是我们心生的,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又生?这地方是富楼那的疑惑,底下佛回答—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聚落是个地方,他疑惑南边当了北边了,「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这个迷是因迷有?因悟有?「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同悟」,他对佛说,像这样的迷人,拿南当北、拿北当南,也不是因醒悟、也不是因迷惑,「何以故?」什么缘故呢?「迷本无根,云何因迷?」这个迷拿什么当根本?「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有根有本可以生出枝叶来,他没有根本,从哪里生出迷来?「悟非生迷」,你要说由醒悟生的迷,醒悟就不迷惑了,迷惑就不叫醒悟,「云何因悟?」怎么说因悟?也不是因悟,也不是因迷。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佛言」,你要知道这个意思,迷路的人惑南为北,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佛说「彼之迷人,正在迷时」,正在迷惑的时候,「倏有悟人指示今悟」,有个醒悟的人来指示他让他醒悟,「富楼那,于意云何?」佛对富楼那说,在你的心意之中,以为如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说这个人纵迷惑在村庄上,聚落是村庄,「更生迷不?」佛说这个做比例,此人已经受人指教了,纵迷于聚落,还「更生迷不?」就是这么一句话。

  不也。也尊。

  这个迷人被人指点就不再迷惑了,他把南北颠倒了。他明白就行了,底下佛又说-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佛对富楼那说,「十方如来,亦复如是」,你知道吧,十方的如来也就是这么的,等于十方的如来叫人一指点,南是南、北是北,就是这么个样子,这有多么容易,十方如来就不迷惑了,原起不是佛,是普通的人,他就迷惑,让人一点就醒悟了,照这个方向实行实做也就成了佛,「此迷无本,性毕竟空」,这个迷没有根本,这个性是无形无相的,「昔本无迷」,在根本上就没有个迷,这个迷也不算重病,「似有迷觉」,就像是有点迷觉,你要一觉悟就好了,佛说这是最容易的事,「觉迷迷灭」,说似有迷觉,似有若无的,似乎有这么一点迷惑的知觉,若是觉迷迷就灭了,并没有什么难事,「觉不生迷」,成了佛就不能再做凡夫,一悟永悟,「亦如翳人」,翳就是眼睛有病,「见空中华」,眼上有病的人,他看见空中有花,「翳病若除」,眼上的病如果去了,「华于空灭」,空中也没有花了,「忽有愚人」,这又转过来说,忽然有这么一个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他眼睛有病,看见空中有花,眼睛好了,花就没有了,他在空中花所灭的地方,「待华更生」,这地方听说有个花灭了,将来还得生,有灭必有生,「汝观是人」,佛问富楼那,你观察观察这个人,「为愚为慧」,这是佛问他的一句话。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富楼那说,「空元无华」,这虚空根本上就没有花,「妄见生灭」,虚妄的知见,看见有花生有花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你看见花在空中灭了,你不知道是眼睛的毛病,这已经是颠倒了,「敕令更出」,敕令这花在处空中更生出来,「斯实狂痴」,不但愚痴,而且是狂人,「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这样的狂人他够不上为愚人慧人,「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这是佛重叙富楼那所问的话,你解悟了这个理,怎么还问诸佛如来「妙觉明空」?诸佛如来他这个知觉是不可思议的,所以称为妙觉,他明这个空理,你在这个地方下问词,「何当更出山河大地?」这个话这是说,佛已经证了佛果,关于世间上一切法皆空,怎么还出山河大地呢?底下佛重叙富楼那问的,又说个比喻,比喻真智真断,不能重再起妄。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佛又说这个比喻,说佛已经成佛果,等于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成了精金再不能杂于矿石,又「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这话说的是,成了佛不能再作凡夫的事情,就是这个意思,把这个比喻说完,佛说,「诸佛如来菩提涅槃」,菩提是智德、涅槃是断德,佛把这道理都觉悟圆满了,证到不生不灭了,「亦复如是」,也像说的这个比喻一样。

