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生净土

  《念佛净土》—圣严法师

  目录

  自序

  孝亲报恩当念佛

  念佛法门四个心

  四种净土任君游

  两类超度亡与存

  忏悔业障是恒课

  带业消业生净土

  西方净土与人间净土

  佛七的根源

  念佛的方法

  自序

  我常念佛,也常教人念佛,劝人念佛。

  早在三十多年前,我便应邀于台湾南部屏东巿的东山寺主持了弥陀佛七。一九八○年代以来,我在台北北投农禅寺,每年主持一次清明报恩的佛七,并于农禅寺成立每周集会共修一次的福慧念佛会。所以我曾为大众做过不少次跟念佛法门有关的开示。我也在我们的中华佛学研究所,担任了好多年净土学的课程,但我仅为《华冈佛学学报》写过一篇〈净土思想之考察〉(编案:现收录在《学术论考》一书中),却从未出版过类似这一本介绍念佛法门的作品。

  这是由于我在东西两个半球,不论是演讲或撰稿,我被人家要求的,多是以禅的范围为主题,竟然从未遇到过被人要求开示念佛法门的机会。

  直到今(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四日,我在农禅寺的清明报恩佛七期间,每天开示念佛生净土的法门,说明佛法重视知恩报恩,人们当以感恩的心情接受现实的人生,再以报恩的情怀奉献广大的众生。如何才能正确地表达感恩与报恩,应当修学念佛法门,因此法门,真俗全收,事理双圆,世出世法,不论现世福利或身后美景,无不包容。

  至于如何修学念佛法门,我便逐日介绍了七个项目:1.孝亲报恩应当念佛。2.念佛应当具备四个心:信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3.净土有四种:人间的、天国的、佛国的、自心的。4.超度有两类:对亡灵的、对生者的。5.要将忏悔业障的修行当作每日的恒课。6.带业、消业都生净土。7.往生西方净土当以建设人间净土为基础。

  当时的录音带被流传之后,很多人听了非常喜欢,有几位热心的弟子,又从录音带整理成了文稿,交给我审阅,我便将之带到美国。至本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我始抽空取出检阅,发现内容空泛,不知好在何处,行文的语气,也不象是我的。因此花了十天时间,将之删削补充,重写了一遍。也让我借此因缘再次熟读净土三经,重温净土诸大师的著述达三十多种七十多卷。

  写完之后,觉得意犹未尽,所以增加了「佛七的根源」及「念佛的方法」两篇。使得这本五万余言的文章,在实用的价值之外,也富有参考的价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日释圣严自序于纽约东初禅寺

  孝亲报恩当念佛

  我们的清明佛七,又名报恩佛七,所以来谈谈报恩的意义。从佛教传统的观念来说,恩有四种:即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中国特别重视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其余三种就好像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从先秦时代开始,就倡导孝道,儒家的《孝经》就是从伦理的孝亲观点而讲立身行道德教治化等的道理,非仅孝亲,亦兼论君天下的准则。因在五伦之中,以亲子的关系为基点和起点,所以孝亲最重要。汉代曾提倡以孝立国,并举孝廉;孝子必定清廉,想找廉节的官员,就从孝子中选拔,所谓拔忠臣于孝子之门,若是孝子,则一定会对社会大众也能关怀。相反地,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关怀的人,或者是逆伦的人,要他们大公无私地去关怀人民的疾苦,必是很难的事。

  可是到了近代的社会,自从西方所谓「工业革命」之后,家庭与社会的结构转型,伦理的观念破产,各自为政的小家庭制度,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念,便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灾难。东方的中国社会,也受到重大的冲击,渐渐对孝道的伦理观念视为迂腐保守,亲子关系渐渐淡薄。也就是亲子间的关系,只是维系在儿女未成年之前的短短十多年时间,当儿女长大成人之后,各奔前程,对父母就不怎么关怀了。并且认为父母养育子女是责任,儿女关心父母是施恩。因为人是自私的,往往为了自己的前途,而不顾父母的死活及父母的需要了。

  今天在台湾的社会,也不得不走小家庭制的这条路了。虽然尚有政府官员,正在鼓励大家族制度,若有三代同堂、四代同堂者,可受到奖励优待,这种作法相当可取,但仅少数人能够做到,也只有少数的政府官员做如此想。因为整个世界的大环境,已演变到如此地步,我们希望普遍且永久恢复到从前农村社会时代的大家族制度,就相当不容易了。

  不过,中国人尚保存著对祖先怀念的风俗习惯,慎终追远,在清明节扫墓,对祖坟祭拜一番,表示对于祖先或已故亲友的追思。我们对此风俗,应当赞歎,纪念祖先,便是饮水思源,便是孝道,便是念恩感恩。不过,此种风俗,除了形式而外,并无实质上的报恩意义,祖先们又能得到些什么功德?

  今天有三位居士从很远的南部来台北的农禅寺看我,我劝他们参加一天随喜念佛,用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他们祖先更好,但他们并未留下,原因是老、中、少三代,各有自家和外家的祖墓,利用星期假日,赶到好几个地方扫墓祭祖,他们要奔走在不同的墓地与纳骨塔之间。我便劝告他们:「仅去扫一扫墓,意义不够大,最好能从农禅寺出发开始就念佛,到了墓前也念佛;在墓地上念佛,扫完墓回家的路上也要念佛;清明前后念佛,平常日子也念佛。一方面将功德回向给祖先,另一方面希望他们在幽冥界中,听到佛号声也能信佛、学佛、念佛。」那三位居士听后很欢喜,我希望他们真的照著我的劝告去做就太好了。

  诸位来参加清明报恩佛七,一方面是修行,一方面是为了报恩。多半的人会为了祖先及已故亲友立往生牌位、点往生灯,做何用呢?是希望他们能接受到念佛的功德,若未转生,以他们自己的灵体来到本寺,听我们念佛,也跟随我们一起共修,则更有意义。信不信呢?现在就有好多好多你们的先亡眷属在听我讲开示。一定要信!否则大家来做这些念佛的佛事,不是欺骗自己又是欺骗谁呢?

  为什么我们念佛就算是报恩?就对祖先及先亡眷属有用呢?很简单,当我们为新亡的人助念之后,往往就会发现那些已断气的死者面部表情,现出微笑的感觉来,本来死者面部是暗青的、灰白的,但当我们为他助念虔诚恳切之时,死者的脸上、嘴唇便会泛起红晕,这表示人虽过世,他们的神识仍会听到我们的念佛声。只要听到念佛声,便会生起信仰心、欢喜心和清净心,就能离苦得乐,必定往生净土,所以唯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报恩。

  我们已故的先亡亲友见我们念佛、供佛、拜佛,他们一定非常欢喜,因为念佛时不会说坏话、做坏事。因此使得先亡亲友,对你安心放心,且又觉得非常安慰,故以念佛来纪念和超度他们,乃是最好的方法。其实每年清明扫墓时,仅烧几炷香、燃一对烛、焚化一些冥纸冥库,献上一束鲜花等,倒不如也来参加一次念佛的共修。我们并不反对扫墓,但我更鼓励念佛。当在清明扫墓之外,也到寺院里来参加七天报恩念佛的修行,则对先亡更有意义、更有功德。就算是来随喜念佛一炷香或参加念佛一天也很好。

  我很佩服我的先师东初老和尚,他在遗嘱上写明要我们别给他土葬,火葬后也不许留取骨灰或舍利供养,而是将之和面撒在海中与水族结缘,他在世时,曾对我说︰「做人不要那么愚蠢,既知活著时要这样、要那样,都是幻相,死了后还要一座坟墓,岂非可笑。」我就照他的遗嘱办了。可是,当先师火化后发现有很多舍利,我不敢要,很多信徒正在抢。当时有人便对我说:「圣严法师,有人在抢捡老和尚舍利,我们中华佛教文化馆要不要留下一些呢?」我说:「有人抢去供养不是很好吗?」不过,我还是不能免俗,留了一些先师老和尚的舍利,供养在祖堂里。可是,我能体会我们老和尚的意思,是不要我们以扫墓的风俗来纪念他,而是遵照他的遗志来弘扬佛法,修行佛法就是纪念他,就是报他老人家的恩,这比供养他的舍利或比用扫墓来纪念他更有意义。

  我现在继承他老人家的遗志,用他留下的道场,除了自己修行,也在弘扬佛法,指导修行,以此种方式来代替扫墓,作为纪念,功德更大。这项功德,也不是出于我的,是他老人家的高瞻远瞩。

