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金刚经宗通

(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

  此亦从前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

  功德施菩萨论曰:若智亦不能取诸佛法,何故菩萨以智取佛土功德而兴誓愿?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傅大士颂曰:「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常俱不染,颖脱出嚣尘。」

  ﹝通曰﹞须菩提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虽知法不可取,以其无为而不可取也。世尊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而不可取不可说,即寓于佛法中也。彼惟执著无为之法,不可取中正是取也。故始而疑四果是取,而信其本不作念,即四果离四果矣!既而疑授记是取,而信其实无所得,即授记离授记矣!既而疑庄严是取,而信其即非庄严,即庄严离庄严矣!既而疑报身是取,而信其佛说非身,即报身离报身矣!四果、授记、庄严、报身,皆佛法也。即非佛法,指出法身向上事也。

  须菩提执著法身是有,故欲其住,欲其降伏,而不知无住之为住也。此无住为一经之纲宗,为发最上乘者说,岂可容易解乎!

  刊定记曰:世尊欲明法性真土,故举菩萨兴功运行,六度齐修,回向发心,严净佛土,以问须菩提。答云不也。

  以何义故,不取相庄严佛土耶!不以相庄严是真实也。土有二种:一法相土,谓有形相可得;二法性土,谓离一切相,无所见闻。庄严亦有二种:一形相,谓金地宝池等,二第一义相,谓修习无分别智,通达惟识真实之性,净智所流,唯识所现,显发过恒沙功德而为庄严,此即不能有所执取。若言实有形质,是可取性,我能成就国土严胜者,斯成妄语

  弥勒菩萨偈曰:「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

  即非庄严者,拣法相土,有色等性,非真庄严也;是名庄严者,显法性土,以一切功德成就庄严,无形质可取,是第一庄严也。是故下,佛依净心庄严劝也。故曰以是义故,汝诸菩萨应生清净之心,若人以形相为真佛土,便欲以形相庄严,而言我作我成就者,即住于色等境中。既住色已,即是染心,何名净耶?为遮此故,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等六尘,生希望得果心也。不住色等一切诸法,心即无住;无住之心,心即清净;清净之心,故应生也。若都无心,便同空见,故令生此真心。天真之心本不生灭,但缘住境即不相应。心若不住,般若了然,亦非作意令其生起,恐人迷此,故为显而遮之。前不令住色等,是遮有。后令生心,是遮无。既离有无,即名中道,如斯体达,是真庄严,何有佛土而不清净哉?故净名云:欲净其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以智成就而不住著,奚但一庄严为然,当随在生无所住心也。昔五祖为六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乃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摇动,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曰:「不识自心,学法无益,若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善自护持。」遂以衣钵付之。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南岳怀让禅师云:「一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辞哉!」此六祖所得无住生心一语,遂为南岳密传心印云。

  已上(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