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武合一——少林功夫

  禅武合一 ——少林功夫(上)

  永信

  一、少林功夫的社会文化功能

  1、少林功夫的社会性功能
  少林寺创建于南北朝佛教发展的全盛时期。由于当时整个社会环境处在战争频繁和动荡不安情形中,相对游离于国家政权边缘的宗教庙观,尤其是一些皇家寺院,因其拥有自己独立的制度体系(僧律)和丰厚资产,成为乱世起义的攻劫目标。创立于此时的少林寺也难逃劫难。为了确保寺院财产安全和佛法尊严,以僧稠为首的僧人习武之举,是生存需要和佛门需求。再者,禅宗“不立文字”直接体验和明心见性的修行方式与武术的口传心授的践行方式有相同之处,也就是说中国佛教禅宗的本土化过程使少林寺接纳了少林功夫。因此,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少林功夫具有武术功能和佛教修行的双重基因,使其根植于少林寺,并逐渐成为禅宗修行的有效途径之一。
  少林武僧以正义、正直、勇敢气节和爱国、利民的目的,参与了众多的历史事件,为化解社会矛盾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少林功夫具有武术实战和禅宗修行的双重功能,尤其是其历经实战检验,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少林功夫的认知由武术技艺延伸到对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基本教义的认知。少林功夫发挥了宗教世俗化的社会功能。
  经过一千五百多年发展历史,尤其是随着火器的普遍采用,武术整体退出武装领域,少林功夫技击的功能逐渐退化,其修行、健体、审美和增进民族认同感的社会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内涵亦更为丰富和完备。
  2、少林功夫的文化性功能
  少林功夫是提升禅宗修行境界的有效途径 因为少林功夫是一个技术知识体系,其中隐含着一套严格的学习模式,所以,很自然地被少林寺僧人转化为学佛修禅的程式。在少林功夫成为僧人们学佛修禅的手段以后,僧人们又会反过来将自己建立在佛教无常无我的教义之上的宗教徒生活方式和对大智大勇精神的追求注入少林功夫,使少林功夫的内涵和品质得以提升。少林功夫在追求技法精进的同时,同样重视心性的修炼,功夫只不过是一种修行的法门,少林寺僧通过练武找到了觉悟佛法的捷径。少林寺僧人将这种般若性空精神贯彻到少林功夫演练过程中,使少林功夫获得一种中国武术其他流派难以企及的 “禅武合一”的境界。这就是古代所说的“禅武不二法门”。少林功夫因此具有了有益于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特别是宗教品质的文化功能。少林功夫“禅武合一”的精神对中华武术乃至佛教信仰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少林功夫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方式 从内容构成看,少林功夫是一个有结构的庞大体系,其中包含着一个有序的文化积累过程,而不是简单杂乱的历史经验堆积。首先,少林功夫主要是以套路为基本单位,每个套路是由多则上百个、少则几十个的动作组合而成。动作之间的连接设计,不仅严格遵循人体运动规律,同时也充分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即用对立的矛盾形式概括出事物的特征,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这种概括性辨证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观照到少林功夫的形神、内外、动静、刚柔、虚实、开合、起落、进退和攻防等方面。具体到动作和套路、套路与套路的关系,它们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间有所照应。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神形兼备一直是武僧修习少林功夫的追求。表面上看,动作和套路是按照难易次第排列,是学习的阶梯或模式;深入地看,它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少林功夫有着体育方面的健身养生功能 少林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用以修行健身的文化功能是其不断发展和优化的源泉动力。少林僧人的禅宗信仰以“壁观”和“坐禅”为主要修行手段,达到清白无杂的心念去契合佛理的目的。由于长期盘腿静坐,致使僧人经络不通,阴阳失调,精神和肉体都感到十分疲惫。民国尊我斋人《少林拳秘诀》曰:“……居于此寺,见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每一说法入坐,则徒众即有混沌不振者。于是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外乎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与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盖躯壳强后灵魂易悟也。果借如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性之攻,俟诸何日?吾今为诸生先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熹微,同起而习之,必当日进而有功也。’于是乃为徒众示一练习法,其前后左右,不过十八手而已。”尽管学界对达摩创少林拳普遍持否定态度,但我们至少从这一记载对僧人长期静坐修行影响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少林僧人为了以最好的状态达到修行目标,良好的身体状况成为必要前提。僧人们根据自身需要,在传承传统拳法的基础上,发展和创编了新的少林功夫套路,以满足生存在少林寺文化空间的基本需要。少林功夫作为技术体系,具体表现为武术套路。套路是由一组动作组合起来的。少林功夫动作的设计和组合套路,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人体医学知识之上,合乎人体的运动规律。其中最著名的是“六合”理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最合乎人体自然结构的动作,才是最合理的。少林功夫经过漫长历史的检验,不断地去芜存精,留传下来的套路,都是人体运动的精华部分。它能使人体潜能充分发挥,是最优化的健体方式。少林功夫体系中的《易筋经》、《洗髓经》等,就是非常著名的健身养生功法。
  少林功夫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 人们总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审美标准与该事物的背景文化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少林功夫的传承者是禅者,又是武者,因此,它的审美功能是禅宗的美学理念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得以实现。
  禅宗“悟”之美,崇尚“色即为空”,揭示了美幻的真幻相即,有无相生的特点;崇尚“心融万有”、“一切唯识”,催生了“美由心造”的主观主义美学观念;崇尚“万法是一心”、“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揭示了“万物齐皆”的审美真谛和“内外同构”、“物我玄会”的审美观照方式;崇尚“识有境无”、“境假识真”孕育了虚实互融的艺术境论;崇尚“神我不灭”、“精精形粗”,哺乳了中国美学“遗形取神”的审美传统;崇尚“般若空智”和“静观默照”的认识论,所谓“不得般若、不见真谛”,“圣心虚静、照无不知”,催生了审美认识论的“虚静”学说:即“虚心纳物”、“绝虑远思”;崇尚不假思索,直观现前,“现现”见道,直契“现量”,触及了审美把握方式的直观特征;崇尚“无分别智”的“不二之悟”,主张用“了无分别”的方式对待对象世界,孕育了中国美学整体不分、意象浑融的审美批评方式;崇尚理圆之美、法圆之美和光明之美,形成了美学史上以圆为美、光明为美的丰富奇观。[1]
  少林功夫是学佛修禅的法门之一,又称“武术禅”。修习者在用武术技艺锻炼体能的同时,在内心深处冥思少林禅宗要旨,从而使少林功夫的理性认识上升到禅学人生观的高度。以武悟禅,以禅证武,武禅映照,在习武实践中得到“顿悟”,达到“见性”,通过习武,彻底明白佛教禅宗智慧的真谛,体悟人生宇宙真的本性。所以,修习少林功夫追求的是一种“拳无意,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脱化神明之境界。少林功夫的传承者首先是禅者,所以他们修习少林功夫的过程更是禅宗美学的追求和体验过程,是禅武审美的主体。
  随着技术和理论体系的日臻完备,少林功夫又被称为“少林武艺”。它由人体的起、落、进、退、闪、展、腾、挪、窜、蹦、跳、跃、侧、扑、滚、翻、进、退等动作组成的套路,成为最为优化的人体运动。这是少林功夫传承人的体验过程,也首先满足了观者对人体运动的视觉审美需要。与此同时,少林功夫的禅宗意念与动作套路的呼应关系,时时向观者传递出它禅武合一的丰富信息,因而它也是禅宗美学的传播者,是禅武审美的客体。
  传统的少林功夫,是少林寺历代僧人经过1500多年的创造和锤炼而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古代人体运动美学的精华所在。它含蓄内刚,坚实有力,“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笼罩在静穆的佛教文化氛围中,具有震撼人心的独特审美价值。
  少林功夫有增进民族认同的文化功能 少林功夫与少林寺历史密切相关,1500多年来,由于少林寺作为中国武术圣地和禅宗祖庭的特殊地位,从清初(17世纪)开始,在满清民族统治中国的背景下,少林功夫即被赋予民族政治寓意,成为中国民间精神力量的象征之一。一方面随着中华民族向海外移民范围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少林功夫不断地被文学化演义化以及现代影视等媒体传播,少林功夫已经从一个寺院的看家绝活,发展成为全球华人寻求和强化民族认同感的有效途径。尤其在当代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在多元文化格局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少林功夫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最通俗的表现形式之一。特别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少林寺为了宣传少林文化,传播禅武合一的文化精要,成立了少林功夫表演团,在世界范围内,为各国人民巡回演出,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他们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丰富了全球各族人民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为增进彼此理解,保持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平共处的国际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少林功夫有着经济方面的文化产业功能 少林寺建寺已有1500多年历史,少林功夫至迟在明中期嘉靖年间(1522-1565)即已闻名于世。所谓“拳以寺名,寺以拳显”,给登封市社区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少林功夫已经成为登封市社区文化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登封市社区的整体产业格局,促使了登封市社区旅游和武术经济产业的形成,起到了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例如:2001年登封旅游产业直接效益4100万元,占登封市财政收入25.5%;社会综合效益5亿元,占登封市国民生产总值11%。目前,登封市少林功夫学校有66所,在校学生2.6万人,从业人员有2000多人,年产值约5200万元(登封市以外少林功夫影响所及社区产业情况,尚未进行统计)。合计上述旅游和武术教育两项,总产值9300万元,占登封市国内生产总值1.8%,已经成为登封市的重要产业。

