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恒顺众生的意义、态度原则及表现

恒顺众生的意义、态度原则及表现

‘恒顺众生’,意义何在?

  恒是以时间而论,长久不变之义,以空间而谈,不分国土,遍及无量三千,无有距离;顺是随顺度化,悲悯柔和之义。

  发起恒顺众生之愿,非菩萨人不能克成,最起码亦得证成无生法忍(梵语auntpattika-dharma-ksanti),方得恒顺众生,不致有退堕之念。众生是愚痴的,是刚强难调难伏的,是随顺五欲六尘的,是邪见不智的,是好辩的,是逞强的,是保护自己观念的,是我执与法执的,若非菩萨得证无生法忍,无法做得到,菩萨(梵语bobhisattva)今生度不了众生,还有来生,甚至还有尽未来际可得度之,因为菩萨没有隔阴之迷,内心无惑,了知众生与他之关系,如是可耗下无尽的未来,以达到恒顺众生,并度化之功。

  众生未开悟,心地烦恼丛生,自利自度尚不能,焉能利他度他!今日不知明日事,尚存三惑之结,尽未来皆是生死业,若要恒顺众生而行化,这是梦人说梦话,水里月一般的空言,不得实际。众生(梵语bahu-jana)仅能依佛菩萨三业而学之,由因至果,由渐而,顿由浅而深,由近而远,菩萨可恒顺众生,众生亦可恒顺众生,只是恒顺众生人人皆可行,但境界却有深浅,因果(梵语hetu-phala)不同,近远有别,持续有长短,渐顿有异。(摘自:如本法师佛学问答

“恒顺众生”的态度和原则是什么?

  经中说:“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经中列举了很多,在这里,我们以父母师长为例,来做一些说明。

  我们知道,生死轮回、前生后世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现在我们凡夫看不见,但是我们深深相信,从无始以来,在如此漫长的轮回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曾经生生死死过千万次,而每一次生命流转和成长,都要依靠父母师长,所以,所有的众生都曾经无数次做过我们的父母师长。

  忆念众生做我们父母师长时给予我们的恩德,这些恩德难以度量。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报答他们呢?同样,多生累劫以来,无量的众生也曾做过我们的子女,而佛菩萨怜悯众生,亦如同爱护自己的独生子女一样。所以,利益众生的态度,既要如同子女对父母、佛子佛陀一样的:礼敬、赞叹、供养、承事;也要如同父母对子女、佛陀对佛子一样的怜悯、爱护、教导、不离不弃。

  总之就是如何圆融无碍的去破除烦恼,离苦得乐。就是要努力去引发众生的菩提心,成就众生成佛的增上缘,然后“随其根性,教化成熟”。

  那么,随顺众生,难道什么都要顺从他?难道他喜欢杀人放火,我们也要支持他去杀人放火吗?他喜欢坑蒙拐骗,我们也要帮助他去坑蒙拐骗?肯定不是。我们的随顺不是盲目的顺从和纵容,更不是离弃佛教本怀的借口。而是要止恶扬善,要善于用慈悲和智慧去化导众生。

  例如佛陀遇到指鬘外道央掘摩罗,并没有跟他一起去杀人,而是展示种种威德将他调伏,并帮他证入阿罗汉果。正如《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言:“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意思就是要关闭掉所有可能让我们堕落的不善门,而指导我们通向人天善趣乃至究竟解脱涅槃。

  所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是随顺;祖师大德们的当头棒喝也是随顺;“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曲折婉转是随顺,“利刀劈毒瘤,快剑斩情丝”凌厉铿锵也是随顺。可见,随顺只是方便,而转向成就才是目的。犹如经中所说:“我皆于彼。随顺而转。”所谓转,包含两层意思:就是向内观心,对外转境。

  内观心,就是观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观色则空成大智,并依此而建立大悲心。外转境,就是随顺众生种类心性,先与众生结上缘,然后再契理契机,随顺度化,即,观空则色成大悲,并依此而彰显智慧力。正所谓: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而贯穿这大智大悲的,就是我们的如实观照、身体力行。

  因为,如果没有如实观照,如果我们不能如实了知缘起性空,我们的智慧就不能通达和坚固,我们也不可能如实生起慈悲心,那么,我们随顺的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知见或者对方的习气,那样,我们很可能就不是利益众生,而是在损害众生;

  例如,曾经有两位非常可爱的小朋友,在过马路的时候,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在马路边,他们就非常热情的不由分说的把老人家扶到了马路对面。殊不知,老人家刚刚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穿过那车水马龙的公路,又被他们扶了回去。

  可见,自利利他的事业,并非是“草莽英雄”的事业。草莽英雄所需要的,是对目标的执著与血气方刚的激情。而我们住持佛法、利益众生,所凭藉的,不仅要有理想、有激情,还要有一种内敛的真学实修,也就是实证的力量。而如果离开了观照,单单凭借一腔热血是无法实证的。

  同样,如果仅仅只有观照,而没有身体力行,我们的慈悲也不会长养和圆满,我们的智慧力也得不到彰显,无法让佛法在世间圆融,就不会对众生有所利益。纵然我们才高八斗、口若悬河,如果没有观照和行动,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自欺欺人。正所谓:愿同悲生,行与智和。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离开慈悲来发愿,也不能离开智慧来行愿。只有观行相长,慈悲和智慧才能互为增上,逐渐圆满。

  古话说:“慈悲生祸端,方便出下流。”就是告诫我们,如果我们面对众生的烦恼,顺而不转,那么无疑是纵虎归山,火上浇油,对自己也无疑引狼入室。不仅不能帮助对方,还会弄巧成拙,害人害己。很可能就不是我们度众生,而是众生度了我们。可见,我们践行“恒顺众生”的根本原则就是悲智双运,理事并行。

“恒顺众生”的现世表现和究竟之道是什么?

  “恒顺众生”的现世表现,就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三宝为中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众生为中心,并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就是要互相关心,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尊重生命!就是如何把三藏十二部的甚深义趣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接地气,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顾及下里巴人。并在我们的生活和修学中体现佛法的伟大,乃至直到一切众生,毕竟成佛。(摘自:印一法师:《“恒顺众生”的态度、原则及表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