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与业障的较量

大安法师微课堂:念佛与业障的较量

  有人就问,依据《十善业道经》,说这个业道,这个业力这种因果,就像秤一样。那这个你加的分量重,它就会压下来。这个业,在轮回过程当中,哪种业力最重,哪种业力就先牵引这个神识去轮回。就正如《观经》所说的,有人造作五逆十恶,又兼带造种种的不善业,他这种重业就会牵到地狱里面去,而且时间非常漫长,经历无量劫,受无量的万死万生的剧苦。这是他正常的因果报应,一定是这样的。现在是忽然出了一个巨大的峰回路转的转化,就是这样的罪人在临命终时,只是遇到善知识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就至诚心念,念了十声,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一去就得到了大乘正定聚,阿鞞跋致菩萨了,他就永远跟三途的这种果报告别了。那这样看起来,重业先牵这个道理好像就给否定了,那就是因果都给否定了,这是第一个诘难了。

  第二个诘难就是,又旷劫以来,就是无量劫以来,这个人哪不仅今世造恶业,无量劫以来都造作了很多的有漏的法,有漏就是无论是善行、恶行、无记行,他都是从烦恼的业识心里面所生起来的,他都离不开三界。这种业的力量一定是把他系缚在在三界,他就属于三界里面的众生,但是你临终只是十念念阿弥陀佛,就给你顿然地出了三界。那么你无量劫以来的业识的心造作的这种业行,要把你系缚在三界里的业行,这又如何看待呢?所以他就用重者先牵这个因果的法则,先做一个诘难,然后对无量劫以来有漏的业,要系缚在三界,怎么你十念就给它解决掉了呢?这两个诘难。这个问的很尖锐,回答的却是非常精辟。怎么回答呢?

  昙鸾大师说:这里面就是从通途的观念,和净土不可思议的观念之间的一个反差来加以诠释的——你认为五逆十恶这样的业为重,以为下品下生只是念十声佛号为轻,那么按照你的观点就是:五逆十恶的罪是最重,先牵到地狱里面去,先要堕地狱,要无量劫以来的有漏的业行,应该是系缚在三界。这是你的一般的观点认为的,好像也没有错。但是现在,要从真实意义上加以校量,到底是哪个为重,哪个为轻?这个业力的轻和重,要从它的本质内涵去把握、去分析,而不要从现象形态上、时间的长短上去做机械地判断了。这是本质内涵的法义的这种把握,提出“三在”。这个哪个为重、哪个为轻?要从三要素加以分析:一个是在心,在心就是你能造的心;第二是在缘,你造业的那个外缘;第三在决定,你当下造业的心的那种程度来决定轻重的差异,而不在于你做一个事情有多长的时间,或者有多有少来判断。这个“三在”就比较精辟了。

  第一就看“云何在心”。“在心”就是造业的主体——“心”,能造业的心。彼造罪人,就是造五逆十恶的人,他的心是什么?他依止的那个是虚妄颠倒见生起来的。颠倒见就是邪知邪见。他为什么会造作五逆十恶?认为没有因果嘛,没有轮回嘛,我当下能得到自己就得到自己的东西嘛。这是一个颠倒见。这颠倒见又是从他虚幻的心显现出来的,所以他自己就依止、依靠着这样的颠倒见生起来,造作这样的恶业。他是这样作业的主体。

  再看看临终十念念佛的作业的主体。他是依据那个往生善知识在临命终时最关键的时刻,用种种善巧方便安慰他、启发他的信心,这时候是闻到实相法生。就是你念佛求生净土的法“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实相,那么实相法生起的那种心是作业的主体。那作业的主体就有一实一虚的差异:你十念念佛为实,你这个五逆十恶为虚——虚妄颠倒见生。这两者一实一虚是不可相比的。这就比如,你一间黑暗的屋子里面,一千岁,一千年都是黑暗的屋子,哎!忽然一个机缘,一盏灯进去了。一盏灯进去暂时到了那个屋子,马上那间屋子就明亮。那你这时候可不能说,哎呀!我这个屋子一千年都是黑暗,哪能你一灯几秒钟、几分钟就能把我照亮啊?他就是照亮了。不由于你是一千年就照不亮啊!所以这个造业的主体,他是实相法生起来的力量重,虚妄见生出来的东西力量轻。这就比喻成“千年暗室一灯照亮”这样的意思。

  然后第二个讨论是“在缘”。怎么去理解这在缘呢?就是这个造业的那个外境、缘分是由什么条件引起来的?首先看那个造作五逆十恶造罪的人,他所依据的因和缘是什么?他依止的这个因是自己的业识的妄想的心。他整个是个无明嘛——业识妄想心。然后他去做这个事情的缘是烦恼,或者他贪心、瞋恨心,虚妄果报,就是他的身心都是烦恼虚妄的一个业识的心。由这个妄想心加上业识的这个业报身,而生起了他的造罪的这桩事情。

