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维摩诘经 >

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简称《维摩经》,全名是《维摩诘所说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罗诘是梵语Vimalakirti之音译,维摩罗意即“净名”、“无垢”,诘即为“称”,故《维摩诘经》又名《净名经》或《说无垢称经》。摩罗诘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详情]

《维摩诘经》讲解 弟子品第三(6)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佛又遣摩诃迦旃延前往问疾,摩诃迦旃延也说他不堪此任。摩诃迦旃延,略称迦旃延,名那罗陀,阿槃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为外道师,后归依佛陀,证阿罗汉果,在佛十大弟子中称“善解契经第一”或“议论第一”,以善于敷演、解释佛所说义理而著称。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小乘的法要,概括为苦、空、无常、无我、涅槃寂灭。南传佛教三法印为“诸行无常、诸受皆苦、诸法无我”。北传佛教的三法印不一样,没有“诸受皆苦”,有“涅槃寂灭”。《杂阿含经》中,还把“诸行无常、诸受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称为“四优陀那”,即四法印。摩诃迦旃延是按照佛说解释的。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迦旃延说声闻乘法并没有错,抓住了法的心要,但也遭到维摩诘的批评,教训他不要以生灭心说实相法。《涅槃经》中,称小乘的四谛为“生灭四谛”,说灭尽烦恼而证涅槃寂灭,是以灭止生,有生有灭。

  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维摩诘为他解说大乘的无常、苦、空、无我义,亦即大乘的法印,跟小乘颇有不同。小乘的诸行无常,实际上是世俗谛意义上的无常,是相对的无常。大乘的无常是毕竟不生不灭,所以无常,亦非常,是绝对的无常、胜义谛的无常。如果把刹那无常义追究到底,尤其追究到色法的最极微层次,是没有一个微观粒子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生,最短的时间内灭,都是即生即灭,生时即是灭时,实际上从来没有一个实体生也没有一个实体灭,所以说毕竟不生不灭,从这个意义上说诸法无常。

  五受阴通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五受阴,又作五取蕴,指色、受、想、行、识五蕴,因为众生执取它们为自我,故名五取蕴,它们能遮蔽智慧光明而生苦受,所以称为五受阴。小乘苦谛的苦,指五受阴苦,四谛中第一苦谛,说有生老病死等八苦,八苦终归为第八五阴炽盛苦亦即五受阴苦,众生的身心活动本来就是能够产生诸苦的渊薮,只要有这样的身心就必然有苦。小乘的苦谛是这样讲。不但苦受是苦,名苦苦,乐受的本质因为无常所以也是苦,名坏苦,不苦不乐受也是苦,叫做行苦。这其实是从世俗谛讲。大乘的苦谛不同,从胜义谛讲,洞达五受阴空无所起,本性毕竟空,无苦受也无受苦者。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小乘的“空”,在《阿含经》里有个比喻:就像僧舍里面没有僧人,这就叫空。而大乘的空义不同,是“诸法究竟无所有”。在大乘看来,僧舍不仅没有僧人是空,这个僧舍的本身也是空,能认知这个房子、体悟这个房子本性空的智慧也是空,所以叫做空空,是绝对的空,叫做毕竟空,“究竟无所有”,就是毕竟空的意思。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无我,是小乘三法印的核心,被称为“印中之印”,为鉴别是否佛法的准衡。我,梵语阿特曼,定义为“自在”,即不依赖任何条件而独存自宰者。小乘的诸法无我,是说五蕴非我,五蕴中、五蕴外,都没有一个能够自作主宰的自我或实我,叫做无我。大乘的诸法无我,是“于我、无我而不二”:从体性讲虽然无我,但是世俗谛意义上安立的假我,即分别你我他的自我,还是有的。而无我与假我,皆是自性毕竟空,故不二。大乘《涅槃经》说有涅槃真我、佛性大我,而这真我、大我的本性也是毕竟空,无我,与假我体性是一。这是大乘的无我义。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小乘法说断尽烦恼证得涅槃寂灭,涅槃是修得的。大乘说诸法本来不生,所以也就没有灭,本来不生不灭,叫做“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维摩诘如此说法,使听法的诸比丘当下解脱。小乘说的心解脱,一般指证得禅定,这里的“心得解脱”,指以如实知见的智慧证得涅槃,即慧解脱或见道。摩诃迦旃延自知没有维摩诘的本事,也“不任诣彼问疾”。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弟子品第三(6)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陈兵教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