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详情]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正释经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这段经文是无尽意菩萨的话,也可以当作本品的序分。

  「尔时」,有多种解释。前面曾经提示诸位,本品是法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尔时就是指释迦牟尼佛在讲完妙音菩萨品,即将开讲观音菩萨普门品的时候。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法华会上的大众,听完了妙音菩萨来往品,心里希望再听一些观世音菩萨的发心来启迪大众的善心之时,尔时即指大众皆在希望之时。

  「尔时」的解释,在独立读诵普门品的时候,也可以解释为佛观机当讲普门品而众生因缘成熟要听普门品时。

  「无尽意菩萨」,这是本品问法的代表者。当释尊说完妙音菩萨品时,无尽意菩萨代表大众起座请法。无尽意菩萨,是东方不眴世界教主普贤如来的补处菩萨。东方不眴世界,是菩萨国土,没有声闻,也没有缘觉。

  无尽意菩萨在此国土辅助普贤如来教化大众。无尽意既是东方一位大菩萨,为什么会来娑婆世界听释尊说法呢?因为他是奉了如来的慈令,到娑婆世界辅佐释尊教化众生,所以才出现于灵鹫山的法华会上,本品由其代表请法,当然有着很深的意义。

  「无尽意」,是无量无边,没有穷尽的意思。因为这位菩萨,以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果无尽,而菩萨度生悲愿也无尽,所以叫做无尽意。

  「即从座起」,无尽意菩萨为了代表大众请问佛陀,便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所谓「心欲请法,故从座起」。「即从座起」这句,从字面上去解释,本很简单,但若以天台观心解释,那就义理深奥了。

  在天台的观心释中说:「空即是座,于此空无所染着,故谓之起」。这位菩萨,就是常以诸法皆空为座,诸法皆空是平等门,修行者要离开空有二边才能证得中道实智,现在无尽意菩萨于法华会上,应机发问,因此从平等空座而起,现差别众生的有门,故说「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出家比丘以袈裟覆盖左肩,袒露右肩,表示承顺师长,恭敬庄严的意思。所以,我们在礼拜佛菩萨的时候,请法、说法之时,都必需披搭袈裟,以示礼仪。

  偏袒右肩,覆藏左肩,依观心释的解释,覆和露,是表空假二谛的权实二智,空谛是实智,实智不能用语言文字将其表达出来,所以覆藏左肩。假谛是权智,可以观宇宙万有,为万众说法,指示出修行路径,亦是权巧方便之智,所以袒露右肩。

  又说,左肩表禅定,右肩表智慧。袒露右肩,即是从禅定起而开放智慧的光明。

  「合掌向佛」,将两手合拢面向佛陀。合掌,为印度人对上辈们一种恭敬的礼节。进一步说,两手十指,相当于十法界,把它合而成一,为十界一如,表众生与佛,迷与悟是不一不异的。

  「而作是言」,谓无尽意菩萨表现请法应有的礼节后,就开始提出问题,希望佛陀开示观音菩萨的事迹。

  上面数句,从「尔时」到「而作是言」,属本品序分,在这几句经文中,显示了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即从座起是身业,而作是言表口业;合掌向佛示意业。无尽意以清净无染的身口意三业,虔敬地代表大众请示佛法。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至此正式提出问题,他请示佛陀说:「观世音菩萨,究竟以什么因缘,叫做观世音菩萨呢」?

  「世尊」,指释迦牟尼佛而言。释迦牟尼佛是三界导师,众生慈父,于世出世间至尊无上为众所尊,所以叫做世尊。世尊具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这十号是以如来之德而立,世尊就是这十号的总称。

  如来——从真如实相应众之机而来,为化度十方国土的众生。

  应供——佛福慧具足,堪受九界众生供养。

  正遍知——得平等正觉,无所不知。

  明行足——明了解脱,妙行具足。

  善逝——逝,断也。能以妙德智慧,断无尽烦恼。

  世间解——具足世出世间的智慧,无所不解,故能知苦断集,以趣菩提。

  无上士——士,此字实是「十」「一」从「十」推「一」,世间万法,追求彻底,不出「一」,不超正理。玉山再高,也是从一粒砂土而起,凡「士」之人,必可理解世间之学,世间之事,但世尊超出一切有情,最胜无上,谓之无上士。

  调御丈夫——德学高超,世上无双,能调御一切无明魔障的大丈夫。

  天人师——为一切人天师表。

  佛——梵语浮图;译为觉者,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自觉:是自己觉悟已得涅槃妙果。觉他:即将自己所觉悟之真理转而教导他人,依之修行。自觉,觉他圆满,名觉行圆满。三觉圆满,万德具足,是谓佛。

  在此,我还要介绍本觉、始觉、究竟觉三觉。「本觉」是吾人无始以来本具之佛性。「始觉」指此本觉埋于五阴之中,经净行修持,妄心渐息而觉悟。「究竟觉」始觉极与本觉一致,也就是大行圆满究竟至极之觉,即成佛之意。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段经文是佛陀的总答,也可以说是普门品的总纲,此品的精华。

  「佛告无尽意菩萨」,因前所问,故佛回答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调柔、忠厚、具有深厚善根的大丈夫,叫做善男子,此是直指无尽意菩萨而言。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这是指出观音菩萨救度的对象。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形容众生之多,难以数计。「众生」,印语「萨埵」,是一切有生命者的总称。玄奘大师新译为「有情」,以别于一切无生之物。「众生」属旧译,由罗什法师所翻译,具有下面三种理由:

  一、与众生共生于世。

  二、众缘和合而生。

  三、受生于众多之处。

  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如地狱道的众生、饿鬼道、畜生道、修罗道的众生以及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众生,其数无量无边,皆受无量众苦。

  「受诸苦恼」,心受忧恼,身受苦痛,故言「苦恼」。我等出生在世,受四苦、八苦、七难三毒(留待下文解释)之害,受苦无量,稍不暂息,只不过吾人堪忍此苦,舍不得离,而有时更以苦为乐,丝毫不觉。

  「闻是观世音菩萨」,是说众生听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闻」字,众生闻观世音而称念其名,观世音闻众生音声使其皆得解脱一切苦恼,菩萨与众生相闻、相应,于是显示感应道交之妙。由于耳根所闻,菩萨与众生才能感应融通,所以叫耳根圆通。

  闻字有三真实:

  一、通真实—耳朵与眼睛不同,眼不能观隔墙物,但耳朵却能听一里以外的声音。

  二、圆真实—眼只能看正面,而耳朵却可听八方。

  三、常真实—眼只看今时,而不能见古代,耳不但闻今之消息,还能知晓几代前的事,并且能够把现在传到未来而不变。这三点是耳根的妙胜之处。

  「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众生若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即时寻觅众生叫苦之声,来自何处,随即前往其处救拔苦厄,使之解脱。

  在四句经文里,最该注意的是「一心」,一心就是念于心中那一种念。念念观音菩萨,丝毫不存杂念,叫做一心。「称名」即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心称名」,心念是根本,要念到我是观音,观音是我,彼此打成一片,而不觉出之于口,那才是称名的音声,能一心持念观音圣号,以平等心解除我执,以慈悲念断烦恼锁,至此,就可脱污秽而获清净,这便是观音菩萨慈悲的救度,也是观世音使你苦恼解脱的一种方法。

  一个人若不肯面对明镜,又怎能觉察自己的污点呢?假使你不肯放下心中妄念,用杂乱心念菩萨名,如同以背对镜,如何能看清自己面目?如何能得菩萨感应呢?奉劝诸位「一心称念」,要念念与菩萨心相应,恒持不失,方可获得清净解脱。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若有人持此菩萨名号,假使其人受大火焚烧,亦不可能受火灼伤,因为执持观音菩萨的圣号,菩萨的威德神通之力,在冥冥中加被你的关系。

  这段是说冥益中的七难。七难:即是火难、水难、刀难、风难、鬼难、囚难、贼难。

  现先以事相解说火难,在此,我要引证一件真事,来证明观音菩萨的灵感,的确是有的。

  民国十一年的时候,日本地震,中国佛教普济日灾会的代表,包承志、杨叔吉等……去日本吊慰!所得的报告。他们说︰日本这一次死亡的人数,约在三十多万,骸骨堆积如山,日本东京浅草区差不多成了焦土!浅草区里有个公园,里面的池水,都被烧干了,公园里有一座观音堂,是日本旧式老屋隔成三间,灾民被四周的火围包起来,无处可逃,人人皆往公园里跑!聚集在一起,约有三万多人,见景生情,一见观音堂,都异口同声地念观音圣号哀求菩萨救苦救难!此时灾民的心境,当然比平时虔敬得多,很奇怪的是,不但没有一个灾民受伤,连那三间老屋,到今天还是照样保存,作为圣迹纪念;凡是到日本去的人,没有不去朝拜的,由此可见观音菩萨的慈悲灵应,他是无所不救的。

  从理方面说:「瞋火起时焚烧三界,一念转善,大作清凉,此由菩萨忍辱威光之神力」。这几句话的意思在说明瞋怒之火能燃烧三界,破损我们的功德法财,若一念转善,化作清凉池水,瞋火顿息,这是由于菩萨忍辱的威德神力所致啊!

  瞋恚之火,由何而起?须知,它不从外起,而是由我们己身的执着、傲慢而起的。有一个人,向有名的盘桂和尚说道:「久闻大名,知和尚能医诸病!我有一种天生好怒暴躁的毛病,和人谈不了三句话,便横眉竖目,请你用一药方来医治我天生的毛病好吗」?

  和尚说:「噢!这种病听起来倒很稀奇,我医了许多人,就没听过有天生毛病的,觉得有趣极了。老衲没见过暴躁的病是怎样的。你拿出暴躁的病让老衲瞧瞧好吗?」

  和尚这话,说得那人窘困异常。

  「和尚!那是办不到的呀!这种病怎么能够拿得出呢」?

  「你看,我叫你拿出来,你办不到,可知那易怒的毛病并不是天生的,是由于你的我执太重,瞋火炽盛而起的」。

  这一句话,说得那人瞠目结舌,心有所悟,也就改了这暴躁的毛病了。

  由这段对话看起来,暴躁也是火哩!要控制瞋恚之火,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它能令你有定力,用修养忍辱之心去克制瞋火的蔓莚。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这是七难中的第二水难。

  倘若有人被大水冲走,漂流到深处去,生命受到威胁时,如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即刻漂至浅的地方,免遭灭顶之害。

  宋时,有位徐君,以教私塾为业,其母程氏笃信佛教,专持观音圣号。一日,徐君带了二个小孩至城里教书,孩子顺便到那儿听课,快过年了,他又带着这两个小孩准备回家过年。因船少人多,只得乘坐夜船,船行到江中,触了暗礁,江浪又大,船身不稳,而且,江水开始渗入船中,暗夜无星,眼看全船的人即将被浪吞噬,徐君望望身旁两个儿子,想到家中年迈老母,心中焦虑万分,突然想起持念观音圣号的母亲,于是,他便虔诚地念起菩萨名号来,片刻,船身渐稳,同船者皆见江边岸上有棵高大桑树,船亦随水漂至浅处,大家合力将船栓在大树上。第二天的黎明,朦胧间,大家仔细一看,昨晚所见的那棵大桑树不见了,船却搁在沙滩上,众人知道是受了观音菩萨的救度。

  徐君快到家时,远见程氏倚门含笑迎接,心中觉得奇怪,程氏告诉他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在江上遇难,我心里一惊,赶快称念观音圣号,后来看见一位老人家去带你们下船,我知道你们一定能平安回来的」。徐君也将昨晚所遭遇到的灾难告诉母亲,才知道是观音菩萨显现救难的。

  这是约事方面说,观音菩萨能闻众生呼救之声,而救其脱离灾厄,在理方面则有更深一层的说法:

  水喻「贪」,贪水涨时,能没溺世界。情欲漂流,未得其所,能一心恭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一念知足,业海自然干枯。

  「水」之一字,并非只指河水江水而言,也可当作大海而说。从义理上去考察:

  我们是在生死大海中漂流着,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尤其众生陷于爱欲水中,而这爱欲之水,最容易引导人走上迷途;在五浊恶世上,种种爱欲不时在诱惑着我们,不知有多少人因它而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四十二章经中说:「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爱欲到底从何而起呢?爱欲是由喜爱之心而起的,沉溺在爱欲漩涡的人,大都从坚强的我爱而来,如果即时称念菩萨圣号,起一念知足、慈悲、平等的心,把这强烈的我爱稍为转薄一点,将「贪爱」舍除,则我们的心光如明镜,平等无差,那就可从惊涛怒浪的大海中,漂至浅滩上了。