  性相参观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底下佛又叫富楼那,「又汝问言」,又你在先前问的话,「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地、水、火、风本性怎么圆融无碍?怎么能周遍法界?佛拿他以前问的话给他解释,佛说四大性皆周遍法界,这话本真不好讲,寻常人一听就不相信,佛举出富楼那疑惑的话,「疑水火性不相陵灭」,他疑水火性不相侵陵销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要考征起来虚空和大地,一个虚、一个实是两不相容的,两个俱能周遍法界,不该相容啊,大地若是塞满了虚空,虚空就没有了,都是虚空就不成大地,这个理都说不通,这是佛拿他以先所说的话,现在问好了,底下再给他说个比喻。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佛说你不知道万法皆空,「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譬如这个虚空,他的体不是群相,不是世间上形形色色的这些事情,所以虚空不拒绝一切相,在这里头任运作为,佛把这个话讲开了,底下给他说了七种譬喻「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佛给他说了这七个比喻,你疑惑大地与虚空不相容,水与火不相容,以这个相离这个理,他所以执难问疑,所以佛给他说比喻,若在我们人一听,本真是水火不相合,所以人都疑惑世间相的这个相都是实在的,岂不知这都是一性所成的,佛的眼睛所看见的都是无形无相的,所以佛给他说个比喻,佛拿虚空比喻天然的理性,说世界上万物各有各的性,这个性是无量无边的,能容纳一切相,因什么能容纳一切相?相是从性里生的,所以你看见一切物是实在的,水不容火、地不容空,各不相容似的,说各物都不离虚空,法法皆空,要知道虚空不拒绝诸相发挥,一切诸相在空里发挥,彼太虚空他能互容,你要知道水火各有个空,那比如虚空「体非群相」,虚空之体可不是群相,这是佛向性上引他,世间上就是一个事一个理、一个性一个相,这都是对待的,所以这个事总得溶化在理上,这个相总是溶在性上,所以举出来一样一样给你看,那个性体好比虚空,「日照则明」,每样都能在空,水也不离太虚空、火也不离太虚空、地也不离太虚空,此太虚空日照就明,「云屯则暗」,云屯就暗,「风摇则动」,风摇就动,「霁澄则清」,雨过天晴叫霁,「气凝则浊」,气凝聚在一块就浊,「土积成霾」,土积在一堆就叫霾,「水澄成映」,水若是清凉就像镜子似的,映就是反映,有什么相对着水都映进里头,「于意云何?」我说的这七种比喻,在你的心意之中怎么样?你信不信?你明白不明白?「如是殊方,诸有为相」,就是照着上边说的这七样殊方,方向很多了,有形相、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这七样是他自己生的呢?彼就指的日照、云屯等,不是自己生的,是虚空有的呢?「若彼所生」,这七样是自己所生的,就是这么句话,「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就拿这个日照,应当十方世界都是日光了,你要知道里边有做不到的地方,「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十方世界都是日色,就不能看见圆日,怎么还能看见圆日呢?看见日头(太阳)当然不是日色了,「若是空明,空应自照」,空明也给他驳了、日明也给他驳了,「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这是足见其明也不彻底,「若是空明」,虚空若是生明,虚空应当自己照自己,云何在中宵半夜里云雾满天之时不生光耀呢?足见其还不是空明,这也不是日头明,「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应当知道,也不是日、也不是空,还与空日不两样,就是这么一句话,底下还有解释-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这是承着上头说,「非日非空」,还「不异空日」,说不是还说是,这是怎么回事?这底下就说实了,你说空说日,这都是形相,都是虚妄的,「观相元妄」,观相根本上就是虚妄,「无可指陈」,对于相不是实在的事!对着相说,「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你若邀空华,还得结空果,佛又对当机说「云何诘其相陵灭义?」你要知道是这个,你就不能盘问这个互相陵灭了,底下说在相上看没有真的,根本上就是虚妄的,哪能研究出互相陵灭的真义呢?「观性元真」,观性根本上就是真的,这地方要紧就在性上,性相是相对的,相是无常的、性是真常的,「观性元真,唯妙觉明」,这个性唯独就是不可思议的性觉妙明,妙是不可思议的这种真理,「妙觉明心,先非水火」,这就说到佛的心里,「先非水火」,先当本字讲,根本就不是水火,你还问水克火,不相陵灭!这是说到性上,你要是在相上,哪一样也靠不住,你看我们这个人一天一变,三年不见就变了样,十年不见面就不认识了,所以说这个相是靠不住,「观性元真」,性是怎么个理呢?「唯妙觉明」,唯独就是不可思议的性觉妙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这世间上宇宙、山河大地都是从妙觉明心里头发出示的,你要说到根本上,他是没有相克相生,他是一体,你要知道这个都是「妙觉明心」,你说水火不相容,他根本上也不是水、也不是火,是什么?由「妙觉明心」里发出来的,是这么一句话,「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你还又问水不能容火、火不能容水呢?「真妙觉明,亦复如是」,这个真妙觉明,就是说的妙觉明心,就是这么个样子。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河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这段又仍是佛答富楼那,说「观性元真」,对着「观相元妄」,观是观察、观念、观照的意思,观照这个性根本上就是真的,怎么知道他是真的?所以知道唯独就是妙觉妙明,觉是人的知觉、明是人心里的明白、妙是一个不可思议,佛法重在这个妙字上,「唯妙觉明」,唯独就是这个不可思议的知觉、不可思议的这个明白,这是承着「观性元真」而说,你要观察实了,观相根本上是虚妄不实的、观性是个无形相的,根本上就是真实不虚的,怎么叫真实不虚?解释这个「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因什么说「观性元真」?