  二、修习少林功夫的方法

  少林功夫传习方式以口诀为媒介,又往往与少林寺传统的宗法门头制度结合在一起。在传习少林功夫过程中,离不开师父的身传言教和弟子的勤奋苦练。而高水平的少林功夫传习,则完全取决于师父的点拨和弟子的悟性。少林功夫高水平的传习和继承,除了师父的点拨和徒弟的悟性,还需要日常的学佛修禅等宗教生活来保证。禅宗讲究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实现学佛目标。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亦被纳入到学佛修禅的程式中。修习少林功夫一般要遵循九个步骤:
  1、结缘:通过各种原由,知道了少林寺,认识了少林功夫;
  2、仰慕:被少林功夫所包含的精神、品质所感动,于是产生仰慕向往之心;
  3、抱负:有了仰慕向往之心,于是就会在内心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计划,立志学习少林功夫,有了具体目标后,形成了人生的抱负;
  4、痴迷:这是个体对自己所选择的目标的自我肯定状态,从热爱以至于着迷;
  5、行动: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化为具体行动,进入习武阶段,直接接触到少林功夫本身,这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
  6、认识:通过一段时间习武,开始对少林功夫有了理性认识,认识到少林功夫丰富的文化内涵;
  7、信仰:少林功夫是学佛修禅的法门之一,又称“武术禅”,学习少林功夫,时刻感受到少林寺内的佛教气氛,对少林功夫的理性认识转化为佛教信仰;
  8、感悟:在自觉信仰的基础上习武,习武不再是目的,而成了学佛的有效途径;
  9、见性:通过习武,彻底明白了佛教智慧里的真谛,体悟到人生宇宙的真实本性。
  禅宗的基本教义是般若性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追求心灵解脱,当少林寺僧人将这种般若性空精神贯彻到少林功夫演练过程中,少林功夫便获得一种中国武术其他流派难以企及的境界,从而形成少林功夫特有的有益于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宗教神韵。
  (一)少林功夫拳法基本练习法:
  1、呼吸
  呼吸之职,肺脏司之。大凡肺强之人,其气必长,其力必大;肺弱者,反之。何也?因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源,故言力者,不能离气,按之生理无丝毫或爽。北派拳法,乃有专练习呼吸以增其实力者,成功之伟,颇可惊异。其初,本为寡力之夫,因十年练习呼吸之功,有增其两手手力能举七百斛以上者。对于呼吸在武艺修习过程的重要性,自古就有“外练筋骨肉,内练一口气”之说。
  2、手法
  手法,各派不同。从抽象的一面分别之,不外圆线与直线两派。从具体的一面分别之,不出长、短、中三法。兹所记者,乃少林之嫡派手法也。
  (1)抡手(又名牵缘手)
  两手同时于胸前作小圆形,上臂不动,一臂与腕须灵活。敌人右边来,圆形须顺转。敌人左边来,圆形须逆转。若前面来,或顺或逆,可随意动作。如遇武器,最宜使手相格。
  (2)分手(又名长短手、龙手)
  两手同时动作,左右分排,右长则左短,左长则右短。长手须直而有力,在前,掌心向下;短手横屈于胸前,掌心向上。凡遇敌人,前手即击即格,无须换手也。
  (3)切手(又名斫挑手)
  此手有单切、双切之分。单切以一手挑开敌人来手,以一手用力切敌身,而使人倾跌。乃上部手法中最稳而最实用之手法也。
  (4)托手(又名钩托手)
  两手左右分演。右托则左钩,左托则右钩。此手与切手,同是一手格、一手击。其不同之点在于,切手之力向外,其目的使敌人倾跌,虽不能倾跌,必使其远离我身。托手之力向上,其目的使敌人来手向上落空,乘间以拊击敌人也。
  3、底盘
  底盘(少林步法之专名)虽各派不同,而皆为拳法之根本。练习拳法,须先练习步法,步法稳,方可言拳法。兹只以少林各种底盘列入之,他派不与焉。
  (1)八字底盘
  两足立如八字形,两腿蹲下成水平(俗称四平马)。
  (2)一字底盘
  两足立如一字形,此法较之八字形稍难,须八字练习有程度后,再习此步。
  (3)二字底盘
  两足立成併行线,两腿蹲下向前作跪式,踵高举,足趾着力。此步练足趾之弹力也。
  少林底盘,仅此三法。若持之以恒,以站立时间逐渐增加,以至两腿无痛苦而有力为功效也。
  4、身法
  学者既于手法、底盘之练习略有门径,当进而求之身法,盖身法亦为拳法中之重要关键。其身法之高深者,将详述于五拳式中,兹所记者,便于初学之进退趋避等法耳。
  (1)进退法
  身之进退机势千差万别,遇知应变,争胜负于微妙之间。少林派之寻常进法,必用短马取侧势,退则多因不能得手,退一步而乘机而进也。
  (2)趋避法
  进退乃取势之方,趋避为乘机之法。孙武子所云“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等法,无不相通。不过彼以群言,我以为个人言也。
  总之,进退有方,趋避得宜,斯可通矣。至于变化莫测,出人所不能防、不能制者,是乃在乎苦心独造之士,不可以常法绳之也。
  (二)动作习练方法
  少林拳法之十八式,虽动作简单,但功效甚大。其三十六式、七十二式等,皆由此变化而出。具体习练程序和方法如下:
  预备式:两踵併在一直线上,两趾向外,相距约六十度,两腿直伸,膝后挺,小腹后收,胸前倾,两肩宜平,稍向后张,两臂从容下垂,两肘微向前迎,指密併,掌心向里,头宜正,颈宜直,口宜闭,下颏微向后收,两目向前平视。
  按此式即兵式中立正姿势,对于掌法开始,甚为紧要,在生理上极有价值,使全身骨骼及各种筋肉,上下左右位置端正,无偏倚之弊。
  1、两掌向前平托式
  甲、直立式
  (1)两趾併后,吸气一口,下贯丹田,两手紧贴腿部,由下用力向前平伸,如托物然。与肩齐为度,目平视,两踵高举,两腿须直立,不摇摆,两手掌相併,脊骨中正勿懈。
  (2)休止。
  (3)平托下垂,复预备式。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复预备式。按此式运动大圆筋、前胫骨筋。
  乙、底盘式
  (1)两腿下蹲,两手由垂直前伸。
  (2)休止。
  (3)两手下垂。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复预备式。
  按此式兼运动大内转骨筋、缝匠筋。
  2、两手左右平开式
  甲、直立式
  (1)两趾高举,两手向前平伸。
  (2)休止。
  (3)两手向左右平开,以两臂成一线为度,胸向前挺。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两手由左右下垂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扩张胸部,使肺部循环无阻滞之患。
  乙、地盆式
  (1)两腿下蹲,两手由垂直前伸。
  (2)休止。
  (3)两手向左右平开。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两手由左右下垂,复预备式。
  按此式兼运动直股筋、张股鞘筋。
  3、双手上托式
  甲、直立式
  (1)两踵举起,两手向左右平开,掌心向上。
  (2)休止。
  (3)两手保持原状,翻转上托,两掌心如各托一球,至顶,两手指端相对,目上视,舌抵腭,由鼻调息,使力周骨肋,足趾用力,总以神气安舒、腋力由臂透贯指端为要。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两手由上托下垂,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前踞筋、三稜筋、直腹筋、鸟啄膊筋。
  乙、地盆式
  (1)两腿下蹲,两手向左右平开。
  (2)休止。
  (3)两手翻转上托。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两手由上托下垂,复预备式。
  按此式兼运动大臀筋、大腰筋、肠骨筋。
  4、上翼式
  甲、直立式
  (1)两踵高举,两手上托。
  (2)休止。
  (3)两手缓从耳后收回,翻转下按至胸前停止。胸向前挺,双腕平直,曲肱环拱当胸,肩、肘、腕三者成水平,使其力由肩而肘,而腕、而指端,气定神凝,心澄貌恭。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两手由胸前下垂,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回前圆筋、三稜筋。
  乙、盘式
  (1)两腿下蹲,两手上托。
  (2)休止。
  (3)两手缓从耳后收回,翻转向下按。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两手由胸前下垂,复预备式。
  按此式兼运动中臀筋、方形股筋。
  5、下翼式
  甲、直立式
  (1)两踵高举,两手横屈于胸前。
  (2)休止。
  (3)两掌随气下按,沉至丹田,略为停顿,双手分附胯侧,掌心着力下按,手指上举,脊柱竖直,使力由尾闾循脊骨上升,神贯头顶。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两手由下按垂直,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外斜腹筋、横腹筋、短掌筋。
  乙、地盆式
  (1)两腿下蹲,两手横屈于胸前。
  (2)休止。
  (3)两掌向下按。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两手由下按垂直,复预备式。
  按此式兼运动半腱样筋、长内转股筋。
  6、单手上托式
  甲、直立式
  (1)右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左,肘直,头仰,目视右掌心,左手握拳,屈于胸之左侧,拳贴于腰际,肘向后挺。
  (2)休止。
  (3)右臂由左边落下,划半圆形至胸前,手握拳,臂屈于胸之右侧,拳贴于腰际,左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右,肘直,头仰,目视左掌心。当上托时,由鼻调息,使气贯三焦,左上则右下,右上则左下。两掌须平,掌心相印,故又名指天蹈地,凡拳法中之展势,均由此式变化而出。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两手垂直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僧帽筋、夹板筋、三角筋、二头膊筋。
  乙、地盆式
  (1)两腿下蹲,同时右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左,左手握拳贴于腰际。
  (2)休止。
  (3)右臂由左边落下握拳于腰际,左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右。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两手垂直复预备式。
  按此式兼运动梨子状筋、外锁筋。
  7、顺步左右曲伸式
  练习此式,开始时须由预备式併足曲肱,两手作拳,附于腰际,然后行以下动作。
  (1)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曲膝成直角为弓步,同时左臂向前伸,仰手作拳,肘曲成钝角,右足须直为箭步),右臂向后伸,仰手作拳。
  (2)复开始之姿势。
  (3)右足向右斜前方蹈出,曲膝成直角为弓步,同时右臂向前伸,仰手作拳,肘曲成钝角,左足须直为箭步(与右足成斜併行线),左臂向后伸仰手作拳。练习此式时,宜气沉小腹,目注前手,胸背正向,此为少林拳法练力之第一式。久习之,则力贯两臂其坚如铁。凡拳法中之弓箭步各式,均渊源于此式也。
  (4)复开始时之姿势。
  如此反复至四,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比目鱼筋、膊桡骨筋。
  8、双推手式
  练此式开始时,须由预备式两腿蹲下,作二字地盆,两手组拳,紧贴腰际,拳心向上,然后行以下动作。
  (1)用柳叶掌(五指密併)向前仰出复推,掌心着力。
  (2)休止。
  (3)仍复掌用採劲收回至胸侧,翻转组拳,紧贴腰际还原式。其所经过之路线,均为弧形,成一立圆,而向前与收回,各得其半圆。此为初习正面动作,若纯熟时,则为半面势,前推后应,左右进退,全赖腰肩,常于空际作对角线,各得半弧。用腋力贯于掌心,气发丹田,达于两臂,有猛虎推山之概,形意拳之虎形,岳武穆连拳之掌舵式,皆导源于此也。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虫样筋、骨间节筋、大臀筋。
  9、掌膝起落式
  练习此式,开始时,由预备式两足左右离开,成直立八字步,两拳侧贴腰际。然后行以下之动作。
  (1)两腿蹲下,踵高举,两手虚按两膝上。
  (2)休止。
  (3)两掌用力翻转,紧贴腰际,腿亦同时直立,复开始时之姿势。当双手下按时,气沉丹田。当上提时,脊柱须直,两目平视,舌抵上腭,精神贯顶。动作时,足踵起落,慎勿倾斜移动为要。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复预备式。
  按此式正腰椎、膝蓋腱、内转拇筋。
  10、顺步双抓式
  练习此式,开始时由预备式两足立定,两手组拳,仰贴腰际。然后行以下之动作。
  (1)右足不动,左足蹈出,同时双手向左前方抓出。
  (2)复开始之姿势。
  (3)左足不动,右足蹈出,同时双手向右斜前方抓出。
  (4)复开始之姿势。
  如此反复至四,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外尺骨筋、内膊筋。
  11、弓步双抓式
  练习此式,开始时由预备式作八字底盘,抱拳当胸。然后行以下之动作。
  (1)右足不动,为箭步,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成弓步,同时双手向前,拳腹向下。
  (2)两足不动,两拳變掌向左右分抓,此时由高地盆變为低地盆,以两臂成一横线为度。
  (3)抱拳复开始时之姿势。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腓肠筋、三角筋。
  12、拦推式
  此式开始同上式。
  (1)两足不动,左手外压,拦护至膝下,右拳沿左肩,于胸前尽力向前推出。
  (2)休止。
  (3)右手外压,拦护至膝下,左手沿右肩于胸前尽力向右推出。
  (4)休止。
  如此反复至四,复预备式。
  按此式运动半棘筋、举肋筋。
  (三)套路习练
  动作是套路的基础,套路是优化动作优长目标,拳法的具体表现。动作和套路相辅相成,两者习练互为互用,具体方法如下:
  开始预备式
  (1)两掌向前平托直立式
  两足由预备式足趾相併,踵高举,两手向前平托。
  (2)两手左右平开直立式
  由前托向左右平开。
  (3)双手上托直立式
  由左右平开掌心翻转向上托。
  (4)上翼直立式
  由上托收回翻转掌心下按至肩齐。
  (5)下翼直立式
  由上翼式着力向下按,指上举。
  (6)单手上托直立式
  由下翼式右臂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左,左手握拳屈于胸侧,左臂向上伸,右臂收回,握拳屈于胸侧。
  (7)两手向前平托地盆式
  由单手上托直立式,下蹲,两足左右分开成八字地盆,双手向前平托。
  前(1)、(2)、(3)、(4)、(5)、(6)各式均两足相併,两踵高举,至第7式两足左右分开,成八字地盆。
  (8)双手左右平开地盆式
  由前托向左右平开。
  (9)双手上托地盆式
  由左右平开,两手翻转上托。
  (10)上翼地盆式
  由上托收回,翻转掌心下按,至肩齐。
  (11)下翼地盆式
  由上翼式着力向下按,指上举。
  (12)单手上托地盆式
  由下翼式右臂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左,左手握拳屈于腰侧,左臂向上伸,掌心向下,指端向右,右手收回,握拳屈于腰侧。
  (13)顺步左右曲伸式
  由单手上托式两足直立,两手抱拳于腰侧,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同时左手与左足同方向伸出,右足不动,右臂向后伸,复直立抱拳于腰侧,右足向右斜前方蹈出,同时右手与右足同方向伸出,左足不动,左臂向后伸,复直立抱拳于腰侧。
  (14)双推手式
  由直立抱拳腰侧,两足左右分开成二字地盘,向前尽力推出。
  (15)掌膝起落式
  由双推式收回,两足變直立八字步。两手抱拳,拳腹相对,两腿蹬下,踵高举,两手虚按膝上。
  (16)顺步双抓式
  由上式收回成直立抱拳,右足不动,左足蹈出,同时双手向左斜前方抓出,复直立抱拳,同时双手向右斜前方抓出,复直立抱拳。
  (17)弓步双抓式
  由上式直立抱拳,两足分开变作八字地盆,两拳向上,移于胸侧,右足不动为箭步,左足向左斜前方蹈出成弓步,同时双手向前,拳腹向下,两足不动,两拳變掌,向左右分抓,复地盆抱拳,左右不动为箭步,右足向右斜前方蹈出成弓步,同时双手向前,拳腹向下,两足不动,两拳變掌向左右分抓,复地盆抱拳。
  (18)拦推式
  由地盆抱拳,两足不动,左手外压拦护至膝下,右手向左推出,右手外压,拦护至膝下,左手向右推出,复预备式。

  三、少林功夫的技术表现

  少林功夫的套路讲究“出招进招一条线”,指少林功夫的每个动作和套路从起势到收势,它的起、落、进、退、闪、展、腾、挪、窜、蹦、跳、跃、侧、扑、滚、翻、进、退,始终都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以期能在瞬间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距离产生最佳的打击效果。
  少林功夫在招法运用上有“老嫩”之分。老者指招势太过,嫩者指招数不及。招势的“老嫩”影响出招发力。少林拳法为避免老嫩之弊,手法讲究“非曲非直滚出入”。采用非曲非直之法。“非直非曲”指上肢力量在运动后取静止姿势时上臂与前臂之间呈夹角,滚攻易防,既避免手臂直伸,筋络暴露,易受侵击,影响收避,又避免手臂太曲,出手无力。发一拳一掌,其力量最大之瞬间在非曲非直之间。若将拳掌发“老”(伸直),成了强弩之末,只剩余力罢了;若将拳掌发“嫩”(曲臂),乃发力之初、意、气、力、刚生之时,其力大部分仍被困在丹田内。嫩者不能近敌,老者我失重心,易被对方顺势制之。“滚出滚入”指人体的上肢和躯干在运动过程中呈螺旋状前进,以协调周身力量全力迅速出击。旋转中的前进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旋转中的进攻也可以随时攻防结合。身形的滚出滚入,起横落顺。起势以正身为先,横进横退,利于进退速度。落势以侧身为后,缩小攻击面积,有利于防守。身形的起横落顺,形成了拧身滚动的滚出滚入运动身形的滚动,使对方难以捕捉。手形的滚出滚入,少林拳的出拳特点为出阴(阴拳)回阳(阳拳),这样就形成了手法的滚出滚入。一方面增加杀伤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手臂的自我保护。
  少林功夫的演练不受场地的影响,所谓“拳打卧牛之地”,即只要有卧下一头牛的地方就可以演练少林功夫。少林功夫的演练场地一般是在一个长约六米,宽约半米的长方形区域内进行。这样,既可以随时随地练功,也可以在军事实践时在狭小的区域内充分发挥自己武功的威力。

