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六祖坛经 >

依《六祖坛经》等谈如何安顿身心

续祥法师:依《六祖坛经》等谈如何安顿身心?

  依《六祖坛经》安顿身心

  末学的所依经典是《六祖坛经》,末学读完《六祖坛经》每每在想:惠能大师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光,应该就被恶人寻逐,避难猎人队中的那十五年了吧。

  人一生中有几个十五年?那十五年奔波劳碌中,惠能大师又是如何安顿自己的身心的呢?

  经文记载大师:“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这是一个口头禅,大家都很熟悉,这段经历,支撑大师走下来的就是刚才我所讲的持愿力于不退;融自行与化他,大师所坚持的愿力的内容就是把自行化他融合在一起,这也可以作为我们愿力的内容。

  生活中,我们身心不安的时候往往也是遇到烦恼违缘,愿力退堕的时候,其实此时正是修行时;我们不能被烦恼和违缘所击败,要精进勇悍的作意,方能对治一切令身心不安的因素。

  对主观的烦恼,做到发勇猛心,调制心马,行愿不退,自然会消散于清净无间的心相续中;

  对客观的违缘,做到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自行化他,那就不怕不能润物无声,转染成净。

  熟悉《六祖坛经》的人就知道,六祖大师的一生安顿身心靠的就是持愿力于不退;融自行与化他,那么大师不仅安顿了自己的身心,也帮助无数众生安顿了身心。

  据《六祖坛经》记载:大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

  在这些人就是五家七宗的祖师以及祖师的祖师,其中有五大宗匠——南岳怀让,清源行思,菏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

  南岳怀让系后衍化出沩仰、临济宗;青原行思繁衍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形成了禅宗“五叶流芳”的兴盛局面。

  咱们雪窦山,就是日本曹洞宗的祖庭,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通过五家七宗的延绵,蒙润大师的慈云法雨,这是多么殊胜啊。

  六祖大师留下来的《六祖坛经》,也流传到后世,普利群生,从中获得安顿身心之力量的人不计其数,比如我与大家。以上是我的第二个部分,接下来讲第三个部分。

叁、应无所住而安其心

  安顿身心,安顿身心,身为心役;《六祖坛经》中讲“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所以,安身先要安心。

  在《楞严经》中,佛陀为阿难七处征心,却发现无一是心。

  《金刚经》一开始:须菩提尊者请益佛陀:“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后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可以这么说:应无所住,而安其心。这是一样的逻辑。

  《六祖坛经》中记载,当六祖大师听到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下桶底脱落,顿悟佛性。当我们读到这句话时,我觉得身心安顿的命题也就可以给出一个完满的解答——身心本空,何用安顿?

  其实我们的身心长久以来之所以会有种种的不安顿,根源就是因为我们这颗总是执着于自己安顿与否的心;真正的安顿,只有在我们不再执着分别自己安顿与否时,才会悄然到来。

  《心经》中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脱了一切苦厄。反过来说;我们生命的苦厄就是因为对于五蕴皆空不能照见体认而导致的,而人生苦厄的解除也只有在照见身心本空,明白本无身心可安顿后才能成就。

  我们前面提过,佛说人的身心是有五蕴构成的,色受想行识。可佛在增一阿含经又说:“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组成我们身心的五蕴是什么啊?什么东西你都找不到的。其实我们的一切苦厄,都是相对于“有”而言的。

  好比要先有一朵花,然后才会有花开花落和风吹雨打;所以先有一副身躯和一颗心,然后才会有生死疲劳和惶恐不安;可是如果我们能把身心摧破,桶底脱落,又哪里还会有什么苦厄呢?

  在《八大人觉经》中,佛陀开示的第一觉悟就是: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见身无实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留孙佛偈》

  可见一切不安顿的根源,都是这颗妄想执著心,而这妄想执著心本无实体,当体即空。如果能够如此了知,息妄归真,不再随其流转,自然烦恼清净,般若自显,身心安顿。正所谓:身心如幻,其相非真;本自解脱,不劳修证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在唱高调,我现在就踏踏实实的坐在椅子上听你说话,你告诉我身心本空,这不是开玩笑吗?

  的确现在我们大多数人还达不到这个境界,但一如耳根,永为道种,事需渐修,但是理却能顿悟,不妨碍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的同时,用我前面分享的两点方法先安顿住自己这个执以为实的身心,然后“借假修真”,再一步一步的破除它。唯识宗管这个思路叫以楔出楔。

  以楔出楔的公案

  《解深密经》曾经做出过这样一个比喻。木头里有一个拔不出来的楔子,我们怎么办?有经验的木工会用锤子再定一个楔子进去,原来的那个楔子就会被挤出来,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身心安顿上,理上明白身心本空,在事上仍要调制心马,行愿不退,给予假和的身心一个暂时的安顿,让他不要给我们的修行捣乱。但是即便是达到暂时的安顿,也注定是是一个艰难漫长、充满挫败的过程。

  当大家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请记住我下面这些话:怕什么路途遥远,近一步有一步的风景;怕什么身心难安,安一分有一分的欢喜

演讲总结

  本次讲经交流会的主题是——“圆融·宏博·慈悲”,正好可为我的演讲做一个总结。

  何谓圆融?

  以生活即修行的不二心为旨归,去安顿身心。

  何为慈悲?

  以融自行与化他的慈悲心为出发,去安顿身心。

  何为宏博?

  以身心本来空的空性见为导向,去安顿身心。

  在最后的结尾,末学要和大家重温一个公案:昔日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道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他对达摩祖师说道:“请师为我安心。”

  达摩大师当即说:“把心拿来。”

  慧可大师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大师说:“与汝安心竟。”

  其实达摩大师也是在告诉千百年后在此刻重温这个故事的大家,与汝安心竟。慧可大师言下大彻大悟。

  我等亦应,如是悟,如是知,如是见,若如是悟,如是知如是见,必将对治,烦恼于此时,安顿身心于当下。

  我们给自己今生的修行一个交代。而给自己一个交代,也是给佛门一个担当,予众生一个依祜!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灵隐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