  在佛陀住世的时代,行乞到一座村落,村中有一位乐善好施的福德长者(另名阴悦),家资万贯,但无一子嗣,常怀忧虑,俗云:「四十不见子,终生磨到死」。然而,这一天,福德长者却四喜并集,何谓「四喜并集」呢?一、长者夫人产一男婴;二、所畜之马生下神驹;三、出海采宝之船满载而归;四、国王闻其乐善好施,派一官差致送玉印。福德长者得此四喜,当然高兴非常,于是,大宴宾客,席开百桌,酬神谢愿,并且恭迎佛陀及诸弟子受供,佛陀即作一偈云:

  长者今日,福运充斥;绝代喜庆,一时俱至;

  色所食因,具报有四;千载难逢,人间无二;

  诸贤圣众,咸为敬服;善哉长者,受此多福;

  如春播种,至秋成熟,先作后受。

  长者闻此偈,更加欢悦,于是备大供物,供养佛陀及众弟子。时一外道名叫不兰迦叶,见佛受大供养,心生贪嫉,便随佛陀回精舍,不兰迦叶对佛说︰

  「瞿昙!(称佛)常听人说,你有平等、慈悲、喜舍之心,现在请您把在长者家中所说的那首偈教给我,让我也去得大供养」。

  佛用慧眼一望,知其痴心甚重,贪欲满面,学此偈不但得不到供养,反会招来苦受,便慈和地告诉他说:

  「你想得供养,我愿意另外教你几首偈,不要再学我说过的那首吧」!

  外道以为佛太悭吝,不肯将偈语告诉他,就破口骂佛,并说:

  「你只管教来,得不得供养是我的事」。

  佛知其宿业难逃,就将那首偈详细告诉他了,岂知此外道愚痴之至,一首偈学了几个月还无法背熟,待背熟欲往长者家的半途,却狂风大作,桥断了,只好暂时停下来,隔了半个多月,继续向前走,那知,在这几个月中,长者家发生了变故,一场大火把长者的大宅院烧得寸草不留,神驹亦葬死火堆,采宝的船只受了半月前的狂风侵袭,人、物皆被海水吞噬,还得赔偿罹难者的家属,连那最宝贝的儿子也生病死了,长者受此打击,不免口出怨言,传到国王耳中,把当时赐封的玉印也要回宫廷,长者正在痛心疾首,忧伤悲愤之际,不兰外道来见长者,问讯完毕,就开始念偈,因其发音不准,将偈语中的「福」运充斥念成了「祸」运充斥;诸贤圣众,咸为「敬」服念成了「惊」服,如是,全偈反而变成了幸灾乐祸,冷嘲热讽的意思,长者气极,唤来家仆,狠狠的揍他一顿,打的遍体皆伤,又被赶出村外,外道怨恨长者如此不公平,瞿昙说此偈,能得大供养,而我竟如此对待,无可奈何,只好一跛一拐的走回去。

  此时,佛陀正在鹿野苑精舍讲经,弟子们闻此消息,请问佛,佛便将此事的因果告诉大众:

  昔时,有位国王,年青登基,仁德爱民,一日,国王午睡,有只鹦鹉停在窗前轻鸣,音极悦耳,王在睡眼朦胧中闻此好音,身心舒泰,醒来即命侍臣追抓,跑了五里路,才把鹦鹉抓回宫养于金色鸟笼,食以美味,备受宠爱。适一毒枭见状,生大贪嫉,也就如法泡制,趁王午睡,仰头而歌,岂知其声不雅,惊王睡梦,下令追之,枭鸟以为必与鹦鹉同等待遇,于是,欲飞不飞,仅跑半里,就被抓回,王见其竟是毒枭,下令烧死。

  及至中年,王纳一妃,妃信外道邪术,王亦舍正入邪,贪迷酒色,不理国政,且暴虐人民。不久,王位不保,沦为难民。

  其中国王者即福德长者,以其前生年少仁民好施,故四喜并集,中年后欺压百姓,轻侮三宝,故受如今苦报,鹦鹉则是我的前生,毒枭就是不兰外道。

  由此事的前因后果看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番启示──人切莫贪得无厌,更不可不量己德,不思己行而求非分之利,如一味贪心,强求供养,就会像不兰外道一样,惹来一身灾祸。人,最重要的是注重己身的品德及修养,有好的修持,自然会受他人之景仰而得供养,这种事情是强求不得的。

  生存于五浊的世间上,我们几乎都是漂流在爱欲大海的人,那爱欲的海水已经快要淹没了我们,如果我们仍然执迷不悟,我执深固,不知不觉,不知回头,那就太可悲了。

  想从这个贪欲的大海漂流到浅处,除了一心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求菩萨保佑外,是不容易找到其他的方法来救济的。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这段经文是讲七难中的第三风难,又叫罗刹难。

  风灾,我相信每个人多少都领略到台风的可怕,狂风大作,飞砂走石,屋倒人伤,灾情惨重,这属天灾,纵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还是无法制止台风的来临,只有提高警觉,先作准备,减少损害而已。

  设若有百千万亿的人,为寻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七宝,而乘船入于大海,(此七宝大都产于海中,砗磲即是宝石的一种。)如不幸在半途遇上黑风(据说古时船航行海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落入船中,船因此而沉没或船身破碎,被大风吹至食人岛,此风即谓黑风。)吹其船舫,飘流堕在罗刹鬼国。(罗刹鬼,相传是食人鬼,常住海上岛屿,我也曾听说昔时某海上有一岛,船遇风飘至其岛附近,船上人员必需塞住双耳,否则,岛上飘送美妙音乐,将使闻者翩然起舞,神智昏迷而跳入海中。)求宝的人,不幸遇到黑风,到达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一人起头带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诸人等,都能脱离罗刹鬼难。

  普陀山志里记载:宋徽宗时,有一户部名叫刘达,与一大臣受徽宗命出使高丽(今之韩国),归航途中,至数小岛附近,忽遇乌云密布,明月失辉,四日四夜,不见微光,船失方向。其中便有一人提议大家虔称观音圣号,不多久,见空中放光明,犹如白昼,仗此光明,始脱险难。

  又说五代后梁明贞二年的时候,因中国佛教已在唐朝传入日本,当时许多为求法而到中国寻师访道的日本出家人,其中有位和尚,远渡重洋,航海来到我们中华大国,参研佛法。挂单浙江天童寺,学参禅,后欲返日本,见寺中有一尊观音大士的圣像,清净庄严,心羡不已。本想向该寺当家师父商讨请回日本供养,恐怕人家不允许,只好不与而取了。在他以为这是出于善心,能使日本人民睹圣像而生信心,这种作法该不会犯佛制戒律中的「不与而取的盗戒」吧?于是,他打定主意,偷偷把这尊佛像拿走了。