  四、少林功夫的风格、类别

  1、少林功夫的风格

  少林功夫的发展和完备离不开少林寺这一佛教禅宗的文化空间,因此,少林功夫的风格形成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由佛教戒律为基础的习武戒约,对少林功夫的发展和风格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约束。戒律体现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宗旨,是教徒的生活准则。佛教最基本戒律为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酒和戒妄语。在少林寺特定环境中,佛教戒律又演化为习武戒约,即少林功夫的“十戒约”。少林功夫的“十戒约”伴随着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的发展适时而宜,日臻系统和完备。最早的“十戒约”由僧稠(480-560)和尚主持少林寺时提出,具体内容:一禁叛师;二禁异思;三禁妄言;四禁浮艺;五禁盗窃;六禁狂斗;七禁违戒;八禁抗诏;九禁欺弱;十戒酒淫。金末元初,觉远和尚在“十戒约”的基础上,又复立习武的“十戒约”。清末武术家尊我斋主人《少林武术秘诀》中对此阐述曰:“①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行事,不可随意作辍。②宜深体佛门悲怜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以自卫,切戒呈气血之私,如好勇斗狠之辈,犯者以违反朝规同罪。③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凡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④对待后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不得恃强凌弱,任与妄为。⑤于挈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恃技术。⑥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而较,但偶尔遭遇,未知来路,须先以左手作掌,上与眉齐,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照式答之。则彼此相知,当互为援助,以示同道之谊。⑦饮酒食肉为佛门大戒,宜挈榜遵守不可违犯,犯者以酒能夺志,肉可昏其神也。⑧女色男风犯者必遭天遣,亦为佛门之所难容,凡吾禅宗弟子,宜垂为炯戒勿忽。⑨凡俗家弟子,不可轻以技术相授以免危害于世,违佛氏之本旨。如深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悍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一传衣钵。但饮酒淫欲之戒,须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一时之余兴,而遂信其毕生。此禅宗之第一要义,幸勿轻视也。⑩戒恃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世之以此自丧其身,而兼流毒于人者,不知凡几,盖以技击术之于人,其关系至为紧要。或炫于一时,或务得富室,因之生意外之波澜,为禅门之败类,贻羞当世,取祸俄顷。是违先师创立此术意乎?凡在后学,宜切记之。”明末清初,又有新的少林“十戒约” 制定,具体内容除了秉持以往戒约精神,还体现了浓重的忠君思想和反清复明意识。1984年5月,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禅大师顺应时代要求,主持制定了“少林习武新戒约”:①拥护政府,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②凡吾习武之门徒,概从健身壮体达标,效国兴业和益助民众为本。③凡吾沙门弟子都必须严守院规,保持宗风,参禅念佛,恒习书文,兼考医史,苦练武功,坚持不懈,出新创奇,使少林武术打出中国,走向世界,为国争光,为少林增辉。④凡吾习武之徒必须认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⑤尊重别家别派,取长补短,严禁排斥别派言行,团结同道,互助互帮,共同提高技术水平。⑥孝敬父母,尊老携幼,团结群众。⑦严禁恃技行凶,欺负残弱和作劫行盗及欺诈他人。⑧凡习武徒众,严禁嗜酒吸烟,非格作色和调戏妇女。⑨严禁将武技轻易授人,更不能授给无德之徒。⑩凡吾习武弟子,必应国召,为民除害,为国拒贼,保卫国家建设和民众利益,为发扬少林武术和振兴中华做出贡献。
  以佛教基本戒约为基础而创立的少林习武戒约,既是少林僧人的生活法则,也是武僧习武的基本纪律,对少林功夫风格的形成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少林功夫时时表现出节制谦和、内敛、含蓄和讲究内劲、短小精悍、后发制人的风格和特点。
  现据存续于少林寺的少林功夫,综述其风格特征如下:
  (1)朴实无华 少林寺历代僧人的日常生活是严格遵守佛教戒律,非常朴素。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和志趣,也融进了少林功夫里面。少林功夫的作用在于防身、护寺、健身、入禅作用,所以它的招势结构完全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每招每势甚至小手花,乃至意念,都为上述四项服务,不参杂任何华丽、哗众取宠、拖泥带水内容,形成了朴实无华的特点。
  (2)禅拳合一 修习少林功夫者有三层境界:初步境界为习其外表,练其外形,对自己外部形体的锻炼。中层境界为“禅拳合一”,化有形为无形,变有法于无法,无法可依,无招可循,制敌于无形中。古拳谱云:“打人不见形,见形不为能”。最高境界用心法指导一切,所斗之术为“心”法之争,非“形”法之战。由武入禅,由定生慧。此慧已是禅武合一的般若慧,非是常人之智慧。少林功夫是在禅定状态下用般若慧观照下的人体运动方式。少林功夫孕育在佛教胜地禅宗祖庭,在少林功夫中到处洋溢着佛光禅影,“禅拳合一”为少林寺功夫的重要特点。
  (3)短小精悍 拳术套路大部分在三十六组动作以内。套路短,组合招势严密紧凑。整个套路练习所用时间短,目的是为了练习者在练功中能集中全身之能量,一气呵成,利于每个招式功夫(包括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的增长。避免套路太长而使其因体力不足勉强敷衍的缺陷。
  (4)拳打一条线 直线的运动,有利于进退速度。练功时,少林功夫套路的起、落、进、退等,尽在一条线上运动。
  (5)滚出滚入 包括:一、身形的滚出滚入,起横落顺,形成了拧身滚动的滚出滚入运动身形的滚动,使对方难以捕捉。二、手形的滚出滚入,一方面增加杀伤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手臂的自我保护。
  (6)曲而不曲,直而不直 少林功夫为避免招势太过或招数不及,多采用在力量最大的那个非曲非直的瞬间出拳发掌。  (待续)
  【注 释】
  [1] 刘跃军、卫志强《少林功夫文集——论少林功夫禅宗美学》,2004年,少林书局。