  诸位知道我今(一九九三)年已几岁了?(大众默默摇头)因为我从来不做生日,所以也忘记自己到底几岁了,从我传记资料的记载看,今年已是六十四岁,我还能有另一个六十四年可活吗?不能!你们认为有,可是我不相信,因此,我也在此宣布:我死之后,不准埋在土坑中,也不许为我起纳骨塔或舍利塔,不准捡舍利回去供养,我也要学我的先师老和尚一样,弟子们见我死了,将我火化,研细后的骨灰撒在法鼓山上。先师老和尚要我将他的骨灰撒在海里,也曾大费周章,尤其在海上私自去撒遗骨,是被禁止的。我也要节省我的弟子们的麻烦,撒在法鼓山的林间空地上,经过雨水冲洗,便进入溪涧,流往大海去了,我不要留下任何东西,仅希望留下二句话,是法鼓山的理念:「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若能实践这两句话,便等于给我扫墓纪念。你们现在已在替我扫活墓了,不是吗?释尊涅槃已二千五百数十年,我们做弟子的人,很难能到他的火化场去扫墓,都能用修行佛法、弘扬佛法来纪念佛陀,供养三宝。这才更具意义,也才是真正的佛子

  「报恩的最佳方法,是用父母给我们的身体,来做对自己、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来说对自己、对众生有利益的话;想对自己、对众生有利益的念头,这才是真正的报恩。」诸位是否听过「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的两句话?实际上,一方面,我们要奉献自己来利益众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饮水思源,知恩报恩。出家的大德高僧以及在家的大善知识们,往往会说:「为了报答三宝恩,誓愿尽未来际献生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弘扬佛法,护持三宝。」这意思也就是说:三宝的恩我们无法报答,只好以自己所能、所有及所知,来做学法、弘法、护法的工作,以为报恩。

  诸位来参加清明佛七,就是修学佛法,护持三宝,也就是报恩。诸位一定听说过「承先启后」这句话,我们继承了祖先的遗荫和福泽,包括我们的身体和生存的环境,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遗产,就有责任用来发挥自利利他的最大功能,使得祖先的遗泽不断地延续下去,才是最好的报恩方式。过去的许多中国人,只知传宗接代,为祖先留「香火」,却不知发扬光大祖先的遗德芳范,为祖先增光,为后代增福,才是最佳的薪传。绝对不是仅以烧香焚纸来纪念祖先,就算是承先启后的。我们佛教徒当以修学佛法、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来报答祖先的遗恩。

  我在三年前回大陆探亲,见到我的三嫂,她一次又一次的说:「小阿叔,你看,我替你们张家生了五个孩子。」她的意思是说:我出了家没有生孩子,非常不孝顺,她帮我们张家生孩子,尽了孝道。我只好说:「你辛苦了!」在此我要请问诸位,像我这样出了家的法师,终身修学佛法,关怀大众,服务人群,对我的父母来说,算不算是孝顺和报恩呢?(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农禅寺清明报恩佛七第一晚开示)

  念佛法门四个心

  今天为诸位讲修行念佛法门的四个心,那就是信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信心的要求,遍于诸经,而尤见重于《阿弥陀经》,其余三心,出于《观无量寿经》。

  一、信心

  在佛法中,不管修任何法门,都得先要有信心,经说「信为能入」,学佛以信心为第一个重要条件。信心的对象是相信释迦牟尼佛在各经中所说之法,都是真语实语,句句有用,字字如金。站在凡夫的立场,不管是否能够做到,都应相信。这就是所谓「圣言量」,对于大圣佛陀之言,语语真实,不得怀疑、不须推敲。特别是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谓「法门无量」,每一法门,皆是针对不同的根性需要而说。不同种类的人有相同的根性和不同的根性,不同时代环境的人亦有相同的根性和不同的根性,需要以无量的法门来接引无边的众生。故当我们认定并跟随某一位善知识修行时,除了不得怀疑他这个人,也不要怀疑他所教的法门与其它法门是否相同?是否有矛盾?否则便无法产生坚固的信心,也得不到真正的受用。

  我们在打佛七期中,念的是阿弥陀佛,修的是净土法门。此在佛经之中共有六十多种,提到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最重要的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为净土三经。在中国的魏晋时代(约公元第五世纪前后)开始,阿弥陀佛的造像,已经盛行。北魏的昙鸾、东晋的慧远、隋唐的道绰、唐初的善导,然后有慈愍、法照、少康等诸师,大事弘扬弥陀净土,俨然蔚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这次来本寺参加念佛打七的菩萨们,共有三百八十多位是精进组,另有四、五百位是随喜的,其中有好多位曾经修行过其它法门,也来参加念佛修行,即表示对弥陀法门也有信心。所谓条条马路通长安,殊途而同归,法门虽有无量,但同样是令我们离苦得乐,成菩提道。我们一定要相信目前正在修持的法门是最好的,所用的方法是最可靠的。

  我们相信什么呢?信经典中所说有西方极乐世界,信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要救济所有的众生,同登西方净土的九品莲位。先要对弥陀的本愿有信心,有求生西方的愿心,便可决定得到弥陀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不过净土三经所介绍的修行方法,也略有差异:《观无量寿经》主张以十六种观想法门,用观想三昧及念佛三昧等的修持,达成三阶九品的往生目的;《无量寿经》主张信仰弥陀四十八愿,依愿修行,纵然是惑业凡夫,也必定往生彼国;《阿弥陀经》主张以信愿行,执持弥陀名号,求愿往生彼国。《观无量寿经》也要求持戒修福发菩提心,《阿弥陀经》则要求持名至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主张乃至但能信乐,不生疑心,十念乃至一念,求愿往生者,亦得如愿。因为中国佛教重视《阿弥陀经》,为了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西方,因此而使许多念佛的人变成自私,不管世间事,但求专心念佛,就怕临命终时不得一心不乱而不能往生西方。日本的净土信仰则不然,他们重视《无量寿经》,所以法然派的净土宗、亲鸾派的净土真宗,特别强调弥陀的「他力本愿」,只要信仰弥陀本愿,就可藉著佛力得救,此似与基督教的信上帝即得救的思想相同,实际上不同,因为基督徒信神,自己不能成为神,佛教徒念佛,终究必将成佛。我觉得这比近世中国佛教徒为了强调「一心不乱」的专门念佛而不管世事者较为可取。我现在也主张必须相信佛经佛语,若依《阿弥陀经》持佛名号,一至七日,一心不乱,临终见佛来迎,当然好,此可用打佛七等克期修证的方式。若依《无量寿经》除了五逆之人,欲生彼国众生,至心信乐,乃至十念念佛,也都决定得生。这就不必担心不得一心不乱便无往生佛国净土的希望了。若依《观无量寿经》则较繁复,要分三点进行弥陀净土的修持:1.修三福(含世间伦理、皈戒十善、发菩提心、诵大乘经),2.修十六种观想法,3.修九品往生法,故此经在中国及日本均少人修。古代中国及日本,重视《无量寿经》,近代中国重视《阿弥陀经》,毕竟净土法门,要在「信」字,能信弥陀的本愿,便可念佛往生,正如龙树菩萨所说,净土属于他力救济的易行道,若修禅观等如《观无量寿经》所说的那样,倒有点象是自力解脱的难行道了。

  弥陀净土的修行法门,之所以能够受到中国及日本许多人的崇信,便在于弥陀的他力本愿,能予人以安慰的绝对信心,不必考虑自身所做功德的多寡,也不必担心自身修证的功力大小,只要信仰弥陀本愿,立誓往生就好,然后便可放心大胆地来做各种自利利人的事了。纵然持戒不严,烦恼不断,也总会有阿弥陀佛依其本誓愿力来接引。净土行者们可以放心安心。

  诸位菩萨来参加清明报恩的弥陀佛七,执持弥陀圣号,就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相信念佛的人,临命终时,绝对可见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在七期中,能得一心念佛,当然很好,所以要念念用心念。倘若老在散心念而不得一心的效果,也不用着急,《观无量寿经》说到,纵系五逆十恶之人,若能于命终之时,遇善知识,教其称念阿弥陀佛,且足十念,至少亦得往生彼国的下品下生。 不过既来参加佛七念佛,不得心存懈怠侥幸,如你不能及时念佛,念成习惯,等到命欲终时,谁能保证你有善友的劝导,谁又能保证届时你还神智清明地知道以十念具足来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呢?因此,要在佛七中精进念佛,如能持之以恒,便能随时随地皆可做好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的准备。

