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般若见为指导,来修行观呼吸

  禅七已经进行了十几天,我每天都在提醒大家要观照自己的心态,要照顾自己的功夫,不要空过时日。光阴迅速,生命短暂,道业未成,人生苦短,来日无多,我们经常有这种紧迫感,修行才容易上路,容易进步。如果今天悠悠忽忽,明天还是忽忽悠悠,就不免浪费光阴。希望各位要守住道念,保持精进心,经常回顾这几天所讲的内容,让这些理念在修行中发挥作用。

  五根、五力是最基本的修行条件。把“放下、调柔、轻安、喜悦”四种禅相,落实到我们的修行生活中。讲到调呼吸的方法,呼吸有风、喘、气、息四相,呼吸出入有声为风相,呼吸出入不尽为喘相,呼吸出入粗浮不细为气相,呼吸出入不声、不结、不粗,绵绵密密、若存若亡的状态就是息相,前三相为呼吸不调和的状态,只有息相才是呼吸调和的状态。要用呼吸的四相来对照自己当下的呼吸处在哪个状态,是风相、喘相、气相,还是调到了息的状态。只要我们认真地去使用这些方法,其效果立竿见影,非常明显。希望各位行香、坐香、吃饭、睡觉,二六时中不要打失了念头,不要忘记用功夫。在这么好的条件下不知道用功,等将来有一天醒悟了,再想用功修行,就怕来不及了。

  观呼吸这一法,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对初用功者来讲并不容易,如果数呼吸能从一数到十,中间不错不乱,没有妄想杂念,那就很难得了。往往初用功时,很难有一次从一数到十不打妄想,没有错乱。如果有一次十数不错乱,慢慢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至更多。观呼吸的方法用了几千年,有无数的人用过此法,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在使用这个方法。因为其他的方法,不是太高深,就是太玄妙,不是向外求,就是摸不到边际,只有观呼吸这一法,对于每一个修行人来讲,是最亲切的法门。呼吸与我们的生命紧密相连,有呼吸就有生命,呼吸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了。把呼吸调好了,可以使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更可以了脱生死,几乎所有从事心性修炼的人没有不用调息这一法门的。

  一般来讲,修禅的有观色、观心、观息三种方法,所谓三门入禅。第一是色门,第二是心门,第三是息门。色即物质,主要以不净观为修行方法,即观己身不净,身体属于色法,这就是从色门入禅。心即精神,主要是观自己心念的起灭,这就是从心门入禅。息即呼吸,主要是观照自己呼吸的出入,从呼吸入禅属于息门。息门是介乎色、心之间的修行方法,我们通过肺部、气管、鼻孔进行呼吸,呼吸属于色法。我们观呼吸、数呼吸靠的是主观能动的心念,心念属于心法。观呼吸要念依于息、念不离息,这就是色息心并用的方法,所以这是个非常殊胜的法门。老修行的人一般是交替或同时使用这三种方法,初入门者比较适合观呼吸,调好当下这一息,观好当下这一念心,息属于物质,心属于精神,精神与物质并用,早入禅门,早得道果

  观呼吸的方法很微细。我们静静地坐下来,把意念放在呼吸上,或数息,或随息,或是止,或是观,或是还,或是净,天台宗称此为六妙门。六妙门不是六件事,而是将观呼吸的方法分为六个步骤。先是数息,后是随息,观呼吸的同时可以用止的方法。呼吸调得纯熟了,定相现前,就用止的方法,止就是定,止住妄想杂念。止的方法用久了可能会出现昏沉,就用观的方法,观就是智慧,不断地觉照这一念心,让这一念心处于警觉的状态,驱散昏沉。还者还归于本心,净者令当下这一念心清楚明了,没有妄想杂念。这六个步骤可以一步步使用,也可以交替使用,这要根据自己禅修所处的状态,选择相应的方法,调摄这一念心。比如数息的方法用纯熟了,就改用随息的方法,这样就比较省劲。观息出入,意念随息,不快不慢,不松不紧,绵绵密密,若有若无。若有的状态,就好像这一念心和呼吸就在面前;若无的状态,就好像呼吸在很遥远的地方,这一念心也似乎不存在了。智者大师用“妙”字来形容这六种方法,这六种方法在心地修养上其妙无穷、其乐无比,我们要用心训练,不能有所疏忽。