  禅武合一(下)—— 少林功夫

  永信

  2、少林功夫的类别

  中国武术结构复杂,门派众多。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少林功夫是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技术境界很高的门类之一,也是中国武术各个流派中,历史悠久,门类最多、体系最大的一个门派。少林功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门派”或“拳种”,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武术体系,内容极为丰富。按类别可分为徒手和器械两大类,器械又可分为长兵器、短兵器、软兵器等。按技法又可分为拳术、棍术、刀术、枪术、剑术、技击、气功等几十种。少林功夫最早出现的多是实战的格斗技法,从明代后期开始逐渐向套路化方向演化,并被固定下来,形成众多的套路。根据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历代传习的少林功夫套路有708套,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套,其中流传有绪的拳械精品有数十种。另外有七十二绝技,以及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独特的功法为156套。现存少林功夫套路:拳术178套,器械193套,对练59套,其他115套,合计545套。这些内容,按不同的类别和难易程度,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庞大有序的少林功夫体系。
  (1)拳
  拳是少林功夫的基础。拳法的历史十分久远,它是在吸取中华传统武术基础上而形成的。早期的少林拳法是以实战搏击为主的。明末拳法大师玄机和尚留下来的《拳经》,是现存少林拳法最早的套路。少林拳法是少林功夫体系中内容最为广泛、套路最多的一种,少林拳法的套路总数有300多套,现在有名可查的也有近200套,具有代表性的拳术有:
  罗汉十八手
  名称:轩辕跨虎、仙人指路、回头望月、童子拜佛、梅鹿献花、鸿雁展翅、猿猴摘桃、魁星点元、高祖斩蟒、王祥卧水、燕子汲水、鲤鱼翻身、罗汉斗虎、仙鹤惊翅、司空束身、百蛇吐信、弹射天狗、昆那武姿。
  小洪拳
  名称:预备式、怀中抱月、白云盖顶、上步推掌、抱手束身、上步推掌、转身扳手、上步推掌、转身碰腿、外摆连、斜型、压手缩身、劈腿、斜型、蹲桩掠手、猛虎大张嘴、左云顶、右云顶、七星、单鞭、搂手束身、跟步抢手、旋风脚、冲天炮、蝎子尾猛虎大张嘴、抬步一掌、转身扳手、上步推掌、单拍脚、左盘肘、压手缩身、劈腿、右盘肘、蹲桩掠手、猛虎大张嘴、左云顶、右云顶、七星、单鞭、搂手束身、跟步抢手、单拍腿、右推掌、左推掌、右推掌、左拍脚、左推掌、右推掌、左推掌、海底捞月、聚手炮、顶心锤、提膝抡拳、下阴锤、滚手缩身、起身推掌、云顶聚手炮、五花坐山、收势。
  少林大洪拳
  名称:预备式、白云盖顶、前跳仆步、起身盘肘、云顶双震脚、上步七星、单鞭、怀中抱月、冲天炮、退步勾拳、上步三砸拳、跳步撅手、云顶双震脚、上步七星、单鞭、怀中抱月、上步扳手、转身一拳、两抢手、回头望月、三扒手、双震脚小跨虎、提手炮、起身盘肘、转身迎面打撅手、左盘肘、右盘肘、提手炮、转身一拳、十字拍脚、二起脚、金刚捣碓、提手炮、金鸡独立、扎地橛、三出手、鹞子翻身、双震脚海底炮、上步一拳两抡手、抱肘鹞子钻林、弹腿、右摆脚跳步撅手、倒步云顶大跨虎、提手炮单叉、二起脚、坐山、收势。
  罗汉拳
  名称:交手单叉、怀中抱月、古树盘根、转身枪手双摘档、打虎式、二起脚、金鸡独立、上步顺行、云顶连三捶、小跨虎、猛虎出洞、上步登山、探腰深望、古树盘根、斜步交花、插花盖顶、倒步双架棚、撩手推山、撤步连环拳、龙折身、卧地睡双推山、旋风脚、盘腿坐、空手滚、小开门、二起脚、打虎形、猛虎出洞、回头望月、高捶、低捶、蹲桩捶、翻身双扑地、背心捶、拐肘斜捶、拧手踢腿、黑虎钻档、童子卸印、切跨劈打、翻身捣碓、起落海底炮、前磴腿、拉弓式、双栽葱、倒反背、饿虎扑食、黑狍钻档、抖手一捶、跳步单叉、起身板手、旋风脚、蹲桩式、双分膝、合腿、地面抓、迎面撤、二起脚、端锅、上步拔葱、掏腿入地捶、单踢、外摆莲、猛虎出洞、夯地捶、蝎子尾、舞花坐山。
  梅花拳
  名称:双开门、里坡脚、左一捶、双推掌、猛虎出洞、抱拳束身、跳步单叉、子钻林、弹踢一捶、打虎式、转身单叉、弓步一捶、弹踢一捶、弓步一捶、连步一捶、双一捶、腾步摆莲束身跨虎、跳步单叉、弓步一捶、劈拳踢腿、小开门、转身掠手、林中摘果、上步卧忱、独立推掌、海底炮、连步一捶、又一捶、转身掠手、后扫堂、双碰腿、连三掌、旋风脚、回头望月、二起脚、回头望月、二起脚、百鹤晾翅、跳步束身、后蹬腿、猛虎出洞、弓步卧忱、前扫堂、提桶山、转身臂另、弓步一捶、舞花坐山。
  大通臂拳
  名称:金沙飞拳、打虎靠山、顶心标拳、二郎担山、双关关铁门、闪身炮拳、金童献图、千斤砸拳、双手开弓、鸽子翻山叶下藏花、退步插拳、单风灌耳、追风相连、顺手牵羊、撩阴重拳、猛虎跳涧、天王托塔、挽景移山、珍珠卷帘、雷公飞天、双风灌耳、勒马按拳、舞花起脚、回头望月。
  心意拳
  名称:百蛇吐信、二龙分水、右手摆掌、天王托塔、倒步跨虎、冲天炮式、提膝砸捶、转身七星、二郎担山、双关铁门、百猴洗脸、又百猴洗脸、悬崖勒马、探马捶式、千斤劈锤、左翻背捶、弓步板手、悬崖勒马、探马捶式、倒步跨虎、投步转身、十字通背、拦腰捶、拔步炮、金鸡独立、猿猴束身、悬崖勒马、十字通背、拦腰捶、提膝抢肘、武松脱铐、反击捶式、马步单鞭、拧身七星、弓步双推掌、右踩脚式、双腿掌式、左踩脚式探马捶、迎面掌、黑虎蹬山、转身板手、猿猴束身、二起踩脚、单叉、起身摆脚、后摆脚、右摆脚、下阴捶、反肘面捶、左翻背捶、弓步板手、悬崖勒马、探马捶式、倒步跨虎、投步转身、十字通背、拔步炮、金鸡独立、猿猴束身、悬崖勒马、十字通背、拦腰捶、提膝抱肘、武松脱铐、反击捶式、马步单鞭、拧身七星、弓步双推掌、下阴脚式、转身拧把、倒步双推掌、老牛大摸头、大跨虎式、起身飞脚、金鸡独立、顶心肘、翻背捶、左翻背捶、转身板手、悬崖勒马、探马捶式、倒步跨虎、十字通背、拔步炮式、金鸡独立、猿猴束身、悬崖勒马、十字通背、投身游身、双撩阴捶、霸王观阵、右游身、双撩阴捶、霸王观阵、砸手转身、迎门铁扇、走步搓捶、右探马捶、束手阴捶、古树盘根、起身一掌、双推掌、倒步左跨虎、双狠脚、弓步枪手、左抢手、倒步云顶、跟步七星、罗王观阵。
  少林朝阳拳
  名称:双手抱拳、金沙飞掌、白蛇吐信、二龙分水、古树盘根、金鸡独立、挤手炮、朋鹏展翅、白蛇吐信、二起踩脚、顶心标拳、下下狠脚、冲天炮、急三拳、弓步架打、猛虎跳洞、马步架打、双风灌耳、马步冲拳、双风灌耳、弓步架打、混水摸鱼、二龙分水、棚头、接手冲拳、蝎子勾尾、蹬腿冲拳、弓步冲拳、二起踩脚、回头望月、左卧忱、猛虎出洞、挤手炮、舞花坐山。
  少林炮拳
  名称:撩手摘心掌、转身窝心炮、原地三砸拳、马步冲天捶、五花虎抱捶、转身云顶、坐山单革命、五花虎抱头、上步左斜形、十字踩脚、转腿窝心捶、倒步三砸捶、马步冲天捶、拦腰双绝手、抬腿小提鞋、落步右拐肘、转身双绝双分腿、起身双风灌耳、腿右斜形、撩手迎面捶、转身云顶七星、坐山单鞭、舞花坐山;摇身三卧忱、转身窝心捶、倒步三砸捶、马步冲天捶、转身双绝单叉、起身拐肘、转身双绝分腿、起身双风灌耳、劈腿右斜形、马步跨毛篮、狠脚海底炮、上步两捶、劈腿右斜形、压手上穿捶、转身双绝分腿、起身双风灌耳、转身跌跃步单叉、起身冲天炮、束身下劈腿、起身五指朝凤、转身云顶七星、坐山单鞭、舞花坐山;虚步三掏捶、独立跨虎势、三打迎面捶、换步右斜形、腿左斜形、劈腿右拐肘、搬手一捶、束身请手、猛虎出洞、转身摘心捶、束身夯地捶、小鬼蹬腿、上步顶心捶、束手虎抱头、老虎弹痒、束身双分脚、起身双风灌耳、里劈左斜形、独立打虎势、并步三捶、退步云顶七星、坐单鞭、舞花坐山。
  少林猛虎拳
  名称:蝴蝶双飞、顶心标拳、黑虎钻心、金钻穿石、细女穿梭、考虑出洞、卧虎望筝、连环三打、黑虎崩崖、二郎担山、猛虎跳涧、连环三打、八戒翻八扒、就地吞羊、金钻穿石、仙人摘桃、猛虎擒犊、双枪穿喉、虎斗雄狮、猛虎弹爪、将军斩剑、饿虎偷心、伏虎守穴、细女穿线、白虎上墙、十字踩脚、金钻穿石、猛虎出洞、海底捞月、考虑靠山、青驹奔川、白虎海脸、天王端塔、猛虎抖威、小虎抱月、金钻穿石、铁牛耕地、猴子擦眼、黄忠放箭、双手棒月、鹞子入林、蚂蚁入泥、将军勒马、老虎出洞、猛虎跳洞、老婆拐线、威坐玉殿、顶心标拳、火神分金、王销推山、黑虎撩爪、小虎越洞、龙王唤雨、黑虎钻心、卧虎塑筝、饿虎扑食、黑虎拦羊、金鸡独立、连环冲拳、卧虎吞羊、猴探仙庭、金钢钻石、铁牛拉犁、虎阴赤处、移王拔桩、猛虎跳洞、鸿雁展翅、双龙出海、黑虎弹爪、单坐莲花、跳步坐山。
  少林醉拳
  名称:双手取杯、连饮三杯、太白醉酒、醉仙拜天、酒花四射、仙童弹球、转身碰杯、金鸡独立、虎将让杯、醉仙拜天、罗汉出酒、醉君观阵、铁牛耕地、天王托塔、仙童弹球、八仙醉坪、暗箭四射、留地旋风、醉汉观星、文王赏酒、醉汉拜地、蛤蟆跳丘、城下献酒、饮酒护手、太白醉酒、铁牛耕地、醉汉观阵、仙单弹球、罗汉出酒、八醉仙坪、酒花四射、将军转杯、仙单弹球、小山让杯、文王赏酒、醉仙敬天、罗汉让杯、醉仙坐坪、黑风扫林、天王托塔、城下献杯、李白拜佛、醉汉观星、将军碰杯、金鸡独立、醉仙敬天、醉汉谢主。
  少林黑虎拳
  名称:开步拦手、震脚海底炮、飞不划瓶、猛虎抛骨、左摆脚、右摆脚、黑虎跳山、猛虎跳洞、黑虎弹爪、猛虎跳涧、推倒墙、黑虎弹爪、左踩脚、黑虎跳山、弓步右冲拳、弓步左冲拳、饿虎吞羊、并步双砸拳、踢腿撩掌、黑虎钻云、偷摘心拳、弓步左拳、弓步右冲拳、双爪拔蛇、饿虎吞羊、黑虎摘心、上步冲拳、黑虎盘山、黑虎出洞、黑虎钻林、饿虎吞羊、黑虎跳洞、黑虎奔川、黑虎攀崖、黑虎下山。
  少林五虎拳
  名称:绷腿侧拳、大鹏独立、马步穿掌、转身弹指、坐盘横揣、仆步抱拳、马步冲拳、梅花转拳、仆地视锦、砸拳撩阴、反背撩拳、转身双摆莲、白鹤亮翅、弓步截捶、旋风脚、马步上崩拳、撒步腾架、上步三冲拳、仆步后扫腿、跳步弹脚、转身马步架打、箭步二起脚、仆步架掌、转身弓步崩拳、转身撩阴拳、大鹏展翅。
  少林猴拳
  名称:猿猴出洞、猿猴下山、猿猴观阵、倒踢金爪、反戈一击、猿猴转圈、偷摘仙桃、猿猴探性、钻上九霄、猴子抓痒、猴子切瓜、小猴留阵、猿猴崩天、猴子盘足、猿猴戏月、天星坠地、收兵观阵。
  少林六合拳(对练)
  名称:一、二合:五子登科、虎抱头、三摇手、推身踢阴、转身踩脚、反掌拧手、冲天炮、摇手挑手、满肚痛、搬肩、缩身、三环手、枪手、斜形、三摇手。
  三、四合:三摇手、上步冲拳、中腿侧耳炮、冲天炮、满肚痛、摇手搬肩、推肩缩身、三打手、枪手、斜形、三摇手。
  五、六合:三摇手、推身踩脚、转身单叉、泼腿、侧耳炮、上步进拳、进肘、踢腿、反掌拧手、冲天炮、摇手挑手、满肚痛、摇手搬肩、缩身三找手、抢手、斜形。
  少林耳巴六合拳
  名称:一合:金丝缠:挑手飞脚、泰山压顶、双拳架上、回步劈腿、两人交手、三进捶、三砸手、两个压手、三劈掌、二龙戏珠。
  二合:劈面掌:上阵交手、上步进拳、倒步拔拳、回步进拳、退步拔手、两人压手、三劈掌、二龙戏珠。
  三合:双风灌耳:拦手提手炮、两人交手、双风灌耳、白马分鬂、上步飞脚、三砸捶、三拔手、两人交手、三劈掌、二龙戏珠。
  四合:连三脚:拦手提手炮、两人交手、连三脚、飞脚钻阴、两人交手、连三捶、两人压手、三劈掌、二龙戏珠。
  五合:双取阴:拦手提手炮、两人交手、双取阴、迎面劈捶、三拔捶、二龙戏珠。
  六合:三砸捶:拦手提手炮、两人交手、三砸捶、上步飞脚、两人压手、三劈掌、拦手提手炮、上步压手、三劈掌、二龙戏珠。
  (2)棍
  棍是少林功夫中最负盛名的兵器。在少林功夫形成的早期,最先使用的兵器就是棍。相传,元末少林寺烧火和尚紧那罗持棍惊退红巾军。现在少林寺所传的风火棍、烧火棍等等,据说都是紧那罗传下来的。到了明代中期,僧兵持棍参加了抗倭、保卫边关等众多战役,并由此而名扬天下,成为最出名的少林功夫。少林棍法在明代就以固定的形式传承下来,程冲斗的《少林棍法禅宗》是明代少林棍法的经典。具有代表性的棍术有:
  少林风火棍
  名称:转良前戳棍、反身打、舞花、左扫棍、右扫棍、回头咽喉棍、压把根、舞花滚身劈把、转身前戳、转身撩阴、回身刺喉、闭门户、上挑棍、舞花棍、打虎棍、戳棍、鹞子翻身、白猿献果、交手望月。
