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如何读懂《金刚经》(五)

  所谓的“度”,也不是说我给你一个什么,或者说像轮渡那样用船把你渡到对岸去,无非是引导众生如实认识自己本来的实相,依法修行,自臻解脱。所以,菩萨也没有度众生,是众生自己度众生,或者叫“自性自度”。认为自己是菩萨,我度众生,这样想,就堕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即非菩萨。佛教徒中颇有这样的,说他要度谁了,我度了多少多少人……这样居高临下,就不是菩萨,也不能度众生,因为他堕于我、人等四相,对于这四相的解释有好几种,我们从最粗浅的解释来看:

第一,我相。

  什么是我呢?这个我,是梵语阿特曼(atman)的意译,是哲学意义上的我,不是心理学、伦理学上的自我,或者称为“实我”,它的定义是“自在”,自在的意思,是不依赖于任何条件而自己存在。因为不依赖于任何条件而存在,所以能够自作主宰,这样的东西叫做阿特曼。

  不是我们分别你、我、他的“我”,这个“我”,佛法叫做“假我”,即心理学、伦理学的自我,这种自我,佛教是承认的,你、我、他分得清清楚楚,佛说经时也常自称“我”。但是,这不是实我。实我是永恒不变、本来就有、不依赖任何条件、自己能够作自己主宰的主人公。

  对于这种实我的认识,各人是不一样的,有的认为我的身体、长相、性格、心理活动……从生到死都是永恒不变的,是实我。有的认为,这些社会性和生理性的自我显然是有变化的,从小到大到老,外貌的变化很大,你一岁的时候和八十岁的时候照片拿到一起,恐怕谁都很难认出来这是同一个人。

  梁启超曾讲,今天站在这里讲话的梁启超究竟是不是五十年前坐在他妈妈怀里吃奶的那个梁启超呢?吃奶的梁启超怎么会讲课呢?我们日常所认为的我,只是身心的一个延续,虽然过去、现在、未来是不一样的,有变化甚至很大变化,但它是一个延续的过程,具有某种同一性,所以叫做假我。假我,就是假借人类的语言,根据大家共同的认识习惯,把它叫做我,并不是自在不变、符合“自在”定义的实我。

  假,是假借之义。但是我们常误认为这个假我就是实我,是永恒不变,起码是从生到死一直不变的实我。有人也承认这种我确实是假我而非实我,但认为身内有一个自我或灵魂,从小到老同一不变,乃至轮回转生也不改变,是为实我,婆罗门教所说内心深处的“妙乐我”、基督教等所说灵魂、道教所说三魂七魄、当代科学家所说自我意识精神体等,都属于这种实我。

  为什么假我不是实我呢?《阿含经》里有清晰的解说:众生所认为的我,无非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东西的组合,就像一辆车子是由很多的零件组装在一起,把它叫做车子。所谓的众生,是色(物质性的身体)和受、想、行、识(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功能)组合的过程,这五种东西都是活动的,这五种活动的组合和延续,把它假名为众生。

  对组合成众生的五种东西一样一样地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一一都不是实我。如果色是我,物质身体是我,那么我这个身体就应该能够自作主宰,我想让我的容貌怎么样就怎么样,女性希望自己是一个超级美女,男性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超级帅哥,但是这件事是不能自作主宰的,都是爹妈生的,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还有,谁也不希望自己有病,谁也不希望自己衰老,但是谁也没有办法避免这个身体不生病,不衰老。所以,这个物质身体不是自我,甚至是完全外在于我自己意志的外物,我们认为它是我,实际上不是的。

  然后,我们的心理活动,受(感受)、想(感知觉)、行(各种心理活动)、识(各种识别的功能),都是在一定条件之下才发生作用的活动过程,没有哪一样是可以自作主宰、可以永恒不变、从小到老都是一样的。

