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须菩提向佛请示,发了菩提心之后,怎么样能让菩提心正常的运转不失掉。但是很难,为什么?心无法住,也不能降伏其心。向佛请求,就请佛开示云何使这心能住?住就是不动的意思,降伏就使心不要去分别、不要打妄想,这才是真正发菩提心。佛就因须菩提问答覆他,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发了菩提心之后,应该这样降伏其心。如是指以下说的,就是降伏心的法则。我们一天经常的心里头打妄想,那你就根据这段经文用用功,不要起分别,不要生妄想,但是让他不起分别、不生妄想的时候,这就是降伏了。经文是先说住后说降伏,应该是先降伏而后才能住,你不降伏它怎么住得住呢?所以降伏其心使心能住。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是总说,众生的总类太多了,有卵生的,有胎生的,有湿生的,有化生的;也有有色相的,也有没有色相的;有的众生有想,有的众生没想,有的非有想非无想,我都令他们成佛;无余涅槃,不是二乘人,是究竟成佛了,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一段就说“胎、卵、湿、化”一共有四种众生,这是说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受生处的差别相。像我们经常说天,六道众生的天,生天的天人,乃至于地狱,这两头,这两种生都是化生,没有胎生的。下地狱随他业报就化生了,下地狱时候还有父母吗?没有,那都属于化生的人。但是他感受得到痛苦,没有身形,化身的,但他感受到痛苦。天人也是化生的。人就是都有,“胎、卵、湿、化”四种生的人都有,有胎生人、有卵生人、有湿生人、有化生人。大家看过西游记,可能听说过西游记吧!根据佛教上说的,孙悟空是石头化的,在石头上化的,因石头受到孕气、受到湿气了而化生的。鬼,也有胎生的鬼,也有化生的鬼。人跟畜生这四种都有,“胎、卵、湿、化”这四种都有。

  先说这一切当机众,佛跟须菩提说这都是当机众,不论卵生的也好、胎生的也好、湿生的也好、化生的也好,不论哪一类生的。我们一般说有色的、有色相的,那指色界天说的。无色相的,三界之中有无色界,无色相是无色界的。咱们说有想的都有识,有识处天。等到无想天了,没有处所,在空中,他没有思想;不是没有思想,思想被他的形(业报)所压伏住了。有类众生说他有想、说他没有想,那是四无边处,四空天,四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佛说不论哪一类众生,“胎、卵、湿、化”四生,乃至从天到地狱,我都把他们度了,让他们都能成佛,把烦恼断尽。断尽了烦恼,离开了二种生死,分段生死那是有情的一界,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都让他们脱离,灭了他的烦恼,脱离二种生死,究竟成佛。无余涅槃就是他究竟成佛的意思。

  总的说三界九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九种众生他的本性(就是他的体性)与佛无二无别的,但是他迷了就有差别了,能够让他自己觉悟,让他觉悟了之后回归本心,达到究竟,究竟成佛。那必须令他悟入无着的境界,无着就没有“生、老、病、死”四相的执着了。但是这二种烦恼断的时候还要断习气,习气就是还有染污;涅槃是圆满清净的,没有染污;不但二种生死断了,还要把他习气都灭尽,永远不再复生。佛就说我的目的是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度脱生死海,都能够二死永亡,究竟无余。就说佛是平等看一切众生,平等的,让一切众生都能圆满清净证入无余涅槃,都能同度生死大海。这段话是叙述的,没什么多余警示,只是跟须菩提这样说。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如是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含的意思就深了,就是你得这样住心。你怎么样住心?度众生无众生相,把这些无量无边众生都得度了,都让他们成佛了,但是度生不见度生相,也没个生心要度众生。菩萨发心度生愿力深广,度生不见众生相,实实在在说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的。因为菩萨不执着相而才说没有众生可度,假使说有能度的菩萨,有所度的众生,有能所,有生死,有涅槃,这就不是菩萨了,不是真正的菩萨了。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让众生得灭度,灭度的含义就是把烦恼都灭尽了;烦恼灭尽了,没有烦恼束缚了,也就没有生死束缚了;不但生死的束缚,乃至于烦恼的习气。所以一切的障,就是在你成佛过程当中,有一切障碍你成不了佛,把这些个障碍都把它灭尽了,达到究竟了,那才叫大解脱,真正解脱了。

  佛所教导的,菩萨自己不见自相,也不见众生相,这才是智者。我们凡夫不是这样子,自己见着自己的身相,也见着自己的用心,因为不理解佛的意思,就是站在佛所教授的反面,那就执着诸相,就是执着,执着相,不能达到法性的理,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有这些个知见,不能够理解到生死涅槃它们是平等平等的,也没有生死可了,也没有涅槃可证,这就是佛答的深义了。菩萨灭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实际是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者,也没有众生为菩萨所度。这个意思佛说的就是佛的境界,恐怕须菩提不能理解,佛又自己来解释。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何以故,为什么我这样跟你说呢?因为你要想把你的心住先得无着,离一切相见其性,就是说要离一切相、要见性,这就是总说了。这样来度众生的时候,没有生可度,也不见众生相,实实在在的没有众生可度,也没有众生相可见。佛就知道,不但须菩提,很多那些个跟须菩提同样知见的人,他不能理解的。所以佛又自己解答,什么原因我跟你这样说呢?假设说菩萨度众生有众生相,一定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爱憎,有爱憎就有取舍,有取舍那就不是菩萨平等度生了,这里头含着意思很多。我们帮助一个人、度一个人分别心很多,以致见到这个众生第一个感觉到印象很好,这叫有缘,有缘千里来相会;一看见这个众生就不顺眼,心里就发烦,那就是无缘。这就是因为着相的关系,这种度生的就不是大菩萨了,学着度众生。

  佛跟须菩提说不是这个意思,说:须菩提,假使菩萨要有相;有相,有什么相?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这位菩萨不是菩萨。因为他有执着,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这四相都是缘起法,缘有的。众生的本性跟佛性无二无别,这按性说。咱们最初不是跟大家讲过性空缘起吗?在缘起上可就不同了,众生是众生相,佛菩萨是佛菩萨相。假使一有相了,就缘起四相了,那就不是成佛了,就不能进入佛的境界,就不能证入无余涅槃。佛要想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无余涅槃,那就是相反了。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叫众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叫诸佛。佛跟众生的区别就是一个迷、一个悟,悟了的时候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迷的时候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俱在。佛又进一步跟须菩提解释,知道须菩提一时不能领略,佛又再进一步说。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