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佛经文章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当下一次比丘又来托钵乞食的时候,他很恭敬地供养了很多,然后再次问这个比丘说:“师父,还能得到更多吗?”

  比丘说:“我很理解你的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红尘间,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即使你现在拥有了幸福稳定的家庭,拥有了足够的财富,而且你也有足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其实人生还是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红尘间生活其实是艰难的”。

  比丘说,“这就是佛陀所说的苦谛。苦,它是‘逼迫’的意思。其实在红尘间,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在受着无常和八苦的逼迫,这就是生命的实相。并不是你出了什么问题,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共同经历的。终有一天,我们会跟我们的家人分离;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向衰老;终有一天我们会面对死亡。”所以比丘说:“我很理解你的心情,理解你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还有没有更高的可以追求呢?”

  比丘说:“有。接下来,如果你还有足够的信心和力量,你也可以尝试进入另外一个领域。这个领域是一条追求了生脱死,彻底出离轮回,达到生命究竟圆满的一条追寻的道路。因为在家的生活,分心的事物比较多,你的时间要分配在各个方面,难以集中精力。要想走上这样一条路,出家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帮助你集中精力。”

  富家子他思考了很久。

  后来,他想到确实是这样:我也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既然已经得到了这样的生命,而且也拥有这样的可能性,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机会呢?于是,安排好了家人之后,他就毅然出家了。

  出家了之后,果然没有什么世俗的事务了。不再去打理工作了,也不需要去照顾家人,他就准备要好好的修学,了生脱死。他的师父们开始教授他经典,教授他戒律,教授他论典,学习了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开始他很精进,很发心,什么都要学。但是学着学着,他发现好像有点不对劲:他发现好像出家了事情也不少,而且法喜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有的时候为了教理,微细的戒律,也蛮疲惫的。而且经常看到别人不如法,这个人做得也不好,那个人也有好多问题。突然他觉得挺迷茫的,好像这不是自己当初想要的。于是他想还俗了:“是不是我没有找对自己的方向?”

  比丘知道了他的想法了之后,就告诉他:“既然你出家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去见佛陀,向佛陀请教问题出在哪里?”佛陀知道了他的想法,就告诉这个年轻人:“你确实非常的好学,你拥有足够的野心,足够的精力。为了追求幸福和真理,你一直在追寻,所有这些都是很好的。但是你在追寻的过程中,执着于追寻,你忘了你根本的目标是什么了。那目标是什么?”

  他说:“我的目标很明确,我就是为了快乐,为了追求幸福。”佛陀告诉他:“但是你在追寻的过程中,你没有把握快乐和幸福的核心。”这个年轻人就问:“核心是什么?我学了这么多的经、律、论、规矩、仪轨、念诵、辩论,知识我都掌握了,为什么还说没有核心?核心是什么?”

  佛陀说:“核心就是你当下的这一颗心。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生命关怀而来,最终都要从心上面去落实,都是为这一颗心服务的。所以,我们只有从生命关怀的角度、从回归自心的角度来统摄我们所有的追寻,所有的知识,所有的努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佛陀为他说:“一切修学的核心,无非就是生命关怀。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回归到自心来下功夫、实践。打理好了自心,就是打理好了一切。所以你不用觉得出家了之后,事务太忙,学习的东西太广。如果你能一切回归自心,打理好你这一颗心,你就是打理好了一切。好好的去努力吧!”

  这个年轻人他突然感觉到有一种融会贯通。然后他不管学什么,首先就要问自己:我学的这个内容,对我的心有怎样的滋养作用?有怎样的启发作用?有怎样的调伏作用呢?当他抱着这样的态度和出发点来吸收所有的经典、戒律和论典的时候,他发现每一个部分,都从不同的角度在滋养着自己的心灵,提升着自己的心。从此他再也不觉得迷茫了,再也不觉得困难了。他再次恢复了当初的那种动力,全部都回来了。不久之后,他就证得了圣果,达成了他自己了生脱死的目标。

  佛陀针对这个年轻人,就讲了这样一个偈颂:

  此心难觉察,

  随欲望流转,

  智者善护心,

  心获得安乐。

(……待续)

原文标题:智者护心的智慧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戒幢法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