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律宗(一)
第一课 律宗(一)
一、戒律的重要性
律居三藏 (1) 之一,为佛门七众 (2) 所共修,释尊入灭时,曾咐嘱阿难:「佛涅槃后,汝等以戒为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 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正觉。」观此可知:无佛之世,是靠戒律代替了师或佛的地位,无戒也就等于无师或无佛。又曾受具足戒者,方能称为僧宝,故无戒也就无僧。若就三无漏学 (3) 来说:有戒然后才有定,有定然后才有慧,此为必然的次序,绝不能幸致。戒律之于佛法,关系至钜,非片言所能尽,仅仅提出了上述理由,其重要性,已可概见。
二、戒律的异名与七众戒
梵语尸罗,义译为清凉或戒,言三业过恶,其性热恼,惟戒防息其炽然焚烧之势,故曰清凉。又毗尼或毗奈耶,义译为灭或善治,皆灭治三业过恶之义。又优波罗忏,义译为律,乃法律之义。又波罗提木叉,义译为别解脱 (4) 或处处解脱,是解脱三业过恶之义,这些都是戒律的异名,名虽异而体则同。
凡是佛门弟子,不论出家在家,皆当受戒,七众的身分,都是由受戒所产生出来的,其中何众应受何戒?已详前课 (5),兹再将其列表于后:表内所列的,都小乘戒。
三、大乘菩萨戒
此外则有大乘菩萨戒,为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其中亦有在家出家之别:根据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则有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是为出家大乘菩萨僧所应受。根据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六重戒二十八轻戒,是为在家菩萨戒优婆塞所应受。在理行应先受具足戒或五戒,然后再受菩萨戒,方为合式。所以受持菩萨戒,可算是进一步深造的戒律,也可以算是由狭义的自度,进而实行广义的自度度他的发心了。
四、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大乘菩萨僧戒,除梵网经之外,尚有瑜伽戒,名「菩萨戒本」,其中立四重戒四十轻戒 ,这是根据瑜伽师地论中,菩萨地戒品而来。菩萨地持经,及菩萨善戒经,又皆为菩萨地的异译,其中皆有此戒品的一品,由地持经中分出者,另名菩萨戒本经。因梵网经属性宗 (6),故梵网戒又称大乘性宗戒,瑜伽论属相宗 (7) ,故菩萨戒本又称大乘相宗戒,此二种大乘戒律,皆盛行于中国,然而只是自由选择遵行,未立宗派。
【注释】
(1) 经、律、论、称为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参看初级教本第六课课文。
(2) 见初级第二十二课课文。
(3) 戒、 定、慧、称三无漏学,楞严经说:「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4) 受戒能 使身口意恶业,别别解脱,故名别解脱。
(5) 详初级第廿二课课文中,又在家人受出家戒的八戒,亦详中级教本第十课课文中。
(6) 宗派中,破万法之相,而显万法空寂的真性者,名法性宗,简称性宗。华严五教 中的顿圆,天台四教中的别圆,八宗中的三论宗皆是也。
(7) 宗派中,以万法之生起,归于阿赖耶识,因 而就其所生之法,广分别名相者,名法相宗,简称相宗。华严五教中的大乘始教,天台四教中的通教, 八宗中唯识宗皆是也。
【习题】
(一) 一、释尊将入灭时,曾咐嘱阿难什么话?
二、根据他所旨示的:一切众生,要怎么样才能见佛性?要怎么样才能成正觉?
(二) 何以无戒也就无僧?
(三) 楞严经对于三无漏学,曾经怎样的说过?
(四) 解释一、尸罗,二、毗尼,、三、优波罗忏,四、波罗提木叉。
(五) 一、大乘菩萨僧所应受的菩萨戒,有几重多几轻? 它是于什么经?
二、在家优婆塞菩萨戒所应受的菩萨戒,有几重几轻?它是出于什么经?
(六) 瑜伽菩萨戒本,是由那里来的?其中立有几重戒?几轻戒?
- 第一课、佛
- 第一课、佛的意义
-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 第一册、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 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 第二课、如来十号
- 第二课、释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处经
-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课、佛身
- 第一课、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 第九课、中国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 十三、忏法
-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课、药师佛
-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 第三课、释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目录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 第三十课、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 第八课、四圣谛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 第四课、转轮圣王
-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课、悟道诗
- 第九课、十二因缘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禅?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