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过程之中,怎么去证悟道果?

修行的过程之中,怎么去证悟道果?

处中得道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所谓处中得道,就是在修行的过程之中,怎么去证悟道果?是这样一个意思。

  这一段经文,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们经常说的一个故事——一个弹琴的故事,说来说去,原来最早是来自于《四十二章经》,终于找到了出处,原来在这里。经文的意思是这样的:

  所谓“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有一个沙门,在夜晚的时候非常精进,很晚了还在持诵《迦叶佛遗教经》。很多佛教徒最初都是精进的,但是时间久了就坚持不下去了;说:“一年出家佛在心中,两年出家佛在大殿,三年出家佛在天边”,离着越来越远了。刚开始,修道的精进心非常强烈,也是非常坚固的,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精进心一点点地就淡了下来,所以就疲倦了,没有道心了,开始懈怠了,这里所说的恰恰是这样的意思。

  《佛遗教经》告诉我们怎么样去修行?我们也讲过释迦牟尼佛的《佛遗教经》,也由此而特别感动。如果有因缘的时候,我们回过头去看一看,告诉大家,非常好;没有什么神秘的,也不搞神通,它就告诉我们把自己的心安住好。

  所谓“其声悲紧”:这个声音就有悲悲切切的意思,很哀惋,很伤感,因为总是念,成年累劫地念啊念,念来念去,佛陀怎么还不来呢?很多的时候,我们不也是这样?“我总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不理我?”“我总是喊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连个面也不照?”很多人的感受事确实是这样的。

  这个比丘,就在那儿念,哎呀,越念越急促,越急促越失落,拼命地念,很伤感。

  刚出家的时候,记得有一个沙弥,他拿着小木鱼天天念经。大家非常佩服他,说:“哎呀,这个人真修行……”我说:“你错了,他最烦恼!”因为他越烦恼的时候,越希图从这里边得到一种解脱,而他得不到了就拼命地敲;最后受戒不久,就还俗了!大家的眼睛就很㤞异,非常惊讶地说:“怎么会呢?”又怎么不会呢?没有解决心里的问题。这很正常,这样的缘,就有这样的一个结果,没有什么新鲜的。

  我们经典中的这个沙门也是一样,在那儿拼命地念经,念来念去,越念越急,越念越快,越快自己越失落:“哎呀,这个佛陀怎么还不关照我一下?”学佛的很多经历都差不多;我们今天的佛教徒因为没有正知正见,更是着相,所以就更希望从外面得到什么……

  所谓“思悔欲退”:对此,他开始胡思乱想了,左想右想:“你看这佛菩萨也不来,怎么办?”于是开始后悔了:“我当初的出家,是一个不好的选择,既然那佛菩萨也不来关照我一下,怎么办呢?还俗吧!”这就要还俗了。就像很多在家的佛教徒一样说:“得了,我把皈依证交给别人完了,把那菩萨戒牒都给它退回去吧,把那佛像送到寺院里去……”

  有的人把佛菩萨像送到寺院里,是要请更好的佛菩萨像;有的人把佛菩萨像送到寺院里,是不再学佛了,听了别人忽悠,误认为供奉佛菩萨像对自己家不好了;因为有什么不好的、不吉利的事发生了。大家注意,因为有了这尊佛菩萨像的楷模,你还会好一点;如果没有这尊佛菩萨像,可能会更不好。大家考虑没有呢?难道不是这样吗?有时候,我们得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针对这样的一个出家人,他要还俗,要退道心,佛陀就知道了,佛陀不是有神通吗?神通就在这里。

  所谓“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佛陀就来问他:你过去在家的时候,是做什么职业的?你是干什么的?是以什么职业来活命的?

  所谓“对曰,爱弹琴”:他就如实回答说:我喜欢弹琴。

  所谓“佛言”:他说爱弹琴,佛陀就对他说了。

  所谓“弦缓如何”:你这个琴弦松松的,你弹琴的时候会感觉效果怎么样?

  所谓“对曰,不鸣矣”:这位出家人说:如果这个琴弦松松的,怎么弹都不会有声音,那么就是懈怠了。你说我们如果懈怠的话,不就浪费生命了吗?我们的生命价值也就没有了,甚至于一点点都没有了。

  所谓“弦急如何”:佛陀说:如果把那个琴弦崩得紧紧的,然后你再去弹奏,那会怎么样呢?

  所谓“对曰,声绝矣”:这位出家人说:没声了,因为弦太紧就断了!就像他拼命地念《佛遗教经》,念啊念,越念越急,越急越在那儿苦苦地思维、琢磨:怎么佛菩萨就不关照我一下呢?

  我们很多佛教徒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包括我自己;当年我在看极乐寺大雄宝殿其间,我曾跪在后面的观世音菩萨像面前,在那儿苦苦地求:“你点化我一下吧!我就是想上佛学院……”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是1986年缘分没有到,怎么求没用;1988年,我不去也得去,这就是缘!知道吗?求之不得,有求皆苦,随缘自在

  所谓“急缓得中如何”:佛陀又问这位出家人:琴弦不紧也不缓,恰到好处,那又怎么样呢?