他没有二样,唯独就是观一个妙,妙是不可思议,「唯妙觉明」,一个妙贯两个字,说唯独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觉悟、不可思议的明了,没有二种事情,这是承着观性,根本上就是一个真实的,这个真实怎么个用法呢?是怎么个意思呢?唯独就在这个妙觉妙明,这是佛法里头最要紧的,解释妙觉妙明就是一个心,这个「妙觉明心,先非水火」,先当本字讲,根本就不是水火,因富楼那疑惑问佛水火不能相容,所以佛说这种道理,回答说:「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拿这个做个比喻,这个地方说,「汝以空明,则有空现」,说世界上地、水、火、风,虚空、万物、万事,这里头含着地、水、大、风、空、根、识这七大,这个地方说这些个话干什么?就说这个觉明,「真妙觉明」,根本上就不是水火,还有什么不相容?说你要知道这个意思,说一切世间上,地、水、火、风、空、根、识从哪里来的?都是从这个「真妙觉明」、「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共说了三个,这是最要紧的!说这个「真妙觉明」随处皆是,这个明有能明、所明、本明,这个本明就是「真妙觉明」,这个明也不是所明、也不是能明,发明这个本有的本明。佛说你用什么都得从根本上求,你要想明什么?你就得从妙觉明上来,说「汝以空明」,你若是用这个空明,他这个空明就现出来了,这地、水、火、风也是这么个意思,地、水、火、风是「各各发明,则各各现」,他依着什么各各发明各各现?就是依着这个「真妙觉明」,你要想空明也不离这个「真妙觉明」,「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这是说一样,地、水、火、风、空、根、识,这是七大,哪一个发明,哪一个现,都依着什么发明发现呢?都依着这个「真妙觉明」,「真妙觉明」就是一个妙觉明心,你在哪个地方求明,他就在哪个地方现出来,「若俱发明,则有俱现」,说俱现这里就有问题,「云何俱现?」怎么个俱现法?佛对富楼那说,「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日头(太阳)影子照在水里头,两个人一块看这水里的日影,拿这个做个比例,「东西各行」,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则各有日随二人去」,这是一定的,「一东一西先无准的」,这也不是早先先把他预备好了,这里你「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你这里不应该这样执难问疑,一个日怎么随东西各行,若各有日随行,「各日既双」,当然是双的,「云何现一?」这是一个日头,这是怎么个道理呢?底下就给他结成了,「宛转虚妄,无可凭据」,拿这个比世间上的事情,是宛转虚妄的,是没有可凭据的。

  倾夺藏心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前边佛把水火不相容的疑问说完了,这又提到色空相倾相夺的问题,富楼那问佛两个问题:一个水火不能相容、一个是色空不能周遍,佛又解释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他以为有形色就没有空、有空就没有色,这两样是相反的、不相合的,「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没离开如来藏,如是不变之体、来是随缘之用,这个如来藏是本经的一个大总题,统统都归这个如来藏,如来藏就是妙真如性,如来藏包容一切,「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都是如来藏,「是故于中,风动,空澄」,风是动性、空是不动性,「日明,云暗」,一个动、一个不动,一个光明、一个黑暗,「众生迷闷」,这就说世界上普通的人迷惑沉闷,因什么迷惑沉闷?他以为风是风、空是空、日是日、云是云,一定是不相合的,世人因这些事情就迷闷了,因迷闷就「背觉合尘」,你要在知觉上观察,一切唯心造,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心的别名,因什么迷惑?因什么沉闷?没有二种病,就是一种病-「背觉合尘」的病,把自己的本有的知觉违背了,与六尘合在一块,觉就是自己的本觉妙明,若是清净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人人都如此,不是提另有个如来藏妙真如性,人人都在如来藏妙真如性里,人人都有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不会用,因什么不会用?不知道!要知道了也没有高低、也没有先后、也没有老少,是个平等法!众生迷闷了,把自己的本知本觉违背了,拿这个心就着在六尘上,大家知道这个见、闻、觉、知,这是人身上的法宝,你把如来藏迷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佛要不给说透了,谁知道?人要修行成道成佛,都在见、闻、觉、知上。释迦佛夜睹明星,他是眼见;观世音菩萨悟道,他是耳闻,各有所本,人在六尘上不迷,守住见、闻、齅、尝、觉、知本位,这就是真修行,不用去问老师怎么修行,自己就明白,这是现成的,自己不是有见、闻、觉、知吗?不应见的不去见,不能拿眼迷在色上、耳朵迷在声上、鼻子迷在香上、舌头迷在味上、身体迷在触上、心里头迷在法尘上,佛这个地方说得明明白白的,「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所以我们叫世间人,世间上的形相都摆出来了。什么叫佛法?离开世间相就叫佛法,你哪里去找佛法?自己身上有佛法,自己也有世间相,本来都在自己,因此,「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拿六根迷六尘,多冤枉!人生转眼就过去,有什么可贪的?这都是人迷惑的地方,都是人受苦的地方。