  二、至诚心

  是诚恳心、虔诚心,不是三心二意、心浮气躁,马马虎虎的敷衍了事。念佛时应当口念心惟,如在阿弥陀佛面前,声由口出,又从耳入,声声印向心田,句句都从心出。念念都是佛号,处处总是佛国。如果无法专心念佛,便当观想:你是在海上的破船乘客,遇到海难,已经掉入波涛汹涌的海水中,很幸运的抓到一块破船的木板时,必须捉牢抱紧,一点也不能大意,否则就会被惊涛骇浪冲走,只要一不小心放手,木板便不知去向,想要再抓到手,可能已经越冲越远了,那时,你自己在海中,便只有死路一条了。我们念一句佛号时,如在茫茫大海中快被淹死的情形下抱住木板,其实是抱住佛号念佛,此时要将佛号当作海中救命的浮木,不可以心不在焉地念佛,不可胡思乱想地念佛,不可爱念不念地念佛。相信诸位已看到我们农禅寺佛殿墙上的标语:「口与心声声相应」,「念与佛步步不离」。在坐着念佛时当用第一句,用力大声念、用心高声念。在绕场念佛时,当用第二句,每一个念头均与佛号相应,每走一步都配合念佛的节奏,念念不间断,步步不相离。将全部的身口意三业,投注于每一句佛号的当下。

  三、深心

  《维摩经.佛国品》也说「深心即是净土」,又在其〈菩萨品〉云「深心即是道场,增长功德故」。坚固不拔,根深柢固的信心,是从修证的经验及念佛的应验所养成的。打心底起,念念系心念佛,在习惯上时时自然念佛,便是深心念佛。如果悠悠忽忽、随随便便地念佛,有一天没一天、一曝十寒地念佛,便是浅心念佛。如果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一边念佛一边昏昏沈沈,便是浅心念佛。

  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寿,提倡禅净双修,却以净土为其归趣,每天持念阿弥陀佛圣号十万声,便是深心念佛的榜样,那是要连吃饭、工作、上厕所时,都不离佛号,方能一日念足十万声。若能深心念佛,根本不可能再有烦恼妄想生起的空隙了。

  可知,深心即是绵密的细心、即是踏实的定心、即是明彻的慧心。若能以深心念佛,已是一心念佛,不仅通达事一心,也能相应理一心。不仅必定往生西方净土,也可亲自体验到自性净土及自心净土。无怪乎永明延寿主张禅净双修,殊途同归。若能深心念佛而得法得力,其实已通于禅修的悟门了。

  四、回向发愿心

  回向的初意,是将念佛目的期求往生西方;是以修行一切功德回向往生西方的极乐世界。回向的深意,是发菩提心广度众生,就是愿将自己的念佛功德回向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都能信佛学法敬僧,都能念佛成佛;也以念佛的功德回向改变具有刚强心的众生,促使众生愿意信仰佛教、修学佛法,早日往生极乐世界,早日成就无上菩提。可见念佛回向的目的有二:1.祈愿自己往生,2.祈福一切众生都能往生。

  不可仅是自求往生净土念佛,当为了祖先往生西方念佛,也愿一切众生因我们念佛而都能往生西方。所以回向发愿心,跟发大菩提心的意思相应相通。

  一般人来参加佛七的共修念佛,仅是希望自己消灾免难、逢凶化吉。听了以上的开示,当知为自己消灾免难祈福之外,我们念佛、拜佛、绕佛、做课诵的功德,更应该是为了发菩提心广度众生。本来是我们的怨亲债主,因为把功德回向给他们,他们就会变成我们的增上缘、护持者,也就等于给我们消灾免难。但却不可说,因你念了几句佛号就能消灾,而是怨亲债主见你发了菩提大愿心,将来你会成为怨亲平等的佛菩萨,所以就不麻烦你了,他们也因你的念佛修行而得利益,可见念佛多好。好处从何来?是从回向发愿中来,是从发菩提愿广结善缘中来。(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农禅寺清明报恩佛七第二晚开示)

  四种净土任君游

  今天为诸位讲净土的种类,从经论中所见者,综合来说,大略可分四类,那就是:人间净土、天国净土、佛国净土、自心净土。我曾于一九八三年出版的《华冈佛学学报》第六期,发表过一篇〈净土思想之考察〉,对这四类净土,做过比较详细的介绍,后来又将之编录在《牧牛与寻剑》,诸位如有兴趣,不妨找来参考。

  今天我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谈这四类净土。

  一、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的意思,是指我们现实的生活环境,就是净土。凡夫所处的大环境,佛经中称为苦难重重的「娑婆世界」,《阿弥陀经》等形容为:劫、见、烦恼、众生、命,都是不净的「五浊恶世」。不过,当我们听闻佛法,修行戒定慧,只要乃至仅有一人修行,那人即见净土,能有二人修行,那二人便见净土,许多人修行,则许多人都能见到人间净土;若因修行而体验身心的清净,净土就在你的眼前展现。

  能持净戒,就不造恶业,所处的环境便不会因为自我困扰而变成苦趣的娑婆世界与五浊恶世。由于持戒,身口意三业渐渐清净,虽在人间,心里也不会害怕感受苦报,既然不怕,没有忧愁,不想逃避,此世岂非即是净土。

  能修禅定,内心自然平安。所谓平安,便是不受环境困扰而起烦恼,不因环境的动乱而内心也跟著波动不安,心定能如止水,能如明镜,能如万里无云的一片晴空,则身体虽住五浊恶世,也不会使我们感觉到烦扰不安,就能将此混浊的世界,看成人间的净土。

  例如有一次我们的汽车,正在高速公路行驶,突然发现后边有一辆车,飞快超过我坐的车,另外,后面又来了一辆汽车,加速紧跟,也想超入我们前面的车道,结果,使我们的这辆车,变成进退维谷,开快会撞上前车,开慢会被后车撞上。我的驾驶弟子,则一边大叫,一边吓得面色发青,心跳个不停,我坐驾驶座旁,始终保持沈默。当危机闪过之后,他问我说:「师父!你为何不怕,差一点就被撞死了!」

  我说:「既然有师父在车上,还会撞车出事吗?」实际上那仅是安慰他的话。

  我又说:「要死,如非死不可,怕也没有用;不死,反正不会死,也就不用怕。以后你要学著用这样的心态,心平气和地谨慎开车。」

  他回说:「师父,我尚无如此的工夫。」

  我勉励他说:「你要学著每天打坐,保持心绪平静,再遇到如此的情况,就能够不慌不忙,该如何应对就如何处理了。光是临危大叫,不济事的。」

  临急应变,切忌慌张,若有定力,便知天下本来无事,好好处理就是。

  若能修智慧,便不起烦恼。无我的智慧,可从听闻佛法、体验佛理、反观自我、洞察人生中获得,也可从修行布施、广结善缘、常知惭愧、并修禅定中获得。有了智慧的人,便不会以烦恼心来处理自己的事,又能用平常心来面对当前的环境,心平气和,愉快自在。既会将人间视为修行菩萨道的环境,又能把善恶、得失、是非、利害,看成因缘所生幻起幻灭的现象,不需要欣喜欲狂,也不必痛不欲生。

  有智慧的人,知道世间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若能以事前的努力及事后的补救来加以改善,当然极好,万一已经成了定局,那就放开胸怀来承担接受。怨天尤人于事无补,于人无益,何必愚痴,烦恼不已。

  所以,有智慧的人,虽然生活于此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却能享受到佛国净土的无碍自在。

  二、天国净土

  修行十善,便生天国。天国尚在三界的范围,还是有漏有限的,由于积福,享受欲界天的欲乐,或修禅定,享受诸禅天的定乐,但在欲天的福报享尽之时,禅天的定力退失之际,又会从天国下降到人间或更向下而堕落到三涂恶道。所以纵然天国可爱,有朝一日,又成过眼的云烟。不过,能生于天国总有一段时间享受天福,比起人间之有种种灾难、种种困扰的现象而言,天国已是一片净土。欲界天中,没有髒乱,没有罪犯,没有灾变,没有疾病,思食得食,思衣得衣,飞行自在,来去自如,身轻如虚空,所求无所缺,伎乐随身,永无黑暗。因此就有许多宗教都鼓励信徒们求生天国。只是他们并不知道进入天国后的天福也会有享尽的一天,那时候便有五种衰相现前,纵然贵如忉利天主,亦会如《涅槃经》卷一九所说:「释提桓因,命将欲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故对一般人来说,天国就是净土,而对佛教徒来说,则宁愿生在人间修学佛法,却不想生到天国去享天福。