  智者大师说:“今之六妙,前三是定,后三是慧。”“此六通言妙门者,涅槃为妙门,谓能通六法,能至真妙泥洹,故名妙门。”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细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为“随”;息心静虑,名之为“止”;分别推析之心名为“观”;转心返照,名之为“还”;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此六妙门是进入涅槃的通道,是为无漏禅;因修此六法,得四禅八定,故亦通有漏禅。

  观呼吸是管理自心、管理自我的一种最奥妙的方法,所得到的境界也是最奇妙的。各位随着我的声音慢慢进入这种状态,感受那种奇妙无比的禅悦境界。我们在一天十几个小时当中,都能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修行天天有进步,修行的乐趣就随时存在。禅定的快乐超越世间的一切快乐,吃得好没有这种快乐,玩得好更没有这种快乐,睡多了只有痛苦没有快乐。禅定的快乐是在安静状态中的精神享受,是精神的充实、是精神的大提升、大解放。所以四禅都以乐为名,初禅离生喜乐定,二禅定生喜乐定,三禅离喜妙乐定,四禅舍念清净定。四禅八定属于世间的禅定,厌离欲界的苦而欣慕色无色界的乐,以这种欣厌之心修四禅八定,故为有漏的定。以菩提心来修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就成为无漏定。菩提心就是念众生苦,为了度脱众生而修禅定。禅定能生智慧,能引发神通,神通由禅定产生。《安般守意经》讲,修安那般那法门能获得种种神通。当然我们修禅的目的并不是追求神通,而是以获得智慧、开发自性为目标,以明心见性为目标。我们以菩提心为出发点,以般若见为指导,来修行息道观,由于修行的见地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就不同。修行分为有漏和无漏两大体系,有漏的是世间的禅定,无漏的是出世间的禅定。以欣厌之心而修禅,所得到的成果就是世间禅定,以菩提心而修禅,所得到的成果就是出世间禅定。世间禅定与出世禅定在方法上有共同之处,但在见地上是不共的。

  我们的身心慢慢进入到调柔的状态,不要放逸,不要放松,天天要有进步,天天要有收获,天天要有提高,七十天下来,就会为今后的禅修打下良好的基础。

  、、、、、、、、、、、、、、、、、、、、、、、、、、、、、、、、、、、、、、、、、、

  我们的身和心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净化心念、净化身心的方法很多,数息观是一个最简便最亲切的方法。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这个方法没有宗教色彩,你只要去做就会有利益有受用,这是个很实际的东西。你不信佛也可以修这个观,修了以后你也会得到受用,得到受用了你才晓得佛的说法真实不虚,这样你再来信也不迟。佛法告诉我们要净化我们的心念就用数息观。

  散乱心的众生要修数息观。数息观的要领是什么?就是要使我们的意念和呼吸紧密结合起来。佛教的禅定功夫是指一些共性的东西,不是说光哪一门禅定重视呼吸,禅宗也同样重视数息。四祖、五祖的法语当中也多次提到要怎样来调呼吸,菩提达摩的禅法“内心无喘”从功夫上来讲也是在修数息观。要使我们呼吸的不调相变成调相——风喘气这三者为息的不调相,只有到了息这个阶段才是调相——所以要“内心无喘”。当然这个“内心无喘”既有功夫上的意思,也有见地上的意思。从功夫的意义来讲,菩提达摩也是修数息观,“如是安心者壁观”,壁观者就是使内心无喘。

  佛家禅定的修行是在一呼一吸的转折上面做功夫。呼出来吸进去叫一呼一吸,它的中间转折是什么?就是息所住的那一刻。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出息、入息、住息,要在住息上面做功夫,你的心才能够真正安定下来。对修行得比较成熟、比较有功夫的人来说,住息的时间越长,得禅定的可能性就越大。或者是说,这样就离得禅定的时间很近,你就很有可能将这一呼一吸的转换之间的息住在那里,那么你当下就能够入定。所以要使我们的意念和呼吸保持一致、保持同步,就必须要非常清楚地知道入息、出息和住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