  妙合藏心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这场。遍十方界。

  这一科文还是说不变随缘的利用,这个题目「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话要是不研究佛经的人一听就沉闷了,怎么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就是说全体大用,这个意思我得多说几句好明白,不变是体、用是随缘,虽然是随缘,体不变,怎么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说个比喻,大家容易明白了,「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们人人每天都用,这是离不开的,因这个话不常听,就不好明白,一说了就明白了,就拿我讲经,一个体、一个用,所以说不变就是体、随缘就是用,我到这里来讲经,大家来听,我就随大家的缘让我讲经,这是用,有用必有体,身体就是体,身体随缘讲经,讲完了,我还是这个人,也没变化,你们诸位听陉,也是随缘,听完了,还是你这个身体,你们大家想想,要不给说上两句话,大家就沉闷,不知道什么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所以这个世间上的事情,你要说开了就容易懂、也容易记住。这段经文,这是说不变的体起了随缘的用,这是佛对富楼那说,因他执难问疑,他有不懂的地方,这就是一难,心里头生疑惑,让佛给他解说,上边已经说了一半,从念的这段文起,又算一半。上文他疑惑的水火不相容,佛说水火互不相碍,佛已经给他说完了,二种疑惑是色空不能遍满世界,不能容空,空要是遍满世界,不能容色,他的着一边说,要说色空都遍满世界,这话当然是让人疑惑,佛拿富楼那问话重提起来,佛的口气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他是相倾相夺于如来藏,佛是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就是这么句话,要紧就在这个妙明,怎么叫妙明?妙是不可心思、不可口议,我们人以为心里不思想、口里不议论,还有什么?就是一个明,这个明明白白就是人的本心,这个本心永远也不生、永远也不灭,你要是相倾相夺,那就有色空、有生灭,因什么成佛呢?就是一个妙明这二个字就妥当了,明白了这个理,照着这个起观念,这就是向成佛的路上走,底下再说如来藏有什么好处呢?「而如来藏」没有旁的,「唯妙觉明」,唯独是妙觉明,妙觉是口不可议、心不可思的知觉,妙明是明明了了的「圆照法界」,法界就是十方世界,他要真能做的,就能圆照法界,要能圆照法界就都成了如来藏,「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为无量」是指什么呢?如来藏,「无量为一」是指什么呢?也是如来藏,「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也是如来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也是如来藏。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都在如来藏里含着,「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在一个毫毛的头上能立一个佛的世界,宝王剎是佛的世界,佛依止的地方,这是说小中现大,因什么?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如来藏,没有二样;佛为三宝之王,佛宝、法宝、僧宝,佛也称宝王,在一毫毛头上现宝王剎,这是说小中现大的境界,「坐微尘里,转大*轮」,世界上尘土是微尘,比尘土还小叫微尘,坐在微尘里能度化众生,佛度众生就是「转大*轮」,「灭尘合觉」,没有旁的法,你把六尘销灭了,与这见、闻、觉、知契合,就是「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就能发生出真如来,因什么叫真如?你如就真,就叫真如,真如这两个字是佛法中的特别的名词,世间上各如本位,就叫真如,佛经上一起头就是「如是我闻」,如就是、不如就不是,这个地方还加一个真字,「灭尘合觉」,把六尘灭了,合见、闻、觉、知,「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就能发生出来真如妙觉明性。

  藏心俱非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这段文是承着上边解释理性,也可以说性理,在大科上是第二科,名叫随缘不变之体,上来是不变随缘之用,这个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经文中到了究竟的话了,世界上一切所有都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地方是发明随缘不变如实空义,上边已说随缘不变的用,这个地方是显随缘不之体,这个随缘,上边说人的心性化成水、化成火、化成日月之明、化成黑云之暗,拿这些代表世间上的一切,名名色色都说到了。这是承着上边说,不变随缘之用已经解释完了,这里发明随缘不变之体,做三次解释,先说「空如来藏」,这段文先说如实空义、第二说如实不空义、第三是说非空非不空义,前边说完用,这里说体,如来藏就是不变之体、随缘之用,怎么讲呢?「本妙圆心」,就是人的心,人人皆有心,人人皆能成佛,人人皆应当学这个成佛的法,「本妙圆心」,他不是哪个时候造出来的,根本上就是不可思议,你不可说在哪个地方起头,不是心里可以思想到、也不是嘴能说到的,说不到讲不到,你这一个劲的说是怎么回事情?