  和尚既得此一庄严圣像,岂敢在山逗留,马上束装起程,买舟东渡,预备回归日本。然而奇怪的是,这条船开没多久,便遇黑风,三日三夜,船始终无法开出,只有远远地在普陀山四周打转,和尚吓得惊惶万状,跪在菩萨面前祈求说:「大士!弟子因见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我想将菩萨请回日本供养,假使我国众生此时尚无缘见您,当从所向,弟子便至该处,建立精舍供养」,祈祷完毕,船安然行至普陀山之紫竹岩,不再向前。

  那时普陀山还是一片荒岛,野无人烟,那位日本和尚便于此立寺宏法,这就是普陀山开山的由来。

  我民国十五、六年时,曾参学普陀山,此山纵十二里,横六里半,山中的大小寺庵约有二百八十多间,每年二月至九月,进香礼拜者络绎不绝,平均每天有二万人左右,从此可见,观音菩萨度众之广了。

  从理上来解释这段经文:金银等七宝即是真理,七法财的意思。欲求真理七法财的缘故,入于佛教大法海中,因智慧不足,不能随欲所求故起无明之气(黑风),摇动了主宰的定力(吹其船舫),渐成黑面无常,而成鬼相之形。(飘堕罗刹鬼国),若能即时于众恶之中,起一念回光向善之心,以戒定慧力破无明烦恼之风,则平贪瞋痴三毒之浪。(若能称念观音号,即能解脱罗刹之难)。

  以有形的七宝譬喻精神上的七圣财,那是再恰当不过了,何谓七法财呢?

  一、信财:智度论说:「佛法如大海,惟信能入。」学佛的人假如没有虔诚的信心,那就无法取得藏中珍宝也就不能得度佛法大海。

  二、进财:进,是精励进取之义,努力进趣正道,佛道遥远,非精进,不能得益。

  三、戒财:戒有防非止恶的作用。严持佛所制订的戒律,操行方正,一点不毁坏,遵守一切世间出世间的规律即是戒财。如果不依规律,便会放纵,放纵自然就会堕落,而做出种种不正的行为,所以戒为一切正当生活必要的规则之宝。

  四、闻财:闻是知的第一步工夫,人若不求知,不受教,则如禽兽无异。听闻教法,才能知理行道;闻教,要虚心,接受他人之教导,然后如教理去实行,方能得到真实受用。此是指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的三慧而言。

  五、舍财:在佛教中,慈、悲、喜、舍称四无量心,行菩萨道的时候,以舍最为重要,用欢喜心施舍一切众生,如慈阳普射大地,万物皆被,不存丝毫偏心或念报之心,方能切实做到慈、悲、喜、舍,无量心中的「舍」无量。

  六、慧财:慧财是智慧,又叫定慧财。定能摄心,令不妄动,慧能观照诸法,破除邪见;智慧像似吾人双眼,假使没有一双智慧之眼,盲行瞎走,往往弃明投暗,受害无穷。

  七、惭财:惭者,惭愧,论云:「惭者,于诸过恶,自羞为体;愧者,于诸过罪,羞他为体」。学佛的人,假使没有惭愧的心,则不能入道。世界上再没有比得上感觉惭愧的心再善美了。不知惭愧的人,就够不上资格做堂堂正正的人,更不必谈成佛作祖了。

  记得有一位邻居,家财万贯,但膝下犹虚,很想要个养子,他的结拜兄弟是个忠厚人,家里有四个小孩,大者十岁,小者三岁,知他爱子心切,便决定将孩子送一个给他抚养,看好吉日,富人买了四节甘蔗,到了拜弟家,平分四根甘蔗给孩子们吃,当其正吃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富人突趁其不意的打了每人一个耳光骂道:「好没教养的小孩,伯伯给你们甘蔗吃,竟连一声谢谢也不说」。孩子们有的边哭还是边啃,独有老二,滴泪不流,小脸儿红红的,把甘蔗朝地下一丢说道:「伯父!我们究竟犯了什么大过,须受这一记耳光,吃一根甘蔗就得发出这么大的代价么?」说完,便头也不回的朝内屋走去。富人见了,非认领此子不可,因为一个小孩子,竟有如此的羞耻心,将来长大不怕不成器。

  总说:信即信心,能决定护持正法,是成佛之资粮。进即精进,精进于成佛之道,丝毫不退转。戒,戒律。防身、口、意三业不犯,远离杀、盗、淫、妄,为成佛之基。闻,因闻而修持,依教而行之,始能成就三慧。喜舍方能行菩萨道,予众生乐而拔众生苦。定慧属止观,摄受妄念,能照破一切幽暗稠林,故也是成佛之财粮。有惭愧心方能求增上道,断除无明,得证菩提。

  以上的七种,叫做七圣财,这种教法,依据诸经,有很多不同的解说,在你想要获得这七种圣财,而欲入佛道修行的时候,如果忽然一阵黑风吹来,这黑风,即是无明烦恼的迷风,或是一切魔障的恶风。你若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心,那么,你就会对信心起了怀疑,对于精进生了怠念,对于戒律加以毁犯,胡作妄为,都将随此而起,对于舍又执取了,对于慧又愚痴了,对于惭又没有耻了,把可以进入大道的心,导向惊涛骇浪之中,飘流到罗刹鬼国去了。

  又有人说,此黑风是比喻钱财的风,许多人都逃不了钱关,你是否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据说,孙悟空欲向八宝公主借芭蕉扇时,途中被火孩儿所阻,幸遇八宝公主用芭蕉扇一挥,孙悟空飞到三十三天外,抱紧天柱才止住,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仔细想一想,世上许许多多的人昼夜奔波忙碌为的是什么?──生活、钱财。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很少不见钱眼开的,那孙悟空就好比我们的心,动一妄念,又何止三十三天呢?尤其碰到财利当前,贪心一起,往往被八宝公主的芭蕉扇一挥,不说上天,就是下地,也有人会不顾生命之危,受了一扇黑风而昏头昏脑地争名夺利哩!诸位!静下心来自我检讨,你是否堪受「钱财」之风的扇动呢?

