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八)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八)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还有一些经由禅修到达‘行阴尽’的善男子,穷尽了行阴的相续扰动而得证行阴本空,到达‘识阴区宇’。他们已经灭尽了行阴的微细迁流之生灭念,但其寂灭识性当中的精明妙心还被‘颠倒微细精想’所覆盖,尚未能够圆照法界。”

  在这里,上下文之间依旧省略了一段经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氵曶】,能入圆元。”

  禅修者六根尚有隔别,但已经成就了六根互用,与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的觉知性相通,随着觉知相通,便能够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

  于是,他们对于“识性本元”当中的因果进行观察抉择,发生错解: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禅修者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之际,在受命元由显明之后,从中分别出世间因果和世间因果,认为前者精妙,后者粗陋;并疏通抉择,认为前者真实,后者虚伪。他们遵循因缘果报之理,仅求证出世间的因果感应,而不知因果如幻,背弃了诸佛本来清净的大涅槃之道。他们的修行,即所谓因‘见苦’、而‘断集’,得以超越世间因果;为‘证灭’、故‘修道’,得以成就出世间因果。到达灭谛之涅槃小果便罢休,而不再前进。将此作为最胜见解的话,这些人便堕入了‘定性声闻’当中,于是就和无闻比丘等人一样,成为了增上慢之同道。因而迷失了诸佛菩提正路,丢失了正知见。”

  【命明】即“识精元明”,是一切众生的受命元由,在“识阴区宇”当中已经明白显露。

  【分别精粗,疏决真伪】从中分别,认为世间因果“粗陋”,出世间因果“精妙”,故应当舍粗取精。同时疏通抉择,认为世间因果“虚伪”,出世间因果“真实”,故应当去伪存真。

  【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遵循因缘果报之理,仅求证出世间的因果感应,而不知因果如幻,背弃了诸佛本来清净的大涅槃之道。

  【见苦、断集】此乃世间因果,也叫做“知苦、断集”,了知世间为苦果,而苦因则是烦恼的汇集。这是“四谛”当中的“苦谛”和“集谛”,想要出离三界之苦,则必须断除烦恼之汇集。如何断除呢?应当进一步实践“灭谛”和“道谛”。

  【证灭、修道】此乃出世间因果,也叫做“慕灭、修道”,为了到达涅槃,故修道。这是“四谛”当中的“灭谛”和“道谛”,以修道为因,能够感得涅槃之果。“灭”就是指涅槃,但这还不是诸佛之大涅槃,而只是偏真涅槃,属于菩提路上的小果。

  【定性声闻】即《楞严经》卷九的“不回心钝阿罗汉”,一心证入涅槃小果,暂时不肯回小向大。

  【无闻僧】即前文的“无闻比丘”,误以“四禅”为“四果”,落入“增上慢”。

  【增上慢】高估自己的证量,以较高的证量自居,不肯继续进取,名为“增上慢”。

  依据大乘经论,声闻缘觉圣者还存在“增上慢”,他们误以为自己已经到达“涅槃”,而不知进一步求证诸佛“大涅槃”的缘故。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增上慢”是一种过失,而并非一种罪业。无闻比丘堕入地狱,并非因为“增上慢”,而是因为他以嗔恨心诽谤佛法,诽谤阿罗汉圣果。假如无闻比丘临终发现自己将要继续轮回的时候,不是去诽谤佛法,而是及时反省自己,及时明白自己尚未证得阿罗汉果而心存惭愧的话;他不仅不会堕入地狱,还有可能会证果,至少能够再来人、天道进一步修行。

  因此,每个人的临终心念特别重要,大家平时就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心念,尽量要起善心善念,而少起恶心恶念。作为修行人,虽然还有种种习气,这难免,但咱可以常怀好心,长存善意,那就不会落入恶道。这就是因果,世间因果,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也。

  在尚未觉悟诸佛本来清净的一乘实相大道之前,注重世间因果不可或缺,此乃佛法的“人天乘”,属于修行的重要资粮。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这叫做‘识阴境界’之第九种‘狂证’,名为‘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圆精应心,成趣寂果】以圆满精妙的出世间感应之心为因,成就了趋入寂灭的涅槃小果。

