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 >

《华严经》四圣谛思想初探—以〈四圣谛品〉为中心

  三、〈十地品·难胜地〉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 是苦灭道圣谛。

  此是四谛列名及难胜地的菩萨应作的功课,菩萨必须如实的去观四谛。如实的去了知四谛,四谛是被观的。不住道行胜有两种观,一所知法中智清净胜,二利益众生勤方便胜。先说自己保护自己使自己不生烦恼,所以不住世间。之后则护他人不要堕入小乘当中,不要证入小乘的涅槃,所以要互相引导,不要住到小乘涅槃里称为不住。现在讲所知法中智清净胜,分为二种 ,一、四谛实法分别,二复就此四明十观门化生差别。用“化众生方便差别十谛差别方便智”这个名称来说“复就此四明十观门化生差别”指的是同这十观法。四谛义包含法界,菩萨可以照见但是要随智异说很难,略举十个来说无尽,可是这十个都是菩萨自己的智慧,凡夫难解,智慧之相难以说明,所以约化生来说明它的差异。此通称为所知法中智清净。第一是所知法中智清净胜。首先讲四谛实法分别,实法是就二方面来说,所谓实法是就谛实之义来解释,不论是有佛无佛,苦谛、集谛的体,是妄想杂染因果。二就审谛的义理来说,苦谛、集谛无佛不能知此是苦是集,宁可有后二的因果。第五地的菩萨要如实去了知四种真理。这四谛是变成十观门所观的对象。

  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十观门化生差别,例如:以善知俗谛去观四谛。以十种观门度化众生差别,十个观门是能观,四谛是所观,不是加起来成为观十四种真理。在《瑜伽师地论?住品》第五地对于四圣谛,由十行相如实了知。用十观门来观四谛,一此十观总说是一个化生分别,若随著所化的对象大小乘分二种,第一种是前九种去化小乘人,后一种去化大乘人。若随所化起则分为前五解,次四起行,后一令证。若约人不同,离以为七,一为根未熟众生,第二至第七为大乘可化故,将所化的人分类摄十为七。对实法以明通别:以这十门来观察前面的苦集灭道,前面十观之中的一至五个观门,可以通观苦集灭道。例如以世俗者为代表为例(世俗者、第一义者、相者、差别者、成立者)这五种观门。可以观苦、集、灭、道的法相。次观苦、集、灭、道的性空。世俗者,可以通观苦、集、灭、道的性相无碍。世俗者,可以通观苦、集、灭、道的性相各异。世俗者,可以这个来通观此四苦、集、灭、道是缘起集成。至此只是一种观门的运转结束,要以此类推刚才的另外四个观门,也是同理来推来观苦、集、灭、道它的各个五种行相(观其法相、观其空性、通观性相无碍、观性相各异、观此四缘起集成)。十法以明通别。

  别观四谛:前面以十观中的前面五观来观四圣谛的五行相。现在余下的五个观也要介绍。谓第六是事,第七生,第八无尽生智,第九入道智,如次观苦、集、灭、道,后一(十)知一切菩萨次第相续成就,住此第五地但观灭道。是菩萨地因,为证佛智故。乃至如来智成就谛,是以信解力知不是以究竟力知。慧远大师对于十观后面的五观也是通观四谛,说迷于四谛之故所以是为苦集,悟其四谛所以成灭道,最后一个穷四谛缘起实性清净法界,成大乘道,亦有此理。

  一为根未熟众生:谓未堪入大乘,为说四谛十六行等。名知四谛,即四重二谛中,第三重内容。钞云为说四谛等,谓苦下有四,即苦、空、无常、无我。集下有四即集、因、生、缘。灭下有四,即灭、静、妙、离。道下有四道、行、如、出,故是俗谛。

  次由十种行相去观四谛,也就是用这十个观门来如实去了知四圣谛,首先讲四谛实法分别,如实了知四谛。

  此菩萨随众生心,乐欢喜故,知俗谛;通达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觉法自相共相故,知谛相;了诸法分位差别故,知差别谛;善分别蕴界处故,知成立谛;觉身心苦恼,知事谛;觉诸趣生相续故,知生谛;一切热脑毕竟灭故,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如来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知。

  上所列之十种观门。一俗谛,随众生心乐,令欢喜故知俗谛。二第一义谛,通达一实相故,根熟的众生可以受大法,为他说法空。三相谛,觉法的自相、共相,仍犹豫空相。四差别谛,了诸法分位差别谬解众生,知道性相的差别。五成立谛,善于分别蕴处界,但见缘成,无有自性。六事谛,觉身心恼故,知事等四谛,事就是苦谛。七生谛,觉诸趣生相续,生即是集因。八尽无生谛,一切的热恼毕竟灭去,无生是灭,因没有了,尽至后果不起无生智。九入道智谛,出生无二。十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正觉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萨次地,次第相续成就,乃至如来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非究竟智力知。

