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生活故事 >

于诗情画意中领悟生活真谛

  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李叔同《玉连环影》

  说起李叔同作诗,不能不提发生在1914年的一段佳话,那是“南社”在杭州楼外楼饭馆举行的一次雅集上。

  李叔同去的时候,陈巢南、柳亚子、夏丏尊、马一浮、马叙伦、苏曼殊、胡寄尘、陈无我、胡朴安、朱少屏等人已经坐满了上下两个大厅。

  “啊……叔同来了。”陈巢南一眼发现了李叔同。接着“啪”的一声,鼓起掌来。

  “哎呀,叔同,”柳亚子喊着说,“你来得正好,刚才,十分钟命题诗,罚酒三人。大家给你留了一题,看你是吃敬酒,还是吃罚酒!”

  叔同对这种场面,也习惯了,笑着把手一扬:“请出题!”

  “七言绝句,每句有‘春’,外一首可不带春。”柳亚子说罢,端了一杯满酒,走到叔同眼前,大声喊道:“十分钟!”

  顿时,几百个人静下来了,有人窃笑,有人盯着叔同的表情,更有人担心他“吃罚酒”。

  其实,叔同听了命题之后,再也没顾其他,以他那丰富的想象力、观察力和记忆力,顿时一首七言绝句构思在胸,他诵道: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一阵掌声。

  柳亚子是个干脆的人,听了叔同朗诵,一看表,喊道:“从命题到诵诗,五分钟。”话音刚落,“咕咚”一口,把满杯的绍兴花雕喝了个精光。

  由此,李叔同的诗学功底可见一斑。

  李叔同是个诗人,这不仅仅是一个名份,更是一种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文气质。

  关于诗歌,孔丘先生有一句经典的概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诚然,诗的本质就是真、善、美,而对爱情与友谊的赞美,对理想与事业的追求,对祖国与家乡的思念,对良辰与美景的歌颂,对道德与责任的伸张,对理想与智慧的发明,正是诗永恒的主题。

  诗不但有优美的韵律,铿锵的节奏,凝练的语言,精美的词汇——诚然,这些都是诗不可或缺的形式,没有这些就没有诗,但仅有这些也不是诗;诗还要有思想,有情感;有高华的意境和兴致,有兴发的感动和联想,这才是它的本质。真、善、美是诗的本质,这是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而言;思想和情感也是诗的本质,这是从生命体认知的角度而言;二者并不相悖。而思想的表达最终要转换为情感的抒发,这才是诗的思想而不是常人的言语和一般文章的思想,这才可以突破生理时空的局限而在心理时空和心灵天地任意徜徉,这才能表达出最奔放,同时又是最智慧的诗句。所以阿Q只能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李白则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庸俗歌手只能唱“我爱你爱得要死”,李商隐则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诗。所以说: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心灵,而诗正是心灵的王国。所以古贤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毛诗序》)“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俏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文心雕龙·明诗》)因此情感更是诗潜在的灵魂和真正的生命,是诗的灵魂之源和生命之核。

  读史可以让人知古今,读诗不但可以让人知古今,而且可以让人明事理,可以让人陶冶情操,涤荡心胸。

  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

  诗与世事是分不开的,生活是诗的来源,读诗便可以让人明白世事。而写诗的人对生活的理解就是一种境界,正如李叔同那曲折多舛的一生,从富家公子到文坛新秀、从敬业夫子到一代高僧,也只有阅历如此深厚的人才能和诗歌相得益彰。李叔同不仅在用笔写诗,更是用自己一生的沧桑写诗。有了诗歌陪伴的李叔同更显其卓尔不凡。

  所以说,诗不仅是文字迭加起来的文学作品,更是心灵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当你烦恼时,当你无聊时,不妨读首小诗,到诗中去体味人生的意境,借鉴前人处世哲学。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