  依据佛经,天国有两类:一是有漏凡夫所生处,一是补处菩萨所居处。例如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的最后身菩萨,便居天上,同时也介绍有一尊当来人间成佛的弥勒菩萨,如今便在欲界第四高的兜率天,准备到人间成佛,该天分作内外两院,外院是欲乐凡夫所居,内院是弥勒的化区,真正是清净的天国净土,那儿跟凡夫的欲天所不同者,乃是见到弥勒法相,亲闻弥勒说法,不为享受天福,而是修行佛法。所以要劝大众,如果急着想生天国者,必须选择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等到弥勒下生人间成佛之时,兜率内院的众生,都会追随弥勒降生人间,都成为佛的弟子,围绕弥勒尊佛,共同修行,净化人间,龙华三会,凡是会众,人人可得解脱。只要生到弥勒的兜率内院,便已得到毕竟解脱的保障。因在《弥勒下生经》中说到弥勒将在龙华树下:「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三会之中度脱一切有缘众生。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从东晋的道安法师开始,经唐初的玄奘大师、窥基大师,近代的太虚大师,到在台湾圆寂的慈航法师,都是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天国净土。

  三、佛国净土

  佛国在何处?是指以诸佛的福德智慧及本誓愿力所成就的国土,此有两种作用:一是示现佛的功德果报;二是接引化度一切有缘的众生,修学佛法,同成佛道,便称为佛国净土。

  释迦世尊在此秽土世界成佛,但在《大般涅槃经》卷二四说:「莫说诸佛出现不净世界。」《法华经》卷五也说:「印度的灵鹫山即在净土中。」可见凡有佛处,便是佛国净土。但在诸经论中,综合而言,佛国净土分有自性的法身佛所居,自他受用的报身佛所居,应化身佛所居。故有三身四土之论。例如唐代的法常、智俨、道宣、道世等诸师,有法性、实报、事、化的四种净土说;法身佛居法性土,自受用身佛居实报土,他受用身佛居事净土,应化身佛居化净土。天台智顗则主张:1.凡圣同居土,如西方极乐世界;2.方便有余土,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圣人所居;3.实报无障碍土,是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所居;4.常寂光土,是诸佛如来所游处。四土配三身,则为以应化身佛居于同居及方便二土,报身佛居于实报土,法身佛永住寂光土。

  从《阿弥陀经》可看到的六方诸佛净土,以及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若以智顗所见,都是应化身佛所居土,实际上有无量无数的十方诸佛净土,跟我们最最有缘的应该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净土。仗佛本愿,凡夫即能往生佛国,其余三等净土,均当自修福智,始得现前。

  非常奇妙的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往往在活著时求药师佛,希望长寿不死,消灾免难,却未想到要去东方的琉璃光净土,准备死亡来临时,求阿弥陀佛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好像这二尊佛,一尊是寿星,一尊是死神。此种观念是把净土信仰弄偏差了。其实如印顺法师的《东方净土发微》中说:「东方净土的摄化此土众生,不但死后得安稳,现生也能免除种种灾难危厄。」又说:「求往生西方而不能成就的,也能承琉璃光佛的威光,于临命终时,为八大菩萨所摄引而到达西方。」印顺法师又说:「佛与净土,是我们的师范,理想世界;但同时,并非向外驰求,而是内在德行的体现。」又说:「如觉了法性清净,究竟圆满,是琉璃光佛。」可见修药师法门,也可与西方的阿弥陀净土相通。功浅障深的凡夫,修东方净土及西方净土,均得往生佛国;若系功深障少的众生,不论专修那一种净土法门,都会亲见自性的弥陀如来、法身的琉璃光佛。

  但是药师佛净土的目的,在于激励人间、净化人间,当系事实,故在《药师经》中,也赞歎西方净土。由于阿弥陀佛的净土是上中下三根普被;不论上智下愚,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愿生西方净土,即蒙慈悲摄受,接引往生。因此释迦世尊,在各处经中,力赞阿弥陀佛的愿力宏深。尤其使得许多自信不足、毅力不济的众生,都能因此而获得了往生佛国的保障。此对于人心的安定、信心的增长,有大功德。不管自己修行的程度如何,只要具足信仰弥陀的本愿力,乃至十念佛号即可往生极乐国土。足证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有其独到的殊胜之处。

  四、自心净土

  所谓自心净土:即是说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不论凡圣,本具佛性,也就从来未曾离开过佛国净土。昨天谈到深心,众生的心既与佛心相同,众生所处世界便与佛国无异。不过众生的心尚有烦恼覆障,无法见到清净不动的本心,也就无法体会到生活于佛国的净土。若能穿透烦恼尘网,往心的深处看去,就会发现佛心即是自心,此界即同佛国。因为心若清净,所见世界就是净土;心若不清净,生活的环境就是无边的苦海

  《华严经》的「华藏世界」;《梵网经》的「菩萨心地法门」;《法华经》的「灵山净土」;《维摩经》的「真心」「深心」是「菩萨净土」,又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等,都是指的自心净土。到了中国宋代的天台家大学者知礼及元照,元代的惟则等诸师,都主张唯心净土的思想,倡导「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而谓:「十方微尘国土者,唯吾心中之土也。」又云:「极乐独非唯心净土乎?」明末的蕅益大师也主张「是心是佛,自心作佛」以念佛三昧而竖出三界者,便见唯心净土,以他力方便而横出三界者,则生西方净土。此则与禅宗六祖坛经》所云「迷人念生彼国,悟者自净其心」相近。

  如何自净其心?一般人不易体会到,当然也做不到。若修念佛法门者,正在念佛时,将心中所有一切杂念放下,只管专心念佛号,此心即与佛相应,那时的心中,便没有恐惧、怀疑、贪、瞋、骄傲等的杂念起伏。若能更进一步,一时之间,全部杂念离你而去,此时便与佛的净土相应。一念相应一念见净土,二念相应二念是净土,念念相应念念住净土。

  虽在凡夫阶段,不可能念念与佛相应,不可能念念住于净土;但你如果念念念佛,念念基于信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就会渐入佳境。天下本无事,妄想从何起,念念都把念头贴在佛号上,持之以恒,时间稍久,就可修成念佛三昧,自心净土,历历展现。功浅者可见感应的西方净土,功深者则见方便土及实报土,至于常寂光净土,唯佛与佛能游能见。

  我有一位弟子在深山中修行,白天都很好,晚上打坐时就听到很多众生在附近搬家、开会、吵架,打开门察看究竟,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当他再度坐下,则又听到了。他心想:「现在我是心随境转,应该是境随心转才对。」于是他观想这些骚扰他的声音,都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都在念佛、念法、念僧,听到众多的声音,就像自己身处西方的极乐世界。如此观想,过不多久,什么声音都听不到了。

  另一个例子是出于这阵子的议会文化,有一位现任的政府高级官员,才刚学佛不久,但却学会了〈准提咒〉,当他每次到议会备询时,议员们都会用种种言词来激怒他、侮辱他、批评他。本来他很容易生气,甚至考虑辞官不干了,如今他已能气定神闲地列席议会了,他的降魔术,便是默念〈准提咒〉、默写〈准提咒〉,一边听议员指责,一边心念一边手抄,议员们责骂他时,还以为他正在很认真的做记录,挨骂时既不反驳,又有涵养的微笑。议员们骂完他后,他只须站起身来说声:「谢谢某议员,我都听到了。」如此一来他自己少了烦恼不说,议员们也对他客气起来了,真的达成了境随心转的目的。

  以此可见,若能不受环境所动,自心之中便是净土;自心净土虽不在心外,外在的环境也会随你的心转。这是很有用的,不妨试做做看。

  念佛便见佛,心净国土净。(一九九三年三月三十日农禅寺清明报恩佛七第三晚开示)

  两类超度亡与存

  一、引言

  因为清明报恩,许多人为先亡亲友立牌位超度。所以今晚的开示是「超度共有两大类」:1.对亡灵的超度,2.对生者的超度。

  超度的意义是用佛法的理解和实践、信仰和经验,使人从苦难中获得安乐,从危险中获得安全,从束缚中获得解脱。

  有位从高雄来的居士,今天下午超度了我,因他见我既瘦且弱,有气无力,工作又是那般繁重,相信我一定活得很痛苦,所以选送我一桶健康、卫生、很营养的精制清香油,让我吃得健康起来。可知我是被他超度了,我也应该来超度你们。

  二、超度亡灵

  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里,所谓超度做佛事,准是指的为亡者做念佛、诵经、拜忏、蒙山施食、焰口施食等的仪式,乃是以佛力超荐,使亡者往生佛国或转生善道。