  以摄十为七个,在这第一为根机比较不熟的有情讲四圣谛十六行相(观),称为知四谛,也就是四重二谛中的第三重,内俗。二为根熟堪入大故,为说法空第一义谛。三为疑惑众生故知相谛,闻第一义谛,犹豫不决,若对空的因果有无等有疑惑。四为谬解迷惑深法众生故知差别,谓前缘二境故名为疑。五为离正念众生故知成立谛。六为正见众生知事等四谛,由无前疑执故名正见,可令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若小乘说,现在惑亡说名为尽。利根之人保彼烦恼,更不生起名曰无生,此尽无生是其灭体,无学之智如是而知,意在取灭故为灭谛道。前列实法四谛明其所观,此中四谛明当如是观,七为大乘可化众生故,知菩萨地乃至如来智谛,谓先住大乘化令进故,言正觉一切相者,大乘要须于五明处善巧知故,菩萨地是因。如从初地入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

  了知四谛皆如实 善知世谛胜义谛

  相谛差别成立谛 事谛生尽及道谛

  乃至如来无碍谛 如是观谛虽微妙

  未得无碍胜解脱 以此能生大功德

  是故超过世智慧。

  疏云:“第二六偈三句,颂不住道,于中初两偈一句,颂所知法中智清净。”这里可以参考《华严十地经论》将它放入菩萨“不住道行胜”两种观的第一“所知法中智清净胜”。菩萨如实了知诸谛,且云所化众生有七种,前六种是小乘,后一种是大乘。

  菩萨对理论非理论的认知,而是所认知的概念和修行结合在一起的。俗谛和胜义谛在不同的部派有不同的概念。略说,能知,是心、意。从主体来说的,如讲话的人,能见的是眼,……乃至意。所知,是法。从它的对象来说,所说的话、所见的色,……法。所有的认知,俗法、胜法,不是俗谛就是胜义谛。若法是俗谛就不可能是胜义谛,若法是胜义谛就不可能是俗谛。从俗谛来说,例桌子、布,认识是心。桌子、布,是(俗谛),但是,桌子、布本身因缘法=自性空(胜义谛),谛它不是一个概念,它是一个认知的法。

  四 〈离世间品〉

  菩萨师子王 白净法为身 四谛为其足

  正念以为颈 慈眼智慧首 顶系解脱缯

  胜义空谷中 吼法怖众魔 菩萨为商主

  普见诸群生 在生死旷野 烦恼险恶处

  魔贼之所摄 痴盲失正道 示其正直路

  令入无畏城 菩萨见众生 三毒烦恼病

  种种诸苦恼 长夜所煎迫 为发大悲心

  广说对治门 八万四千种 灭除众苦患

  菩萨为法王 正道化众生 令远恶修善

  专求佛功德 一切诸佛所 灌顶授尊记

  广施众圣财 菩提分珍宝 菩萨转*轮

  如佛之所转 戒毂三昧辋 智庄慧为剑

  既破烦恼贼 亦殄众魔怨 一切诸外道

  见之无不散。

  悦物覆荫行,“师子下十偈,摧邪导迷行,师子吼义,法界初说。”讲“白净法为身四谛为其足”,先以端正法令身清净,后以四谛法门来做为观行,观察四谛做为所修行之法门。佛菩萨以十善业为基础,〈入法界品〉“若未具修白净法,令其闻说十戒行”。教导众生聚思慧,善思量波罗蜜等诸善法,依闻思彼若名若义,自性差别,有上下故,成暖顶位,治诸弊漏的白净法。以四谛法门来做为观行,以正念作为体,正念是八正道之一的真正之念。又称谛意,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

  譬如菩萨为商主,普见诸众生,处在生死旷野,烦恼险恶处,为魔贼所摄,痴盲失了八正道,菩萨即指示众生行于正道,令入得无畏。菩萨见众生,为贪嗔痴烦恼病所缠种种苦恼,长夜煎迫,为发大悲心,广说对治门,以八万四千种法门来灭除众生诸苦患。

  菩萨是法王,以八正道教化众生,修善断恶,专一不旁骛的求佛功德,于一切诸佛处,授记灌顶,广施众圣财,七菩提分,菩萨转*轮,如佛之所转,以戒、定、慧,来庄严并破烦恼贼,众魔与外道见之无不散去。