这就是曲引旁征,从旁边把他考征实了,直接着不能说,就是曲曲折折的把他引起来,让人好明白这个理,明白什么理?明白不可说的理,这个理一说就错了,开口便错!举念即乖!你要心里一想就错了,不用说你说的对不对,就是佛说法四十九年也没正式说,佛从旁边绕着说,把你引到这条路上,引的让你自己认得,是这么个道理,要是一说出来就成了病了,一说就有名相,你不着在名上就着在相上,佛就怕人执着,佛就怕人抓住不松手,我们人把世间事情就当真的,拼了命一定要干,其实你还没干好,干好了又怎么样?朝代都换了多少,哪个说一定久远,这是继续着上边说不变随缘之用,随一切缘,你心里用水、用火、用风,就现出水火风来,你要明白了根本上没有水、火、风,水、火、风就不现,你要装扮还不行,这得从根本上解决,「而如来藏本妙圆心」,他从根本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这个不可思议的心称为「本妙圆心」,这个圆不是我们眼睛看见的那个圆,无论你天地多高多大都充满了,因什么充满了?都是他生的,一切唯心造,大家别疑惑,都有我们一分子。你心思我是一个凡夫,你要不明白真理,就是普通人,要明白了,就有阶级了,有贤人、圣人,还有大圣人菩萨、佛,有这些阶级,这是关系什么?关系你把不可思议的理明白多少,你明白圆满具足了,你就成佛,就是难明白,怎么说呢?不可说嘛!说出来又给人添一层迷惑,他是这么个道理,「而如来藏」就不必说了,「本妙圆心」,根本上他就是个不思议的、圆融无碍的,无所不在!这个圆字包罗一切,不是一定对着方圆说的,圆满没有不充足的地了,所以名字就叫如来藏,藏者藏也,已经藏完了,都藏好了,永远藏着,这是叫藏,说「本妙圆心」,根本上他就是一个不思议的、圆满一切的一个知觉,哪个人没有知觉?我们人的知觉用的不完全,拿见、闻、觉、知当心,岂不知这也叫心,是个妄想心,大材小用了,你心思这个心就在人的肚皮里头啊?要这么一点有什么用处呢?还能成佛吗?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是!都是自己的本心,大家要知道,人人都不容易承认,没有善根不容易信,「而如来藏本妙圆心」,底下说「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这是说七大,上文也讲过七大,七大有根大,根有浮尘根、胜义根,浮尘根是无常的,胜义根要明白了,在这里站住脚根,这就是明白道了,道就是把佛法通达了,不是还有个什么东西叫道,说是这个「本妙圆心」,他一样一样的说,说如实空义显这个体,这是说如来藏体上的空义,「本妙圆心」非是心,也不是现在打妄想的这个心、也不是虚空、也不是地水火风,七大这是说其总,底下分开说「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这又是一段,这地方就是空十八界,前边七大为总,这是分开说,都指着什么说?指着「本妙圆心」,就是解释如来藏的一句话,什么叫如来藏?就是「本妙圆心」,怎么叫「本妙圆心」?底下分开来说,都得说到了圆融无碍,这个圆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圆字当圆满说,不是对待说的。上来是空七大,非七大是空了,了然这个「本妙圆心」,这叫真空,我们人的眼睛看见的叫顽虚空,顽梗不灵、什么也没有的这个空。上边是总名,这是分别开说,非眼、耳、鼻、舌、身、意,是妙有真空,这六根是色相,我说的六胜义根是见、闻、齅、尝、觉、知,这里得分析开了,眼是眼、见是见,我们人都认为能见的都是眼睛,没有眼睛就不能看见,没有眼睛还有魂灵,魂灵还是有眼睛看见,这个地方得知道,没有眼睛就看不见了吗?所以,人日久年深,生生世世都是这么经验的、这么听见的、这么看见的,所以佛出世一说这个根本道理,有点不容易信,信得有点善根才能信,多生多世听过多少次,他才愿意听,没有善根的人,你无论说什么他也不信,他把世间法看的真了又真,那就没有办法了。我才刚念的这一段文,这是说空十八界,三六一十八: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识-「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这当中超略四个名词去,前边七大文,凡夫、圣人、众生界、佛界,统统是由这七大造成。底下分开说,我们凡夫每天必用的十八界,分开眼等六根、色等六尘、眼识界等六识界,这是凡夫法,凡就是普通的人,这是说凡夫法,要在「本妙圆心」,「本妙圆心」就是解释「如来藏本妙圆心」,分别开了又说十八界,大家都知道了。底下又说圣人法,这是非凡夫法、非圣人法,圣人分三种:有小乘圣人、有中乘圣人、有大乘圣人,小乘圣人是四果阿罗汉;中乘圣人叫辟支迦罗,也叫辟支佛,以十二因缘成道;大乘圣人是菩萨,菩萨修六度法,这是空十八界,十八界要是不起分别心就是妙有,妙有非有就是真空,妙有真空就是这么个道理,底下是空圣人法,空中乘圣人法。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这一段是中乘圣人十二因缘法,这十二因缘法先念一念,好知道是什么,头一个就是「明合无明」,由明转成了无明,我们人的灵性是最灵的,要不就学什么都能成什么,学世间上的事就是世间上普通的人、你要学圣人的事就是圣人、你要学佛的事就是佛、学菩萨的事就是菩萨,这十二因缘法是中乘圣人法,由明转成无明,这算是一支,「非明无明,明无明尽」,这个非字贯在底下,「非明非无明,非明无明尽」,就是这么个念法,这一个非字非三样,「非明非无明,非明无明尽」,连明也没有了、无明也没有了,都尽了,底下还有一段,「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把这段落分开了,还好记好明白,前边说的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界,这是我们普通人都有的、都有作用的,这底下说圣人法,「非明非无明,非明无明尽」,由底下连着十二