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金刚经宗通

(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

  此疑从前文无我人等相而来。谓如所教住修降伏,远离前十种疑执过患,岂是无我?若无我者,教谁住修降伏耶?此疑甚微细,要离我住、我修、我降伏心,方得修因清净,故重申前请: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傅大士颂曰:「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通曰﹞须菩提重立问端,说者谓前段说人无我,此段说法无我。古德相传,不为无见。但人无我云者,谓断见惑;法无我云者,谓断思惑。须菩提示阿罗汉果,已证人法双空,何须更问?第所问菩萨位中,自初地至七地,有俱生我执;自八地至十地,有俱生法执。俱生我执者,虽已断前七识,尚执藏识为我。至八地舍藏,尚执能舍之者,是为法执。其间执情最为微细,非金刚慧莫能破之。故自初地至等觉,立为金刚十种深喻,皆所以荡除此执也。须菩提前所问者,降伏俱生我执之意居多;后所问者,降伏俱生法执之意居多。二执虽略有浅深,至金刚道后异熟空,则降伏殆尽,而证于常住真心矣!

  须菩提问如来所说安住降伏之法,至不可思议境界,必无我相可得;又说果报亦不可思议,然则受果报者谁乎?若果无我以受果报,则修因之时,谁为安住?谁为降伏?隐然有一法我在也。佛说若是菩萨发无上菩提心者,何尝有我?当生如是无我之心,谓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灭度一切众生已,而不见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内不起于能度之心,外不见于可度之众。念既不生,即是无我。无我斯名菩萨也。以何义故,普度众生而不起众生之念耶?若菩萨有我度众生之念,即是我相;有众生为我所度之念,即是人相;人我未忘,即是众生相;有涅槃可入,即是寿者相。有此四相,是颠倒行,非清净因,不得名为发心菩萨也。

  弥勒菩萨偈曰:「于内心修行,存我为菩萨;此即障于心,违于不住道。」

  惟其与无住相违,故远于无上菩提也。夫灭度众生者,是广大心;令入涅槃者,是第一心;不见灭度者,是常心;远离四相者,是正智心。生如是四种利益众生之心,方可谓与无上菩提相应。设有一法能发是心者,则谓之有我可也。以今观之,前无所化之境,次无能化之心,心境俱忘,能所俱寂,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以第一义中,即最初一念发菩提心者,尚自无有,而又谁为之我耶。

  唯无有一法能发菩提心,故菩提不可得;菩提不可得,故众生不可得;众生不可得,故四相不可得。实际理地,一法不存,此其所以为金刚般若甚深义也。

  黄檗云:「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文殊才起佛见,便贬向二铁围山。」僧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檗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毫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物之故,有其多智。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曾说著一字。」僧云:「若如此,何处是菩提?」檗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僧云:「如何发菩提心?」檗云:「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明知一切众生,不应更得菩提。你今问发菩提心,谓将一个心学取佛去,唯拟作佛道,任汝三祇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妙哉论也,足为此段疏义。

  已上(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