  所谓“对曰,诸音普矣”:这位出家人就回答说:“诸音普矣”,这个声音,大家听着才非常悦耳,才能够非常和谐。所谓“普矣”,就是和谐。声音和谐,人听了才能够舒心畅意,才会觉得这个奏乐真好;合作得很好,不急、不缓,使人舒服,所以非常和谐。

  所谓“佛言:沙门学道亦然”:佛陀开示说:出家人修道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学佛既不要急,也不要缓;如果整天混日子,“哎呀,来日方长”,一天迷迷瞪瞪地,瞎混着,根本经也不念,法也不学,烦恼也不试着去化解,那学佛又有什么用呢?实在是浪费生命!当然,在家的佛教徒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不看佛教真正的经书,也不听闻佛陀的正法,烦恼来了必然束手无措,总是抱怨佛菩萨不保佑你,那怎么能行呢?但是也不能急,说:“哎呀,这下我得到一本佛经,赶紧看哪,三天晚上不睡觉……”,结果麻烦了,马上就得病了,后遗症出现了。

  所谓“心若调适,道可得矣”:如果你的心能够时时地与道相应,既不懈怠也不急躁,舒缓有秩,达到自在解脱的标准,这才是有价值的学佛!有人说难,是的,轮回容易,解脱当然艰难!只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修道才会有收获,学佛才会有受用!要不然的话,学佛有什么用?现在的我们学佛,不是急了就是缓了,急的人每天拜佛、念经;缓的人连功课也不做。

  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居士,我佩服他简直使我都直摇头,自己非常惭愧。但是我提醒他:“请你悠着点!”为什么?因为我们如果身体承受不了,我们的道心可能就没了;如果太累了,我们就会烦恼,身上会有不调适的感觉;而恰到好处,心里会非常愉悦轻安。

  所谓“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如果你在修行的过程之中,心情很猛烈,过分地急躁、用功,那会怎么样啊?就会因为过分用功而使你的身心疲倦:“哎呀!累呀”,明明困得厉害,就是瞪着眼睛不睡觉:“我就是不睡觉”,无论是自己承受不了,还是别人接受不了,都是现实的学佛问题。

  曾经遇到一位居士,他说他打七,打什么七?就是使自己不睡觉。他晚上在那儿硬憋着不睡觉,实在撑不住了怎么办?半夜到外边去溜达,到市场去。如此,如果每天都不睡觉,那不把自己整傻了吗?我们的佛教徒应该睡觉还是要睡觉啊!只是不要睡太多就好。这就是太急了,过分地着急、用功;再说,这也是没用功啊!他憋着,看自己不睡觉,那算什么本事?那不是本事,是无益之苦当远离!精进如同鱼一样睁着眼睛,它就没有睡觉,只是比喻而已。

  所谓“其身若疲,意即生恼”:如果你的身体疲倦了,心里就烦恼了。这是连锁反应,身体一疲倦了,当然心情就烦恼了,谁跟你说话,你肯定也不高兴,就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不高兴就会吵架了,骂起来了,肯定会是这样的情况。

  所谓“意若生恼,行即退矣”:你自己烦恼一现前了,就什么都忘记了,一心一意地在烦恼上面不出来,还管它修行不修行:“我不管了”,往往都是这个样子,所以你的修行就开始退转了。

  所谓“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你的这样修行一旦往后一退转,贪瞋痴就会得寸进尺。所以说,修行就像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我们也一定要清楚,面对贪瞋痴的挑战,如果不前进,告诉你,那么我们就会被逼的回来,就会被俘虏,就会轮回,甚至会堕落,再往下去,这应该说是很残酷的一个现实。“其行既退,罪必加矣”,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就有了罪业、恶业了,就加在了我们的身上,无法自拔。

  所谓“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如果我们的身心能够清净,不执着,不挂碍,如弹琴一样调适得恰到好处的度,那么自然我们会非常轻安自在。这难道不是很好吗?所以这个时候,“道不失矣”,我们的修行解脱就不会丢失,修行的方向就不会迷茫。

  琴弦的这个比喻,对我们的佛教徒来讲,无论是出家人也好,还是在家人也好,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启迪,因为不精进,就是浪费生命和慧命!但是太过急躁,后遗症也会有的。

  每天很忙碌,上班恰到好处,每天找出那么一点点时间,来作为一个固定的功课;同时在每一天忙碌的过程之中,能够让自己的身心不执着、不挂碍,也是一种修行。我们本来已经很累了,如果再执着和挂碍不是更累吗?所以不执着,不挂碍,反而会使我们活得很自在、很快乐,难道这不是学佛吗?因为学佛了,我们本来很累的那颗心不再累了!我觉得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然的话,那我们这个学佛,就只是做自己的事情,跟学佛没有关系,那你说还有什么价值?没有价值。

  原标题:如何修道?——哈尔滨极乐寺静波法师开示节选

  转自微信公众号:点一盏明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