  罗刹,属三十六鬼王之一。据云:男罗刹身黑发红而眼睛青绿,状极丑陋,女罗刹长得美丽无比,但男女罗刹皆是吸血鬼,足以危害众生之命。

  罗刹,你也不必心怀恐怖,怕遇上青面獠牙的罗刹鬼,或许,有些时候,我们也曾亲身经历成了一位「罗刹」而不自知,待听完下列这则故事,才为自己下个评论,看我们是否真正身为罗刹而不自知。

  唐朝有位宰相,辞官退隐湘阳,参访童州紫云山的道通禅师,禅师正开讲普门品,当他讲到「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时,宰相忽然说道:「禅师!依我所看,佛教经典都打妄语,无一句实话,所说的事情,与事实不合,像这段经文所说,到底什么人可以证明说他见过罗刹鬼,遇到黑风了」?禅师明知对方身份,伸手一指呵道:「你这个无赖汉,根本目不识丁,还敢在此乱说一场」。宰相见道通禅师这么不客气的待他,气得七孔冒烟,咬牙切齿,他心想:你只不过是有眼无珠的穷和尚,竟敢骂我是个无赖汉,目不识丁,太渺视我的宰相地位,恨不得抽剑砍下禅师的头颅。禅师微笑地拿了一面镜子照着相爷的面说:「这就是被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的事实了」。宰相听了,转怒为羞,急忙跪下求师原谅说:「我已深知自己过错,毁谤佛法,祈诸佛菩萨及法师能谅解我的不是,如今,我已了解,罗刹鬼便是自心的显现,何须求心外罗刹呢」。

  「万法唯心」,岂只罗刹是心所现而已,一个人想成佛作祖,也是由一念善心的缘故啊!我们如果起一念贪心,即成饿鬼面,起一念愚痴,便成畜生面,十法界尽在此心中,并不只限于现罗刹鬼而言。道通禅师也趁此开示宰相一番,宰相听到这个解释,不但了解经中之意,也更尊敬道通禅师,这位禅师,可说是最善说法的人了,假定当时他作何解释,了不了解是个问题,信不信受亦是个问题,这样为之说法,不但了解得真,亦复信仰得切!

  诸位,既知万法系于一心,那就得时刻防患这颗易贪、易瞋、易痴的心,善用此心作为成佛之枢,勿让三毒充塞其中。

  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无尽意问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佛陀对他作如上种种的解说,除去众生心里的疑垢,而使大家信仰得更切,称念菩萨的名号也更加虔诚认真,所以佛陀在此总结地说「以是,自在因由的缘故,所以名叫观世音」。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这是第四刀杖难。

  刀为刀刃,能割宰生命体;杖是棍棒,用来打人,轻则可伤害身体,重则能致人于死。古时,如违犯国法,需受官府制裁,若处死刑,就得受杀头之罪。若犯法较轻,或打,或受夹棍,都称为杖。受刀杖刑,也等于受了灾难,此难亦是人人所畏,必需设法避免,若不幸犯了国法,或受人加害,或遇上盗贼被打,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受害者若能一心一意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则彼手执刀杖想加害你的人,因你称念菩萨名号的缘故,其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使你保全性命,得到解脱。

  「寻」有二种说法:(一)很快或立刻的意思。(二)古时八尺为一寻,此作八分或八寸讲。照第二种讲法,即是显示观世音菩萨之灵感不可思议,你想想,刀杖断了,应该长短不齐,那有每段每段的长度都一样长,这不是菩萨的威德之力而是什么?

  在我国唐朝时代,有一位智觉禅师,没出家前,官拜太守。当其做太守时,辖区遇到一次空前大饥荒,百姓饿得连树皮草根都吃光了,真是苦到极点!可是政府的谷仓中,存有许多的粮食。国家存粮,本为救饥荒用的,但要动用,得先请示皇上,太守恐怕奏请费时,等到圣旨下来,百姓恐已饿死。于是动起悲心,先发米谷救济,后再奏报皇上,用心当然是好的。但未得皇上许可,总是犯了国法,于是皇上除去他的官职,并解往国都予以杀头。但这位太守是位清官,素有清誉,皇上知其为人,所以到临刑时,特别关照行刑的人,注意太守的言行态度。太守自然知道这样做是犯法的,可是为了急救饥饿中的老百姓,明知故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临受刑时,不特没有痛苦的表情,且很欢喜的说:「将此一命,供养众生!」执刑的人听他这样说,觉得很奇怪,就不杀他,去报告皇上。皇上立刻叫他进见,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很干脆的回答:「没有别的什么原因,只是不忍见百姓受饥饿之苦,出于一念同情而已!」皇上知他为善,赦免他的罪刑。太守经过这次事故,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于是发心出家,法名叫智觉。由此可知:一个人临当被害,只要生起一念善心或慈悲心,其心与菩萨相应,就可得菩萨救济而免刀杖之难!

  这是从事上来说有形的刀杖,现在从理上说无形的刀杖。

  这个无形的刀杖是指害人的骄慢瞋恚之杖及妒嫉之刀。骄是自高自大,慢是恃己凌他。瞋是怒目,恚是怒心。这种骄慢瞋恚的心,就是打人的杖!标榜己能,毁谤他人,对比自己好的人,生嫉妒之心,或是出口伤人,这便是杀人的刀。瞋恚、骄慢、嫉妒、恶口等无形的刀杖,将会戕杀我们的法身慧命,如果有人用这种心来压迫我们,而我们却以慈悲心去对待他,那他的刀杖,自然就等于断坏,无法发生作用。设若自己常用此刀杖去伤害人,那么,从今起,生一念回光反照的心,时时反省自己,检讨自己,才不会让此无形刀杖伤了自己的慧命。

  在江苏江都地方,有一个老太太王氏,年青时就茹素学佛,信奉观音菩萨非常虔诚。十八岁的时候,嫁给刘文藻为妻,生了三子一女,后来其夫过世,她独自一人,为人洗衣烧饭,含莘茹苦地把孩子抚养成人,并且为长男娶了媳妇霍氏。霍氏自小娇生惯养,加上娘家富有,入门以后,骄横傲慢,气势凌人,常常目无尊长,欺侮王氏,晨起即指桑骂槐,要不然便东跑西聊,不尽媳妇之责。王氏一点也不为意,反而以观音的悲心为己心,温言奖誉,备至推崇。有一天,邻人看不过去,向王老太太说:

  「你的儿媳,怎敢如此忤逆你?」

  「我家的儿媳非常贤良,她并没有忤逆我的地方!」

  霍氏刚串完门子,从外归来,在房外听到婆婆王氏的话,良心顿发,非常惭愧懊悔,从此,她那像刀杖的心,就被王氏的柔软妙方所折断了。

  这种忍是从什么生起的呢?是从平等大悲的一念心中所生起的。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很可做我们的榜样。常不轻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不论见到什么人都拜,并且常说:「我不敢轻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你纵使辱骂他,或不客气的以瓦砾沙石回敬他,他还是高声的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因为他常说这种话,所以大家都喊他「常不轻」。

