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问曰,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义云何。

  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别。如眼界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名为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缘,不行他缘。以事别故。耳鼻等界亦如是。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缘,是故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者。当众生心想佛时,佛身相好,显现众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则色像现。水之与像,不一不异。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观无量寿佛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这段话,我们要反复去读诵、去思惟,这段话非常不简单,是把观佛和念佛的最高理则展示出来了。

  诸佛如来,在这里就是特指阿弥陀佛,泛指可以泛指所有的佛。但在《观经》讲的像观里面,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诸佛如来可以特指阿弥陀佛。所以,见阿弥陀佛就等于见到一切诸佛如来。

  那么,阿弥陀佛是什么身?是法界身。这里的法界就是表达众生的心法,众生就是我们介尔一念的心,能够出生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法。所以,心就是法界。

  阿弥陀佛的心是缘一切众生,无心而无不心。所以,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心、实相的心,就遍到了我们众生的心想中。我们众生是一个法界,阿弥陀佛缘法界,他就叫法界身。缘法界身,就进入到我们众生的心想中,就是我们的念头里面。

  那这样,我们对当下这一念,我们可要有高度的认知和无限的尊重啊!

  我们念头里面就有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和应化身,乃至于在佛的判断当中,一切菩萨的每一个念里面都有无量的菩萨成就正觉的。既然我们念头里面具有着佛的功德,所以我们标心,系缘佛像的时候,在净土宗,讲“指方立相”,指示西方建立相,相有弥陀的相好、有名号之相、有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之相,是要住心而取境,让我们的心住在这个相上,来取佛的境界,来系住我们这个心。所以,“指方立相”就能住在这个相上,就能证果,证实相之果。

  因为这个相,是阿弥陀佛的清净之相,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也是实相在形态上的一种展示,也是凝聚着实相的功德的,或者说法身的功德的。那么,佛的法、报、化三身就在我们念头里面,实际上我们念头里面,从性德的层面也本具着佛的相好光明。现在就借助着果地上的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相好光明,作为本质境,来带起我们内心本具的性德功能。所以,我们去想佛的相好光明的时候,我们能想的心,当下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这样就单刀直入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是造作的意思,作意。这就是事相上要事修,性具事造。我们的心念是很灵动的,我们的心如果不作佛,就会作其他的,作其他的都离不开十法界。如果你一念的吝啬,你就作什么?作饿鬼;你一念的愚痴就作畜生;你一念的五常就作人。所以,心可以造作九法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人,是心是人;是心作鬼,是心是鬼;是心作地狱,是心也是地狱。

  在十法界,我们要作一个价值评判了。六凡法界都是苦,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也没有离开变易生死,最好最圆满的就是佛法界了。那佛法界怎么现前?就是我们作佛,观佛的相好、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称念弥陀的名号,这都是在作佛。那么,在我们观佛、念佛的名号当中,这个能念佛的心就是佛,是心是佛,不隔一毫。所以,一般这里解释,是心作佛就是心能作佛,心能在事相上造作佛的境界。是心是佛,是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即心即佛。

  就比喻成火从木头里面出来,钻木取火,木头里面虽然有火,但你必须要有一种善巧方便来钻。这就是“是心作佛”的意思,你要作,你得用善巧方便作,因为这个木头不能自然地生起火。但是这个火就在木头里面,不离开这个木头。这个火一旦生起来,就能烧这个木头。那这个木被这个火所烧,这个木头就是火。木即是火,就等于“是心是佛”。

  我们了解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吗?最智慧的选择就是念佛。你念佛才能显现佛法界,十法界是隐显同时的,一个法界显出来的时候,九法界就隐下去。当佛法界现前,九法界就隐下去。人法界现前,其它的法界隐下去,它是这个情形。

  我们希望佛法界现前,我们就得老实念佛。能念、所念是同构同体,因为佛号是无量光寿,我们能念的心也是无量光寿,只不过是在这个果觉上成就,就是究竟即佛的境界和我们理即佛的层面的一个区别。但是,它在体性上是同质的,同质的就比喻为以空印空、似水投水。能念的心是空,所念的名号是空,能念的心是水,所念的佛号是水,它是这样同质的。

  所以为什么念佛越念越亲切,越念越有法喜,越念越能够打破能所,忘记小我。就是这个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有高度的对应,有同构的感应的同质的特点在里面。

  那就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时候,最后一句“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里我们把“诸佛”还是解释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契证一切种智,他能够真正如法界地知道事理、性相、因果,如是相、如是性、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本末究竟都了知。

  “正遍知海”,为什么叫“正遍知海”?就是他系缘法界而知,法界的本体是空、无相。法界无相故,阿弥陀佛就无知。由于无知故,就无所不知。在法相本体方面,你不要建立一个知,有能知和所知就没有智慧的照用了。无知就离开能所,不立一尘,清净本然的心,无知。无不知,就随着缘起,他的一种照用,什么都能了解。所以,无知而知,才叫真知,才叫“正遍知”。这个“正遍知”就是智慧极为深广,不可测量,就用海来比况。

  我们都希望有智慧,尤其要具有像佛那样的“正遍知海”,像大海般的遍知法界一切真相的智慧。那从哪里来呢?就从心想生。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佛的智慧就会生起来。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老实念佛就能开发智慧。

  佛教的智慧不是说我们一天到晚要琢磨很多东西,要刻苦钻研,要记忆很多东西,要抄写很多东西。这跟世间考试不一样,世间考试要记忆、要分析、要分别,要分门别类,甚至还有一个标准答案等等。

  学佛法,我们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你做世间学问,每天天天向上,天天增加,今天学了10个单词,明天再多学10个单词。他的知识技能是递增的。但修道是要损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到了这个无、空的时候,无知才无所不知。

  所以我们尽量少一点分别,让自己心越清净越好,越单纯越好,越正直越好。你看世间人可能举心动念都是机心、都是策划。但是你看,真正修道的人就不一样,他就比较单纯。你只要看看出家人的样子,出家人都心直口直,没有那么多弯弯绕。他也是必然的,可能这种人在社会上吃不开,不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肯定吃不开。但是如果你要修道,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就麻烦了,自己要见鬼了。

  因为有机心,机心就障碍了智慧。所以,直心是道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