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欲望无边,切勿沉迷而失了本心

欲望无边,切勿沉迷而失了本心

  释尊下山为众生宣说佛法,走过一家店铺的时候,看到里面有一尊佛像,采用青铜铸造,形体逼真,神态安然。

  释尊大悦,心想: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记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于是,释尊就向店铺老板提出要买下这尊佛像。

  店铺老板见释尊如此钟爱佛像,便想多卖钱,便开了5000枚银币的高价,并咬定此价,分文不能少。

  释尊无奈,只好放弃。他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都愤愤不平,问他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

  释尊说:“500枚银币足矣。”众僧唏嘘不已:“那怎么可能?5000枚银币确实太高,但500枚银币确实太低了一些。”

  释尊摇了摇头,说:“500枚银币并不低,只是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只赚到500枚银币才是!”

  众僧疑惑不解地问道:“有什么办法可以度他呢?”

  “让他忏悔。”释尊微笑答道。众僧听了,更加不解,还想问个详细。释尊笑道:“你们不必再问,我自有办法,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天,释尊让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讲价,弟子咬定4500枚银币,老板不允,弟子便放弃讲价,回山复命。

  第二天,释尊派另外一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讲价,这次弟子咬定4000枚银币不放,老板同样不肯答应,弟子只好回山复命。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枚银币。

  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来买佛像,但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心里就着急了。每天讲完价之后,老板都后悔不已,早知道就卖给前一个人了。

  他一边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心,一边又根本不愿放下贪念。贪心使他备受折磨,想到佛像的价钱越来越低,他连觉都睡不好了。

  到了第十天,老板终于下定决心:“今天如果再有人来买这尊佛像,无论出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释尊亲自下山,对老板说要出500枚银币买下佛像。老板听了,高兴极了,没想到这时候价钱竟然还反弹到了500枚银币!

  什么也不说了,赶紧出手吧。老板不但将佛像卖给了释尊,还另赠佛龛台一具。

  释尊捧着那尊铜佛,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道:“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老板心有所悟,欢喜无限。

  当我们发现自己被贪欲引诱时,一定要及时反省,自我降伏。我们要做自己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仆。

  欲望被无明滋养着,无休止地追逐着新的境界,使我们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欲望越多,由此而来的烦恼也就越多。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克服贪欲,它就会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因为欲望会烧毁我们的理智,烧毁我们的道德,使人生失去正确的方向。

  有一位贫苦的人去向天神求救,天神指着眼前的一片麦田,对那个人说:“你现在从麦田那边走过来,捡一粒你在田里捡到的最大的麦子,但是,不准回头,如果你捡到了,这整个的麦田就是你的了。”

  那人听了心想:“这还不简单!”于是从田间小路走过,去捡那粒最大的麦子。但最后他失败了,因为他一路上总是抛弃那粒较大的麦子。

  贪欲之魔经常在寻找机会去欺骗人们的“心”;如果有一条毒蛇住在你的屋子里,你想得到安宁,你必须首先把它驱逐出去。你必须驱逐你生命里的贪欲毒蛇,你必须善自护持你自己的心。《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人要解脱烦恼,证得菩提,便要戒贪。持戒是护持身心的一种方便法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持戒来修正自己的行为,继而内化于心,从而改变于心,使自己的欲望减少。

  欲望是无边无尽的,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它,正如《菜根谭》中所说:“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其寡欲而已。”尽量减少自己的欲望,这是修行必经之路,也是持戒可以达到的一个目的。

  少欲知足是修行解脱的途径,更是必须遵循的生活准则。如果欲望减少,我们的执著就会相应减少。正是由于执著,使我们的内心失去了独立,迷失在对外境的攀援中,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

  欲望太多,就表示你的执著太多、你关心的外物太多,这样一来,你的生活必然会无所适从。到时你就会体会到故事中那名老板一样的心情,甚至更加糟糕。

  只有认识到欲望带来的过患,才不会有追名逐利带来的烦恼,内心才能趋于纯净和安祥。也只有这样,众生原有的佛性智慧光明才能得以显现。戒贪寡欲,使心得清净;心得清净,则无明自去;无明自去,则烦恼自消;烦恼消除,得大自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