  因此,对中国人而言,超度有两种意义:1.是为了随俗,家中若有亲人过世,习惯上应该延请僧尼或道士来念几卷经,举行几次宗教仪式,方能觉得心安,否则不仅会遭亲友议论,也似内心欠缺了什么。请问这是为了超度活人,抑或是真为超度亡者?实在相当暧昧。为自求安心才延请僧道念经超度,此人不一定相信对亡者有用,只是不敢违背习俗。2.是真为超度亡灵,相信佛法能使先亡超生离苦,在临命终时为他助念。头七期间,天天念经,七七之内,常做佛事,遍修供养,佛经中所说的道理及所称的佛菩萨圣号,皆可使亡灵听到、听懂,将心中的怨恨、情结、放不下、舍不得及种种的执著,使之心开意解,不堕恶道而得上生善道,善根深的就能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或依佛菩萨等的慈悲愿力,荐拔亡者出离苦趣,此可以《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下略称《地藏经》)所说为代表。

  佛经中所见超度亡灵的方法,可以例举二则如下:

  (一)《盂兰盆经》,此经是释尊为目犍连尊者超度其已堕饿鬼道中的亡母而说。超度的方法,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与众僧。」「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复有人,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这是以七月十五日供僧功德为超度先亡的佛事,并未在供僧时要求僧众为亡者诵经念佛。

  (二)《地藏经》在中国佛教圈中,流传得相当深广,因其提倡孝亲思想,又提倡慎终追远、超度亡亲的法门,故也特别受到以儒家文化为背景的中华民族所推崇。在《地藏经》卷上〈忉利天宫神通品〉有云:「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地藏经》卷下〈利益存亡品〉又云:「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又云:「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这都是说明,人在死亡后的四十九天之内,希望能有亲友眷属,为之祈福超度,过了这段时日,则已转生,随业受报去了,超度虽仍有些用处,但已不立即有用。特别是在头七期内,更为重要,《地藏经》卷上〈如来赞歎品〉云:「假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以来,但高声白(宣布为亡者修福行善),高声读经,是人命终之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此乃说明人死之后在头七期间超度最好。不过,最有效的超度是在生前自己修行,所以《地藏经》卷中〈利益存亡品〉云:「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若于生前尚未信佛,未修善法,死后七七之内的中阴身阶段,才需要亲属代为修福超度。如在生前,早已信仰佛法,念佛回向求愿往生西方净土,临命终时,便有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势至-一佛二菩萨来迎接引,亲人善友为他助念,等于给他送行,使他信心增长,莲位高升。故在诸经论中,无不谆谆教诲,人们当于在生之际,及时修行。

  三、超度活人

  超度活人,第一重要。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所说经法,诸部大小乘经的主要对象,乃是人间的七众弟子,其次是天神,故称佛为「天人之师」及「人天教主」。

  大乘经中如《华严经》、《法华经》的会众,除了诸佛菩萨及二乘圣者,便是人间的七众及八部天众。三涂恶道的鬼、畜生、地狱的众生,便无福报参于盛会。虽有《地藏经》卷中〈如来赞歎品〉曾说:「世尊……普告诸佛世界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及天龙、鬼神、人、非人等,听吾今日,称扬赞歎地藏菩萨摩诃萨。」可是此中的鬼神,是指多福鬼不是罪恶鬼或饿鬼,应被视为地居天及空居天。因此《地藏经》卷中〈如来赞歎品〉又说:「宣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为汝略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福德之事。」《无量寿经》也是为了「开化一切诸天人民」而说。特别强调「利益人天」,这都表示佛法的超度主要是人;次要是天。

  此在《增一阿含经》卷三六,明言佛出世时,为人天广演教法,得至涅槃,然而,众生在地狱中、在畜生中、在饿鬼中、生在边地、在长寿天者,都是「不闻、不睹」。《增一阿含经》卷二六云:「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以人类的身体成佛,也以人类为其摄化的主要对象,所以佛的第一位在家弟子耶输伽的父亲是人,佛在鹿野苑初转*轮所度的五位比丘弟子是人,佛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全是人,乃至临入涅槃之际所度的最后一位老弟子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罗也是人。可见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以及与佛相关的僧俗七众,无一不是人类。即使是将来弥勒佛下生人间之际,他在兜率内院的那群弟子,也都要下生人间,以人类的身分,听闻佛法,证解脱道。

  对生者的超度,意思是运用佛法信解修证,超越三界的火宅,度过生死的苦海。

  「火宅」的譬喻,出自《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燃不息。」故以羊车、鹿车、大白牛车,比喻佛说二乘、三乘、唯一佛乘的方便法及究竟法,来将众生度离三界生死火宅。「苦海」的譬喻,出典有多处:1.《法华经.寿量品》云:「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恼。」2.《楞严经》卷四云:「引诸沉冥,出于苦恼。」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常于生死苦海中,作大船师济群品。」若从其前后因果来看,「火宅」是贪瞋等的烦恼,「苦海」是生死等的果报。众生若不及时修学佛法,超脱三界的生死苦海,便只有永远由于烦恼而造业,由于造业而受苦报,在受苦报之时又因有烦恼而造业,然后再受苦报,如此周而复始,生死流转,就象是浮沈在无边的大海中一样。

  在此茫茫的生死苦海中,如何抽身上岸,便不得不靠佛法慈航的救济,那便是依靠佛说的三皈、五戒、十善、具足戒菩萨戒,乃至戒定慧三学,以及六度四摄,自利利他。

  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说法,便是转的苦集灭道四谛*轮。知道有苦,便不再造作受苦的因,要想根本上把苦灭绝,就该修证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以及三学六度等一切法门,不仅自求灭苦,也要助人灭苦,自利者必会利人。以上所举的专有名词,请查佛学词典,或看佛法概论及佛教入门等书。我们就是要学懂它们,运用它们,来自度度人。

  四、念佛超度

  最容易的超度法门是念佛,不论时地,不拣根机,只要念佛,便得利益,若以目的而论,西方弥陀净土的念佛法门,不用讳言,确是以死后往生极乐世界为主。但是《阿弥陀经》也说,那是一部「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云:「念佛一声,罪灭河沙。」念任何一佛,皆能罪灭除愆,消灾免难,得现在利益,也得后世利益。《观无量寿经》也说:「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该经又说:「至心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又说:「若念佛者,当知是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清净莲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念佛的人,他的人格高尚净洁,犹如人中的莲花,当然便是自利利人的表征了。《无量寿经》卷下有云:「其有得闻彼(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闻佛名号心生欢喜,乃至仅仅一念,也得无上功德,何况常常念佛,随处念佛。

  永明延寿禅师的《宗镜录》中,常常说到:「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只要念佛,不论散心、专心,都有功德,专精一心当然好,散心念佛也不错,只要想念就念,念念都好。一念念佛,一念即从恶业妄想获得超度,念念念佛,念念都从恶业妄想获得超度,有人是一分钟的超度,有些人是一小时、一天的超度,诸位在此念七天佛,便是七天的超度。随喜组的菩萨们随喜一炷、两炷香的时段中,口清净、耳清净、眼清净,便是从闲言杂语、吵吵闹闹、眼花撩乱的尘劳世界,得到片段时刻的超度了。

  至于求得永久超度,是指大悟彻底的大解脱人,那是要付出持久的长远心,常行菩萨道,日日增长智慧,时时心怀慈悲,自度度人。

  五、自度度人

  迷人须仗佛度,悟人乃是自度,起步时可靠他度,既上了路,有了方向,就要学著佛菩萨的悲愿,发愿自度度人。我曾见有位老人,尚没有努力念佛修行,我去劝他,他却说准备让他儿孙在他过世后来超度。我也认识他的儿孙,都很孝顺,我问他们的意见,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应该的,到时候要拜托师父您来诵经念佛,替他老人家超度。」他们都指望出家师父给予超度。

  此次是打的清明报恩佛七。报什么恩?报所有一切恩,主要是亲恩。以何相报?以超度来报恩,超度谁呢?超度亡灵,也超度自己。实则是由于超度自己的念佛功德,使得已故的亲友先亡,也获得超度。不仅超度了自己,超度了亡灵,其实由于诸位的修行,改善了你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回家之后,或在工作场所,也会以智慧及慈悲影响与你们相关的每一个人,所以也连带著超度了日常生活中的亲友及同事们,真是功德无量。

  打完佛七,回到原来的生活中。你们自己的观念、人格、言语、举止、待人接物,都要带点念佛人的味道,那是智慧、慈悲的精神,那便是表现了自己被超度也能超度人的化世功能。(一九九三年三月三十一日农禅寺清明报恩佛七第四晚开示)

  忏悔业障是恒课

  一、忏悔的种类与方法

  在佛七期间的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唱诵忏悔偈,边拜边唱:「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同时也勉励大家,能在共修的功课之外,每天最少自动礼佛三百拜以上。目的是在忏除无始以来的种种恶业,消除无尽的障碍,得以顺利地修行。

