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第3课丨经历为什么是修行呢?

  第一阶段先讲经历就是修行

  经历为什么是修行呢?我们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没有一个人不渴望自己年轻,没有一个人不觉得年轻是个好事。可是这里面反映出了,我们都害怕老。老看上去是时间问题,实际上是经历问题,我们往往对一些小孩子、青年人的评价就是老气横秋。当一个人内心当中能够将昨天所经历的那些苦痛欢乐放下来,能够比较坦然地面对今天的时候,这个状态它实际上就是年轻的状态。

  也就是说年龄有两层,第一层是身体在成长和衰老的过程当中。但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除了有生理年龄之外,我们还生活在自己的感受和感知当中。除非有禅定的人,他有能力生活在身体年龄当中,他能感知到身体的衰老。据很多老人家说:60岁以后,一年一年不一样;70岁以后,三个月三个月不一样;90岁的人,一天一天不一样。他的身体的衰老程度,他能感知得到。而年轻人身体体力旺盛,没有能力感知这一点,我们是能力过剩型,所以感知不了这种经历的变化,感知不了身体的变化。但是我们是感知什么?感知经历。

  衡量一个人是否年轻的最重要的标志,实际上是他心里放了多少事。有的人,“唉……唉……”他唉声叹气三个月以后,你看他的那个样子,他的脸看上去就是一脸的雾霾、一愁莫展,你就会感觉到那个人与他的年龄实际上不相仿。有的老人家谈笑风生,我上次看到一个90多岁的,像60岁,没事儿,开朗,就是能够比较好地把自己的经历去处理好,坦荡从容地面对自己的现在。

  也就是说,老实际上是面对过去的经历,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的人。失恋的人一下子会老,白毛女一下子就老了,因为她被胁迫着要嫁给一个她不愿意嫁的人,所以她把自己的心思一下子扭曲成这种的状态的时候,连头发都会变白。发者血之余,说明气血已经耗尽了。

  也就是说,我们在自己成长的过程当中,如果大家要年轻,也就是要生活品质提高的话,一定要学会面对自己的过去,任何的成长都是从面对自己的过去开始的。看上去我们是为了走向将来,而走向将来的前提是面对过去。所以高晓松的《晓松奇谈》的片花是:行万里路,只为到内心深处。我们要真正走进自己的内心,就是要走向过去。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也是,面对现在的人,要走向过去,一定要面对过去个性养成的那个阶段,一定要走向过去经历的内心。催眠实际上也是这个原理,打开心结。

  所以任何一个人,特别在座各位,要面对自己成长的经历,你一定要去回忆自己在曾经的成长阶段,经历的某些特殊的事情,是什么使你的个性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比如说父母,我的父亲对我的抱怨,使我变成这个样子。我一直不了解我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开朗?哦,原来是我的父亲他比较开朗。我为什么这么极端?极端来源于被压抑之后的叛逆。

  那当我理解了这一点以后,我就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了更大一些的宽容。因为我要化解自己极端的个性,最重要的不是让自己变得柔和一点——我是个钢,你没有办法把我变得柔和,我要把那个钢,放到炼钢炉里面去回炉,软化它——最重要的就是我要跟我父亲达成和解。不是我去原谅他,当你想原谅他的时候,你心里还没有能够原谅。而是你要去发现父亲,原来是可爱的,原来真的是为你好的,只不过是他的方法可能有一些些问题。那有什么关系呢?形成了现在独特的你。

  所以对我来说,我成长的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是向佛学习,但是我的功课是原谅我的父亲。对我来说,做梦最好的一点就是可以跟我父亲坐下来聊天,对自己不满意的一点就是在梦里跟我父亲吵架,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一定要很好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因为这能让你发现自己的特点。

原标题:《人生是道场》第3课丨老去,是因为被经历所束缚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