个因缘,这上头整个的说就算一个无明,这是说非无明,简单的说,他要说开「非明,非无明,非明无明尽」,这三样都没有,这是空义,名词是世间上的名词,要在这个名词上空,就是圣义、就是佛羲,说「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到这里是十二样,我念一念,大家也可以知道,也不算讨厌,「无明缘行」,无明就是糊涂,心里胡思乱想,人要明白这个道理,心不能错用,心是最宝贵的,你把他宝贵好了,人人都能成佛,世间上想发财致富、你想做什么人物,这都是妄想,你要说成佛最高了,这是人的本份事情,佛者觉也,自己身上带着的东西,不向外求,成佛改个名词,就是成觉,成了我自己的知觉,我以知觉为本位,不以有形有相的身体为本位,大家这个地方就好明白了,这地方说「非明无明」,这是说非,你敢正式的说这个名字,把这个非去了,无明这是必须有的,人人都是这个样子,都从无明里经过,「无明缘行」,你心里糊涂,心就歇不住,想完了这个就想那个,你一缘行得有认识,「行缘识」,你就有了认识、有了分别,人所认识的,「识缘名色」,人生、人死,人是怎么生的?不必细说,你有这种认识,将来还得托生人,「识缘名色」,名色是坐胎的名字,哪个人没有父母?「名色缘六入」,坐胎在母腹长成六根,「六入缘触」,人一生下来,六根触六尘,怎么叫触呢?不认识!小孩一生下来哪认识呢?他眼见到什么东西就要触动;「触缘受」,对心思的就欢喜,不对心思的就哭;「受缘爱」,长大就分别知识,见什么我爱、那个我不爱,爱什么求什么,「爱缘取」,愿意吃什么就买什么吃,「取缘有」,作取什么有什么,这就说到人做善有善报,你爱做善你就取善、做恶你就取恶,你把恶取了,就是你自己的,「有缘生」,到了来世,从前世说今世,从今世到来世;「生缘老死,老死以后又生」,老死到了究竟—忧悲苦恼,人到临死的时候,哪还有好境界呢?忧愁、悲哀、痛苦、烦恼,最后得这四个字-「忧悲苦恼」,这是十二种因缘,这里说的文辞简略,「非明无明」,也不是明、也不是无明,也不是明无明尽,「如是乃至」,我说的这十支,前边说的无明,最后说老死尽,「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这就不用细说了,这是中乘圣人用这些法修行,底下再说小乘的圣人。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这是小乘圣人修行法,证到极果阿罗汉,我念的六句话,「非苦非集,非灭非道」,这四句话-苦、集、灭、道,人在世间是离不开的,苦集是凡夫法、灭道是圣人法,这非字不用讲,非就是完全不是。佛先说苦、集、灭、道,人有八苦交煎,我也常说,不说到这里也就不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谁能离得了?生下来就哭,因什么哭?他不好受才哭;老苦,你看我这个样子,走路还得人帮忙,这就是老苦,不论老少有了病就是苦,谁敢说我没有病?到临死更苦,还有四苦:爱别离苦,你好爱他,他死了,离别了;怨憎会苦你越烦他越离不开,你天天怨他憎恶他,天天还得聚会,不聚会没有饭吃;还有求不得苦,你看人没有儿女,求儿求女,求不着也是苦,最后一个是色身的苦,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有这个色身,我不知道旁人,我就知道我自己,有衣、食、住,你没有这个不行,有这个身体,他不能独立,非有帮忙的不可,没有吃的、穿的、住的,你怎么活着?人生活为这衣、食、住,得受多少苦处,你不受苦不行,所以说五阴。色阴就是有形相的身体;受阴就是要享受衣、食、住;想阴,你得想主意,什么事情也得有思想,光想不行还得去实行,这叫行阴;人家能行你不能行,还得先学知识,这叫识阴,先念书学知识,好吃饭穿衣住房子,你看这一个身体多苦,这叫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是八苦交煎。你到了佛法上,不但不是乐、也不是苦,非苦,到这个地方苦是从哪里来的?召集来的,「非苦非集」,人人都学佛,哪有这些苦楚?所以说成佛不算是妄想、也不算高求,是人人的本份事,成佛怎么讲?就是成就自己的知觉,这个知觉不是胡思乱想,有了正经的道路了,大家别看成佛太高了,我们还能成佛吗?人人都有成佛之份,就是这种好事,人不信的多,你要相信那得多少世的善根,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这里说苦从哪来的?是从集上来的,你自己招集来的,自己做什么业受什么报,要想去苦,知苦就别招集了,苦就灭了,知苦断集,怎么断法呢?得慕灭修道,你得羡慕这个佛道,把一切的烦恼都销灭了,就证了寂灭了。所以苦、集、灭、道这四个字,先说这个非字,非苦啊!你就不能够受世间上五阴炽盛苦、八苦交煎了;非集,就不能招集了,你明白这个佛法,哪能招世间上的苦?这个苦都是自己找的,人自个儿找苦,他不苦也不行吶!非灭、非道,要想去苦集、要想不受苦,你得有个道理啊!你得学个道理才不招集啊!把道修成了,就证寂灭的佛法,你灭除一切烦恼成就佛道,知苦断集,想灭烦恼就得修道,苦、集、灭、道这叫四谛法,「非智非得」,你得有这个智慧、羡慕这个寂灭,你就得修道,这个地方得有智慧,有智慧然后才能得证四果阿罗汉圣人位。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黎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