  因此,今天晚上为诸位开示「忏悔业障」。

  「忏悔」一词,在大小乘经律中,常常见到,也极受重视。因为忏悔的作用,就像我们每天都要洗脸及漱口一样。由于大乘不到初地,不能六根清净,小乘不到初果位,不能持戒清净。原则上修到六根清净位,才不致有心作恶造罪,故在凡夫位中的学佛大众,必须每天忏悔,方能日新又新,日进又进。

  「忏悔」本属于戒律范围的必修课目,三宝弟子是因受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及菩萨戒而完成其身分。受戒而不犯戒,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菩萨璎珞本业经》说:「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至于犯了戒怎么办,就用忏悔的方法来纠正。

  忏悔的功能有两种:1.是经过一次忏悔,便做一次自我检讨及自我的更生;2.是经过一次忏悔,便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全部负责及全部承当。因为罪分两类:未受戒者做了恶业,仅得「性罪」,不论是否受过佛戒,犯罪当受果报;已受戒者,做了恶业,除了性罪,尚增一类「戒罪」。戒罪之重者不通忏悔,轻者经过忏悔,即还得清净。

  忏悔的方式也有两类:1.事忏,又名作法忏。犯了戒罪,大者于僧团集会做「羯磨」时忏悔,中者对一人忏,小者自我责心忏。戒罪便用事忏。2.理忏,又名实相忏或无相忏。是以实证无我的空性,亲证一切诸法的本性皆空,罪性本空,由心所造,不论戒罪或性罪,一旦悟入实相无相,真性无性,便顿时消灭。此种理忏,似乎违背世间因果,其实不然,灭罪之意是指心中不再恐惧恶报,因其已将善恶苦乐,平等看待,不是逃债躲债赖债,然其仍对所造恶业负起全责。未悟实相者,被动受苦报,故有畏惧心;已证无相者,乘著愿力,主动深入众生群中,广结善缘,普施救济,虽亦受苦受难,确已是自由之心,故亦不以苦难为苦难了。此名为消灭罪业。

  忏悔又有两类:1.违背戒律之罪,用「制教忏」,唯局限现世现前所犯戒律,乃由出家的五众僧团使用。2.违背道业之罪,用「化教忏」,通用于道俗七众,也通用于大小乘,并通用于三世十恶业道。

  在我们中国的佛教界,已很少使用「事忏」或「制教忏」来分别以「众法忏」、「对首忏」、「心念忏」,举罪、出罪、除罪了。倒是常用「理忏」及「化教忏」,来忏除种种罪业。不过禅宗大德及大成就者用「理忏」时,必须明心见性,亲证本性无性,才达忏悔的目的。所以可有忏法仪轨,也可没有一定的作法仪式。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仪》是圆顿止观的四种三昧之一,是用事忏为方法,以达成理忏的目的。禅宗的无相忏,便无仪轨了。至于「化教忏」,则为中国佛教僧俗七众常用及通用的方法,例如「梁皇宝忏」、「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等均属「化教忏」的一型。

  「忏悔」这个佛教的专有名词,是印度梵文的忏摩(Ksama)及汉语的悔过,音义合译而组成的新词。它有悔罪灭罪、还得清净之意,例如《大般涅槃经》卷一九云:「大王且听,臣闻佛说,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悔已惭愧,更不敢作……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

  忏悔有无量功德,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所说:「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又云:「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由此可知,忏悔法门也是佛法的总持,若能修持得力,便是最上法门。

  大乘各种修行忏法的仪轨,犹如密宗的坛城,要求庄严、供养、清净、威仪整齐。如《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华严五祖宗密禅师的《圆觉经修证仪》,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仪》、四明知礼的《金光明最胜忏仪》,以及当今流行的各种如前所举的忏仪,均有设坛、请圣、供养、礼诵等的仪轨。

  如何测知忏悔之后的功德成效,可举两例如下:

  (一)《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云,如法忏悔之后,若得清净,可能发生各种善相:「或有众生得(身口意)三业善相时,于一日一夜中,复见光明遍满其室;或闻殊特异好香气,身意快然;或作善梦,梦中见佛色身,来为作证,手摩其头,歎言善哉,汝今清净我来证汝;或梦见菩萨身来为作证;或梦见佛形像放光而为作证。」

  (二)《梵网经菩萨戒本》说,若有人受了菩萨戒而犯十条重戒中的任何一条,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即是《梵网经》的菩萨戒本),苦到(极诚恳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者,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

  这两种忏悔法,都比较困难,若没有适当的环境,及充裕的时间,不容易获得成就。倒不如用念佛法门,轻易得多,不必一定要见异相,才算灭罪,例如《观无量寿经》云:「至心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也就是我们为何要提倡阿弥陀佛净土念佛法门的原因了,这也正是我要在此清明节的弥陀佛七期中,向诸位介绍忏悔法门的用意了。

  二、转变业障为福报

  业障有两层涵义:1.由于从事某种行业,无暇修学佛法也不想修学佛法。2.由于造了种种不善恶业,以致招来种种先天性及后天性的障碍,无法修学正信正行正知正见的佛法。因此若加以细分,便有业障、报障、烦恼障,更细分之则称为八万四千障门,包括身心环境以及来自鬼神妖灵的魔障。业障多非从外来,乃是唯心所造,自心所现,自作自受;也有外魔的因素,忏悔也能消除。

  业障、报障及烦恼障,三类可归结成一个项目,那就是「因果」。造因一定得受果报,任何一种障碍都起因于「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业障的果报有时会让人误以为是「福报」。例如见人养尊处优,站在佛法的角度看不是福报,因为享福不是有福,惜福、培福,才真有福。

  有些人一生都很辛苦,苦得像我一般,请问这是那一种果报?就我而言,我心甘情愿地每天过这种辛苦忙碌的生活,我是在还债,还得越多,债主就越少,我越是欢喜。这种作法端视个人的感受如何?是否能以佛法的观念来衡量,如果能应用佛法的观念,世间的福报,不就是苦报的开始吗?福报享尽了,紧接著就是苦报的降临。如果我们现在能把握机会,无视于辛苦,不计较侮辱,且又能帮助别人解决苦难,更不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不断地努力求进步,尽自己所能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实际上这就是在求福、培福。

  平时能在自己的食衣住行各方面节约不浪费,又能将多余的财物用来助人,这种行为看起来似乎是自讨苦吃,乃至会被讥为「有福不知享福」。如果我们抱持这种怕人讥毁,因之而不愿修福的想法,就是一个愚蠢的穷人;反之,能如是行,又持之以恒,才称得上是个有智慧的富人。

  记得有一位居士时常送菜给我们的道场,结果,厨房的执事者认为菜量反正够多,就专门挑选细嫩的叶子,而将老叶及根去掉,那位居士看到之后,一声不响地将老叶、菜梗通通捡起来准备包回家,于是我们的住众就问:「某某居士,你不是已将这些菜都布施给我们了吗?为什么要将那些东西又带回去呢?」他说:「你们不吃的,我能吃,只要将叶子腌一腌就变成咸菜,或者用来煮汤也是一道很好而营养的菜汤;菜梗或根的部分,将老皮削掉,用盐巴渍一渍比什么都好吃,如果你们想吃,等我做好了再拿来供养你们。」这真是一堂非常精彩的教育课。从此以后,我们的出家众,再也不敢任意乱丢东西了。

  修行不得力,是因为善根不深厚,那就是障碍;心中有烦恼是业障,想修行偏偏又找不出时间来,老是有人有事阻挠你,也是障碍。这都是由于过去世造的业因,此生才产生种种的障碍,无论是生活上、心理上、身体上、环境上、人事上,都可能有阻碍。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自己本身是没什么问题,都是环境的问题,例如想参加精进佛七,结果老板不准假,长官不签字,或家人突然发生情况等。

  这回有一位居士来参加佛七,结果到第三天便坚持要离开,我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我本想打完这次佛七的,但是他不让我继续下去。」「他是谁?」「是我的身体,实在无法支持下去了,所以,要提前离开。」他的身体叫他不打完佛七,他的身体究竟是谁呢?是过去世带来的业障!如果他能坚定打完佛七,他的身体便不是业障,而是福报。

  也有人在念佛时,心里很烦,无法安心,越是无法安心,就越讨厌念佛。问他:「为什么?」推说「念头多」,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他虽是不想什么,念头就是会自动跑出来。这种念头是什么?也是从过去世带来的业障,如果他能专心念佛,每一个念头都在念佛,他的念头,便不是业障而是福报。万一你在念佛时,只见业障重重而不见福报现前,又如何来消除业障呢?当然是至心忏悔。