  【生缠空种】落入与空性相纠缠的声闻种性。

  “识阴境界”之第十种“狂证”,叫做“圆觉【氵曶】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还有一些经由禅修到达‘行阴尽’的善男子,穷尽了行阴的相续扰动而得证行阴本空,到达‘识阴区宇’。他们已经灭尽了行阴的微细迁流之生灭念,但其寂灭识性当中的精明妙心还被‘颠倒微细精想’所覆盖,尚未能够圆照法界。”

  在这里,上下文之间依旧省略了一段经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氵曶】,能入圆元。”

  禅修者六根尚有隔别,但已经成就了六根互用,与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的觉知性相通,随着觉知相通,便能够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

  于是,他们对于“识性本元”当中的‘圆融清净觉明’发生错解: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禅修者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之际,如果对于圆融清净的本觉光明,发心研究而深入其妙性,便将其树立为涅槃而不再前进。将此作为最胜见解的话,这些人便堕入了定性辟支佛,和那些不肯回小向大的缘觉、独觉之类成为了同道。因而迷失了诸佛菩提正路,丢失了正知见。”

  【圆融清净觉明】圆融周遍、清净无染的本觉光明。仍未超越“识性本元”的范畴,尚被“颠倒微细精想”所覆盖,此本觉光明虽已显发,而未透彻。

  【发研深妙】发心研究,得其幽深微妙。

  【辟支】也称“辟支佛”,有二种:1、独觉,寂静独居,深入观察万法变化,无师自悟而得证圣果;2、缘觉,接受了如来教导,深入观察十二因缘而证悟无生,得证圣果。

  【诸缘独伦】诸缘觉、独觉之类。

  问:“本觉光明”理应当无处不在,但它是否会被“五阴”所遮盖呢?

  答:“本觉”乃是众生天然本具的妙性,它不会被任何东西遮盖。但是,其光明之显现则有可能被“五阴”所遮盖,随众生修行境界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程度的智慧妙用。因此,“本觉光明”固然无处不在,但其显现程度则千差万别。

  问:那么,凡夫修行人是否能够觉悟此“本觉光明”呢?

  答:当然可以,它不是个什么稀奇玩意儿,只不过是每个人当前的“觉知明了”而已,妄想根本就盖不住它。觉悟当前遍在的“本觉光明”,那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凡夫也可以做到,只是不够透彻。虽然不够透彻,但毕竟已经觉悟,不同于那些如盲入暗的芸芸众生。

  问:这样说来,把“觉明”理解为“觉知明了”也可以咯?

  答:是的。“觉知明了”就是凡夫心当中的“本觉光明”之显现,但因为未破无明的缘故,此显现程度有限,还不够圆满。

  问:难道“本觉光明”不是大涅槃吗?如果是的话,独觉禅修者“即立涅槃而不前进”有何过失呢?

  答:毫无疑问,“本觉光明”就是大涅槃,“本觉”常在大涅槃。问题在于,万法无非“本觉”之显现,无非本觉本身,因此,只要不陷入颠倒妄想,则万法常在大涅槃。独觉禅修者被“颠倒微细精想”所覆盖的缘故,尚未能够觉悟于此,竟然在万法之外别立“本觉光明”为涅槃,他们虽然已觉悟而尚未圆满,所证乃是中途果位。论其过失,正属于“得少为足”,落入“增上慢”之流。

  因此,世尊说他们:

  是名第十圆觉【氵曶】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这叫做‘识阴境界’之第十种‘狂证’,名为‘圆觉【氵曶】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圆觉【氵曶】心,成湛明果】以圆融清净觉明的相通之心为因,成就了湛寂光明之涅槃小果。

  【生觉圆明不化圆种】落入了虽然证悟本觉圆融光明,而尚未化解对于“圆明”的执着之缘觉种性。

  声闻、缘觉二乘圣者,虽然已经到达“涅槃”,但他们对于“涅槃”尚有偏执,将其别立于“生死轮回”之外,因而不圆满,还不是如来大涅槃。如来大涅槃者,亦名大般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也。诸佛如来无所住而常在大涅槃,不染一切法,不离一切法,显现一切法,包容一切法,妙用一切法,故名清净法身。