  这一段文是说六度法门,这是大乘法,随跟着就是佛法,「非檀那」,这是梵语,都没翻,这是最尊重的意思,原来的音声不肯翻,解释是一样能明白,这先说六度法,大乘法是先以六度入手,头一度就是檀那,檀那就是布施,大乘法最要紧的是布施,财布施、法布施,都行要施舍,「非尸罗」,第二是尸罗,完了再解释非字,这非字容易解释,尸罗就是戒律,学佛的人,不管大乘小乘先持戒律,大乘有大乘戒、小乘有小乘戒,这里说的大乘菩萨戒,「非毗黎耶」,第三是毗黎耶,就是精进,「非羼提」,羼提是忍辱,「非禅那」,禅那就是禅定,「非般剌若」,般剌若就是般若,我们简单说就是智慧,禅那寻常说就是止观,这叫六度,这都是行菩萨道必须要用的,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你没有智慧也不能度化人,因禅定你才能修行,所以依六度能可以离苦海彼岸,「非波罗蜜多」,波罗蜜多直接着翻就是由苦海到彼岸,从苦海里头可以到在彼岸上,以六度可以离苦得乐,就是这么个意思。上边都加个非字,这佛法有泯的时候、有立的时候,泯就没有六度相,所以这一个非字就是诸法空相,这就表示空,并不是断灭空、也不是顽虚空,这是在有上说空,叫妙有真空,说到波罗蜜多,已经离苦得乐了,这个功夫已经修成了,这底下又说-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这是佛法,刚才六度是菩萨法,「怛闼阿竭」就翻如来,平常说如来佛,印度话叫「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字是空义.阿罗诃翻应供,佛的十号之一,「三耶三菩」翻正遍知,这个正理普遍的、没有不知道的。这个大涅槃与二乘涅槃不同,涅槃这两个字翻不生不灭,他这里分析有大乘的涅槃与小乘的涅槃,阿罗汉与缘觉都叫小乘圣人,他也有两种涅槃:活着的时候是有余涅槃、到临命终时叫无余涅槃,把世法俗业都销灭了,到这地方叫不生不灭,这是二乘人的二种涅槃。这里说如来十号,文来的简略,一提这三号,其余的也都明白了,解释的时候不得不说一说,「非大涅槃」,这是对着小乘说的,大乘涅槃也有两种,就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之分,小乘只是了脱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还没了脱,变易生死是分段生死的根本,这个地方他还没了脱,这里说大涅槃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一齐了脱,都没有了,又「非常,非乐,非我,非净」,这专说常、乐、我、净这四个字,常是永远常在、没有生死;乐是永远安乐、没有烦恼;我是永远没有变化;净是永远清净、没有污染,这是佛的四德,把佛经上要紧的名词都集到这里来,为发明佛的果位,这里加一个非字,这个地方先不用说了。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以是俱非」,以着这个俱非,这是承着上边说,非小乘、非大乘、非佛法,加上个非字,「世出世故」,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不离世间法,这叫世、出世在一块,出世也不离世间、世间也不离出世。佛是无所谓出世、也无所谓世间,众生这个缘要熟了,随时教化,说「以是俱非,世出世故」,说到这里已经结成了。

  藏心俱即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以上是说一切法如实空义,这又说一切法如实不空,什么就是什么,合在一块说,「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以是俱非,世出世故」,这是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前边说的非完全就是说诸法性空,空是妙有真空,不是眼前这个虚空,这又说如实不空义是真空妙有,说「以是俱非,世出世故」,以着这个该怎么样呢?「即如来藏,元明心妙」,这就是如者不变之体、来者随缘之用,随缘里头藏着不变、不变里头藏着随缘,这就是说不可思议的道理,人人都俱足,我们人都是着在一边,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你要说亦有亦无就不明白了、就不信了,说非有非无更不信了,所以以着这个「世出世故」,世间法就是出世间法,不离世间法,他就成这个佛法,这就是如来藏,如是不变之体、来是随缘之用,随缘里藏着不变、不变里藏着随缘,你不能说一定是个什么,世间万物也都是这样,我们人也是变就不变,你没看见他变、他无故的就老了,你说是无中生有,有中就成无,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即如来藏」,他是承着世出世故,你向哪里去找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如来藏「元明心妙」,元是当根本讲,根本上就是明明白白的一个心,不可思议,「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心造的,这个人的自尊自贵,哪个人没有心?也不管男女老幼、富贵贫贱,统统都有心,有心你要会用,人人都能成佛。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承上边说「即如来藏元明心妙」,这说「即心即空」,空就是没有,随跟着说有,「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大」,这是说七大,这才说了六样,这个心是说的就是胜义根,这说「即心即空」这段文,上边说非,这是说即,即就是有,这个心是见、闻、齅、尝、觉、知,是胜义六根,还有六种胜义识,这识与根还不一样,到这七大上是从根本上解决的,所以这个心与其他的解释全不同,就依着这个「即心即空」,「即心即空」是依着这个「元明心妙」,以这个「元明心妙」,心就是心、空就是空,他怎么说七大?这才说六样,这见、闻、齅、尝、觉、知算是胜义根,算是一大,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这也算是一个识,一个根、一个识,加上虚空、加上地、水、火、风四大,这正是七大,七大这是总说,底下又分开说-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是指着凡夫法说的,「即色,即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这是六识,这六根、六尘、六识是十八界,前边说空,这里说有,就是凡夫所承认六根、六尘、六识,统统的都归在如来藏,是这么个意思,底下又说十二因缘。