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世上没有绝对的王者

世上没有绝对的王者

  在惊涛骇浪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的为王者皆非完人。古书《帝范》上说:“人主之体,如山岳焉,高峻而不动;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归往。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这是比较完整的对帝王的描述,将君王的行止、德行、言行、举动、胸怀、威信等进行了完整的归纳,亦带有人们对君主的理想性希望。人们期望君主是个完美之人,方可天下太平,得以永世安康。然而人无完人,君主亦是如此,不仅在世间的技能方面不可一概兼并之,在德行、决策、治理、威信等为人处世之能方面亦不能兼而有之。

  汉光武帝刘秀仁慈、厚道,被史学家称作“最有人情味的”的皇帝,但却在国家策略中将中常侍改用宦官,造成东汉时期宦官掌权的恶果;唐太宗李世民,“兼听则明”,以明鉴流传于世,却以玄武门之变,痛杀手足而得帝位;宋太祖赵匡胤宽厚、仁慈,开国时定下方策,国家民风淳朴、日渐繁荣,却因此而形成北宋弱兵少将、为政拘谨的特点。

  智商有不平衡性,天才即是“偏才”,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没有绝对的王者。

  勇于认识自己的缺点则能摆正人生态度,弥补人生缺憾;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能获得将才,知人善任。

  汉高祖刘邦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曾经于洛阳的南宫宴请群臣。当时他问众大臣:“众臣皆可据实评论,如何我能夺取天下?楚霸王却不能?”

  大臣们各说各话,多有不同,多家之言,不绝一词。最后,刘邦对众臣说道:“事实上,你们大家都是只知其中部分,而非全部。在我朝中,于军营中决胜千里的定计划策,当属张良;安定民心、供应军用,当属萧何;统领万军,夺取胜利,当属韩信。他们3人皆是人之佼佼者,我能量才使用,才是我得到天下的最重要原因。而楚霸王必败的原因就是,他只有范增一个谋士之人,还不得以重用。”

  为王者亦不是完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能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发现“人才”而非“天才”,能利用“人才”之才,为自己谋天下大事,他们是利用人才的“人才”,也是统治国家的将才。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说:“国家的繁荣昌盛仅仅系于一个人的性格,这就是君主国的命运。”尧舜的“禅让”、齐桓公的“尊王”、秦始皇的“建制”、汉文帝的“慈俭”、汉武帝的“进取”、光武帝的“和合”与唐太宗的“明智”等,历朝皇帝明君治国之道皆有不同,但无一完满,他们懂得扬长避短,发挥一己之长,安邦治国,因此被史家称道。

  众生之中,能称之为人才者众多,即所谓的“偏才”,古今之帝王也在此行列之中;能称之为天才者,即所谓的“绝对王者”绝对没有,就像人们想象幻化的神或信奉的宗教中的神主被认为是知晓天下之事,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的,然此皆为虚幻。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能认识自己缺点的人,就如季老所说是“自命‘天才’的人”,唯有认识自己的缺点才能在这个处处都是战场的社会中决胜而出。不因缺点而自惭形秽,不因优势而得意忘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虽无十全十美之人,但总有更优秀者,并且层出不穷。

  人能够诚实全面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美与不足并非易事,但偶尔颇有感悟,若“柳暗花明又一村”,则喜出望外,欣喜不已。

  一位工人天天用两只水桶挑水。两只水桶中一只完好无破损,另一只桶稍有破损,桶底有一个小小的裂缝。工人每次挑水,都会从破损的水桶里漏出一些水。好水桶因自己的完善而高傲自满,稍有破损的水桶却自愧不如。

  这天,稍有破损的水桶将自己的苦恼告诉了挑水工人,工人让它注意他们每次回来的路边那些鲜艳美丽的花朵。挑水工人告诉这只稍有破损的水桶,它每天漏的半桶水浇灌了这些花,花长得枝繁叶茂,比别处的更鲜艳,他采回去一些,放到主人的房里,给主人带来了一份馨香、一份美丽。

  人就如这破损的水桶,并不是一切完好,都有漏缺之处,也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世上没有绝对的王者,“天才即‘偏才’”,都是凡世俗人中的佼佼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利用一技之长,谋一己之事,于平庸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做一个“浇花水桶”,浇出一个枝繁叶茂的人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