  「汝等皆当作佛」这句话,是对每个人的人格尊重,不是说着好玩的。能够尊重别人的人格,就不会对人生起骄慢瞋恚之心。普通善瞋善嫉的人,病在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常不轻菩萨虽遭人投以刀杖瓦石,但因尊重人的关系,结果,所有接触他的人,都受了他的感化而信奉佛教。俗话说:「柔能克刚」诚然不虚。

  此一念慈心,即是平等心,平等慈心,就是观音的心,如果有这种心,别人如何能加诸于刀杖呢?以这种平等大悲的心,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都施给一切众生,那生死之苦,在他的眼中,自然是毫无所谓了。

  「平等大悲」,是我们所行的道,唯有这个道,才是永远的正道。为着这个永恒的正道,我们应该欢欢喜喜地献出自己的生命。

  记得,用此慈悲平等的心去克服一切险恶,刀杖虽然能致人伤亡,但慈心能化干戈为玉帛的,纵使再凶狠的武器,在一个柔和忍辱者面前,完全失去其效用,所以寻段段坏,灭却心头的瞋嫉之火,放下舌根刀,退一步想想「以柔克刚」的至理名言,心中泰然自得,这便是「解脱之道」啊!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于七难中,此是第五恶鬼难。

  观音菩萨不但能救众生脱离水难、火难、风难……等,同样的他也能救众生脱离恶鬼之难。

  这段经文从事上解说也没有特殊深奥处,它的意思就是说:

  假使在三千大千的国土里,有许许多多的夜叉,罗刹,时时刻刻地要来恼乱人的时候,只要受害者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那罗刹,夜叉一听到观音菩萨的圣号,是诸恶鬼,想以恶眼看这人一眼都不敢,那里还敢杀害呢?经文中也稍有地方须略加解释的如:

  「三千大千国土」,就是宇宙的意思。假定拿我们现在人所居的地球为一小世界,那么,集合一千个小世界,便是一小千世界。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合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成一大千世界;总称这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即表示着国土之多和广,若把这个定为一佛的教化区,只不过是把抽象的观念具体化罢了,不必拘泥于确定的数目。

  「三千大千国土」真的如此宽广遥远吗?从理上讲,它并不如吾人所想象的那么遥远无际哩!诸位想想,吾人的妄念之心,刹那之间就有三千变幻之多,所谓「心猿」是也。妄念一起,就足以跨越三千大千世界了,仔细思量一下,你是否还觉得它遥不可及呢?

  「夜叉」,是梵语,此云「轻捷」。不但能飞行陆地,而且能飞行空中。「罗刹」,前面已说过,是吃人的鬼,译成华语为「可畏」或「暴恶鬼」。这两者都是属于鬼类,转眼之间,能飞行几千万里。

  提到夜叉,罗刹,就不由令人想起青面獠牙的鬼形,真可叫人汗毛倒竖,牙齿打战。但是,你不必凭空想象,更无需胆寒心跳,或许你曾经遭受到「夜叉、罗刹」的侵扰,或许,自己本身也就是一个罗刹,夜叉的化身,若从害世毒人的意义上去看,我们这个世界上就充满夜叉和罗刹。君不见,四周女色,名利之诱惑,君不见多少人为此而丧失生命,家破人亡,这不是夜叉,罗刹吗?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诱惑我们的夜叉罗刹,数之不尽啊!然而,千千万万的人却甘受其害,有的身经其境尚不自知,还想充充硬汉,找机会去寻找青面獠牙的「恶鬼」,真是可怜复可悲。

  夜叉,罗刹的诱惑,又从什么地方生起的呢?推究的结果,仍是从我们的烦恼妄想而生的。烦恼虽说是八万四千,而实际上,也许不止这个数目。一个人若不修学佛法,妄念时起而不自觉,满心满脑的妄念尽是女色、金钱、权利,朝朝暮暮受这些魔的诱惑,就好比国中之土匪能扰乱本国,这百万土匪军中的统帅,就是一念的我执,要赶除百万烦恼之魔,就得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方能远离魔的侵害。

  提到「魔」,顺便向各位介绍魔的种类,平常所说的有四魔和十魔两种。今先说四种魔:

  一、五阴魔:五魔又译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者。由此五阴积聚而成吾人的色身,吾人因此而起惑造业,因五阴是令吾人造业的因由之一,所以叫「魔」。

  二、三毒魔:人因一念的贪瞋,而为非作歹,不顺人情义理去走,能让人迷于理事,颠倒是非的缘故所以也称「魔」。

  三、死魔:俗话说;「人命无常呼吸间」,一口气不来,任你有呼天唤雨,移山倒海的大本领也没法施展,人寿是一定的,决不可能让你长命百岁,永远不死。少年的时候不懂学佛行善,年年月月在名利场中打滚,一旦觉悟回头,却已至人生终站,徒唤奈何,故死也是魔。

  四、天魔:虽有天福惜无天德,心存不正,妖邪惑众,障碍人修善业,所以叫天魔。

  以上四种为四魔,再加:

  一、业魔:吾人造业,生生不息,世间恶人比善人不知多多少,吾人今生若不作恶,难保前生多生皆不作恶,万一有一个前生的恶业种子成熟,发为现行,则非障道不可。偈云:「假使千万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业是魔。

  二、心魔:心生傲慢,恃己之能而瞧不起人,不肯虚心问道,凡事自以为是,不愿听人教诲,是属心魔。

  三、善根魔:稍有善根,故步自封,不肯向上,令善根增长或稍做善事,便因此自得,自足,不肯广施,这种便是善根魔。

  四、三昧魔:三昧即定。修学禅定,本属精进,但是稍学打坐或小有成就,便自以为不可一世,不再用心前进,或不知禅定之法,盲修瞎练,这也是魔。

  五、善知识魔:学识渊博,却不肯教人提携后辈,犹如有良药,不肯救人一样,故是魔。

  六、菩提法智慧魔:虽能深入经藏,得佛法之益,但偏执一法,不能事理圆融无碍,故也是魔。

  后之六种魔和上四种魔合为十魔。总括说之,凡能障圣道,危害吾人慧命的都称作「魔」。

  当你受到诸魔扰乱的时候,怎么办呢?别忘了持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由此一念,破诸妄想,真如现前,所谓慧灯不灭魔难侵入,智镜常明梦不侵,恶鬼之眼即是恶见,所以有智慧光明恶见即灭,如病眼怕日月的威光,不敢直视,所谓祥光烁破千生病也。