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佛说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是十二支,念的这段文简略说完了,统统都归如来藏,「即明,无明,明无明尽」,明就是指的人心明明了了的,这个无明从哪来的?是从明上来的,这个人元来都是清清净净的、明明白白的,就是因自己不认识自己,拿世法一染,就不明白了,明就成了不明,「明无明尽」,说这个明和这个无明,统统的都到了究竟,该怎么样呢?无明就缘行,「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如是乃至」,由这个明、无明缘行,他这个人的心没有着落,这是说发起的话,由这个明就成了无明了,因什么无明呢?他一有对相就不认识自己的明,拿这个明就染了,由这上头就无明,明和无明都没有,「如是乃至即老」,「无明缘行」,行世间的事,「行缘识」,有这个认识,他分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由过去的事情又成现在世,「识缘名色」,这就是人一坐胎的名字,由这个不明白,所以这个人就投生了,「名色缘六入」,一坐胎就有六根了,六根怎么叫六入?就是眼能入色、耳能入声、鼻子入香、舌头入味、身上入触,这是前五根对五尘,心里头能入法,就是前五根对其五尘的法,他都入进去,就叫法尘,这是说由这个明就成了无明,「六入缘触」,人一生下来六根对六尘,小孩他什么也不明白就叫触,「触缘受」,人一生下来就要吃奶,「受缘爱」,谁给他东西吃,他就向谁好,「爱缘取」,他长大了爱什么他就取什么,「取缘有」,你取什么就有什么,今世有什么业,来世受什么报,「有缘生」,这是说到来世,「生缘老死」,生下来,还得老、还得死,这是十二因缘,是简略的说,「如是乃至即老即死」,乃至是个超略之词,从无明上来的,明无明尽,「如是乃至」,把当中的几支超略过去了,「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又从今世到来世,这是十二困缘,是中乘圣人法,怎么就成了中乘的圣人呢?他是修还灭门,我们凡夫是顺生门,顺着就生人、逆着就生圣,怎么是还灭门?你要想了生脱死、成圣成贤,先灭这个无明,无明灭就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一起灭,这是还灭门,底下还有四谛法。

  即若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前边都是非苦、集、灭、道,这又说即,即苦、集、灭、道,这四谛把他研究实了,一点也不错,怎么叫苦、集、灭、道呢?人生下来就哭,所以说生苦,苦是从哪来的呢?由集来的,就是由十二因缘,自己招集的,苦不是谁给的,你做什么业生什么人,你前生造聪明业,今生就是聪明人,前世做糊涂事,今世就是糊涂人,苦集得怎么去呢?得修道!要想离苦你得把这些集的东西都销灭了,灭了凡夫法就成圣人,这地方叫寂灭,这寂灭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不是生灭的意思,再说销灭世间上一切烦恼,应该怎么除去?得修道!苦是世间果、集是世间因、灭是出世果、道是出世因,你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要有智慧才能得证小乘圣人果位。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黎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

  这段文是大乘的六度法,「即檀那」,头一度是檀那,翻布施,大乘法第一步引导人先做布施,有钱舍钱,没有钱舍什么?你明白佛法就施舍佛法,财施、法施!有钱财布施也好、没有钱财有佛法的布施也好、有钱有佛法一起布施更好,行布施有什么用处?布施度悭贪,你要有贪心,就不能行檀那,这是说钱财不肯舍,你要明白佛法不肯给人说,这也与檀那相反,若肯财施、法施,度自己的贪心、又度一切人的悭贪心,刻薄悭吝、贪得无厌的这种心就没有了;第二种「即尸罗」,尸罗翻戒律,就是让人持戒,大乘的戒律持十重四十八轻戒;第三「即毗黎耶」,毗黎耶是精进,勇猛精进!什么勇猛精进?就是布施与持戒要精进!不能懈怠;第四是「即羼提」,羼提是忍辱,你要行布施、持戒、精进,有人毁谤你,还得要忍辱,不忍辱就会退道心;第五是「即禅那」,禅那也叫禅定,这是华梵并举,这个禅是印度话、定是中国话,修定功,你要完全说梵音叫禅那,就是禅定的功夫,这是自己静坐修行就叫禅那;第六「即般剌若」,般剌若简称就是般若,翻为智慧,这是菩萨六度,底下说六度的好处,「即波罗蜜多」,波罗蜜多翻离苦得乐,也叫到彼岸,这是菩萨所行的六度法门,自度度人,由大乘的菩萨才能成佛,小乘不能成佛,只可以成圣,这是小乘的圣人。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

  「如是乃至」,这是超略之辞,「即怛闼阿竭」,怛闼阿竭翻如来;「即阿罗诃」,阿罗诃翻应供;「三耶三菩」,略了一个即,这也是特意的简略,三耶三菩翻正遍知,正是中正的,中正之道普遍皆知,没有不知道的事情,若是证到佛的果位,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的世界,多少万劫不可说的时候,没有不知道的,都在他的知觉之中;「即大涅槃」,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