  诸佛灭度,法身不灭度。何以故?法身如如,不曾生,不会灭。不生不灭,则法身常在大涅槃,即是大涅槃。以是因缘,许多大乘经典开示:“诸佛寿命无量”,此“诸佛”指诸佛之清净法身。如此法义甚深微妙,需要大家慢慢体会。

  于是,世尊对十种“识阴境界”,即十种“狂证”进行小结: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阿难,这十种在禅修中途所成之狂证,因对所依境界发生迷惑,便于尚未满足无上菩提之中途,生出了自以为已经圆满的证境。这都是因为在‘识阴区宇’当中,禅修者试图突破识阴而成就圆满果位的有功用心,与‘识阴’当中的颠倒微细精想相互交战,因此会发生这些中途狂证之位。”

  【满足】此指满足无上菩提,即圆满成就大涅槃。

  【识阴用心交互】在“识阴区宇”当中,禅修者所用三昧离识之定心(亦即离念精明之心,其中伴有想要成就圆满果位的用功用心)与“颠倒微细精想”之习气种子瀑流相互交战。

  【斯位】这些中途狂证之位。

  禅修者到达这些证境,自以为已经满足大涅槃,便会发生“狂证”。因此,世尊说他们: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有些禅修众生因为愚痴迷惑的缘故,没有能力思量辨别,一旦遇到这些证境现前,便会因为被各自有所贪爱的宿习迷惑了内心而休息下来,将其作为最究竟的归宿之地。并自称已经圆满成就无上菩提,因而形成了大妄语。其中,前八种狂证属于外道、邪魔之类,他们所招感的罪业极重,将来会堕入无间地狱;后两种狂证是定性声闻和定性辟支,他们因沉迷于空性涅槃,并未造下罪业,不会堕入无间地狱,只是暂时无法进修无上正觉之道。”

  准确地说,前八种狂证属于“大妄语”。而后两种狂证,即定性声闻和定性辟支则属于“增上慢”,他们确实成就了圣果,确实到达了“涅槃”,只是高估了自己的证境而已。

  因此,前八种禅修者因为未得谓得之“大妄语”的缘故,会造作一系列罪业,例如诽谤正法、放纵欲望、误导众生,等等,这些罪业很严重,因而将会堕入无间地狱,其修行解脱之路彻底前功尽弃。因此,对于修行人来说,仅仅具有禅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正知见,否则,难免像这些人一样误入歧途。

  后两种禅修者已经证得阿罗汉或辟支佛之果位,因“增上慢”而暂时不肯接受诸佛教化,暂时停步不前,但不会堕落。

  到达“识阴区宇”的禅修者非常殊胜,却还有可能发生这些狂证,甚至会造下极重罪业而堕入无间地狱,这实在太可惜了。因此,世尊再次叮嘱阿难尊者: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你们大家要留心秉承如来之道,把这些法门在如来灭度以后,于末法时代当中宣说流传,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明了这十种‘狂证’之法义。不要放任见魔自行造下沉重罪业,保护众生禅修之安宁,哀悯救济其无知之苦,帮助他们消除息灭种种邪见因缘。这将会让那些禅修者从身心当中悟入佛知见,从开始修行直到最终成就,都不会再遭遇邪路。”

  【见魔】知见魔。指内心的见解执着,能够障碍众生成就解脱,故名“见魔”。在“四魔”当中,它属于“烦恼魔”和“五阴魔”的范畴。

  【沉孽】沉重罪业。

  【保绥(音:随)哀救】保护众生禅修之安宁,哀悯救济其无知之苦。“绥”:平安,安宁。

  到这里,世尊宣说“五阴魔”即将圆满。最后,世尊对于此法门之重要意义,以及破尽“五阴”覆盖,成功到达“识阴尽”之殊胜证量予以小结: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这个识破五阴魔境,破尽五阴覆盖之法门,先前过去世的恒河沙数无量劫当中,已经有数不清的微尘数如来,都是乘着此法门而心地开明,得以成就无上正觉之道。”

  换句话说,过去曾有无量如来出世,他们都是识破了五阴魔境,在禅修当中破尽五阴覆盖,到达“识阴尽”之后,方才成就无上正觉。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如此禅修,“识阴”一旦破尽,那么,你们当前六根已经磨尽了六根差别而互用自在,从此六根互用当中,自然能够证入等觉菩萨金刚心之干慧地,于是,本来圆满光明的精妙之心从中发扬与显化,好比净洁的琉璃宝当中蕴含着一轮明月。”