  我以前曾经听说过一条故事:

  有地主二人,各有一长工,因争水灌溉田地而吵架,其中一个将锄头一举,不小心砍死了对方。那位长工见自己窜了大祸,丢下锄头就逃,逃到深山古寺中见到观音菩萨的慈容不由自主的跪下忏悔,从此,隐居山中做一个精进修行者。那位死者据说死后阴魂不散,四处寻找杀他的人,欲报此仇,结果问到当处的土地公,知其正居某寺修行,这位冤鬼走遍全寺,也没找着杀他的人,又去拜问土地公,土地告诉他:「某人现正入定,当然你没法捉拿他,你如真正想报仇,唯一的办法,是到大殿中去摇动供具,因为他是管理殿堂的,不过,你假使动了供具,他一点瞋心不起,你照样无法偿愿。」冤鬼听了,变作一只老鼠,去摇动供碗,让其发出响声,这位修行者不堪老鼠扰乱,起了一念瞋心,冤鬼乘其一念瞋心起时捉了他,修行者知道自己上了大当就恳求地说:「待我将大殿整理干净,辞别众人,才随你走吧!」此鬼不疑有他,放他走了,那修行者赶紧又入定中,冤鬼找不着只好哭诉土地公,土地公才好好地开导劝解他,为他们做和事佬,要修行者念经超度冤鬼,这段冤仇才算了结。

  由这则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也可以证明上面我所说的解释「只要我们的智慧之光永远不熄,不再执着因缘和合的假我为实有」。如果我们能以这个意义去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是诸恶鬼不能以恶眼视之,那里还能再加毒害呢!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这是七难中的第六难囚难。

  「杻械枷锁」,杻是手铐,械是脚镣,枷是套在颈项上的项板,锁是缚在身上的铁索。「检系其身」,检是约束,系是系缚。意思是:人身本是自由的,因为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的关系,所以变得不自由了。

  这段文是说,不论你有罪被缚了,或是无罪被缚,由于你称念观音菩萨的力量,杻械枷锁就能断坏。

  法苑珠林记载: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窦传的,他做高昌步卒的时候,被吕护捉到俘虏起来,同伴一共有七人,都被囚系于牢狱里面,定好日子就要杀头!窦传在狱中专心持念观音菩萨三天三夜,械锁忽然自解开来,窦传心想:我个人虽然蒙受菩萨慈悲救护,但是还有六位同伴,怎可自己脱逃而置同伴于不顾呢?于是,他又虔求观音菩萨慈悲加被其他罪犯,望大士普救俱免,说过之后,牵挽同伴,次第脱逃,乘夜逃回自己的国家。

  从事的方面去解释,和上面所说观音冥益的其他的五难相同,可是,从理的方面说,是什么人系缚了你?这个杻械枷锁不过是自己系缚自己罢了。

  自己心存不正,贪藏,苦闷,心中不安,不能够得到自由的境地;或受病魔缠缚,或遭逆境,怨天尤人,这种责备他人之苦,不是陷于自绳自缚吗?

  静下心来想一想,吾人所受的无形枷锁有多少,几乎每个人日夜皆被「杻械枷锁,检系其身」而不自知哩,你瞧一瞧那名誉之杻,利益之械,恩爱之枷,我执之锁,这一切的一切,那一种都在系缚着我们。试看世间的人,有几个不被名利牵着鼻子走,为求名为求利,不惜千方百计,不惜万苦千辛的东奔西跑,自己没有丝毫的主张,这还谈得上什么自由?

  枷是指男女相爱说的,男贪女爱,欲念充心,嫉妒满怀,眼里容不了一粒沙,若受阻扰,或发生感情风波,大演「殉情记」,如结为夫妇,组织家庭,男的套住女的,女的系住男的,谁也离不开谁,这不是枷是什么?

  为什么说我执是械呢?因执此假我为真我,终日为我奔走,时刻服侍自我,稍微不如我意,就大发雷霆,所以说我执是械。

  人一生为这些而患得患失,心不安宁,像这样存有和罪囚同样忧心的人,即使他有美好的理想,万贯的家财,美名远播,也照样不能够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据此,生存在世间的人,依佛法说,被有形的杻械枷锁所缚问题还小,被无形的杻械枷锁所缠,问题才大。为什么呢?有形的杻械枷锁是别人加诸于我的,还有解脱之日,而无形的枷锁,是自己系缚自己,既然如此,那只有你自己求得心灵解脱,愿意跳出名利圈,恩爱园才有办法解除,否则,不但今生永无出期,生生世世,你还得戴着这副无形的杻械枷锁去赴六道轮回之约。

  佛陀不愧是位大觉者,无时不在指示众生的迷津,在此文中他告诉我们:「要脱离他人束缚或己身束缚,不让内外因缘缠缚着我们的法身,那就要了知束缚自取,如蚕作茧,自缠自缚,快断我执心,远离烦恼域,方能脱离一切杻械枷锁」,愿与大家共勉之。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七难中,这是最后一难,叫怨贼难。怨是怨家,贼属盗贼,这二种,任何人碰上一种就觉得束手无策,倒霉透顶了,何况同时碰上两种,岂不叫人胆跳心惊,生大恐怖吗?这段经文还是讲观世音菩萨对众生的冥益,指示你如何度过恐怖的怨贼关。

  假使在一个三千大千国土里,充满着数不尽的怨家盗贼,时刻要众生命取众生钱,不用说,这是个危险的国土,也差不多是个人烟绝迹的地方。可是有一个商主,带领了很多商人,而这些商人个个都赍持了极珍贵的宝物,不得已非经过这条险路不可,但大家深明此处怨贼充满,一不小心就会有伤身劫财的事发生,当大家正在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的向前行走时,其中忽然有一个商人告诉大家说:「诸位善信男子!我们已走入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请大家不要生起恐怖之心,安下心来专心一意的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就能够加被救护我们脱离险难。为什么呢?因为观世音菩萨应化世间,常能以无畏施于一切众生,你等若能一心一意的称念菩萨名号,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怨家、盗贼当得解脱,不会伤害咱们丝毫。」众商人听了他的话,便同声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因为称其名的缘故,当下就脱离了怨贼之难,自由自在的通过这危险的道路。

  过去有一位空也上人,赶路的时候遇了盗贼,上人见到了,从悲心中不觉流出眼泪,那些大盗见了上人的样子都对他嘲笑说:

  「这是一个没有修行的出家人,把身外之物看得如此重,拿他一些钱,却不顾自己是男子汉大丈夫,竟然流下了泪来。」

  「不!」空也上人回答:「老僧并非为可惜我的财宝被拿而悲伤,我想到你们这样的人,有比平常人更强壮的身体,世间上可做的事情很多,不知你们作了什么恶因,今生才沦作盗贼,四处抢劫,以加重自己的罪业。我想到你们将来得受痛苦的报应,才不知不觉地流下眼泪。」

  空也上人说后,眼泪还是潸潸地流着,这种悲心,竟然感动了大盗,后来,他们弃邪归正,礼空也上人为师,成了空也上人的弟子。

  民国十二年,我正在厦门南普陀参学,有一位道友名广富,俗名林子云,欲往泉州办事,别人托他带二两银子顺便到庆春堂买软脚香(此香在当时非常出名)回来供养观音菩萨,走至半途,听后面有人大喝「站住!」广富法师那时年纪很轻,听到这声大喝,知是盗贼,撤腿便跑,边逃边念观音菩萨圣号,强盗追不上,开枪就打,说时迟,那时快,广富法师刚想把身子转过来看盗贼是否追上来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子弹不偏不倚地打在腰边装银元的袋子里,盗贼见他挨了一枪,人仍安然无恙地跑,生大恐惧,不敢向前追赶,广富法师也因持念菩萨的名号而得免盗贼之难。

  又有一个恒顺和尚,也有着一段这样的事,这件事在日本较老的居民大多知道。

  有一天,和尚住的地方,来了一个贼。

  「把钱拿出来!」贼说时将武士刀一闪。

  和尚不把他的刀看在眼内。

  「好!好!」

  和尚说后,尽所有的钱都拿出来给他,贼将和尚拿出来的钱放好,就悄悄的要往外边走,正在这个时候──

  「等一会!」和尚忽又这样的喊着他。

  贼停住了脚步。

  「你向别人要了东西,不说一声谢谢就要走了,有这样的道理吗?这笔钱本来是我要奉给佛陀的,只要你去向佛陀说声谢谢就可以了。」

  「谢谢」!

  贼说一声就走了。

  以后不久,那个贼又在别处犯案被捕了,他招认说是还偷了和尚的钱,警官把他带去见和尚,和尚见了很快就说:

  「不错,在某月某日的夜间,有一个男人进来,说要我给他钱,所以我就拿钱给他。这并不是他偷的,是我自己愿意给的,这有什么证据呢?记得当他出去的时候,还讲了一声谢谢才走的!」

  警官听了和尚的话,向和尚说:

  「和尚的话,意思大概是要救这盗贼,可是他在别处偷了好几次,获罪太大,不能再让他逃了。」

  和尚听了警官的话以后,走上前去握住贼的手,流泪说道:

  「我本是很穷困的,已经把所有的钱都给你,甚至叫你向佛陀多谢,那知我的诚意不足,不能感动你,令你再到别处偷东西。」

  这个贼听了一言不发,羞惭满面。

  贼在牢狱之中,仍然不能够忘记和尚的话,出狱后,他跑到和尚那里忏悔,从此,他改邪归正,努力做一个向上创业的好人。

  这是慈悲的感化,本段经文就是表示这种意思。

  依理而言,吾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和合而成的幻身,它像一个国家,一块国土,一个小天地,这个国土外有眼、耳、鼻、舌、身的五识,集合了八万四千的怨贼——烦恼。

  「商主」,指第八识的心王——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译成中文为「藏」,是含藏一切善恶种子的地方。也就是一切心的主体。

  前七识从第八识生。随从心王,为心王之所有的,叫做心所。心王心所等,共有九十四法,属于有为法,另加六种无为法,就是唯识所说的百法,心及心所所发生的作用即是「诸商人」。

  这个心,持有成佛的珍宝,也持有堕落迷惑的贼,因此,在我们的心中,以持宝和怨贼为喻。

  在阿赖耶识里也包藏着无价之宝——自性,这个无价宝物隐藏于此,就好象走那危险的山路,一不小心,即可受到妄念的怨贼所害而沉沦六道。其中起一善念为首,莫怕烦恼贼多,将杂念归一,起自在之定力,称扬观音菩萨的圣号,由定起慧,由慧离惊惶生死之苦,既得离苦,还有什么好怖畏的。吾人若能真切实行,以菩萨同体大悲心为主宰,牵引余心,皆成善念,则可保全真如佛性,众善法财了。

  古时梁山有位延关禅师领众修持,众中有一园头,专司菜园之事,颇知禅理,因其职为园头,众多不喜听其谈禅,常朝嘲笑他。

  有一天,老园头又在说禅理了,众中一人就说:「你对禅理既然这么明白,为什么不去和老禅师问答几句?」

  园头说:「不是我不敢,而是怕我一问,老禅师没法回答我,恐要让大座而下台。」

  大家皆笑其自夸自大,那天适逢老禅师上堂开示,园头搭衣顶礼说:

  「和尚,家贼难防时如何?」

  「识得不为冤。」和尚答。

  又问:「识后将如何?」

  又答:「识得骗至无生国里。」

  再问:「此即安身立命处否?」

  「死水不藏龙。」禅师答。

  问:「何谓活水藏龙。」

  答:「兴波不作浪。」

  园头听了又问:「忽然倾泽倒岳时如何?」

  「小心!莫湿了老僧的袈裟角。」

  老禅师和园头的这段问答,就是叫人要善守根门,勿让六贼乘虚侵入,进而再精进修行,以便回归无生国土。虽然修有所得,但不可忘了还得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以慈心,勇猛心去更上一层楼,方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以上所说的七难,到此已经说完了。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这是七难的总结文。

  「摩诃萨」是「摩诃萨埵」的略语,「摩诃」是大的意思;「萨埵」是「有情」或「众生」,「摩诃萨埵」合称是「大众生」,大众生即是于诸众生中第一最上之意。

  摩诃萨又可称为大菩萨,也就是表示观世音菩萨是位了不起的大菩萨,也用此来更进一步地称赞菩萨的伟大。

  「威神之力」,威能克万难,神即有求必应,让众生脱离苦海,进趣菩提。

  「巍巍」是形容菩萨的威神之力如高山之巍峨。

  佛陀说到这里,叫声「无尽意」而对他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此伟大的威神之力,怎可不诚恳地常念菩萨的圣号呢」?

  前面所讲七难,是对外境而言;现在开始讲三毒之难,这是从内部来的。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