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梵语: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收录於《大正藏》第9册,经号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详情]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如何表现?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如何表现?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石刻画像,可能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变相,部分表现手法与敦煌隋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有相似之处。《见宝塔品》中释迦牟尼与多宝佛并坐论道的情节,是《法华经》的关键所在,故此长期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

  《见宝塔品》的释迦牟尼、多宝二佛并坐像也是现存实物最多的造像。但这种造像不见于印度和中亚,可能是中国独创的题材。《法华经》二十八品中提到的佛很多,只绘多宝佛,是因为他护持《法华经》。因此在法华经变中创造出许多以二佛为主佛的并坐像,为人供养。现存最早的二佛并坐像是铜像,但石窟造像还是主流。石窟的二佛并坐像最早见于西秦的作品。最盛行是公元5~6世纪初的北魏时期,仅在云冈早期石窟的昙曜五窟就多达120余铺。6世纪初叶以后,二佛并坐像逐渐减少,但没有消失。敦煌法华经变不但承袭这种中国独创的造型,而且逐渐结合各品的情节,占据经变的重要位置。敦煌石窟初期的造像跟中原相似,以二佛并坐像为主,莫高窟北朝洞窟中现存有四铺,其中北魏彩塑一铺,塑于莫高窟259窟西壁塔柱龛内,西魏壁画两铺,绘于莫高窟285和461窟,北周一铺,绘于莫高窟428窟。西千佛洞8窟也有一铺北周时期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