  “从这里便超越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当中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以及十地,还有等觉菩萨的圆明之境,得以回入如来无尽微妙庄严的智慧大海,圆满了无上菩提,归于无所得之本来。”

  【金刚干慧】《楞严经》卷八云:“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因此,“金刚干慧”就是“金刚心中初干慧地”之简称。所谓“金刚心”,指菩萨成佛之前的最后心,即等觉菩萨后心,因其观心最为明利,能够破尽最后一品无明而成就妙觉佛果,故名“金刚心”。据《天台四教仪》,也可以称为“一生补处”或“无垢地”。

  显然,此“金刚干慧”绝非十信位之前,凡夫菩萨的“干慧地”。而是指“等觉后心”菩萨所具备的“干有其慧”之佛慧,故亦名“干慧地”。

  【金刚十地】即“十地”。因初地至十地菩萨已经初步具备“金刚心”妙智慧,能够摧破无明,分证法身,故亦名“金刚十地”。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圆满了无上菩提,归于无所得之本来。

  所谓“菩提”,乃众生本有之“觉性”,因“无明妄想”而迷失。如今“无明”消尽,“妄想”不生,菩萨以一念相应慧回入本来觉性,名为“成佛”,名为“圆满无上菩提”。实则无所成,也无所得,只是归其本来。

  问:“金刚心”乃是等觉菩萨境界,所证与诸佛等,其中为何还要树立“干慧地”之位呢?

  答:《楞严经》卷八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等觉菩萨所证与诸佛等,其心即是“金刚心”,已经证悟佛陀的圆满智慧,但尚未纯熟,还不能够运用自如。其情形恰似“十信位”之前的“干慧地”那样,经云:“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故将其树立为“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凡夫菩萨从“干慧地”修行,一旦“与如来法流水接”,则证入“初信位”,从法理上“一切妄想灭尽无余”,洞开佛慧。同理,等觉菩萨从“金刚心”当中的“干慧地”进修,一旦“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则能够顿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而“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问:为何叫做“顿超”?

  答:通过禅修一路破尽“五阴”覆盖,到达“识阴尽”的禅修者,他从前未必是一位菩萨,也可能是一位二乘人,还可能是一位外道修行人,等等。无论他是谁,只要能够到达“识阴尽”,自然磨尽六根差别且具备六根互用,且“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于是,他不需要经历前面的菩萨位次,一下子超越了“等觉”位,直接入于佛境界,圆满无上菩提,归于无所得之本来。

  换句话说,到达“识阴尽”,自然能够直接成佛,而无须经历前面的菩萨位次,所以叫做“顿超”。

  问:这样说来,二乘和外道修行者,只要禅修得法,不被“五十阴魔”所障碍,一旦到达“识阴尽”,就可以直接成佛咯?

  答:是的。悉达多太子成佛之前,就是一位“外道修行者”,他跟随老师学习四禅,再学习四空定,而后六年苦行,等等,这些都可以算作“外道”法门。只因太子多生多劫行菩萨道,其功行已经圆满,于是能够在菩提树下破尽“五阴”覆盖,到达“识阴尽”,并以“金刚心”之殊胜智慧破尽最后一品无明,无师自悟而成就正觉。

  当然,太子之所以不会被“五十阴魔”所障碍,显然源于其宿世常随佛学的修行积累。由于亲近过无量诸佛,太子早已熟识如此法门,并储存在第八识当中。今生虽然不曾学过,但智慧种子早就种好了,今生因圆果满,水到渠成。

  问:这样说来,学习“五十阴魔”之法门,对于想要成佛的修行人来说不可缺少咯?

  答:是的。此法门乃是过去无量诸佛“降魔成道”之甚深秘密,难得听闻,乃是修行之必备智慧。对此,世尊下文将继续开示。

  问:可是,有法师说即便破了“五阴”,到达“识阴尽”,也还是凡夫,还需要从“干慧地”一路修行,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才能够圆满成佛,这该如何理解呢?

