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息事宁人来日方长,无事生非自惹麻烦

息事宁人来日方长,无事生非自惹麻烦

  孔子说:“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宽容、忍让不但是仁爱的展现,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高尚的品格,同时更能化祸为福,使自己轻松无忧。少责怪别人,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凡事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对待,不仅是给对方留有机会,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也争取了更广阔的余地,远离了怨恨,只有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反之,喜欢无事生非的人,往往会给自己树立敌人,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有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原本生活在深山里的蛇,因为觉得这里的自然环境恶劣,所以决定搬到人的家里去住,因为那里不仅夜里温暖,而且有很多的老鼠可以充饥。

  于是,它来到了一户铁匠的家里,刚刚爬上桌台就发现那里躺着一条和自己很像的蛇,但是它既不缩成一团,也不抬起脖子看自己。这条蛇就想:没想到这里已经被其他蛇占据了,为了能够独霸这里,看来只有先下手为强,将其他的蛇赶走了。

  想到这里,深山里的蛇立刻抢先一步咬住了对方。可是没想到对方不但没有反击反而任它咬,更重要的是对方的身体居然如此的硬,以至于深山里的蛇一咬再咬也没有令其有丝毫的反应,而它却在这一过程中将原本尖利的牙齿磨掉了。

  难怪深山里的蛇无法取胜,因为桌上的只是一把蛇形铁锉而已。

  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对于一个可以容忍任何事情、任何人,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的人来说,他的胸怀必定是宽广的,从而看到的世界也是非常广阔的;而那些目光狭窄,只计较眼前的微薄利润,为了一时的得失争论不休的人,必定会经常郁闷、生气,心里常常感到不平衡。

  对于气量大的人来说,自然是不会主动与他人起争执的,同样的,在面对他人挑衅的言语或是行为时,也会采取一种息事宁人的态度来处理问题,本着“大化小,小化无”的原则。这样做当然不是为了逃避问题,而是确确实实地想要解决问题。试想一下,如果将小事闹大,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原本两三句话就能解决的事情,最后反而会闹得不知如何收场的地步。

  吕蒙正是宋朝时期的宰相,他为人胸襟宽阔、度量如海。在吕蒙正刚当上宰相时,发生了一件事。有人揭发蔡州的知州张绅贪污受贿,吕蒙正得知此事后,就罢免了张绅的官职。但是,朝中有人不服气,就对皇帝说:“我知道张绅的家里非常有钱,根本不会把这些钱放在眼里,又怎么会贪污呢?不过,吕蒙正曾经与他有私仇,恐怕他是在趁机报复。”原来,早在吕蒙正还未得志的时候,生活极其贫困,有一次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就像张绅借钱,不过张绅没有借给他。

  皇帝得知了吕蒙正与张绅过往的事情后,就恢复了张绅的官职。吕蒙正既没有到皇帝那里替自己申辩,也没有找那些在背后“告状”的人的麻烦,而是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继续工作。没过多久,又有官员向皇帝呈上奏折,说张绅的确有受贿行为,而且这次是证据确凿,由不得他抵赖,别人更无法为他说情,于是,张绅再一次被罢职。

  皇帝知道之前冤枉了吕蒙正,于是想向他承认错误,但是皇帝又碍着自己的脸面,低不下头,于是就对吕蒙正说:“原来张绅真的有贪污受贿啊!”吕蒙正什么也没有多说,只是同以往态度一样的轻轻地说:“是啊,知道了。”从此以后,不仅在皇帝面前,就连在那些诋毁他的人面前,他也没有再提起过这件事,以免对方难堪。

  有一个叫温仲舒的人与吕蒙正同一年中举,两人也称得上是同窗好友,不过,官运却截然不同。温仲舒做官后,因为各种事情屡屡被贬,而吕蒙正却较为顺畅地当上了宰相。吕蒙正了解温仲舒的才能,知道他绝对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于是就向皇帝举荐了他。皇帝听从吕蒙正的意见,重新对温仲舒委以重任。没想到,温仲舒非但不因此感激吕蒙正,反而为了能够向皇帝展示自己的才能,经常在皇帝面前诋毁、贬低他。甚至,有一次吕蒙正因为一些事情惹得皇帝不高兴时,温仲舒还落井下石。

  知道这些事以及了解吕蒙正品德的官员都很看不起温仲舒,时间长了,这两个人的为人皇帝也略知一二了。为此,皇帝曾试探吕蒙正,向他询问温仲舒办事如何。吕蒙正毫不避讳、亦不念仇的在皇帝面前将其大大地称赞了一番,对他的才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皇帝听后,笑着说:“你虽然总是在我面前夸奖啊他,但是他每次却都把你说得一文不值啊!”吕蒙正好不在意地说:“陛下您让我担任宰相的职位,就是知道我能够欣赏别人的才能,并且知道什么样的职位能够发挥他的才能。既然如此,我正是按照您所希望的去做的,至于别人是怎么说我的,跟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也不在我的管辖范围之内。”皇帝听后,对他也是钦佩不已,此后也更加信任和敬重他。《菜根谭》上说:“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惟气和心暖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凡事选择息事宁人,这种人自身的性格定然会是温暖而热情的,由此获得的福分绝不会少;反之,待人冷漠无情自然也就福薄恩少。

  生活中,与其因利而产生争执,不妨大方地忍让一下,双方互有所得——他得到的是自己最看重的利益,而我们得到的是轻松、自在的生活。如若不然,与这样的人产生争执只会是无休无止的,最后就连我们自己想要过原本简单的生活也不可能了。当然,现实中有人“损人不利己”,他们做事总是不追究后果,只图一时的痛快,事过之后,对自己是有利的还是有弊的全然不管。这样的人通常属于亡命之徒,与其和这样的人计算得失,不如相逢一笑,各过各的日子方为上策。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