  三、愿消三障诸烦恼

  三障是指如下的三类

  (一)业障:狭义的业障是指职业,有些职业会使得人们没有办法照自己的意思来修行佛法,例如世代养猪、养牛、打鱼、赌博等行业,一时间无法改行。也有些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要工作,又有些人,都在夜间工作,白天需要睡觉,对于修行佛法而言,都会构成职业上的障碍。

  (二)报障:是指身体与环境,我们的身体是不可能尽如我们的愿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例如你很想去听经闻法修法,结果身体或环境会促使你无法如愿修行佛法,这就是报障。如果生而为牛马猪狗等动物的身体,就不知要来学佛,即使善根深厚,想打佛七,也不会被佛七的道场接受。纵然是寺院中放生的动物,亦无法参加共修念佛与拜佛,这就是报障。又如,盲人见不到庄严的佛像,聋子听不见微妙的法音,哑巴不能用口弘扬佛法,这些人可能是菩萨示现,多半则是由于报障。

  (三)烦恼障:就是指的「心不由己」,时时在心里产生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烦恼,例如贪、瞋、嫉妒、骄慢、怀疑、恐惧、骇怕等等。追求这样又讨厌那样,希望又失望……这些问题常在心中翻腾不已,使自己困扰不已,不但念佛不易专心,连在吃饭也是胡思乱想。由于烦恼重,而不能修学佛法,便是障碍。以上的解释,应该是合理的,但在经论中,对于三障的通释是指「障正道害善心」者有三种障:1.烦恼障,即是贪欲、瞋恚、愚痴等惑;2.业障,即是五逆十恶之业;3.报障,即是地狱、饿鬼、畜生等报。依据《阿毘达磨发智论》卷一一所载:「如说三障?谓烦恼障、业障、异熟障(即是报障)。云何烦恼障?谓如有一本性,具足炽然,贪瞋痴烦恼,由如此故,难生厌离,难可教诲,难可开悟,难得免离,难得解脱。云何业障?谓五无间业。云何异熟障?谓诸有情处,那落迦(地狱)、傍生(畜生)、鬼界(饿鬼)、北拘卢洲(福报太好不易学佛)、无想天(纯系外道的天界)处。」

  我常说:佛法如此好,为什么知道的人这么少,误解的人又如此多?是由于我们弘法的人才太少了,也由于有此三障的众生太多了。所以佛教界应该多培养弘法人才,知道佛法好而无缘修学的人,以及有缘接触佛法却有种种障碍的人,应该奉劝他们用忏悔法门,消除三障。奉劝正在学佛念佛修行佛法的诸位善知识:若能时时处处都怀有一颗忏悔的心,障碍自然渐减,相反地,若不知惭愧与忏悔,则障碍重重。忏悔的意思是承认自己有病,知道自己通身是病障,必定要寻医、求治、吃药,如此则所有诸种病障,自然渐渐消除;若不知道惭愧与忏悔,则是「讳疾忌医」,病必加重,进而演变成不可救药的绝症了。所以,忏悔业障,是佛教徒们天天要修的恒课。(一九九三年四月一日农禅寺清明报恩佛七第五晚开示)

  带业消业生净土

  一、修净业和消罪业

  诸位善知识︰我们在佛七期间的每晚进行「大回向」之后,都有发愿「求生净土」的礼拜。是不是能生净土?当然不容怀疑,但是修行西方净土法门的人,善根有深浅之别,修行的时间有迟早之异,修持的工夫有勤惰之差,业障也有多少不等。所以凡夫往生佛国之时,《观无量寿经》说,莲花分有九品。《无量寿经》说,诸有众生,往生佛国,分作莲花化生及边地胎生的两类:莲花化生者分作三辈;边地胎生乃收不信佛智,但信罪福而愿生彼国之人。往生佛国既有高下、中边的不同,往生的条件,自然也有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的不同了。

  根据《观无量寿经》的要求,是说:「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福即是往生净土的「净业正因」。所谓三福净业,便是: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中第三项内的「发菩提心」,依唐初迦才的《净土论》说,当含摄:止一切恶、修一切善、化一切众生的三聚净戒全部内容。《阿弥陀经》也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虽有古大德认为只要一心念佛,便是多善根福德因缘。然若对照《观无量寿经》所举三福净业,应该就是《阿弥陀经》的善根福德。可知往生彼国的先决条件,是自修三福净业,并劝他人共修三福净业。《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条下说:「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即是发:1.至诚心,2.深心,3.回向发愿心。又说:「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即是:1.慈心不杀,具诸戒行;2.读诵大乘方等经典;3.修行(佛、法、僧、戒、施、天)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此项往生的条件,除了用心及修六念,也要持戒,以助长善根福德。当然,往生的条件,尚有净土三经共同提扬的称名念佛,以及《观无量寿经》的观像、观想。此三经中所说的法门,不论观像、观想、实相或称名的念佛法门,都有消除罪业的功能。若修观成就,便可消若干劫生死重罪;乃至闻经题称佛名亦能消业,如《观无量寿经》「下品上生」条说:「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又云:「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由此经文看来,似乎是说,凡是往生净土的众生,在临往生佛国的前一念顷,一切罪业,皆已消灭了的。然在同经「下品下生」条的末尾数句经文又说,往生佛国之后,于莲华中住满十二大劫,花开得见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于此可见,至少下品下生的众生,往生极乐国土之时,罪业并未全消。不过《观无量寿经》自称,这部经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经》,而且尚有一卷刘宋时代天竺三藏求那拔陀罗译出的《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神咒》,教受持阿弥陀佛法门的人,受持此咒法,当「漱口然香,于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重(比丘戒)、五逆、十恶、谤方等(大乘)罪,悉得灭除,现世所求皆得」,「临命终时任运往生」。诵满二十万遍,感得菩提芽生,若诵满三十万遍,即面见阿弥陀佛。这是强调用心持诵此咒,即能现在拔除一切业障,并且可得现世利益,更得往生佛国利益。无怪乎,晚近有位藏密学者陈健民,主张消业往生是可以办得到的。大小乘圣者消灭罪业后往生净土是不争之论;三昧成就,理忏成就亲证实相无相者,消业往生,也当可以理解;至于具缚的烦恼凡夫,仅凭念佛名号,信愿往生彼国者,也可消业往生,便不易为人接受。那唯有强调依靠弥陀本誓愿力的救拔,以及密乘神咒的加持了。

  二、多消少带最可靠

  根据我在第二天晚上所讲净土既有四种,那么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就没有一人不生净土。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须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方能往生。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呢? 根据《无量寿经》所载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所说,只要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乃至仅仅十念称名,也一定可得往生,这是由于阿弥陀佛愿力加持的缘故。可是,如果根据《阿弥陀经》则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又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意思是说,如果有人,念佛未得一心不乱,加上善根浅,福德薄者,就不能生弥陀的净土。《无量寿经》的十八愿说,除了犯五逆罪及诽谤正法的人,一切众生凡是欲生彼国者,都得如愿往生。然在《观无量寿经》却说,五逆十恶之人亦为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收为极乐国土的下品下生。因此,在净土法门中就产生两派观念:一派是至少人人可以带业往生佛国的下品下生,另一派认为往生之时业障必已消除。

  曾经有一位老先生向我预约说:「师父啊!当我死后,我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如何去?」「师父要帮助我。」「谁先去?」他想了又想说:「师父,当然是你先去。」他是盼望我赶快往生,然后带他同生西方净土。其实只有阿弥陀佛才有这种力量。《无量寿经》说,那是因为久远劫前,世自在王佛的时代,有一位法藏比丘,他是阿弥陀佛的因地菩萨,早已发了这种誓愿,愿在成佛之后成就清净国土,接引一切众生。

  所谓「愿生西方九品莲」,意思是说,九品莲花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将凡夫众生接引而去;莲花化生的世界,既是凡夫生存的世界,当然还有烦恼,这就是带业往生,而不是消业往生,须仰赖阿弥陀佛的愿力救拔,虽然自己修行不够,不能解脱,但还可以往生西方佛国净土。其实能有九品莲花,纵然是下下品莲,也比没有的好。

  如果我们的信心不足,时常存著:假如真有西方极乐世界,嗯!也可以去看看。于是半信半疑、半推半就之下,跟著别人行善、念佛、修供养布施。请问这种人是否能生西方净土呢?当然可以,不过只能往生在净土的「边地」,什么叫作「边地」?是胎宫、也是莲胎,这是指莲花尚未开,以相当长远的时间,坐在莲花胎中,既无罪报,福如天国,就是缺少闻法修行的机缘。

  虽然说,临命终时,十念弥陀名号即可往生净土。如果我们平时不信佛、不念佛、不修供养、不种善根,仅靠临命终时求愿往生是太冒险了。生前不念佛,临命终请助念团来助念求往生,当然也有用,毕竟不如自己及时念佛更可靠。我们必须在一听到佛法时,不论年龄老少,均应马上念佛、持戒、修供养、种善根、修福德,才有往生较高莲位的希望。