  答:这种说法错解了经文,他们把“菩萨金刚干慧”理解成了凡夫菩萨之“干慧地”,前面已有说明,请仔细看。另外,这种说法的漏洞很明显。我来问您:到达“识阴尽”是否超越了辟支佛和阿罗汉?

  彼答:依据经文,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定性声闻和定性辟支还在“识阴区宇”当中,他们落入了中途果位,属于“狂证”。

  答:因此,到达“识阴尽”的禅修者,已经超越了二乘圣者,他们不可能还是凡夫,不可能又退回到了凡夫菩萨之“干慧地”,那远远不如二乘圣者。况且,到达“识阴尽”,就不再是“众生”了,命元已尽的缘故。在十法界当中,其它九法界,包括菩萨法界在内,都属于“众生”;超越了“众生”的,唯有佛法界之诸佛。因此,能够破尽“识阴”,自然成佛。

  问:请问法师破了几阴?

  答:惭愧,尚在“五阴”覆盖当中,一阴未破。

  问:那您讲说《楞严经》以及“五十阴魔”有何意义,岂不等于说食数宝?

  答:首先,要远行必须先熟识路径,因此需要学习地图,这很重要。修行成佛也是一样,必须先学习佛经,充分了解其路径,以及途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到时才能够善巧抉择,而不至于误入歧途。

  其次,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对于法理我已经了然于胸,完全能够自在讲说而大致符合世尊的教导。在究竟义来说,凡夫也有可能了知诸佛秘密之藏,并依据经论加以宣扬,这就是行菩萨道当中最重要的内容。必将能够自他两利,同圆如来一切种智。

  再者,顿悟法理以及明心见性,乃是成佛之正因;未来生生世世逐渐深入事修,自然可以逐渐破尽“五阴”覆盖,必将在某一生当中无师自悟而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就今生来说,就如今的时代因缘来说,证入三摩地,到达“色阴尽”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或许我自己未必能够做到,期待诸位大德的真修实证。即便做不到也没关系,修行不能着急,那是水到渠成之事。只问耕耘,莫急收获,急则入魔。

  要想破尽“五阴”,必须熟识“五十种阴魔”法门,对此,世尊继续开示: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这‘五十种阴魔’法门,是过去无量劫当中先前的诸佛世尊们,在奢摩他之定境当中,以毗婆舍那之觉照明了而分析辨清的微细魔境界。当这些微细魔境界出现的时候,你们如果能够熟识而觉悟,就能够洗尽心中的分别计度之污垢,而不会落入邪见和狂证当中。”

  “当五阴魔销毁灭尽,一切天魔也将随之摧毁破碎,一切大力鬼神都将落魄而逃,一切魑魅魍魉再也不会化生出来。禅修者从此直到成就无上菩提,自然具足一切功德,没有任何缺少。连下劣的二乘人,也可以因此而增进修行,对于大涅槃不再心怀迷惑苦闷。”

  【褫(音:齿)】剥除,革除,夺去。

  【下劣】下劣之人。此处指二乘人,乃是楞严法会的当机者,包括阿难尊者在内。相对于大乘菩萨来说,二乘人还属于心量狭小的下劣之人。

  但是,这些人学习了《楞严经》之后,便可以成长为大乘菩萨,故云“下劣增进”。

  最后,假如一些末法时代的众生,没有能力学习《楞严经》,理解不了“五阴魔”之微妙法门,却又偏好禅修,该如何避免魔类扰乱呢?世尊最后予以慈悲叮咛: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如果有一些末法时代的愚痴暗钝之众生,不能识别禅修当中的种种境界,不明白世尊所说的‘五阴魔’之法义,却乐于修行三昧正定。”

  “你怕他们误入邪路,与诸魔鬼神成为同类,应当一心一意劝他们持诵佛顶化佛所说之楞严神咒。假如他们没有能力背诵下来,可以让他们书写在禅堂里面,或者书写后佩戴在身上,则一切诸魔鬼神都不能扰动他们。你们对于如此法门应当恭敬受持,此乃十方世界一切如来关于修行最究竟的教导与终极示范。”

  【垂范】教化与示范。

  到这里,世尊开示“五阴魔”圆满。下面,阿难尊者请问五阴当中的“五种妄想”,此乃最究竟了义的殊胜教法,也是世尊在首楞严法会的终极开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