  少林阴手棍
  名称:横棍平视、鸡步闭门、进步挑档、鸡步闭门、挑阳胸式、上步卧枕、猴子上树、上步卧枕、猴子上树、仙人指路、将军把门花阴藏花、罗王观阵、挑阳胸式、上步卧枕、弓步卧枕、上步卧枕、猴子上树、上步撩阴、转身劈头、风扫阴式、仙人指路、朝天一柱、三进迎敌、朝天一柱、百蛇吐信、猴子登枝、上步卧枕、弓步卧枕、猴子上树、百蛇吐信、踢断玉柱、上步撩阴、转身劈头、插花盖顶、转风族棍、仙人指路、见敌关门、三进迎敌、迎门铁扇、百蛇吐信、猴子登枝、上步卧枕、弓步卧枕、金鸡独立、饿虎扑食、弓步撩阴、插花盖顶、转风旋势、仙人指路;双关铁门、三进迎敌、迎门铁门、百蛇吐信、猿猴坠枝、蛇在地走、饿虎扑食、弓步撩阴、插花盖顶、转风旋棍、仙人指路、双关铁门、鹞子入林、迎门铁闩、百蛇吐信、猿猴登枝、蛇留地走、饿虎扑食、弓步撩阴、插花盖顶、败势逃走、龙腾虎跃、插花盖顶、风旋末棍、金鸡独立、舞花跳步、罗王踏山。
  少林短棍
  名称:金刚护门、袖里藏针、辕门观阵、青龙点睛、泰山压顶、古树盘根、摘星取月、胡雁垂柳、百蛇吐信、太公扶杆、倒插杨柳、顺水推舟、猛虎摆尾、风扫荷叶、青龙点水、太公钩鱼、快马加鞭、登山探穴、黑虎掏心、太公扶杆、倒插杨柳、棍打鸳鸯、左左劈右挂、泰山压顶、古树盘根、黑虎掏心、仙人指路、青龙点水、白鹤亮掌、风扫荷叶、百蛇吐信、登山探穴、左劈右挂、霸王举鼎、猛虎跳涧、金刚护门、挑帘观望、古树盘根、泰山压顶、晴蜓点水、乌龙摆尾、霸王举鼎、黄龙翻身、千斤下坠、横担架梁、古树盘根、仙人指路、百鹤亮翅、顺水推舟、金光绕心、黑虎掏心、风扫秋叶、金刚护门。
  少林大夜叉棍
  名称:高四平势、中四平势、低四平势、三打枪势、高搭袖势、边提势、群提势、伏虎势、定膝式、潜龙式、铁牛耕地、孤雁出群、敬德倒拉鞭、刀出鞘势、地蛇枪势、提枪式、骑马式、穿袖势、仙人坐洞、乌龙翻江、披身势、吕布倒戟势、飞天叉势、黑风雁展翅高提式、乌云罩式、通袖式、劈打式、雷天上弓、朝天枪势、高塔袖势、跨剑势、左右献花、尽头抢势、高塔袖、单提势、金鸡独立、倒托荆棘、二郎担山、凤凰展翅、旋风扫地、挟衫势、一提金势、秦王跨剑、前提势、勾挂硬靠山、单打势、销口轮势、铁扇紧关门。
  少林烧火棍
  名称:掠劈棍、弓步戳棍、弓步劈棍、弓步劈棍、闷心棍、败势、回头棍、横担一架梁、猿猴背棍、扑地棍、二郎担山、扑地棍、跋步连三尺、滚身劈棍、舞花劈棍、单叉架棍、单叉盖把、隔打回身譬如棍、弓步戳棍、回身劈棍、弓步戳棍、弓步劈棍、弓步戳棍、上步隔打、败势、上步劈棍、回身劈棍、舞花劈棍。
  少林猿猴棍
  名称:拉棍观阵、猴行棍、怀中抱月、回头望月、转身截棍、束身抱棍、右回头望月、左回头望月、舞花、观阵、压棍、压棍跳步、下截棍、背棍、偷点回头望月、转身倒把、右挑档、左挑档、转身横扫、扛棍观阵、猴行步、舞花、步甩棍、舞花压棍、左右观阵、舞花、童子拜观音。
  (3)刀
  刀原本是民间武术和军事上最常使用的兵器。随着少林功夫的发展及僧兵参战的需要,刀也成了少林武僧经常使用的兵器之一。在明末的时候,少林寺刀法广泛应用于战场。登封地方武装首领郜如城曾从少林寺练习拳棍和大刀,并运用大刀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少林刀多为缠头裹脑、翻转劈扫,再加上刺、撩、砍、拦、抛等构成完整的刀法系统。少林刀法出刀时两臂运气,气随刀出。少林单刀、双刀和大刀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定手”之说,代表套路有:
  少林缠头刀
  名称:双手开门、鹿步鹤行刀、弓步劈刀、转身撩刀、海底捞月、狮子张口、叶里藏花、白虎拦路、连环缠头刀、仙人指路左右横穿刀、弓步缠头刀、托碑献塔、金鸡独立、秦琼担刀、叶里藏花、白虎拦路、百马奔川、仙单亮刀、罗汉担刀、转塔藏花、海底捞月、狮子张口、饿虎扑食、金童亮背、狮子张口、弓步推刀、罗汉藏刀、叶里藏花、注目迎招、顽童戏月、独立彩棚、跳步藏刀、卧虎藏刀、朝天一柱香、叶里藏花、回头望月、跳步劈刀、火龙落地、坐山一刀、金牛卧地、坐山架刀、跃步绞刀。
  少林昆仑双刀
  名称:指路刀、转身龙门刀、跨跳双劈、转身藏刀、医疗费子拐翅、舞花藏刀、踮步刺心刀、左右舞花劈、撤步藏刀、舞花四门刀、左右燕子别翅、上步双劈、转身藏刀、二马分鬂、蝴蝶闹海、燕花架刀、凤凰旋窝、起跳挎刀、上步左右连环刀、舞花前撩刀。
  少林春秋大刀
  名称:理胡摆掌、提袍踏蹬、弓步前撩刀、踮步背刀、马步揣刀、云顶横扫刀、踮步背刀、云顶横扫刀、踮步背刀、弓步前撩刀、转身马步切刀、云顶削刀、弓步背刀、弓步撩刀、提膝亮刀、上步三撩刀、云顶横扫刀、转身背刀、金鸡独立、马步砍刀、勒马背刀、缠丝过顶、老虎出洞、连环劈刀、二郎担山、转身挑刀、弓步站刀、翻身云顶扫刀、勒马背刀、马步上撩刀、刀挑红袍、舞花背刀、虚步斩刀。
  (4)剑
  剑是少林武僧最常使用的兵器之一,也是少林十八般兵器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明代文翔凤在游少林寺时看到60名武僧练武时不仅有拳法而且有剑术。公鼎在少林寺观武后也看到“复有戈剑光陆离”的场面。这就是明代少林武僧练剑的写照。这也证明少林剑法术形成于明代。少林剑的代表套路有:
  少林乾坤剑
  名称:亮势、接剑、下劈、前剌剑、截腕、挑隔剑、斜劈剑、指星剑、前刺剑、拦腰剑、撩剑、提膝架剑、提膝斜劈、跳步大劈、左撩砍头、砍腿、霸王观阵、斜刺、横扫十字脚、青龙吸水、回头望月、霸王观阵、刺腿、大鹏展翅由、霸王举鼎、行龙剑、下刺剑、凤凰点头、劈腿独立、仙人指星、斜平刺、霸王观阵、斜劈剑、百蛇吐信、前刺剑、抛剑、接剑。
  少林梅花剑
  名称:怀中抱月、仙人指路、金鸡独立、跳步上挑、左右撩剑、古树盘根、提膝崩剑、倒步下劈、绕剑平刺、左右绕剑、歇步崩剑、斜下劈剑、跳步下劈、弥陀敲铃、朝天一柱、左右下劈、坐盘指性、上步平刺、独步平衡、虚步平剑、斜下平剑、跳步下劈、弥陀敲铃、回跳下劈、歇步下刺、提膝绷剑、绕形剑、虚步绷剑、滚身五花、独立前刺、弓步绷剑、斜剑下劈、倒步下劈、提膝绷剑、弓步刺胸、偷步刺剑、转身分刺、上步撩剑、上步斜隔、金鸡独立、拦腰剑、弓步右劈、跳步下劈、左右隔、上步前刺、右隔剑、踢腿、弓步按剑、虚步藏剑。
  少林九官剑
  名称:并步上指、虚步亮指、提膝横剑亮袍、 形步、弓步崩指、歇步枪剑、弓步前指、前踢脚、前踢脚、盖跳步、马步抢剑、弓步斜上斩剑、扣腿撩剑、提膝上架剑、弓步平斩剑、歇步压剑、弓步刺剑、上步云剑、弓步刺剑、上步云剑、弓步刺剑、左提膝劈剑、左右提膝剑、坐盘反上撩剑、转身弓步刺、望月平衡、行步提撩、后插步劈剑、翻身弓步劈剑、后叉步上劈剑、翻身探刺、左提膝劈剑、虚步下裁剑、腾空架剑、左转云剑、歇步枪刺、弓步反刺、弓步劈剑、分剑踢腿、提膝平斩、立剑蹬脚、左转云剑、仆步下斩、提膝劈剑、丁步下裁、弓步刺剑、后插劈剑、云剑换把、提膝撩剑、斜上刺剑、左右挂剑、跳步抛剑、右手接剑、歇步云剑、弓步探剑、叉步绞剑、左转云剑、虚步抛剑、并步提袍。
  少林八仙剑
  名称:老僧掉尘、仙人指路、转身云剑、火神分金、撤步小魁星、转身云剑、撤步大魁星、金鸡啄食、饿虎扑食、起身平剑、虚步崩剑、怀中抱月、夜叉探海、回头望月、独立刺剑、抽弓打雁、插步刺剑、弓步刺剑、撒步大魁星、左右穿剑、独立刺剑、苏秦背剑、转身交剑、夜叉探海、撒步大魁星、拔草寻蛇、转身扑食、穿剑、左右撩剑、虚步点剑、挑剑、陈潭大睡、雄英展翅、怀中抱月、仰头刺剑、夜叉探海、撤步大魁星、跳步刺剑、转身扑食、穿剑、坐盘、连环穿剑、坐盛刺剑、云剑、苏秦背剑、交剑。
  少林达摩剑
  名称:童子拜佛、达摩面壁、回头望月、怀中抱月、仙人指路、弓步劈剑、震脚刺剑、古树盘根、金鸡独立、上步劈剑、青龙摆尾、回头望月、仙人指路、左插刺剑、倒步劈剑、虚步亮剑、回头望月、虚步亮剑、达摩面壁、云顶刺喉、震脚刺剑、金鸡独立、虚步亮剑、弓步劈剑、黑龙摆尾、百蛇吐信、回头望月、虚步亮剑、上步劈剑、怀中抱月、鸭子赶路、削手一剑、苏秦背剑、金鸡独立、探海平衡、回头望月、虚步亮剑、力劈四门、虚步亮剑、提膝撩剑、白龙吐须、舞龙刺剑、仙人指路、力插地龙、朝天一柱、奋力穿剑、怀中抱月。
  (5)其它器械
  少林器械有“十八般兵器”之说。除了棍、刀、剑外,还有三股叉、方便铲、单拐、九节鞭、三节棍等等,代表套路有:
  少林九节鞭
  名称:左右走鞭、盘肘左右背鞭、左右发鞭接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反背鞭、鸟龙步进洞右背鞭、翻身仙人指路、右转后背鞭、翻身左右背鞭接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反身背鞭、骗马鞭、右背鞭、左右发鞭接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反身背鞭、罗汉跪楼鞭、左转背鞭、左右发鞭接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反身背鞭、湘子垮篮鞭、踢鞭右背鞭、苏秦背剑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右背鞭、右转后背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右背鞭、上步三劈鞭、左右发鞭接鞭、左右走鞭、右盘肘背鞭、滚身左右发鞭接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右背鞭、左插花鞭、左转右背鞭、左右发鞭接鞭、左右走鞭、右盘肘反身背鞭、金丝缠脖、左背鞭、左右发鞭接鞭、左右走鞭。
  少林草镰
  名称:开肠破肚、火神分金、转身摘珠、百猴弹爪、夜叉割麦、小楼爪、黑虎掏心、舞花彩镰、倒拉金瓜、仙人指路、转身缠钩、夜叉探海、怀抱琵琶、转身缠钩、罗汉推窗、五行归一。
  少林钢鞭
  名称:脚立八字、左手抱鞭、左手拦、右手出拳、右蝎吊鞭尾右踩脚转面缩身鞭、上步蝴蝶鞭、滚身下打鞭、右腿鞭、左腿鞭、上步闭枪鞭、滚身下打鞭、转面扫腿鞭、滚身劈面鞭、转身回马鞭、鹞子反身鞭、滚身下打鞭、三连护手鞭、左右扫腿鞭、挥舞后反鞭、起脚飞云鞭、上步蝴蝶鞭、转面莲花鞭、滚身下打鞭、转身赶山鞭。
  少林乾坤圈
  名称:春燕展翅、上格下扣、掏腿劈面、滚身劈圈、上步推圈、撤步连环、转身右架翅、转身左架翅、翻身双砸圈、猛虎张嘴、五花顺圈、撩腿一圈、转身望月、上步摆圈、云顶束身、燕子起飞、双手推圈、舞花坐山。
  少林虎头双钩
  名称:三隔腿、分头楼、跳步双撑钩、转身分拔钩、前后双撑钩、左楼右拦勾、上步单拦勾、独立双层勾、双叉夹叉勾下、跳步双抱勾、转身独立势、亮势取腿勾、转身双展勾、转身单劈勾、上步劈楼勾、转身单架勾、转身下压勾、独立单架勾、转身劈楼勾、马步下压勾、转身双架勾、双夹下叉勾、双撩腿勾、前后双撑勾、转身双架勾、转身望月、跳步双抱勾、转身劈楼勾、上步劈楼勾、独立双勾、落步左拦勾、上步右拦勾、独立双展勾、左右摆勾、转身下劈勾、上步单拦勾、退步单拦勾、跳步望月、转跳架翅勾、转身劈楼勾、跳步双掌勾、转身劈楼勾、歇步护身勾、起身双托勾、歇步双架勾。
  少林狼牙棒
  名称:杯中双抱月、飞身三云顶、弓步登山打虎、回身鹞子翻山、双风贯耳、探海取珠、顺风撤旗、一留栽花、上棒打猛虎、下棒打两脸、前棒打怪蟒、后棒打足腕、左棒打黄龙、右棒打猛虎、前打青龙戏水、后打丹凤落山、左打金鸡斜展、右打金鹏再翻、中打观音倒坐、再打过路神仙。
  (6)其它功法
  少林功夫除了拳法和器械外,还形成了众多独特的功法,如坐禅、童子功、轻功、硬功、梅花桩功等,都是少林寺非常有名的功法。具体种类有:坐禅功、硬气功、铁沙掌、倒挂金钟、小武功、梅花桩功、童子功、阴阳气功、易筋经、点穴、卸骨、擒拿和七十二艺。
  少林易筋经
  名称:韦驮献杵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二式、韦驮献杵第三式、摘星换斗式、倒九牛尾势、击不亮翅式、力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虎弓势、掉尾势。
  少林益寿功
  名称:采宝得田、玉女穿针、阴阳掌法、灵猫扑鼠、迎风坐禅、金童献茶、二龙戏珠、整衣郐袖、童子拜佛。
  少林擒拿十八式
  名称:锁法、扣法、切法、压法、拧法、裹法、绕法、点法、拿法、缠法、踩法、绊法、掐法、踢法、靠法、甩法、撞法。

