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六祖坛经 >

依《坛经》《地藏十轮经》等谈如何安顿身心?

叁、身心清净

  (一)sacitta pariyo dapanaṃz 自净其意

  十善轮中第八九十轮即为远离贪、嗔、痴的善轮。众所周知:贪、嗔、痴是为三毒,是堕落的根源。但觉音尊者在《清净道论》中讲到:贪、嗔、痴有正贪、正嗔和正痴说法:希求佛法,追求解脱是为正贪。对自己不成就的惋惜,对自己不见如来金色身的哀叹,是为正嗔。菩提路上,对于教法的不了解乃至疑惑是为正痴。此二者的衡量标准便是八正道,以精进为沿线,去追求清净解脱之路。

  焰口仪轨净坛洒水文中讲道:“水不洗水,妙契法身,尘不染尘,返资自己。”因为诸物污垢,水能洗之,然水本净,非用水洗而净,故曰水不洗水。水譬本性,性即法身,法身本净,非修而成,故曰妙契法身。尘本幻境,迷心似染,而尘幻境,非尘染成,故曰尘不染尘。凡夫不识自心,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曰返资自己。是故,净而静,静愈净,净是戒,静是定。净非静,静乃净,净得静,而得慧。

  澡漱清净,沐浴更衣,便可以使身清净,那么如何使心清净呢?就需要做到“慈悲,圆融,宏博”。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佛教千百年来秉承的精神。圆融是事事无碍,法法圆融,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就是告诉我们要以佛法的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佛就是学习佛陀的智慧,并将佛智圆融到生活中的点滴。宏博即是指广阔的视野,又指宽广的胸怀,弥勒尊佛大肚便便端坐在天王宝殿,笑口常开迎接八方来客,故赞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是故以慈悲为思想指引,以圆融为处事原则,以宏博来开阔胸怀,才能达到心的清净。

  (二)etaṃ buddhāna sāsanam 是诸佛教

  诸佛之教,是为法宝,为佛弟子要奉行佛陀的教诲: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证得清净法身、以八万四千法门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所以佛弟子要牢记三点:

  有佛法就有办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佛法的力量。

  安顿身心的前提是要知道何为身心,身分为肉身和法身二种,心分为肉团心、缘虑心、灵觉心三种。以七佛通戒偈为思想指引,皈依三宝,知晓善恶,身心清净。

  以清净道论为指引,以八正道为准则,以精进为沿线,追求清净解脱之路,具足慈悲,圆融,宏博的精神,才能安顿身心,使得身心清净。

最后以巴利语的无常偈与诸共勉:

Aniccā vata saṅkhārā

uppāda -vaya -dhammino

Uppajjitvā nirujjhanti

Tesaṁ vūpasamo sukho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灵隐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