  修行净土法门的人,不可自私自利仅求自己能往生净土就好,而不管这世间还有许多的众生在苦难之中受折磨,我们要以慈悲和智慧来帮助救济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实践菩萨道的三聚净戒。

  古代祖师们解释弥陀经中的「善根、福德」,是要众生多念佛、常念佛、勤念佛。所谓「念佛」也有两种方法:1.用口出声念,是有相念佛;2.用心思惟念,时时刻刻与佛的慈悲和智慧相应。不论出声不出声念佛,念念与佛相应,方谓之真念佛;工夫深了即成实相念佛、无相念佛。有相念佛尚是带业念,无相念佛,即成消业往生。

  其实准备带业往生的人也须学著消业,一点一滴地慢慢消除,此生虽没有办法全部断尽所有的罪业,罪业消得越多,则莲品的位子也升得越高。否则,连想得到下品下生也会有问题了。

  记得在一星期前,有位女居士前来请问我说:「师父,有人说定业不可转,如果是真的如此,则我们忏悔、念佛、修善都没有用了,反正该受的果报就是要受,修行根本没有用,是不是?」我问她:「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父亲已病一年多了,我什么都做了,譬如到庙里烧香许愿,替菩萨装金身,也供养了僧众,请他们诵了《地藏经》,拜了水忏,也积极地参加了梁皇宝忏的法会,可是我的父亲并没有好转起来。」「你父亲现在多大年纪?」「八十三岁。」

  接著我告诉她:「业」虽然有定与不定的问题。可是「罪性本空」,罪业的本性是空的,只因为你的心不空,所以会受报。如果你的心已实证诸法无我,则无罪、无业,当下即是解脱。

  于是她要我教她父亲心空的方法,如果心空业消,病就应该好了。问题是她的父亲能够观色即空吗?能够观法无我吗?若不能则心不空,业也未消。如影随形走,不能说只要身体而不要影子。除非心无执著,既无分别,也没有心,无心就无我,无我当然亦无罪业的果报体了,一旦心病医好,身体的病也会转好,这是消灾延寿的最高法门。这位女居士听后非常地高兴,希望赶快回家告诉她的父亲,心空就可消业除病的好方法。不过,我也告诉她,若依念佛法门,纵然未得心空,也能业消病除。

  对凡夫而言,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在生时勤于念佛,勤修供养,广种福田,以报恩的观念来消自己的业障。这也是我们法鼓山提倡「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用此来协助凡夫多消一点罪业,生前多消一分罪业,西方的莲花品位,也就跟著升高一点、长大一些。(一九九三年四月二日农禅寺清明报恩佛七第六晚开示)

  西方净土与人间净土

  一、清明报恩佛七开示一

  (一)环保餐巾

  在斋堂里,为了提倡环保,以耐久的棉质小手帕,代替餐巾纸,使用过后,清洗晒干,继续使用。不仅在佛七期间使用,佛七圆满,带回家去,再到农禅寺时,仍请随身带来,并且希望诸位,到其它任何地方用餐,也都养成用环保餐巾手帕与环保餐具随身携带的习惯。佛七期间,手帕免费结缘。平时来寺须请提供成本用钱买,用到不能再用为止,如果即用即丢,那又违反惜福有福的道理原则了,物尽其用,不可浪费糟蹋了自然资源。

  (二)时时处处一声佛号

  今天是星期假日,可能有很多随喜菩萨或你们的亲友来寺参加念佛,可以见面,但不可谈话。昨晚我已开示过了,你们在任何时间的任何地方,心中口中只有一声佛号。在佛殿上绕著经行是出声缓慢念,坐下之后,先以出声快念,越念越快,然后止静,则用默念。出声念时不论快慢,均应把心置于佛号,随众念佛;默念之时,也以同样的速度用心默念。若你独自在工作、经行、喝水、吃饭、上洗手间,也无一处不是念佛的时间。

  (三)社会福利

  下午四点,台北巿的黄大洲巿长等,特来看我们,我们代表农禅寺信徒的全体大众,将一年来零星捐入的社会福利善款,分作三笔捐出:1.台北巿政府的社会局,2.农禅寺直属地北投区的社会科,3.法鼓山所在地金山乡的消防队。这三个单位大约有十数人来寺参加受捐仪式,由黄巿长代表受款。这是我们佛教徒为社会提供的奉献,包括你们诸位在内的本寺全体信众,因此也获得无量功德。

  (四)难修易修

  念佛是易行的方法,也是难修行的方法。所谓易是指的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就能修行得力。所谓难是指的要念至心无杂念,日夜二十四小时不离佛号,那是念佛三昧的完成,就很困难了。

  (五)午餐后休息片刻

  我们早上四点起床,晚上十点休息,只有六小时不到的睡眠,若是体力很弱感到很困的人,在饭后,工作结束时可到寮房躺下来休息二十分钟。与其下午打瞌睡,不如先去睡一会。如果不想餐后去休息,在佛殿上可以拜佛、经行,不可游荡、谈话。有好多随喜念佛的菩萨们,请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念佛,不要交谈,以免影响他人用功修行。若想说话,回家再说。

  (六)只念佛不说话

  精进组的菩萨们,佛七期间要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绝对禁语不讲话。

  禁语的原因有二:1.内心的话不须向外说,养成不脱口而出的习惯。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禁语是教我们不仅谨言惜语,而要话到嘴边也不说,有了烦恼向内消,就不会影响他人,也不会苦恼自己了。2.我们是来念佛修行的,平时话说得太多了,心中胡思乱想的事也很多,好不容易有此七日专心念佛的机会,实是难得的因缘,应好好把握,那有那么多时间来说闲话。

  第一晚我已说过,在任何时地都应该念佛,无论出声或默念,心中只有一句佛号。听到别人说话,或其它噪音,心中要一边念佛一边观想那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用不同的声音念佛,看到的一切形相,都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听到的一切声音,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

  如果你不小心地说了一句话,或者心中也忘了念佛,马上要起惭愧心,告诉自己:我是来念佛修行的,不是来听人说话、自己杂语、胡思乱想的。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起惭愧心,纠正自己,渐渐地自然就能专心念佛了。

  (七)以惭愧心念佛

  时时刻刻用口念、用心念。用自己的心,照顾自己念佛的声音和念佛的心。照顾就是观照自己是否正在念佛。一旦发现自己离开了佛号,马上要提起惭愧心,再把佛号提起来。所谓惭愧心,并不是要我们非常地难过悔恨,而是知道之后立即改过就好。当然,起了惭愧心以后,就是忏悔,如果知过不能改进,就要用忏悔心来拜佛了。

  (八)如何回向

  另一观念告诉诸位:发现许多人,成天念佛,也常常回向。有的人念佛,希望为自己消灾、满足一种心愿,有的人念佛,是希望家人或自己的事业成就、业障消除、家庭平安、身体健康,希望以念佛功德回向。

  回向现世利益也是正确的;不过在此七天之中,不要时时做回向,因你们来参加佛七,已有回向的心,而且每天念佛功课告一段落会唱回向偈,每天晚上又有大回向,所以应该不断地念佛,不可老是做回向而误了念佛的时间,扰乱了专心念佛的工夫。

  (九)清凉世界

  今天的天气很凉,凉是代表清心寡欲,代表清凉境界,也是代表智慧。烦恼越少,感觉到的世界越清凉,烦恼越多,看到的世界便象是大火正在燃烧。即使在炎热的天气,若能念佛念到心无牵挂,就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也能体会到距离佛国净土越来越近。

  因为信佛信得越恳切,称念佛号念得越深沈,烦恼也就越少。只要愿生西方净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莲花化生的品位也就越高越大,那便是清凉世界。

  (一○)专修持名念佛

  念佛法门,本有观像、观想、实相、持名等四种,天台智者大师主张从禅观而入实相。到了明末的莲池大师,主张体究念佛,劝修念佛三昧。清代尚有几位禅净双修的大师修般舟三昧。

  然到民国初年的印光大师,特重《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认为实相念佛难中之难,非今日下根之人所能企及,主张持名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乃是全事即理,全妄即真,能使念佛之人,现世预入圣流,临终随佛往生,开佛知见,同佛受用。他一扫禅净混淆、将理作事的取巧风气。他以为此际末法时代,欲出五浊恶世,除了专修西方净土的持名念佛,别无其它法门可依。这也正是近世以来数十年间,中国佛教界的念佛风气大行的主要原因。

  (一一)老实持名念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