  3、少林功夫的传承人系列

  少林功夫的传承,是严格按照师徒制度进行的。这种师徒关系,是少林寺传统的宗法门头制度的最基本表现。宗法门头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少林寺的宗法门头制度,由十三世纪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期间确立。福裕禅师把少林寺建成中国传统宗法门头制度的家族式寺院,对少林寺及少林功夫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少林寺宗法门头历史上最发达时期,下辖25个下院,僧人总数达八百多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朝廷对少林寺宗法门头进行了一次大整顿。目前仍有10个下院,僧人总数一百五十多人。
  福裕禅师确立的传承谱系,计有七十辈,如下: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静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少林寺僧人来自五湖四海。“七十字诗”传承谱系,使少林寺变成了一个宗法大家族。少林寺僧人对以上七十个字,都牢记在心。当代少林寺僧人传承仍基本遵守着十三世纪福裕禅师确立的传承谱系,已经传承至“德、行、永、延、恒”,历三十多代,近八百年历史。
  (1)历代传承人代表:
  跋陀,又名佛陀,为少林寺的开创者。据唐道宣《续高僧传》载,跋陀为天竺国(印度)高僧,初交友六人,同修定业,五人皆得正果,只有他无所收获。后道友告诉他应去震旦(中国),定有所为。于是他于北魏孝文帝时从天竺经西域来到魏都平城(今大同),受到孝文帝崇敬。魏迁都洛阳后,他随之到洛,文帝在洛阳为之建静院,让其传法。但由于他“性爱幽栖,林谷是托,屡往嵩岳,高谢世人”(慧皎《高僧传》),因而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在少室山阴为之创建少林寺,并由官府供给衣食,让其落迹传教。他在少林寺建舍利塔,造翻经堂,并收弟子慧光、道房、僧稠等传授小乘禅,翻译佛经。四海僧众闻风而至少林,归其门下。他在少林寺先后译释了《十地》诸经。年老时,跋陀移往寺外居住。相传,在其临终时,还手绘神像于门壁,不久示寂。
  慧光,又名惠光,长卢人。据慧皎《高僧传》载,他年方12岁入洛阳。一日慧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一连五百。跋陀见而奇之,遂度为弟子。后慧光随跋陀到了少林寺习禅并翻译佛经。《传灯录》载他从跋陀学佛经,并向人讲解,讲得精辟透彻,人称“圣沙弥”。跋陀授以律宗和小乘禅法,他还注释了《华严》、《涅槃》、《维摩》等佛经。慧光不仅精于小乘禅法,而且对律宗、华严宗等颇有研究,为一代律宗大师。慧光后来又到洛阳、安阳等地传法,名扬四方。其弟子僧达、昙隐、法上等也因传法而出名,被称为十大德,亦号称“十英”。慧光最后圆寂于邺郡(今安阳)。
  僧稠,钜鹿人,为北魏至北齐时名僧。据《高僧传》、《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朝野佥载》载,稠禅师初出家于钜鹿景明寺,后被跋陀门人道房引度为弟子,随跋陀入少林寺。在他刚出家时,常受到一些懂武术的小和尚“殴击”,于是他发奋习武,最后练得筋骨强健,拳捷骁武,使先前侮之者“俯伏流汗”。僧稠的小乘禅法造诣颇深,有“光(慧光)以学显、稠以禅著”之称。跋陀也曾说,自葱岭以东,禅学最著名者是僧稠。跋陀之后,僧稠曾继之主持少林寺。北齐天保三年(552),文宣帝在邺城(今安阳西)为之造云门寺,让其传法,他在那里著《止观法》两卷。僧稠于北齐乾明元年(560)圆寂。
  达摩(?-536),又作达磨,为南天竺(古印度)婆罗门种族高僧。南北朝宋末,达摩航海来到中国广州,初达宋境,后至金陵,大约在北魏明帝时,达摩来到洛阳,魏杨衒之著的《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达摩及其在洛阳永宁寺的情况:“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后达摩到嵩山收弟子慧可、道玉等,并在嵩山少林寺一带传法。后世传说达摩在少林寺北五乳峰石洞中终日面壁九年。达摩在嵩山传法时,觉得久传的小乘禅法已走向没落,于是他根据大乘的理论,结合北魏当时的社会状况,初创了以“静坐修身”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学说,称为“壁观”,即大乘禅宗。达摩的禅宗,以《楞伽经》为传法经典。他在传法于慧可之后,离开嵩山,梁大同二年(536),遇毒而卒,葬于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相传,达摩精于武功,尤善坐禅功。唐代宗赠圆觉大师号。禅宗兴盛后,达摩被尊为禅宗初祖及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
  慧可,一名僧可,又名神光。俗姓姬,虎牢人(今荥阳汜水),出家后遍阅经典,精通藏经。40岁时,在嵩山遇到游化的天竺僧菩提达摩,拜为师。后达摩在嵩山少林寺一带传法,慧可随之从学六年。达摩在嵩山传法时,以四卷《楞伽经》授慧可,并说:“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其后慧可传承了达摩的禅法,成为禅学大师。达摩圆寂后,慧可一度隐迹。后因道俗各界寻迹而来向其求学,开始传法讲经。东魏天平初年,慧可北游至邺都(今安阳)传法。在邺传法时,当地一僧名道恒,其徒在听了慧可讲法后都不回来了,于是多次加害慧可,最后“遭贼斫臂”。后他单臂传法,名声大振。慧可在传法于僧璨后于开皇时坐化。慧可由于得到了达摩衣钵,后被禅宗尊为二祖。
  洪遵(528-608),据裴漼《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及《说嵩》载,他俗姓时,相州人,八岁出家,拜少林寺资公学法,后遍访丛林,参学问法,佛法日精,齐主授予他“断事沙门”。北周大象中,少林寺被废后重新恢复,在寺中挑选道业精深者120人为菩萨僧,洪遵律师被选中。隋朝开皇七年(587),洪遵奉诏至京都,与天竺僧一起翻译佛经,后受敕命为众僧讲律宗,为一代律宗大师。
  志操、惠玚、昙宗,唐初少林寺著名武僧。据唐裴漼《少林寺碑》及《赐田牒》载:武德四年(621)四月,李世民与王世充战于嵩洛一带,驻守柏谷庄的少林寺主僧志操、都维那僧惠玚和昙宗等十三名武僧夜间攻入王世充之侄王仁则大营,生擒王仁则,并将其献于李世民,唐军乘势击败王世充。四月三十日,李世民为表彰志操、惠玚、昙宗等十三武僧的功绩,特颁《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于少林寺,同时要封十三僧官位,但由于志操、昙宗等只愿出家礼佛,不愿为官,于是李世民赐少林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参战僧均得封赏,昙宗还被封为大将军僧。由于志操、惠玚、昙宗等的助唐行动得到了李唐王朝的大力表彰,使少林寺走向昌盛。
  法如(638-689),唐初北方禅宗领袖。据唐《法如禅师行状》及《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载,法如为上党人(今山西长治市),俗姓王,19岁出家后,到蕲州从弘忍禅师学法,深得其旨,为弘忍高足。弘忍圆寂后,于永淳二年(683)北游中岳,居少林寺六年,后在此传法三载,“再振玄纲”、“兴复正化”,成为北方禅宗的“定门之首”,并被尊为禅宗六祖。法如在少林寺传法,为确立少林寺禅宗祖庭地位起到了作用。唐永昌元年(689),法如圆寂于少林寺,世寿52岁,徒众为之建塔于寺西。
  义净,据《戒坛铭》及宋《高僧传》载,义净为初唐至盛唐时高僧。咸亨时曾从海上到印度取经,历时25年,经30余国,回国后从事译经活动。长安四年(704)四月,三藏法师义净来至少林寺,与少林寺主僧义奖、智宝等,重筑戒坛传法,并由义净撰写了《唐少林寺戒坛铭》。开元三年(715)刻石立于少林寺,惜此碑已无存,仅存碑文。
  灵运(?-729),俗姓萧,名光,南朝梁武帝后裔,兰陵人,为虢州恒农县尉之子。久怀慕佛之意,后游嵩山,至少林寺为僧,曾在少林寺附近庞坞从学于著名禅师元珪,潜心研究禅学。唐开元十七年(729)五月,圆寂于少林寺,门人坚顺为其在寺西北建塔,至今犹存。
  同光(700-770),唐代少林寺著名禅师。据《同光禅师塔铭》载,同光为晋(今山西)人,早年出家,后持钵至东山(太室山),皈依北方著名禅宗宗师大照(普寂)席下,“演大法义,开大法门”,达20余年,“振动中外,从师授业者不可胜言”。同光在少林寺传法,“开悟知见,行不可思议之密行,拯扶昏迷”。天宝十四年(755)还与法忍等共立《敕还少林寺神王师子记》碑。大历五年(770),圆寂于少林寺,世寿71岁,僧腊45,寺主僧惟济、上座僧昙则等为之建塔于寺东,至今犹存。
  惟宽(748-817),中唐著名禅师,衢州人。据《高僧传》、《说嵩》、《少林寺志》载,他出家后于唐贞元十三年(797)来到少林寺研究禅法。唐元和初年被宪宗诏入京城,到安国寺说法,白居易曾向其问禅。白问道:“既曰禅师,何又说法?”宽答:“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有三,其实一也。江淮河汉随处地立名,名虽不一,水惟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白居易又问:“既无分别,何以修心?”惟宽答:“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无念起。金屑虽珍,在眼为病。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无近执着,休落无明,此心要也。”惟宽精妙的解答,是其对禅宗理解的透彻。惟宽元和十二年(817)圆寂,宪宗谥“大彻禅师”之号。
  法华行钧(848-925),唐末至五代时少林寺名僧。据《法华钧大德塔铭并序》载,法华钧俗姓阎,阳武人(今河南原阳),14岁出家嵩山会善寺,拜素禅师为师。旦暮研习《法华经》,历时3年。后游历四方,讲经说法。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应少林寺之请,出任少林寺住持。此时距会昌灭法只有30多年,寺院被毁之殿堂、佛像等尚未恢复完毕。他主持少林寺后,历时3年,重修了大殿。后殿宇又被废毁,他再次募化重建了殿堂,塑了佛像。他临坛说法,闻名遐迩,是唐末少林寺十大德高僧之一。在他任少林寺住持45年间,“士庶写葵藿之敬,僧尼倾归仰之心”。后唐同光三年(925)圆寂,年78岁,僧腊59,寺僧为之在寺西建塔,至今犹存。
  广庆,北宋元祐时少林寺住持。在其任住持时,为了保护经唐武宗灭法时存留下来的弥勒佛像及释迦佛像,主持修建了“释迦塔”和“弥勒塔”,并刻立了“文殊问疾”画像碑。广庆文章,文笔流畅;所书《释迦佛塔铭》、《弥勒佛塔铭》、《文殊问疾碑》,苍劲有力,别具一格。
  清江,北宋徽宗时少林寺住持。崇宁四年(1105),因少林寺与当地居民发生土地纠纷,他将此告于西京永安县,经县府审理,重定了少林寺土地界限并立碑。建中靖国元年(1101),清江立知县楼异撰的《少室三十六峰赋》碑(今存)和《太室二十四峰诗》碑(已失)于少林寺,对保存宋代嵩山文化作出了贡献。
  惠初,北宋末著名禅师。徽宗政和时出任少林寺住持后,大力倡导禅宗,推崇初祖达摩、二祖慧可。在任期间,宣和七年(1125)组织创建初祖庵大殿;宣和四年(1222)至靖康元年(1226)又在庵北建初祖面壁之塔,并请著名书家蔡京题字。他还立有《二祖大师像碑》(原碑失,金代重立)。惠初颇具文字和书法功底,记并书丹的《长芦慈觉颐禅师 中佛事碑》,书法劲秀。他是宋末很有影响力的禅师,被徽宗封为“佛灯大师”,并赐以紫袈裟
  西堂老师(1079-1157),名法和,号无迹,许州人(今河南许昌),为北宋末至金初曹洞宗大师。据《西堂老师塔铭》载,他年少时出家善财寺大悲院,参禅习经,洞彻曹洞,金初到少林寺任住持二载。他在少林寺提倡宗乘,传沿曹洞,僧众云集。后应京府普照寺之请任住持9年,晚年归栖少林寺西堂。金正隆二年(1157)圆寂于少林寺,世寿79岁,僧腊57年,建塔于少林寺塔林,至今犹存。
  祖端(1115-1167),为金初少林寺名僧。据《端禅师塔铭》载,祖端俗姓蒋,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时出家法王寺,遍游丛林,后至少林寺,任住持长达15年。在主持少林寺期间,“阐扬法化,四众皈依”。后受南京留守之请,主持法云寺数载,晚年归隐少林寺。大定七年(1167)圆寂,世寿53岁,僧腊25年,葬于少林寺塔林。
  兴崇(1176-1218),为金代少林名僧。据《崇公塔铭》载,崇公俗姓侯,汾阳(今山西汾阳)人,幼年丧父,靠母抚养,母病,崇公割自身肉让其母食用,以孝名乡里。初出家本州法兴院,后到少林寺参住持普照习禅,曾任嵩山之阴罗汉寺住持。金明昌时普照退席,驸马泊治中等以其得法于普照,请之出任少林寺住持。在任期间,致力于整修少林寺,经十余年的努力,“山门内外,稍稍就序”。泰和四年(1204),在崇公的主持下,由众信士出资,在少林寺铸造了重1.1万斤的大铁钟,至今犹存寺内。晚年退居少林寺,泰和八年(1218)圆寂,世寿43岁,僧腊27年,葬于塔林。
  教亨(1149-1219),字虚明,金代著名禅师。据《大明高僧传》及今存少林寺、法王寺碑刻载,教亨7岁出家于山东崇觉寺,后遍参丛林,禅学日隆,先后任中都(今北京)潭柘寺、济州普照寺、中都庆寿寺住持,还讲法于郑州普照寺、嵩山戒坛寺、嵩山法王寺、绍山云门寺、林溪大觉寺五座道场,名扬四方。大安元年(1209)受官府之命出任嵩山少林寺住持,使少林“法席大盛”。在任少林住持期间于大安元年(1209)为崇公造塔,并与寺僧祖昭立《苏东坡观音赞碑》等。教亨还精于书法,所书《观音赞碑》颇具功力,有东坡书风。金兴定三年(1219)圆寂,年70岁。元光二年(1223)建塔于嵩山法王寺。塔已无存,塔铭今存嵩山法王寺。
  志隆,号东林,称东林志隆、东林隆公,金末曹洞名僧。志隆出家后曾参曹洞宗师万松行秀为师,为其重要门徒。金贞祐时出任少林寺住持。在任期间,创建“少林药局”,为僧俗医病。贞祐三年(1215)为西京灵源院著名长老衍公建塔;金兴定四年(1220),与居士王知非等募资历时两年,重修了面壁庵(初祖庵)和雪亭西舍;兴定时又立《二祖大师像》等碑于少林寺。志隆为曹洞名师,他入主少林寺,对曹洞宗大旗竖立寺院起到了重要作用。
