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阿弥陀经 >

《阿弥陀经》中“十门开启”所被根机和往生品位

  净土法门也要先去“料简”。这里谈到“非器”有三种人:

  第一种人是“无信者”,就是对念佛法门没有信心的人;

  第二种人是“无愿者”,就是对往生极乐世界不好乐、不发愿的人。

  最后是“无行者”,即不去执持名号的人。也就是说不具备信、愿、行的人,这就叫“非器”。

  反之,具足信、愿、行三资粮的人都是净土的根器。所以先阐明这个根器“有是有非”,“有是”,“是”就是“是器”,“非”就是“非器”。具足信、愿、行就是“是器”,不具足信、愿、行就是“非器”,这是先阐明根器。

  其次要甄别往生的阶位“有胜有劣”。“胜”就是上辈三品往生,“劣”就是下辈三品往生 。所以这一段讨论的目的就是欲令我们能够舍“非器”而从“是器”,放弃下辈往生而取上辈往生。

  下面谈信。净土的根器首先谈信,那信什么呢?首先要“内重己灵”。我们虽然还是轮回的业力凡夫,但现前这一念的体性与十方三世诸佛的体性平等不二。我们是迷惑颠倒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

  从果上来说,当一个修道人成佛的时候,他现量亲证一切众生都成佛了。从因门来看,一个菩萨修行,要知道念念当中有很多的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由于众生跟佛在体性上是平等不二的。体性上平等不二就是诸佛所证的,也就是我们众生介尔一念的体性。

  而这一念的体性、如来藏,跟佛所证是平等不二的,即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但是在相状上,我们还是有烦恼的,有分别。所以佛是断了烦恼分别,“至为清净”,他就叫佛陀。我们还没有断,就是凡夫。所以,性和相,首先要相信我们的性体跟佛没有两样。

  既然心、佛、众生等无差别,那就是说生、佛不二。这个佛就在我们内心,我们众生也就在佛的内心,于是我们业力凡夫去念这个果地圆满的佛,这就是“外慕诸圣”了。果地上的佛就一定能加被我们,就一定能令我们往生到极乐净土。一到极乐净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能够究竟圆满成就大乘的佛果

  在净土宗本源意义上,你得要同时“内重己灵”和“外慕诸佛”。要了解阿弥陀佛跟我们是什么关系,他的大悲愿力,他的实相的法身、愿海都在我们的念头里边,我们也在弥陀的愿海里面。只要一念回光,具足信愿,乃至一念,即得往生,这样圆顿的往生道理就是从生佛不二的层面上建立的。

  所以,《阿弥陀经》常常点示“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很恳切,因为这是难信之法,但是你们要相信“我语”。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他是不会说假话的。

  具足这样的信之后,就得谈愿了。前面谈的对净土的信不是脱空的,这个信要具体落实在愿上,这叫由信启愿。这个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了。这个愿是从信里面升华出来的。

  既然众生跟阿弥陀佛平等不二,那么阿弥陀佛就像慈母一样忆念我们。我们这些业力凡夫流浪在三界啊!我们是浪子啊!我们要有浪子忆念慈母的心,这个心生起来了,就有一种瞻仰之感,对阿弥陀佛瞻仰、皈依、神往和欣慕的情怀就能出来。“瞻依向慕”的目的就是要往生到极乐净土,跟自己的慈母相逢。

  之前我们没有愿的时候,在无量劫的轮回当中,“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虽然阿弥陀佛像慈母一样忆念我们,但我们从来没有去忆念慈母,“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现在我们这些专忘的浪子,知道有阿弥陀佛了,相信有阿弥陀佛了,相信他在我们内心了,相信他四十八大愿的愿海来救度我们了,所以一定要生起净土的情怀。这种净土情怀就是这四个字“瞻依向慕”,其目的就是“必欲往生”。

  最近我们的悦众法师正在给大家培训东林佛号,就是在谈应该用什么心态去念东林佛号。不是有气无力地把佛号拖得很长,昏昏欲睡的,一定要有情怀啊!没有情怀,你很难表达恳切的愿哪!这种情怀念出来了,你才能悲喜交集啊!你这个浪子才能够跟你的慈母对面哪!

  母子是天性相关的,只要这种情怀建立了,我们这颗草就变成一根针了,这根针就跟那个大磁场同构相吸了,马上被阿弥陀佛愿海所摄受了。

  这一摄受你身心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的悲喜交集才能出来。要么你一点情怀都没有,只是“阿……弥……陀……”这样称念佛号,有时候念得真想睡觉。所以一定要强调这种宗教情怀,净土法门是要讲情怀的。

  《阿弥陀经》三次劝愿,说明这个愿很难发起来啊。能发起往生净土愿的人,就像从污泥浊水里面生长出来的莲华。我们无量劫的烦恼淤泥累积得无比深厚,发愿往生,就是从这一堆“烂泥”当中生长出的一种觉性。

  你只要把这个愿发出来,你就能往生。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就若今生,若当愿就当生。无论是若已愿、若今愿、若当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只要发出这样恳切的愿,你就不退转了。为什么?因为你的这个愿跟阿弥陀佛的愿海接通了,阿弥陀佛的愿海把我们紧紧摄受住了,叫“摄取不舍”,把你抓住了,不舍弃你,你还能跑到哪去呢?所以这个愿是很重要的。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