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第4课丨对你来说,修行是调味品还是必需品?

  我们一定要很好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因为这样有几个好的地方。

第一个,个性。

  你知道自己的个性是什么样的,以及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特别是缺点,就是你的个性当中的bug(缺陷)是什么。你现在可能看不出来,大家都坐这里,心平如水。可是不同的人,遇到的不同的事件的极端反应是不一样的。你首先在要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把自己的“水桶理论”那个短板给补上,这样你的水桶以后才不会漏。不然尽管你每天在装水,可是你的水桶是漏的,那有什么用呢?我们修行人叫有漏法和无漏法,漏就是个性当中的缺点。

  所以,我们要保持年轻的心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我们修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被过去所束缚了手脚。面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要达到所谓解脱豁达的状态。所以豁达的人,他生活的境遇可能不一定特别好。比如说像我,和尚的生活境遇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头剃光了,长衫穿起来,在庙里做了和尚就解脱了,实际上这是苦难的开始。为什么?因为从这一刻开始,你要肩负起两大使命。首先对自己来说已经破釜沉舟了,这辈子做了和尚都没有解脱的话,无颜见江东父老,将来怎么去见阿弥陀佛。没有解脱,死了以后只能见阎王,怎么见阿弥陀佛呢?是解脱了以后,所谓祖师们说,与佛一个鼻孔出气,你可以跟佛作为同参道友。如果没解脱的话,佛站在你面前你也会不认识。这是个最大的问题。

第二,佛教

  诸如各位所看到的传统文化领域,现在的佛教看上去很兴盛,实际上是很衰败的。出家人就是舍弃了所有的因缘,尽形寿来弘扬佛法。可是如果没学问、没地位、没人脉,三无产品,怎么样去弘法,你不觉得这是个很难的事吗?

  现在还有不懂电脑,跟不懂互联网,怎么样去弘法?怎么样去把佛法最好的智慧呈现在大家面前,变成满汉全席,大家喜闻乐见的餐桌上的、生活上的必需品?因为现在传统文化有一个悲观的论调,使很多人们把修行无意识地变成了休闲。什么时候通过大家的努力,把传统文化的修身养性,或者说平天下,或者说觉悟众生,变成大家生活的必需品,那我们的事业就看到希望了。但是实际上尤其在传统文化领域,修行生活只不过是很多人生活的一种调味、一种美感,并不是他们内心的状态。追求美的人,恰恰心灵是不怎么美的,它是被动的。

  所以我们怎么样让人们自己内心当中能生长出来这个东西,这是大家一直要努力的一个方向。所以解脱是一段豁达的境界,就是即便经历了种种磨难,依然要有力量来追求自己的理想。磨难是必然,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他都会经历一些事,偶然的一些事情,成为你个性当中的必然。我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弗洛伊德,或者说佛法里面讲,我们业力当中,第八阿赖耶识当中有善的种子和恶的种子,这些善和恶的种子形成你内心世界的色调。那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全部善良呢,不能把从小所谓的赤子之心,一直保持到成年呢?

  因为,第一我们要了解这个好奇的世界。蜗牛了解这个世界,它的了解是安全的时候触角伸出来,不安全的时候它会躲到壳里面。这也是我们自身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没有勇气,在了解世界的时候,是以安全感为前提的。所以我们会了解对自己有利的,而对自己有害的,或者是不安全的,我们都不去了解它。这是养成我们价值取向的最大的影响力。第二,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在家庭成长过程当中,我们的图画是父母画出来的。所以子女多多少少是父母的一个翻版。像我就是这样,我原来抗拒父亲的暴力,可是结果我却变成暴力的人。

  我的一个朋友,一天到晚唠叨,也就是埋怨、争论他的父亲。我跟他聊了连续三个下午之后,他有一个时刻突然醒悟,就是原来他是憎恨他父亲,可是后来他变成了他父亲这样的人。当你憎恨一个人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了他。所以你不要有任何的理由去憎恨他,这是引火上身。或者成为他,或者成为他的反面。所以我们就这样地被成人的世界,乱涂乱画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对于我们来说,要面对这样的情形,面对过去成长过程当中,经历的那些所谓的不公。比如说不爱学习,不爱学习实际上是学习过程中遭受了很多磨难的结果。我们的教育体制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让每个人都去学习,最终导致一个结果,每个人都厌倦了、害怕了、憎恨了学习。伴随我们一生的学习之后是憎恨学习。所以有学习能力的人,总将是有机会的,因为太多人不爱学习。

原标题:《人生是道场》第4课丨对你来说,修行是调味品还是必需品?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