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第6课丨为何受持一句经文,就能有无量无边的福德?

  人生是道场,经历就是修行

  成长跟成熟是我们需要去分清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我们在没毕业之前,属于成长阶段。在成长阶段我们像海绵一样,接纳所有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孟母三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不正确的信息,会变成你的个性。因为你没有能力去辨别信息,你是块海绵,好水坏水都吸进来了,所以环境对我们特别重要。

  但成熟则不一样,成长阶段是吸纳之时,而成熟阶段是消化知识、运用知识。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成长阶段是每个人都需要以不同的努力做加法,而成熟阶段是每个阶段都要明白自己需要去做什么。成长阶段是学习,不断地学习。中国人的学习方式是”读书不求甚解“,就像牛在外面吃草,不断地吃,也不管消化不消化,不断地吃。但成熟阶段,类似于牛在牛棚里面,没事儿嘴巴里面在嚼吧嚼吧,反刍、咀嚼、消化。

  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运用是不一样的。知识的积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做加法,是要多,博学。而在成熟阶段,是要做减法。这一点《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确,说:”若人能受持一句偈等,是人福德无量无边”。念一句话,就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会运用,哪怕是运用一句话,也比能够记住经文要重要得多得多。

  实际上就是要做成熟的减法,少得不能再少的唯一的这件事情。所以学佛对于大家来说,把你能熟知的、熟悉的、懂得的传统文化当中的一句话,当成你的座右铭,去练习一年,至少三个月。然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不一样。

  因为我们平常学的很多,经常有人讲:师父啊,这个经我一天念几遍好呀?我早上念《金刚经》,晚上念《弥陀经》,我还加个《地藏经》,没事儿还念念《法华经》。他的修行都是在做加法,对知识的吸纳来说是好的。可是三年以后,他不是脑子更清楚了,他是脑子更浆糊了,越来越糊涂。因为他没有办法从中找到修行的方法,而《金刚经》提出来的基本修行原则就是,你懂很多没有关系,但是做只能做一点。这也是为什么要一门深入的原因。一门深入,触类旁通;触类旁通,一门深入,是相辅相成的。

  博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视野,视野的开阔,目标性的明确,最终能否实现是取决于你能否脚踏实地。而脚踏实地的基本原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就是对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他不是想明天要成为什么——明天成为什么,对于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是都知道的,或者是钱、或者是房子、或者是物、或者是就是个目标,以目标为属性——但是对大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今天干什么。最终今天晚上睡觉之前,你今天这件事情有没有干好?有了这个以后,理想是风筝,你是放风筝的人。你想揪着风筝飞多高,它就飞多高。虽然千里姻缘一线牵,但是毕竟线在你手上,你的确定性,就比按照道理在想象普通的人来得具体的多。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善于思考,按照常理在思考的人,在思考上花了太多的精力的话,在行动力上往往就缺失。最初,人从原始森林的树上跑下来直立行走之后,一开始马拉松根本不是个事,他也长途赛跑。据说人为什么比其他动物身上的毛少,因为汗腺发达,所以比一般动物吃盐多,一般的动物不吃盐。可是在我们善于思考,找到方法以后,我们就不运动了,脂肪积累等等的问题就产生了。而我这里所要说的是,善于思考的人行动力差。

  所以很多人很有理想,除非他有一点处女座的个性,最后能变成哲学家;或者有狂热的内心追求,他觉得自己可能实现不了,一天到晚劝别人去实现,有点布道式的精神,有点像马云,或者有点像释迦牟尼佛。我身上也有点布道式的精神,我有这个热情。

  所以大家在现在这个阶段,一定是在成长往成熟阶段行进。那么,除了学习方法上,你能找到那个简洁之简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你对自己要有一种要求,当你必须给自己找一条路的时候,这个路就有了。否则的话,你只是在想,这是没有用的。很多人说,哎呀,不知道明天应该干什么。看书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你用得上吗?学习最大的好处只是你在目前把这件事情做好以后,你为了开阔视野,看得更远,为了明天走得更远,汲取更多的能量。

  学习对未来的视野,对未来的方向性上,学识决定了视野。可是对当下我们的工作来说,则是要简洁明了。我们如何跨过这一关,除了我们要归纳、提高、反刍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要求。不要放松、懈怠,而要逼迫自己,要质问自己的明天怎么样从今天走过去?我今天做了这一点,是否能做的更好?怎么样才能做得不同,与其更好,不如不同。更好是直道超越,不同是弯道超越,那要容易得多得多。

  这是成长和成熟。

原标题:《人生是道场》第6课丨为何受持一句经文,就能有无量无边的福德?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