  祖昭,金代少林寺僧,字继明。著名书画家,尤精绘画。原籍山西太原,为儒林世显周臣之外孙。金大定时到少林寺为僧,曾任少林寺都维那之职,晚年移住嵩山法王寺。祖昭一生研修书画,造诣颇深,留下了众多佳作。今存少林寺的绘画作品主要有:大安元年(1209)绘的《观音赞像》、《三教圣像》;金兴定六年(1222)绘的《达摩只履西归图》、《弥勒大士应化像》;金元光二年(1223)绘的《二祖慧可禅师像》。祖昭的绘画作品,多以佛教人物为主,精美朴实,别具一格。祖昭的书法作品今存于少林寺的主要有大定十九年(1179)所书的“海公禅师之塔”隶书六个大字、《三教圣像碑》中的唐肃宗赞文等。祖昭的书法,以隶书为最佳。此外,祖昭于大安元年(1209)还为少林住持崇公禅师撰写了塔铭。
  乳峰(1197-1266),法名德仁,字仲山,号乳峰老人,为金末元初少林寺著名禅师。据《少林乳峰仁公禅师塔志》载,乳峰为山西路州人,俗姓张,少年出家,26岁受具足戒后,四方游学讲法,不到30岁即被称为“大法师”。后闻曹洞宗师万松行秀在洪慈传法,皈依其门下。出山后初住南宫洪济寺,又住南宫庆吁寺、东原灵泉寺,元初到少林寺任住持。当时由于金元战争,少林寺“殿宇崩毁十七八”,于是他上任后首先致力于修葺寺院,经过数年的修复,使寺院“还旧观”。他在少林寺任9年住持后退居南宫,后又奉旨任燕京(北京)万寿寺住持,并被元帝赐以“正宗兴教大禅师”之号,他以年迈固辞。至元三年(1266)圆寂,世寿70。归葬时万人素衣相送,门徒分其灵骨在少林、燕京、南宫、晖州四处建塔。
  复庵(1206-1283),法名圆照,字寂然,号复庵。山西上党(今长治)人。年11出家慈云寺,拜乳峰和尚为师,随之16年。后归万松行秀门下三载,“即蒙印可,有宗洞正宗,方圆静照之颂”。蒙古乃马真后二年(1243),在京师(北京)建资戒大会,后任德州之天宁寺、齐河普照寺、鹊里崇宁寺住持。后又出任少林寺、嵩山法王寺住持。晚年居住京师万寿寺。复庵为元初曹洞名僧,声誉卓著,与官府中书右丞、德州总管及名僧性英等交往甚密,知名度甚高。至元二十年(1283)圆寂,寿78岁,僧腊62年。归葬时,士庶倾城相送。
  福裕(1203-1275),字好问,号雪庭,为元初著名禅师和曹洞宗师。太原文水人,俗姓张。落发为僧后,游学于燕京(北京),拜曹洞宗师万松行秀为师,从学十年,“道益隆,名益著,学者日益广”。他继万松之后执掌曹洞宗。乙巳年(1245),元世祖未登基即命其主持少林寺,大作资戒会。戊申(1248),宪宗诏住和林兴国,后又召至殿中,授予元代最高僧官都僧省都总统之职,总领全国佛教,为禅宗领袖。在福裕任少林寺住持期间,他统领嵩山诸刹,并把嵩阳因战乱而遭破坏的古寺修得“金碧一新”。裕公每登坛讲法,四众云集,“施者如丘山,来者如归市”。裕公通群经,留有语录几十万言。中统元年(1260),世祖即位不久,命他火速进京与道士李志常论辩,结果得胜,焚毁道经40余种,并将全国的237所庙院归还佛教,为此世祖赠以“光宗正法”之号。不久裕公又受请出任京都万寿寺住持14年,晚年归隐少林寺。传福裕重视少林功夫,并对少林功夫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至元十二年(1275)秋圆寂,世寿73,僧腊52,葬于塔林。皇庆元年(1312),元仁宗追赠福裕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他是少林历史上惟一被封为国公的僧人。裕公主持少林寺,不仅将曹洞大旗树于少林,而且使少林寺达到了空前的中兴,故被誉为功德可以与达摩相比的“开山祖师”。
  足庵,法名净肃,号足庵,元初著名禅宗大师。出家后遍访名师,后皈依福裕,为其嫡传门人。中统二年(1261)福裕受请出任万寿寺住持后,足庵被元世祖授以“河南西路十州提领”之职,总掌十州佛教,并继雪庭出任少林寺住持达九年之久,他实际上是裕公在少林寺的代言人。其主持少林期间,大力推行裕公主张,使裕公一系根植少林。他在少林广集信徒传法,“佳名远播”,后退居怀州,不久,受请出任山东灵岩寺住持五年。至元十八年(1281),又出任京师(北京)万寿寺住持。足庵门徒众多,其徒古岩、月岩、菊庵等相继出任少林寺住持。至元二十六年(1289)圆寂,灵骨三分,建塔于少林寺塔林、山东灵岩寺和北京万寿寺。
  灵隐(1236-1289),法名文泰,号灵隐,称灵隐泰公,为元初著名禅师。据至元二十六年(1289)《少林寺住持泰公禅师碑》记载,灵隐,山西汾州人,幼出家,后拜雪庭裕公为师,为其嫡传弟子。足庵退席少林寺,他继之出任住持8年。他足智多谋,能断不了公案,堪称大事,被元世祖聘为“大元国师”。裕公圆寂后,他继之执掌曹洞宗,为一代曹洞宗师。至元二十六年(1289)圆寂,世寿54,僧腊34,葬于塔林。
  中林(1231-1290),法名智泰,道号中林,称中林泰公。据《少林寺住持泰公禅师碑》载,中林幼丧父,母送之到华严寺出家,持巾拿瓶,颠沛于世,备受艰辛。后遍访丛林, 拜复庵席下,住嵩山法王寺,又入少林寺事乳峰为师,之后又往大都依雪庭席下多年。出山后元世祖命其任太原中林报恩寺住持,至元十九年(1282),受少林寺之请,主持少林八年。在少林寺期间,弘扬禅法,“门风壁立,学徒云集”,“振万松一代之玄纲”;他还在少林寺创建须弥法座,翻修大殿、祖师殿、三门、厨房、寮舍等,为之一新。至元二十七年(1290)圆寂。世寿60,僧腊42,葬于塔林。
  慧矩(1223-1289),钧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俗姓蒋,出家于少林寺,拜住持雪庭裕公为师,为其嗣法传人,故塔铭中称其为宗主,今少林寺僧也把慧矩称为少林曹洞正传者。至元二十六年(1289)圆寂,世寿67,僧腊42,度门徒十余人,葬于塔林。
  慧山(1243-1308),是元代著名禅师。法名慧山,字(或号)藏云,祖籍覃怀,高祖时迁登封。慧山7岁出家少林寺,拜住持雪庭裕公为师。裕公赴万寿寺任住持,他随之左右。后回到少林寺,足庵任住持时任监寺,中林任住持时充提点。他在少林寺建水陆大法会二次。大德时,赴江南求得大藏经,与住持福遇共创转轮阁(今鼓楼)。至元三十一年(1294)和至大元年(1308),两次奏请皇帝、皇储、诸王、帝师、都僧省下圣旨、令旨、法旨和榜文保护少林寺。传慧山精通少林功夫。至大元年(1308)圆寂,世寿66,僧腊50,葬于塔林。
  慧庆(?-1318),是元代著名禅师。法名慧庆,号五峰,许昌人,俗姓蒋。出家于少林寺,拜住持雪庭裕公为师,雪庭顾遇甚厚。至元乙丑(1265),少林寺有御寇之忧,为了抵御强寇的入侵,雪庭让精于武功的慧庆出任少林副寺,至元九年(1272),又升为监寺,不久又升为提点。雪庭裕公圆寂后,慧庆负责雪庭著述的整理及为雪庭树碑立传事宜。他在少林寺购材运瓦,重修少林。他不辞辛苦赴京请名家为雪庭裕公撰碑铭,延祐元年(1314)在少林寺建《裕公碑》,并将裕公著述刻版印刷传世,武宗赐以“正宗弘法大师”之号。延祐五年(1318)庆公圆寂,建塔于少林。
  月岩(?-1311),法名永达,字圆悟,号月岩,称月岩达公。山西太原济州人,初祝发于本州天宁寺,至元十五年(1278)至山东灵岩寺,依足庵席下,后随足庵移居大都(北京)万寿寺,得足庵衣钵。至元二十八年受命继中林泰公后出任少林寺住持。在任期间修葺寺院,四年后退席隐居,大德四年(1300)受命再次出任少林寺住持,大德末退席,至大三年(1310)圆寂。月岩与裕公、足庵、灵隐、中林皆为曾受皇帝敕封的住持。
  古岩(1242-1318),元代著名禅师。法名普就,号古岩,称古岩就公。15岁出家于龙山禅房寺,后到灵岩谒足庵,在其席下多年。大德六年(1302)任灵岩住持,元廷最高僧人管理机构总统所赐以“妙严弘法大禅师”之号。皇庆二年(1313),少林寺知寺不远千里礼请出任少林寺住持。他在少林寺,“行百丈清规,整顿丛林懿范”,“弊风翕然鲁变,玄纲大振,道化日新。周寺欢忻,诸方景仰”。在主持少林寺时,对少林大加修葺,绘初祖庵大殿达摩以上二十八祖像,立《圣旨碑》等两通,翻修房室80余间,置庄一所,开田二顷,使寺院僧众“众常两千”,盛况空前。延祐五年(1318)圆寂,世寿77,僧腊58,葬于塔林。
  凤林(1284-1345),法名珪,号凤林,称凤林珪公。出家后游学四方,后来到少林寺,在住持还源遇公席下多年,之后隐入山林,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延祐元年(1314)受少林寺之请出任熊耳山空相寺住持,清理了前任住持所欠众多民财,重振空相。延祐后期出任少林寺住持,至治二年(1322)退席。天历二年(1329)再任少林寺住持。任职期间创建法堂,重修方丈室、轮藏(鼓楼)等。讲经说法,使少林宗风大振。至正五年圆寂,世寿62。
  淳拙(1274-1353),元代著名禅师。法名文才,号淳拙,称淳拙才公。山西临汾人,出家于絳州福严寺,后至嵩山少林寺,居还源遇公席下多年。泰定甲子(1324),少林虚席,众请为住持。聚众讲法,“一时缁白倾响,声誉蔼然”,天历二年(1329)退席,诠释《楞严经》、《般若心经》等。至正乙酉(1345)复任少林住持。任职后,主持创建钟楼,竖《达摩大师碑》,开增寺田二十顷。至正十三年(1353)圆寂,世寿80,僧腊64,建塔于少林。洪武二十五年(1392)了改为之立《淳拙禅师塔铭碑》,日本僧人德始书丹。
  息庵(1284-1340),法名义让,号息庵,称息庵让公,元代著名禅师。真定人,出家后遍参名师,后至龙山古岩席下。皇庆时,随古岩赴少林寺,任书记之职,后任嵩山法王寺、熊耳山空相寺、泰山灵岩寺等住持。所到之处革故鼎新,百废俱兴。后至元丙子(1336),少林虚席,知事相请,出任住持五年,使少林寺“玄风大振,声名藉甚,学徒云臻”。他还大葺寺院,所有房舍,整修一新,“仓廪之畜,十倍于常”。后至元六年(1340)圆寂,年57,僧腊36。葬于塔林。至正元年日僧邵元为之撰《息庵禅师行实碑》。
  邵元(1295-1364),字古源,日本国越前人。出家于日本东福寺,后任日本山阴道但州正法禅寺住持。元朝泰定四年(1327)到中国学习禅法。在中国,他遍访名刹,后至元时到少林寺,居住持息庵门下尤久,先任少林寺书记之职,后又任首座,与息庵等铸大铁钟一座。邵元精通禅学,汉语造诣颇深,在其任首座时,应邀为少林寺前住持照公撰并书写塔铭;息庵圆寂后,应邀为息庵禅师撰写《息庵禅师道行碑》。传邵元曾从息庵学习少林功夫。元至正七年(1347)东归日本。他在中国长达21年时间,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松庭(?-1390),法名子严,号松庭,称松庭严公、松庭子严,为元末明初著名禅师。缑氏人(今偃师缑氏),俗姓樊,9岁出家少林寺,礼齐云为师,后参息庵让公、淳拙才公学法。元末淳拙主持少林时,任书记之职,后任嵩山法王寺住持。明洪武二年(1369),少林虚席,众请出任住持。洪武十五年(1382),明王朝颁令在各省设立总管全省佛教的僧纲司,明王朝任命松庭首任河南僧纲司都纲(会长)。是年,周王为已去世的孝慈皇后设法会,请其讲法,赐以僧伽黎衣。洪武二十三年(1390)圆寂。松庭不仅是著名禅师,还精于文学和书法,曾书《淳拙碑》,撰书《重修三门记》、《嵩岩俊公塔铭》等。其书法尤为飘洒、遒劲。
  凝然,法名了改,号凝然,称凝然改公,为明初著名禅师。俗姓任,河南登封金店人,14岁出家少林寺,拜提点觉训为师。后遍参名师,又从少林寺住持松庭习禅,“空彻玄微,名声日隆”。与住持松庭一起二次精修殿廊,后隐居二祖庵修行。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少林虚席,众耆老举荐其出任住持,称少林寺二十五代住持。明初时,由于元末战乱,少林寺损毁严重,他继任住持后,起废重新,大修寺院,使“堂庑库焕然一新”。在其任住持期间,少林僧众云集,“四众皈依,万指围绕”。他任住持三年后退居少林寺,明永乐中圆寂,年87岁。改公在明初对少林寺的复兴起到了很大作用。改公一系门徒,后来长期执掌少林寺,因而改公备受后世推崇,清乾隆帝游少林寺时,曾命为之立碑。
  从公(1417-1483),法名可从,字无方,称无方从公或从公无方。从公为洛阳人,俗姓许,年少出家于福兴寺,礼住持慧公为师。正统时至嵩山龙潭寺,后到少林寺居住持俱空斌公席下,行斌公法印,探究禅学,声名远播。成化十年(1474),少林寺虚席,从公出任少林寺住持八年,称少林寺第二十七代住持。任职期间四方学徒闻名至其席下求学年,并重修钟楼等,使少林寺焕然一新。成化十九年(1485)中,应徽府中贵扬悟仅之请住观音寺,度中贵大人数十人为徒,成化十九年六月圆寂,寿64,僧腊40,建塔于少林寺。从公是明朝中期著名禅师,传法弟子甚多,名僧月舟、彻空、拙庵等皆为其门徒。
  彻空,法名悟本,号彻空,称彻空本公。明代著名禅师。原籍大兴,因其家人在洛阳为官,定居洛阳。少时皈依佛门,天顺时,官府下令未受戒者一律还俗,彻空还家,父母为其订婚,他不从,后又出家少林寺,拜无方从公为师,从公将僧伽黎、印证法语等传于他。彻空精研禅学,并得曹洞真传,名冠四方。每登坛讲法,“机辩刹驰,四众叹服”。彻空曾任河南府所设的僧纲司副都纲(副会长)、都纲(会长)之职。彻空还精于词赋文章,请他写诗和文章的人挤满门庭。少林寺现存有彻空撰的《成公拙庵塔铭》和《古仙公和尚行实碑》二文。彻空圆寂于明正德中,建塔于塔林,至今犹存。彻空为明代少有的禅学大师,为后世所推崇。
  月舟(1454-1526),法名文载,字虚白,号月舟,称月舟载公,明中叶著名禅师。通州(今北京通县)人,俗姓王,13岁出家,遍参丛林,后至嵩山少林寺,居无方从公席下三年,得从公印可。后回京师白塔妙应禅寺,研习大藏经近30年。弘治十年,少林虚席,寺中知寺不远千里请其出任住持,他辞之再三不就。正德五年(1510),少林再请,他请示朝廷礼部正式颁发公文,任命他为少林寺住持。他上任后,整顿丛林,清除弊风,“玄纲大振,道化日新”。他还主持对少林寺大加整顿,重修了轮藏(鼓楼)、 方丈室、立雪亭、厨库、厅堂等,创建了玉皇殿,重建了甘露台上的甘露殿等。月舟任少林寺住持长达16载,门人以千计,是少林寺最鼎盛的时期之一。明嘉靖五年(1526)圆寂,世寿73,葬于塔林。
  周友,号三奇,明代著名少林武僧和僧兵将领。三奇于明成化时出家少林寺,拜悟聪为师,潜心修练少林武功,成为一代少林功夫名师。明中叶,北逃塞外的蒙古贵族不断侵扰北部边关,为此明王朝在北部边关设重镇,并调各地兵马御敌。正德时,他受武宗宣调,率少林僧众镇守边关,屡立战功,武宗特赐以“都提调总言”之官职。后云南少数民族贵族在云南叛乱,周友又统少林僧兵前往云南平定叛乱,得到官赏。他在统兵征战四方时,还广传少林武功,从其习武的僧俗弟子有千余人,分布四省几十个州县。明嘉靖中,周友圆寂于少林寺,葬于塔林。
  匾囤(?-1563),法名悟须,字无空,号匾囤,明代著名禅师和少林武僧。俗姓陈,河南禹州名宦陈氏子。年20,出家少林寺,礼梵僧喇嘛(道源)为师。后游历名山大川,曾结庐于峨眉绝顶修行。他深得禅要,在京城讲法,“名振京师”,王公及士庶皆尊之。宫中御史张暹等在京都(北京)为之创建吉祥庵让其传法。小山主持少林时返回少林寺,出资创办大法会。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再赴四川峨眉山,当行至夔州(四川奉节)江中时说道:“道旷无涯,逢人不尽。”言毕,登岸而逝。徒孙普明等以其出家于少林寺,归葬于塔林。明英宗曾孙新昌王朱厚尊为其撰《匾囤和尚碑》。匾囤不仅精禅学,而且是一位著名武僧。据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载,他承其师父所传拳棍,曾救人于苗族山寨,苗人把他尊为神。