  菩萨正法城,般若以为墙,惭愧为深堑,智慧为却敌,广开解脱门,正念恒防守,四谛坦王道,六通集兵仗,复建大法幢,周回遍其下,三有诸魔众,一切无能入。

  笔者认为是义指菩萨的正法城是以般若为城墙,用惭愧为护城河,以智慧为对治烦恼之利器,大开解脱门,以有正念作为防守的守门人,四谛是可以通达解脱的四条宽广又正确的道路。及至三界的种种烦恼皆不得其门而入。

  五〈入法界品〉

  佛智通达净无碍 一念普知三世法

  皆从心识因缘起 生灭无常无自性

  于一刹中成正觉 一切刹处悉亦成

  一切入一一亦尔 随众生心皆示现

  佛的智慧清净通达无碍,在很短的时间里,可以遍知过现未之法,都是从心识因缘而有的,是生灭性、是无常性、是无自性的。于一国土中成佛,在一切处都是一样的,一处入一切处入,可随众生的机宜随处示现。

  如来住于无上道 成就十力四无畏

  具足智慧无所碍 转于十二行*轮

  了知苦集及灭道 分别十二因缘法

  法义乐说辞无碍 以是四辩广开演

  如来住于无上道,成就种种佛功德,转十二行相*轮,了知四谛,以法说、义说乐说、辞无碍四种辩才广为众生开示演说正法。

伍、结论

  对于四圣谛品名解说,谛是真实不虚之义,旨在发明如来说四种实义令诸众生起信解。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是佛陀的根本教义,也是佛陀究竟悟证而说出来觉悟人生的四大真理原则。

  四圣谛是人间的四种真理,因为与苦都离不开,依于对苦的领受与观察趣向于解脱道。所以苦谛排在最先。知苦找苦集的因,为达苦灭应找灭苦的方法。觉道是指八正道。所以苦集灭道如是排列,并冠上苦字。

  因为四圣谛名虽在小,义通大小,事理具足,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所知所断无改变,灭道二谛出世间因果,所修所证事决定。知断修证能令众生到彼岸,世界会变,但这是任何世界任何众生都不能独免的,为破计执引众生以四谛法引导到彼一乘无边真实谛海。所以佛独说四谛法门。

  〈四圣谛品〉不只是娑婆世界与十方世界的谛名,都有华严主伴互显与重重无尽的展现。

  〈贤首品〉说以各种语言来为众生说四圣谛法门,此是显佛说法三昧力,意指能说者的果德;不过也可以看见四圣谛的重要,及未入位信者之根机。

  〈十地品?难胜地〉属有量无无量,有作无作,正说分中与四圣谛有关解脱观法,可以利益众生。观法在文中已经记载,此略说要点有三:,一、对实法以明通别。二、别观四谛。三、四谛十六行(为根未熟者)。以十重观法来观四谛,如实了知四谛。

  慧远大师对于十观后面的五观也亦通观四谛,谓迷于四谛故为苦集,悟其四谛故成灭道,后一穷四谛缘起实性清净法界,成大乘道。在《瑜伽师地论?住品》第五地对于四圣谛,由十行相如实了知。

  〈离世间品〉“白净法为身 四谛为其足”,先以端正法令身清净,后以四谛法门来做为观行,观察四谛做为所修行之法门。佛菩萨以十善业为基础,〈入法界品〉“若未具修白净法,令其闻说十戒行”。教导众生聚思慧,善思量波罗蜜等诸善法,依闻思彼若名若义,自性差别,有上下故,成暖顶位,治诸弊漏,的白净法。以四谛法门来做为观行,以正念作为体,正念是八正道之一的真正之念。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慈、悲、智、慧、八正道、七菩提分等三学,四谛是可以通达解脱之正确路线、守护六根以常住正念为最。如来应正等觉,转大*轮,有十种事,佛的功德与众生可得的利益,可知如来是善于开演四圣谛,令离世间的杂染。

  〈入法界品〉佛的智慧清净通达无碍,可以一刹那间了知相应三世一切法,都是从心识因缘而有的,是生灭性、是无常性、是无自性的。于一国土中成佛,在一切处都是一样的,一处入一切处入,可随机随处示现。如来住于无上道,成就种种佛功德,转十二行相*轮,了知四谛,以法说、义说、乐说、辞无碍四种辩才广为众生开示演说正法。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虽观四圣谛而不住小乘圣果。”

  以上是笔者对四圣谛的理解,种种问题作认识的叙述,对华严经的四圣谛之认识与抽取在诸品中的几个面向介绍,认识四圣谛在《华严经》中的展现风貌,与其间是如何运用四谛观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