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如何读懂《金刚经》(六)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真实发菩提心之后,要行菩萨道,让菩提心落实在菩萨道的实践中。菩萨道的内容很多,叫做“菩萨万行”,其中最重要的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六波罗蜜),这里以六度之首布施度为代表,开示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如何修持六度。布施,即施舍、给予、奉献,分为三种:财物布施、法布施、身命布施。

  财物布施,是拿人们需要的东西或金钱去布施,经中说在家菩萨须先修财物布施,修这种布施当然先得自己有财物、有钱,但没有财物、没有金钱,只要有布施的心愿,也可以布施。《优婆塞戒经》中说:没有不能行布施的人,即便穷到身上只有一件破衣服,拆下一根线还可以帮助别人包扎伤口;穷到乞讨为生,讨得半块饼子,掉的渣还可以布施给蚂蚁。

  法布施的法,包括知识、技术、技巧、智慧等,分世间法、出世间法,拿出世间法去布施,要比财物和世间法布施的利益大得多。比如给贫穷的地方钱财或粮米衣物,不如教给他们可以谋生致富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自己致富,致富以后可以享用很长的时间,发给他们钱,只能享用几天、几个月。

  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救济了优质羊,帮助他们养殖致富,半年以后去检查,都没有了,当时就宰了吃了。拿知识和技术去布施,又不如教给他们高尚的道德,教他们怎么做好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调节心理、自我修养的技术。然而,做好人只能一生做好人,不能得到永恒的利益,而拿佛法的出世间智慧、金刚般若教给他的话,可以得到无穷无尽的、永恒的利益。

  身命布施,就是当众生需要你的肉体,比如说你的器官,你的鲜血,要毫不吝惜地给予;甚至当众生需要你献出生命的时候,你要毫不吝惜地献出。这种布施是很难的。

  经中说初发心的在家菩萨修财物布施,出家菩萨修经卷、佛像等布施,见道以上得无生法忍的地上菩萨才修身命布施,各种菩萨都要修法布施。三种布施中,法布施的功德最大。

  修各种布施时,都须“无所住”而行,所谓住,即停留、固定,如人得一固定处所,安了家,恒常生活于中,名之为住,心若执着、胶固于什么,停留在什么东西上,执着什么,叫做有所住。无所住,即不执着一切,保持一个活泼泼、空灵自在、一丝不挂的本心,叫做无所住或无住。应该以一切不着的无住心去修布施,不着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叫做不住于相而行布施。

  相,意为相状,指心识对事物形相、状态、性质等的分别。《楞伽经》解释说:

  “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

  “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

  眼、耳、鼻、舌、身五大感官对境所得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感觉经验,及意识所分别的“法尘”(概念),统称为相。质言之,所谓相,指人通过感知器官所得的认知,这种认知由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组成。前五官所得色、声、香、味、触相,通常由第六意识所分别的“名”(名词概念)表示,与名密不可分。

  《楞伽经》所说关于认识的“五法”中,分常人的认识为相、名、妄想(以名言表示众相形成知觉,或译“分别”)三者;唯识学分相为“三自相”:六种感官开放了别境相直觉(现量)所得的色、声、香、味、触,称为“相”,因为是根(感官)、境、识三缘和合而生起,名为“依他所起相”;在此基础上经第六意识加工,经舍相、抽象、记忆的填充等工序,形成以“名”(名词概念)所表示的确定认知,认为确实是的,叫做“遍计所执相”。此经中的相,从其在前后文中的涵义而言,实际上包括了五法中的相、名、妄想(分别)及三自性中的依他起、遍计执二相。

  不住于相,就是不执着一切相。常人生活、做事,都落在自己感知所认识事物的一切相为真实的执着里,亦即住在诸相里,行布施时一般也是这样,认所施舍的钱物、知识、佛法及所施舍的对象为实有,知晓这样布施的利益:比如说会得到别人的感谢、回报,佛弟子则常会认为做了功德,如捐钱修庙塑像、供养僧众,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这样布施,就是住相布施,当然是善举,会有福报,但其福报有限,因为没有金刚般若,不是出于无住心,所以不是布施波罗蜜,不能度到涅槃,还可能起到增益烦恼生死的副作用。如永嘉玄觉大师《证道歌》所言: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又,修布施时若着我、人、众生、寿者,必然计较得失,分别亲疏,希冀还报,难得一切皆施,如看到有人落水,若先计较自己,岂能即刻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去救人?

  现在的慈善家行财物布施,出发点可能多种多样,有的人是想得到快乐,所谓“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有的人想当个大慈善家,受人尊敬,很有名望,信教者则往往想通过布施得到今生来世的福报。好多的大乘经里讲,塑佛像、修建寺庙、供养僧宝,都能得到无量倍的报,尤其是供养圣僧、印佛经,可以得到无量报,这种布施最好修了,因为需要的钱也不多。

  做生意的话,利润顶多是几倍,但是佛经里面讲,布施三宝的利润无量倍,世上哪有利润这么高的生意呢?那他当然要很热衷地去捐款塑佛像修庙、供养僧尼、印经书了。供养一百元钱,想要得到多少亿,许多人布施,大都是出于这种心理。这不是布施波罗蜜,只是世俗的布施,是住于相而行布施。

  菩萨应修的布施,是布施般若波罗蜜,是以金刚般若为指导去布施,具体怎么布施呢,就是无住相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相而行布施,就是什么都不考虑,既不考虑布施了以后对自己有多大的利益,也不考虑布施的财物等有多贵重,也不考虑我失去这些财富以后会怎么样,不考虑受惠的对方是什么人、与我关系如何、会不会报恩,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只考虑别人的需要,乃至自己的生命,当别人需要时都毫不吝惜地付出。

  布施的东西、所布施的对象,布施得到的果报,还有能布施的我,这都不执着,根本就不考虑,没有这些概念,只是布施,叫做“三轮体空”,以这种完全没有执着的心去布施,以只有利益众生的善心和毫无执着的空心布施,才叫做布施波罗蜜。只有这样布施,所得到的果报才是无量的,因为布施的心是完全没有执着的清净心,它超越时空、数量,是无量的,所以布施的果报也是无量的。只要心稍微着相,布施的功德就是有量有限的。只要有量有限,那就是有为法,就不能超出生死,不能达到涅槃,不是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于意云何”,就是“意下如何”,“怎样认为”。佛比喻说:就像东南西北四方及四维——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加上、下为十方,十方虚空无边无际,大得不可思量,菩萨以不住任何相的清净心行布施,得到的福德也如同十方虚空,大得不可思量。大乘经中常以虚空比喻本来心性、自性清净心。佛教诫须菩提,菩萨应该遵照佛的教诫,以无所住着的清净心修持布施等一切菩萨行。

原标题:传承  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六)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