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做事要识时务,做人要适可而止

做事要识时务,做人要适可而止

  老子口中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大意是说,一个人太过贪得无厌,倒不如适可而止,因为太贪的人到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了;而“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意思是说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识时务,太过精明算计和锋芒毕露很有可能给自己招致灾祸。老子的这句话用现代语言来总结就是:“做事要识时务,做人要适可而止。”

  南怀瑾先生对老子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是形容一个人对聪明、权势、财富等,都要知时知量,自保自持。如果已有聪慧而不知谦虚涵容,已有权势而不知隐遁退让,已有财富而不知适可而止,最后终归不能长保而自取毁灭。”南先生还认为,“持而盈之”和“揣而锐之”是人类心理的通病,从古至今有很多人都犯过这种毛病。所以人们要想“富贵久且长”,就要看开世事无常,懂得“功成身退”的天之道。

  刘秉忠,字仲晦,少时出家为僧,后成为元世祖忽必烈最器重的股肱重臣,而且他还是第一个被信用的汉儒。刘秉忠生来就风骨秀美,素有志向,为人豪爽不羁。自幼聪明伶俐,据说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并对《易经》等经史、地理、天文、律历以及卜算、遁甲等都深有研究。刘秉忠的父亲是金的地方官,按照当时的制度,凡是在蒙古贵族领地为官的汉人,都要把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所以刘秉忠在13岁的时候就于都元帅府做人质,并在那里初步学到了一些从政的方略。

  17岁时,刘秉忠在邢台节度使府当了令史,主要负责一些文字工作,但素有大志的他不甘于此,投笔掷案感叹道:“吾家累世衣冠,乃汨没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所以他毅然辞官,跑到武安山中隐居了。

  后来,刘秉忠的才华获得了天宁寺虚照禅师的赏识,于是“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来,刘秉忠游历云中时,留居在了南堂寺。

  有一次,元世祖忽必烈为乐积极接纳中原文士和儒释道三教名流,就特意邀请了海云禅师。禅师在经过云中的时候,听说刘秉忠很有才华,就“邀与俱行”。后来见了忽必烈之后,刘秉忠很受赏识,而且他“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所以等到海云禅师返回的时候,刘秉忠被留了下来。

  从此,刘秉忠几十年一直跟随着忽必烈,参与他创建元朝的各种大计方针的决策,为辅佐忽必烈完成统一大业竭尽了全部精力。他上书谏言说:“典章、礼乐、法度、三纲五常之教,备于尧、舜,三王因之,五霸败之。汉兴以来,至于五代,一千三百余年,由此道者,汉文、景、光武、唐太宗、玄宗五君,而玄宗不无疵也。然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天生成吉思皇帝,起一旅,降诸国,不数年而取天下。勤劳忧苦,遗大宝于子孙,庶传万祀,永保无疆之福。”

  刘秉忠还告诉忽必烈说:“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所以刘秉忠接着提出了要改正蒙古国官制混乱的缺陷,他上疏建议说:“官无定次,清洁者无以迁,污滥者无以降。可比附古例,定百官爵禄仪仗,使家足身贵。有犯于民,设条定罪。威福者君之权,奉命者臣之职。今百官自行威福,进退生杀惟意之从,宜从禁治。”

  国家要强大,最基础的就是保民安民,所以刘秉忠又提出要减轻百姓负担,他说:“天子以天下为家,兆民为子,国不足,取于民,民不足,取于国,相须如鱼水。有国家者,置府库,设仓廪,亦为助民;民有身者,营产业,辟田野,亦为资国用也。”不但如此,他还积极改革考试制度,主张尊师祭祀,开科举士,为忽必烈选拔有用人才。

  刘秉忠的大部分建议都得到了忽必烈的采用和实施,为其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刘秉忠还俗之后,官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时,忽必烈又下诏以翰林学士窦默之女嫁给他为妻,赐给了他一座大宅子,成家立业。

  还俗之后的刘秉忠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却依然过着斋居素食、心如止水的简朴生活。有一次,元世祖要赏赐他千两黄金,他拒绝说:“臣山野鄙人,侥幸遭际,服器悉出尚方,金无所用。”后来他去世之后,忽必烈悲痛地对群臣说道:“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缜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

  刘秉忠以一个汉人的身份在金朝内部做着重要的职位,这一方面和他自己的才华、修养、品行以及元世祖的重用有关,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很会为人处世,是一个识时务、懂得适可而止的人,所以在金朝的几十年来他一直备受敬重和爱戴,成为令人敬仰的大家。

精彩推荐