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得饶人处且饶人

得饶人处且饶人

  古时候,有一位非常擅长下棋的高手,他每次与人对弈时都会先让别人走一步。后来,这位下棋高手写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正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得理”是自然的,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抓住别人的错处,咄咄逼人,非得要逼得对方低头认错或是举手投降。《六祖坛经》中记载了一则因宽恕与原谅从而助人向善的故事:

  唐朝时期的高僧五祖弘忍有两位得意的弟子,一位是六祖惠能,还有一位是神秀大师,他们分别在南北两地弘扬佛法,门第弟子众多。虽然这两位高僧之间互相尊重,但是弟子之间都认为自己的老师佛法更高深,因而彼此敌视、崇己抑它。后来,五祖弘忍将自己的衣钵交给惠能继承,使其成为六祖,神秀门下的弟子因此愤愤不平,甚至买通当时有名的侠客张行昌去暗杀六祖。

  等到夜晚时分,天色大黑之时,张行昌偷偷地潜入到六祖的禅室中。原本正在念经的六祖得知了张行昌的来意之后,面对他手中的长剑并没有声张,而是闭上双眼从容地引颈就刃。谁知道,张行昌接连砍了六祖三刀,他却依然毫发无伤。

  此时,六祖睁开双眼对张行昌说:“身为侠客,手中持有正义之剑,那么首先心中就不应该有邪念;如果是以心中的邪念使用手中之剑,又怎么能成为正义的侠客,又怎么行侠道呢?”张行昌听完六祖的训诫,立刻拜倒在地,表达自己的忏悔之心,并希望可以剃度出家,跟随六祖修行

  六祖安慰他说:“你今天的身份是前来暗杀我的刺客,我如果此刻收你为徒,恐怕我身边的其他弟子得知你的身份后必定不能容纳你。你还是先回去吧,改天你换一身装束前来,我必定会接纳你。”说完,六祖还从身边的包袱里取出了一些银子交给张行昌,让他可以有生活用度。张行昌遵守六祖的指示,立刻离去。他以为六祖不愿收自己为徒,于是改在其他寺院出家为僧,法名为志彻,从此专心研修佛经精进修行。

  后来,张行昌在研究《涅槃经》的时候,对其中的部分经义不了解,于是去拜访六祖,希望他能为自己解惑。六祖看到志彻后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这么晚才来找我呢?我一直都在等着你。”志彻顿时感到十分羞愧,从此立志追随六祖,以报答其恩惠。

  “饶人不是痴汉”,占理得势的一方应当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风范,不要把对方逼到绝路上,那样只会激化矛盾,甚至给双方的关系画上终止符。得理且饶人,不仅给对方留有面子,也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你今天得理不饶人,焉知他日二人不狭路相逢?若那时他有理你无理,吃亏的就只有你了。

  《菜根谭》有云:“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每个人的身份、背景都不同,观念、想法自然就会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现分歧是在所难免的,不必非要计较个子丑寅卯出来。即便最后证明我们的意见是对的,也需要留一点余地给那些意见相反或是得罪我们的人,这样不但不会使你失了威风和面子,反而会抬高身份,日后或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一位大财主想要请山中寺院的高僧到家中做客,为了款待高僧,特意准备了一桌非常精致的全素宴,高僧欣然接受了。席间,跟随高僧前来的徒弟发现,在其中一盘菜里居然有一块肉,徒弟非常生气,于是故意用筷子将这块肉翻了出来,想要让主人看看。没想到,他的举动还没被主人看到,反而先被师父察觉了,高僧立即用筷子将肉掩盖在了菜里。

  徒弟心中愤愤不平,不明白为何师父要这样做。过了一会,他又悄悄地将菜里的肉翻了出来,而高僧也及时地再一次把肉掩盖起来,并悄声地对徒弟说:“如果你再将肉翻出来的话,我就把它吃了。”听了师父的话,徒弟不敢妄为。就这样直到宴席结束,大财主也没有发现藏在素菜里的这块肉。

  吃过饭后,高僧师徒就向主人告辞,往山上的寺庙走去。途中,徒弟再也忍不住了,询问师父:“财主家的厨子明明就知道这顿饭是做给我们吃的,也知道我们是不能吃肉的,却偏偏在菜里放了肉,这样做简直是欺人太甚,师父为什么要阻止我,不让他家主人知道,好责罚他一顿呢?”

  高僧说:“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主人知道了厨师的所为,在众怒之下会怎么处罚呢?轻则扣掉工钱,重罚的话可能会将其辞退。无论是哪一点,都等于是断了厨师的生计,这都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不过是一道菜中有肉,我相信这是他的无心之过,并不是有意为难我们,何必要追究个长短出来。与其看到他因此受罚,我宁愿吃掉这块肉,再请求佛祖的原谅。”徒弟听了师父的话后,仔细思索,不由得羞愧地点点头。

  《易经》中说:“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与人相处,如果相互之间不能多留一些余地,就好像是用公羊的角去撞篱笆一样,总会被卡住,进退维谷。人与人相处,发生矛盾在所难免,一旦有了纷争,即使认为自己这一方在理,也应避免过分地数落、指责对方。很多时候,其实对方早已经意识到自己犯了错,但是由于对所做之事存有罪恶感,或是碍于面子,不知道如何承认。这时,如果占理的一方不分场合、对象,一味的理直气壮地谴责别人,会让对方十分难堪。得饶人处且饶人,对那些已经有了内疚之意的人应该学会同情和理解,学会宽容和礼让。

  很多人一旦身陷利益的争斗就不由自主地变得焦躁起来,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也会争得不亦乐乎。虽然说“得理不饶人”是我们的权利,但何妨“得饶人处且饶人”?其实,只要我们凡事试着站在高处,往开处想,就能理解别人、宽恕别人。这样做在某些人眼里好像是“窝囊”的表现,但实际上是人格高尚的体现,由此带来的崇高的美感,是千金难买的精神享受。

  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永远都是有理的一方,永远都不会被别人抓住“小辫子”。平时过于苛责的人,一旦犯了错误被他人知晓,又怎么乞求原谅呢?因此,得理饶人,也是为了给自己将来留条后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