  那十念念佛所依止的因和缘,他本质上又有不同。他是依止无上信心,就是对阿弥陀佛威神愿力、佛的果地上的这个力量、慈悲心,产生了无上的信心。依止这个信心。然后他的缘,特别提出这个缘,就更了不起了。就是这个名号,他念这个名号嘛。那这个名号是阿弥陀佛四种——,这里提出四种功德所结晶的名号。实际上是无量功德,无量功德把它概述为方便、庄严、真实、清净。

  这个方便就是阿弥陀佛五劫的思惟施设了这个最为方便的救度众生的方法,然后用无量劫的积功累德的六度万行来庄严这样的佛号。这个庄严包括佛的果地上所有的功德——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种种的光明、威神、善巧都在这个名号里面来加以庄严。然后这个名号是真实、是实相。那这个名号是清净,是由他的持戒清净,身口意三业极为清净所结晶的。所以他这个十声的佛号,他依止的是无上的信心,再依据的是这个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名号生起来的,那这个力量就重。依止妄想心、烦恼果报的那个生起来的就轻。这里就比喻,好像一个人被毒箭射中了。毒箭射中了,这个毒气深入他的肌肉、筋骨,这个毒气甚至要把他的骨头、筋骨全都要截断破坏。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出现了。他闻到了一种鼓声,这种鼓声就是有一种灭除药。这个灭除药,人只要一听到这个鼓声,马上这个箭呢,射进去身体里面箭就一下子出来了,而且渗入到身体里面的毒就除掉了。这个是引用《楞严经》的一个比喻了。讲这个佛法不可思议、三昧力不可思议、佛的威神力量不可思议,一定要在不可思议来了解一下。

  《楞严经》讲就是,比如有一种药,它的名字叫“灭除”。“灭除”在两军打仗的时候,那有这种药,他就把这个药涂在一面鼓上,因为打仗都要擂鼓嘛。那么肯定打仗就有伤亡,就有箭射过来,那就预先预防,让自己的这个阵营里的士兵,闻到这个鼓声,如果被箭射中了的话,这个箭就会跳出来,毒气就会解除。用这个比喻是比喻菩萨摩诃萨也跟这样具有着“灭除”药鼓一样。他只要证悟到、住在“首楞严三昧”,住“首楞严三昧”的菩萨摩诃萨,他的愿力、三昧力就能使一切众生闻到这个菩萨的名、声,贪瞋痴三毒的箭就自然拔出。所以这个“灭除”药是佛菩萨果地上的功德。既然他有这不可思议的功德,他一定会有这样的功能作用,你就不能用平常的思惟就说,我的箭已经射得很深了,毒已经很厉害了,怎么闻到了鼓声就能把箭拔出来去掉毒呢?那这是可思议的范围。然而谈不可思议的范围,就有这种事情出现。于是就从缘的程度来看,你依止无上信心、依止万德洪名的十念,这个缘重、力量大;依止自己的妄想心,和自己的业报身所造作的恶业,它反而轻。缘不一样。

  第三个讨论就是“在决定”。就是你造这个业的当下,你的心的那种决定程度是犹豫不决,还是决定猛利。那么造五逆十恶罪人的,他依止的当下的心,他是有后心、有间心生起来的。毕竟他是在造罪,他会害怕,他会不安,他会患得患失,他会左盼右顾,有后心有间心,心有间断,所以他的力量就打折扣。那么这个念佛——这个五逆罪人临终念的这个十声佛号,他依止的那个当下的心,是无后心、无间心生出来的。为什么?他已经看到地狱的境界了,他没有第二条道路可走了,他惟有拼命念佛了,要突围了。所以这里他没有后路,破釜沉舟,没有间断心,也不会想到银行存折问题。

  这个鸠摩罗什大师有个比喻,这十声就好像一个恶人拿着刀,冤家对头拿着刀要追自己。要杀自己的时候,这时候就逃命。逃命看到一条河,这时候他就想,我这条河肯定要怎么过去?是脱掉衣服游过去,还是就穿着衣服就那么“扑通”一下下去。穿着衣服去游,又怕这个衣服沾了水游不动;如果脱掉衣服,就怕脱衣服的时间不够,后面的冤家拿刀赶上来了。这时候他只有一念:我是脱衣渡?还是穿衣渡?这时候他的心念就集中在这里。所以他是突围的心,猛利的心,“全佛即心,全心即佛”的心,这时候他是决定的心。临终的最后的猛利的心,他的力量很大。可能把他一辈子的那个泛泛悠悠的心造作的恶业跟他相比,都不如临终猛利的那个十念乃至一念的力量大。所以就从这个三个:在心、在缘、在决定来加以甄别的话,那临终十念念佛,反而是重,力量重。重者先牵,就能出离三界。所以,这个《十善业道经》所表达的那个因果的道理——重者先牵的道理,跟《观经》讲的,也道理上、法义上,是无二无别的。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