  小山(1500-1568),明代著名禅宗大师。法名宗书,字大章,号小山。原籍顺德南和人(今河北南和),俗姓李,10岁入学,读习儒业,云:“此皆世法,非出世法也。”于是15岁出家开元寺,后闭关太行山修行三载。年20,闻月舟禅师在少林寺传授达摩心宗,遂赴少林寺居其席下习禅。他从月舟八年,“洞上宗风,蒙赐印可”。后游历诸寺,讲经说法,推演禅宗,名重佛门。嘉靖三十一年(1552)至三十四年(1555),少林耆宿三请小山出任少林住持,不就。嘉靖三十六年(1557),少林复请,小山领朝廷礼部文书,正式出任少林寺住持。在他主持少林寺期间,“大开法席,众盈五百”,使少林曹洞宗风复振。后四处募资,对寺院大加修葺,并重建少林寺初祖殿。小山主持少林寺期间,正值明代抗倭战争,身为住持的他,数度派遣少林僧兵赴沿海抗倭前线,屡建战功,使少林僧兵名扬四方。小山自嘉靖三十六年(1557)至四十五年(1566)主持少林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使少林达到极盛。嘉靖四十五年(1566),退席居于宗镜庵,隆庆元年(1568)冬圆寂,年68岁,僧腊36,嗣法弟子镇性等将其灵骨三分,分别建塔于少林寺、宗镜庵和顺德祖茔。
  周参(1517-1574),明代著名武僧和僧兵将领,法名周参,号竺方。颍川(今禹州或登封)人。少时出家少林寺,礼悟空为师,“习学演武,名播四海,武亚诸方”。他还精于兵法,官民闻其名而归之,嘉靖三十二年(1553),河南柘城人师尚诏起义,他奉上司官府之命,率50名少林僧兵前往镇压。在战场上,“运大智于沙场,战雄兵于顷刻”。周参不仅精于武功,而且任少林寺监寺(仅次于住持)和提点达30多年,长期协助住持执掌少林寺。万历元年(1537),官府因寺僧参战有功而免除少林寺新加税粮,就是由周参提请免除的。万历二年(1574)圆寂,年58岁,僧腊43,葬于塔林。
  洪转,明代少林寺著名武僧,正德时出家少林寺,后随师叔、著名武僧周友和尚习武,尤精棍法,为一代棍法大师。明万历中,俗家弟子程宗猷到少林寺习武,曾从洪转演习少林棍法。《少林棍法阐宗》云:“师年逾八十耆老,棍法神异,寺众推尊。”洪转不仅是棍法大师,而且对枪法颇有研究,曾著有《梦绿堂枪法》一卷传世。洪转在嘉靖时还曾任登封县僧会司僧官。洪转对少林棍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月空,明代著名武僧。据《日知录》、《倭变志》等载,明朝嘉靖时,少林武僧月空,接到都督万表檄文,率僧兵30余人,开赴松江一带抗击倭寇,30名武僧持七尺铁棒击杀大量倭寇,后因救被倭寇劫持的百姓,中倭寇埋伏,30名武僧都战死沙场,在少林僧兵抗倭史上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
  广顺、普便,明代著名少林武僧。广顺,号万庵,称顺公万庵。顺公早年入少林寺为僧,是著名武僧将领周友之徒孙,深得友公真传。明嘉靖末,倭寇侵犯我沿海,时任少林寺都提举的万庵和尚,应召参加抗倭战争,并立下战功。他是武僧周友家族中已知的一位因抗倭而立功的武僧。又据嘉靖三十九年(1560)《重建初祖殿记》碑和嘉靖四十五年《释迦双足灵僧碑》载,顺公曾任少林寺监寺和登封县僧会司僧官,是少林寺极有影响的僧人。普便,号大才,明嘉靖末,因参加抗倭战争而立功。顺公和便公是少林寺两位有名字可查的抗倭立功的武僧。
  宗擎、普从,明代少林寺著名武僧。嘉靖辛酉(1561),抗倭名将俞大猷奉命自云中(山西大同)赴沿海抗倭前线,路经少林寺,请寺僧为之演棍,大猷云少林之棍:“传久而讹,真诀皆失。”少林寺住持小山请大猷指正,大猷说“非旦夕可授而使悟也”。于是小山从寺僧年少有勇者中选出宗擎、普从,随俞大猷赴抗倭前线。大猷谆谆教之实战少林棍法三年之久,二僧练得“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后二僧回归少林寺,将战场上学的棍法传于少林寺,精者达近百人,普从归寺后不久圆寂。万历丁丑(1577),宗擎在北京神机营遇到调兵马粮草的俞大猷,俞备感欣喜,临别题《诗送少林寺宗擎有序》诗。宗擎、普从对少林棍术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洪纪、洪信、广按、宗想、宗岱,均为明代著名武僧,六僧皆以棍术闻名。据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载:宗猷曾学棍于洪纪,后洪纪于明末被流兵战死。广按乃法门高足,尽得转师之技而神之,对宗猷学棍耳提面示,开示神奇。宗想、宗岱与宗猷为友,常在一起习武。又据《陆桴亭文集·石敬岩传》上有棍术家洪信。《手臂录》载洪纪为洪转昆弟,精于棍法。
  正道(1547-1623),是明代著名禅宗大师和钦命少林寺住持。法名正道,字无言,号雪居,称无言道公。江西洪都人,俗姓胡,生于明嘉靖丁未(1547)。初祝发于江西上蓝寺,拜璘和尚为师。后遍参丛林,万历初至少林寺,拜幻休为师。一次,幻休开堂讲法,道公问:“如何是洞上家风?”休公答:“月下三花树,峰前双桂枝。”又问:“和尚还别有么?”答:“唯此一事实。”道公听后大悟。在幻休数百个得法弟子中,道公最出色,深得休公真传。幻休示寂后,登封县令及寺院僧众于万历十八年(1590)底共推道公出任住持,并送朝廷祠部任命文书于道公。万历二十年(1592),道公正式出任少林寺住持,为第二十六代。在道公主持少林寺31年间,整顿寺院,寺风纯正。道公不仅是少林寺住持,还是北方禅宗的首领,声誉卓著,“作宾王家,名动京阙”,被称为“僧中之杰”。道公任住持时,重修寺院,还请求官府免除少林寺粮差,这是少林历史上最后一次豁免粮差。他主持少林寺还有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带领弟子,千辛万苦,在少林寺南山丘上种下千万棵柏树,使寺南不毛之地,成为郁郁葱葱的柏林,人称“柏板”。道公此举可谓千古一人。在道公住持期间少林功夫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演武极盛,这都是道公倡导的结果。他不仅是有史可查主持少林寺时间最长的住持之一和显赫的名僧,还是对少林功夫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僧人。天启三年(1623),道公圆寂,葬于塔林。
  玄机,为明末清初少林寺著名武僧,尤精拳法,为一代拳术大师。玄机于明万历时入少林寺为僧,精研拳法。后将拳法传于陈松泉,陈再传张鸣鹗,清初张孔昭将其拳法著成《拳经》一书传世。玄机和尚在少林寺任都提举一职,当为拳术教头。天启二年(1622)曾和正道、超永、圆会、道权等共同修建初祖庵千佛殿。崇祯四年(1631)又同住持慧喜共同重修少林寺横翠亭。清康熙时玄机卒于少林寺。玄机大师对少林拳法的继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鞋僧,据《说嵩》和《少林志》载,大鞋僧,无名字,不知其是何处人,也不知其年龄,着大鞋,因名大鞋僧。他不识一字,遇少林寺讲法,常去听。他一人居于五乳峰达摩洞中,冬夏一身衣服,每天下山讨食,常在夜二更时归洞,如遇大雪,四五天不出门。常有人送饭给他,坚辞不受,即是留下饭也不食。他说,居达摩洞的原因就是想省心,如接受饭食恐怕由此烦人。有人向其问道,他回答得言简意赅。一绅士请他诠释道法真谛,他答:你们这些人常犯口是心非的弊病,遇事认真干,就是佛理,何必多问。一天他欲离开少林寺,人问他何故,他说:人寻我的渐多,恐怕话多有失。后来,他去了终南山,不知所终。大鞋僧是明末具有传奇色彩的僧人。
  宜山(1630-1710),清代著名僧人书画家。字子久,号宜山,康熙时曾为贡生,著有《瓣香阁诗抄》,年50出家少林寺。他工诗,善书画,在少林寺期间潜心研画竹、兰,并在室前后植满竹、兰。他绘有大量竹、兰作品,今多佚失。少林寺仅存有他绘的《雨竹图》和《石兰图》。康熙四十九年(1710)宜山卒,年80岁。
  清宁(1699-1762),法名清宁,字心云,称心云宁公。偃师人,出家少林寺拜祖钦为师。乾隆元年(1736),清宁受清王朝皇戒。乾隆十五年(1750),弘历帝游嵩山,清宁负责接待,与乾隆帝夜谈,言其祖凝然改公功德,乾隆帝命为之立碑。乾隆二十一年(1756),清宁伐石为改公立碑。乾隆二十七年(1762)圆寂,年64岁,建塔于少林寺西土丘上。
  恒林(1865-1923),是清末民初著名少林武僧和禅师。法名恒林,号云松,登封江左宋寨人(今属伊川)。光绪初年出家少林寺,潜心研习少林武功,得少林功夫精髓,后长期任少林武僧教头,传授少林武功。民国元年(1912),充任登封县僧会司僧会(会长),后任少林寺当家和尚。他不仅精于武功,也精于禅学,每登坛说法,无不叹服。民国初年,世局不稳,战事不断,土匪蜂起豫西,精于武功的恒林被推为少林寺保卫团团总。上任后组织僧兵,并购置枪械,进行训练。民国九年(1920),恒林率领精通武功并配有枪械的少林保卫团在梯子沟、白玉沟、熬子坪等地与土匪进行大小数十战,无不胜。是年匪首牛保成、牛邦、孙天章、段洪涛众匪合攻巩县鲁庄,巩县九区民团与之战,匪退逃时偃师十四、十五民团加入追击,当土匪退至熬子坪时,恒林率少林寺保卫团截击,大获全胜,少林地区匪患得到遏制。河南省长张凤台为此给恒林颁以奖章、奖状,并献“威灵普被”匾额于少林寺;河洛尹阎伦如赠恒林以“少林活佛”匾旌其功。民国十二年(1923)秋,恒林圆寂,四方百姓无不叹息。
  妙兴(1891-1927),是少林寺著名武僧和僧兵首领。法名妙兴,字文豪,号金罗汉,河南临汝谢湾人。8岁出家少林寺,拜恒林为师,自幼随师习武,被称为奇才,遂授以少林寺嫡传各种拳械并点穴、卸骨、擒拿等功夫,成为功法深厚的武术大师。后任寺院武术教头。凡俗家有入寺比武者,妙兴与之较,无不胜。妙兴还随恒林参加了诸多与土匪的战斗。民国十二年(1923),恒林圆寂,嘱妙兴继任住持,众即推之出任登封县僧会司僧会和少林寺住持(当家和尚)。妙兴在任时,打破历代少林寺秘技不外传之旨,将少林嫡传武功传授给了众多俗家弟子。妙兴还著有《少林宗派渊源世系图解》、《少林拳解》、《少林棍解》、《达摩五经拳》、《禅杖图解》、《少林戒约释义》、《增补拳械箴言》等书,藏于寺。1923年,吴佩孚命其师长张玉山收编湖北第一师别动队,第一旅旅长卢耀堂觊觎少林寺枪支,任命妙兴所率的少林保卫团僧兵武装为第一团,妙兴任团长,住于少林寺。1925年胡景翼、阚玉琨爆发战争,妙兴率僧兵袭击阚部崔继华军。1927年农历二月,妙兴率第一团从少林寺出发,随卢旅开驻郑州,后调舞阳。是年农历六月率部与任应岐军交战时阵亡,年仅36岁。
  素典(1878-1946),号清禅,清光绪四年(1878)出生于河南偃师逯寨,俗姓任。光绪中出家少林寺,旦暮习禅,研修武功,成为少林知名禅师。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土匪横行,通力协助恒林大师筹建少林保卫团,平息匪患,使少林地区重归平安。此间,他走五台、奔峨眉、下宁沪、讲经传法,扬名于佛门。1928年,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千年古刹惨遭浩劫。在此危难之时,出任少林寺知客,接纳四方,力谋重整少林。他与淳朴、贞绪一道重修了达摩亭、方丈室、山门诸殿,并广植柏树于少林,1930年,少林最古老的建筑初祖庵大殿,因长期风吹雨浸,日久倒塌。他与淳朴等不忍千年古殿毁于一旦,力倡募资重修,使河南最早的建筑得以保存。面对民国时少林功夫后继乏人的局面,他与贞绪等训练武僧,并在少林中学开设武术课,使少林功夫得以光大。典公在长期担任知客期间,积劳成疾,于1946年11月圆寂于方丈室,年68岁。
  贞绪(1893-1955),字耀宗,巩县鲁庄人,俗姓李。6岁出家巩县(今巩义)少林寺下院龙兴寺,拜纯智为师。民国9年(1920)回少林寺,从恒林学习少林武功,后成为著名武术大师。民国18年(1929)任少林寺监院,和监寺淳朴等共同主持少林寺。1930年与淳朴、素典、贞俊、行敬等共同募资重修损毁严重的初祖庵大殿,使河南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得以保护。民国27年(1938)至33年(1944)在任少林寺当家和尚时,从天王殿到法堂共植柏树200余棵。此间为了继承和光大少林功夫,他与原寺院还俗武僧俗子吴三林大师等一起组织训练武僧。贞绪主持少林寺时,还和众僧一起整修了方丈室、立雪亭等。1955年,贞绪圆寂,世寿62岁。
  德根(1914-1970),是近现代著名少林功夫大师。俗姓韩,巩县(今巩义)关帝庙人,6岁出家巩县少林寺下院炒米寺,拜素端为师,赐法名德根。他16岁回少林寺,从贞绪大师习武,掌握少林功夫拳械等众多功法,为近现代最知名的武僧。1946年,德根出任少林寺武僧教头,传授少林武功,使少林功夫在最严峻的时刻得以传承。新中国成立后,德根受教育部门之请专职传授少林功夫。1962年受文教局的委托,由德根口述,整理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比较全面反映少林功夫的专著《少林功夫概要》(内部刊印)。1970年,德根不幸病逝,终年56岁。
  行正(1914-1987),字愿安。俗姓李,登封城关刘庄人。6岁出家少林寺,拜德宝为师,赐法名行正。后随师习禅研武。1928年,寺院被焚后与寺僧一起耕田,保护寺院文物。新中国成立后任少林寺当家和尚。1937年,豫西遭大旱,少林寺也因所种田地大都无收。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行正大师不顾视力低下,来往于崇山峻岭之间,卖煤换粮,终于带领僧众度过历史上少见的灾荒年。1958年赴武汉佛教训练班学习。“文革”时,造反派冲入少林寺破“四旧”,为此,行正用转移地点、埋藏等方法,保存传世佛经数千册、达摩铜像、紧那罗王铁像、匾额多块等。后造反派欲砸毁千佛殿铜佛,大师用身体护住铜佛,从而保住了这尊珍贵的铜佛,后来造反派又想炸掉塔林全部古塔,行正大师闻知后,前去劝说,并又徒步疾驰县委,请求制止,最终制止了毁塔事件。大师用果敢的行动及真诚的心,保住了号称中国古塔博物馆的塔林免遭浩动。1982年后行正先后出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和郑州市佛教协会会长。1986年10月,行正出任少林寺方丈,称二十九代。大师在任期间致力于弘扬禅法和光大少林功夫事宜,使禅宗祖庭和功夫胜地得以复兴。1987年圆寂,年73岁,葬于塔林。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