  我们的心理活动,情绪、思想和知识,从小到老变化非常大。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是我的这个身体,还有我的心理活动,还有我的性格、我的成就、我的财富……等等,一般我们在社会交往中,都认为这个是我,但是这些东西都是无常的,都是受各种条件限制的,都是变化不居的,因此它们不是实我,只是假我。

  认为我自己是一个实我,认为身心中有个不变的灵魂之类的自我,佛书称为“蕴中我”,也是无法证实的,解剖身体,其中并没有一个自我、灵魂的实体。

第二,人相。

  “人”在古汉语里是指除自己以外的别的人,众人、抽象的人,也叫做人。比如说我的爱人啊,家人啊,同事朋友啊,及不认识的人,统统都是人,我们也认为他们各有自己的实体,各自都是真实的,像我自己一样,都有其实我。比如,你小时候的一个朋友,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五十年以后见了他,面目已经大变了,名字也改了,那究竟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他呢?我们一般都认为,那还是原来的他,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小时候活泼可爱的他,现在变成一个满脸皱褶的老翁,五十年前腼腆的小学生,现在成了架子颇大的大老板,怎么还可以拿五十年前的眼光看他呢?所以,人相和我相一样,也是一种错误的执着。

第三,众生相。

  众生,梵语萨埵,意译有情,泛指一切有情识的种类,这里的众生,泛指所有众生,比如地球上的各种动物,我们认为它们也跟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个体,那头牛就是那头牛,那匹马就是那匹马,它们都有一个拥有实体的自我,这跟我们人执着自我也是一样的。另外,众生相对于佛,认为自己及其他众生绝对就是众生而不是佛,分别佛、我众生,执“我属众生”,见有众生可度,佛果可求,名众生相。

第四,寿者相。

  寿者,也翻译为寿命、命者。古印度人认为,众生的身体里面有一种功能,或者有一种灵魂之类的东西,使众生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保持有限的寿命,认这种东西为实我,也称“个我”、“命我”。认为身体内有一个灵魂,灵魂一离开身体就死了,灵魂是能保持生命的“寿者”。另有一种解释,认为在禅定中,觉得心是永恒不动的,既然不动,寿命就很长很长,其它都没有了,只有一颗永恒的心,或者想炼就一个“身外之身”,能够脱体而出的元神,认为元神长生不死,这也属寿者相。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为我执从粗至细的四个层次,也包括法执,为障蔽亲证真实的无明,是产生烦恼惑业、令人流转生死的总根子。执粗我相,不离自我为中心的立场,必然产生贪瞋痴慢等粗重烦恼,导致杀盗淫妄等恶业,丑化自己,污染社会,难离三恶道;执取人相,难以超出欲界;执取众生相,难于超出众生界;执取寿者相,见有佛果可求、涅槃可入,不能断根本无明,不可能成佛、入涅槃。于世间、出世间一切相及法相、非法相中,只要稍有所执,即着了我、人、众生、寿者,不得证实相、出生死,是故释尊反复破相,尽扫诸执,以期众生离我法二执,证常乐涅槃。

  发了菩提心度众生,如果认为有自己的实我,“我度众生”的话,是着了我相;如果认为我所度的别人、众生和一切种类的生命都有它们自己的实我,被我所度或不能度的话,就是着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执着这四种相,虽然发了菩提心,而不能叫菩萨,因为没有金刚般若。只有具备金刚般若和菩提心的有情,才能叫做菩萨。

  没有金刚般若,连自己也不能度,怎么度众生呢?所以,不能叫做菩萨。发菩提心而不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则必上贪佛果,下轻众生,发心必然不能广大无量。破除了四相,以不执着于能度所度及无余依涅槃的清净心发的菩提心,叫做“胜义菩提心”,才是真正能实现所愿的菩提心。

  以金刚般若智慧为导,发愿普度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的世俗菩提心和见无有一众生实际被灭度的胜义菩提心一体不二,不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这样的菩提心才是真实菩提心,发了这样的真实菩提心并为此努力者,才能叫做菩萨。

原标题:传承 陈兵:如何读懂《金刚经》(五)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