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金刚经宗通

(十四)断人度生严土疑

  此疑同十二疑,皆从第十一疑中实无有法发心者而来。若无有法发菩提心者,即无菩萨,教谁度生?教谁严土哉?前疑无佛,此疑无菩萨,故曰菩萨亦如是。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魏陈唐三译重菩萨二字)】

  傅大士颂曰:「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通曰﹞前说菩萨发菩提心,尚有菩提可得,至此则实无有法发心者。发心且无,而况于菩提乎!前说菩萨不见有众生可度,尚有菩萨可得,至此则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菩萨且无,而况于众生乎?故知前所断者俱生我执,此所断者俱生法执,盖微乎其微矣!傅大士云:「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唯人法俱虚,故授记非实也。通前三疑,一口道尽。

  功德施菩萨论曰:上所说因清净相,义未圆满。为满足故,再申前意。故谓如来于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修因清净,不但如来为然,诸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见我为能度,众生为所度,心境未忘,即是颠倒,不得名为菩萨也。

  何故一作是念,便不名菩萨耶?真如性中,毫末不存,实无少法可得,名为菩萨。若举心动念,即乖法体。是故佛说一切法即是佛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第一义中,无菩萨,无凡夫,真界平等,不宜自生分别故。违之则见有四相,即是众生;顺之则不见四相,即是菩萨,毕竟无一法可得也。

  若菩萨作是言,所修六度万行,为欲庄严佛土,不有净因,安得净果,是于色等聚所成佛土染著因故,亦不名为菩萨也。何故庄严亦不名为菩萨耶?如来所说庄严佛土者,第一义中,不见有能严所严,实义无生故,即非庄严也。本既无生,何为复有是名?但依俗谛言说,故以是非庄严者,严与不严,等无有二,是名真庄严也。

  弥勒菩萨偈曰:「不达真法界,起度众生意,及清净国土,生心即是倒。」

  夫上严佛土,是为大智;下度众生,是为大悲,此皆菩萨分内事。一作于念,便非菩萨,然则起何等心,方名为菩萨耶?若有众生及菩萨,通达无我法者。无我法有二种:一是众生所有法,一是菩萨所有法。若能自智信者,若世间智,若出世间智,信解一切法无性,一切法无性,不但离于人我,抑且离于法我,终日庄严而未尝庄严,终日度生而未尝度生,是真无相,是真无住。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重说菩萨,一是摄世谛菩萨,一是出世谛菩萨,真可授记作佛者也。

  弥勒菩萨偈曰:「众生及菩萨,知诸法无我;非圣自智信,及圣以有智。」

  虽非菩萨,而自智能信,即是菩萨,以有智慧故也。

  黄檗云:「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慎勿向外逐境,认境为心,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用菩提?」

  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净佛土,更不著一物。譬如虚空,虽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转不见耳!所谓心地法门,万物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可于净土上转作境解。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并是境上作解,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尽是境法,有没处,没于有地,但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黄檗直从贴体法见上刮并殆尽,真所谓通达无我法者。

  已上(十四)断人度生严土疑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